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14.21 KB
- 文档页数:2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暴力事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结果:暴力事件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为2.22%,对照组为17.78%,P<0.05。
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相关暴力事件的原因较多,通过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暴力事件发生并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暴力事件;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暴力冲突行为是广大住院精神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此类患者病情具有特殊性,容易出现伤人、伤己以及毁物等一系列不安全行为,需要进行紧急处置。
由于频繁出现的暴力行为可对患者自身以及周围人员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患者出现上述行为主要与其精神因素或相关精神症状有关,除此以外住院环境具有一定的封闭管理特点,这使得患者易产生突发暴力行为,为了改善该情况需要积极分析原因并探索有效的护理对策[1]。
以下将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现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和方法1.1基础资料病例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地点为我院,诊断结果均为精神病,且均为住院患者,病例数量90例,借助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45例,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19~68岁,均值(38.6±2.5)岁;病程5个月~9年,均值(3.6±0.7)年。
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18~69岁,均值(38.7±2.4)岁;病程6个月~9年,均值(3.5±0.8)年。
2组以上资料均有其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例如病情观察,日常的用药护理与管理,环境卫生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观察组在分析暴力事件原因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为:(1)暴力事件类型以及原因分析:大部分的暴力事件出现主要与患者的精神症状有关,如常见的被害妄想或者具有命令性幻听等。
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收集了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之间发生的4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并对暴力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原因以及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的结果总结了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期能够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暴力事件的情况,为医护人员以及住院患者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事件;原因;护理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collected the violence incidents of 40 inpatients with psych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0 to February 2022, and analyzed the occurrence tim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olence inciden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violence in in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play a certain role in ensuring the safety of medicalstaff and inpatients.Key words: inpatients with psychosis; Violence; reas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s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各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做出了一些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
防范与处理暴力行为有人说,干精神科的人都是一条条好汉!(什么?你是女的?那你就是一条女汉子!),打算干精神科的,没学点格斗和擒拿都不敢进这个门,因为精神科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危险的地方,轻者被病人吐口水,重者小命不保。
要是你没学过格斗、擒拿也不用怕,「精神时间」来手把手教你hold住暴力行为,这篇文章将打破常规,全文都是扎扎实实的干货。
1牢记暴力的前兆在暴力行为发生之前,往往有许多预警的细节值得我们警惕。
先兆表现:呼吸增快,坐立不安,突然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下颚紧绷,紧紧的攥着拳头,用脚或手踢打周围的物品。
言语方面:威胁性、激情性言语,幻觉、妄想支配下的言语(凌乱,很难理解),大声喧哗。
情感方面:愤怒,情绪不稳,充满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
意识水平: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缺乏定向力,记忆力损害。
2阻止事态的进展沟通最重要在与患者沟通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即使再苦再累在委屈,也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用词,不要将坏情绪带给患者。
即使患者兴奋躁动,在诊室大吵大闹,也应该用平静而低沉的声音与之沟通,降低其激动的程度,否则大声呵斥会让患者认为是一种挑战,从而导致事件的升级。
姿势也不可忽视躯体姿势作为一种非言语沟通方式,同样也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
如双手交叉于胸前表达出情感上的距离和不愿帮助的一种态度。
所以在交流时应做出镇静、放松的姿势,避免突然性、紧张性、威胁性的动作,并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不仅让患者感觉有安全感,同样也是保护自己。
细节观察要仔细要随时注意患者情绪、面部表情、行为、言语的变化,若波动较大,记得首先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做好解释和沟通的工作。
同时也要有危机意识,一旦发现有暴力行为发生的苗头,就应该在心里面做好准备。
3如何减少暴力造成的伤害1. 避免与患者面对面,站在患者侧面能够减少被患者攻击的面积,切记切记切记(重要的点要说三遍)不要转身背对着患者。
2. 至少与患者保持一个身长的安全距离。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干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1],该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
若患者的行为正在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采取一些身体上的限制性措施,避免发生伤害事件。
1 寻求帮助,有效控制局面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如攻击他人、破坏物品、自伤等行为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保持与患者安全距离约1m左右,呈45°角,切勿正面接触。
用简洁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疏散其他围观患者离开现场,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尽快控制紊乱的局面。
2 果断迅速,巧夺危险物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行为应给予理解,努力用真诚的语言安抚劝说患者放下危险物品,如果无效,可采取一组人员与患者对话转移注意力,另一组人员乘其不备快速控制患者夺下危险物品,行动果断,步调一致,配合默契。
3 實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避免一切激惹的因素,防止伤害自己和他人。
若隔离措施仍无法控制患者的行为,报告医生,尊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其身体以控制暴力行为的再发生。
患者被约束后护理人员至少每10-15min巡视察看患者一次,注意肢体血运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保证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喂饭、喂药、协助大小便、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中暑等。
同时防止其他病友伤害患者或帮其解除约束后出现过激行为。
患者精神症状好转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做好安抚工作,消除其对立情绪。
4 情绪稳定剂的使用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快速控制患者激惹的情绪,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护理对冲动后的患者要做好事后心理疏导,让患者讲述冲动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
在患者安静解除隔离或约束时,要解释冲动的危害性,以及隔离或约束的必要性[2]。
参考文献[1]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2] 张跃兰,邢改书,李淑芬.精神科疾病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0.。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精神患者受精神症状支配,其暴力攻击行为有突发和难以预料的特点,暴力攻击行为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分析精神患者暴力攻击行为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保证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及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有重要意义。
标签: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护理对策攻击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他人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1]。
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及冲动性人格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攻击行为表现更为突出,对医护工作人员及其周围病友构成严重威胁,给病房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因素之一[2]。
因此探讨攻击行为的诱因及特点,进行分析,减少临床攻击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攻击行为原因分析1.1疾病本身的特点精神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及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其疾病特点决定了发生冲动行为的可能,如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尤其是有命令性幻听、关系和被害妄想及物理影响妄想的患者,更易出现恐惧和愤怒及对常人产生病态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自己的安全有危险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极易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
曹九英等[3]研究表明患者攻击行为可见各种不同的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心境障碍中躁狂症、癫痫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较多见。
1.2个体因素研究发现[4-5]冲动伤人行为的发生与患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关系更为密切。
国内对该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病前的不良个性,如多疑、固执、易冲动、缺乏同情心、喜欢寻求刺激等是发生攻击行为的本质。
另外脑损伤、雌激素水平升高以及中枢5-HT功能低下,可能是促使攻击行为发生的生物学基础[6]。
1.3医患矛盾绝大多数患者由于无自知力,常在家属哄骗和强制下住院。
同时由于住院使患者的活动和他认为合理而实际不合理的某些要求受到限制,从而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还要被迫服从一些必须而患者不愿做的检查和治疗,使患者从内心深处更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抵触和敌对情绪。
精神科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护理工作者的影响及其有效改进及应对措施摘要:精神病医院是精神病人在治疗疾病期间的“避难所”,因为在这里,他们会比在家中或者是在一般的普通医院中更为安全。
但是这一类的场所,挤满的人群都是拥有精神障碍的人,而且这类场所也是高强度封闭的,这些人也是具有危险的突发性的,他们由于在精神障碍的影响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有无法想象的暴力情况产生。
此类精神患者所产生的暴力倾向,同社会其他任何地方所发生暴力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相同,同样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比较与社会中的普通暴力事件更为可怕。
关键词:精神科、暴力事件、护理工作者、影响、改进、措施引言: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发现,作为最常见到精神病患者的医务护理人员,遭受到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袭击也是最常见的,有着81.8%之高的概率发生暴力事件。
在此类事件发生时,护士一般会首先选择以下三种方式解决,第一就是努力将其稳定下来;第二就是向同事寻求帮助;最后就最无奈的进行容忍和避免与其接触。
然而,对于此类事件也非常无奈,“遭受暴力”可以说是已成为护理工作中发生的常态,其原因如下:目前精神病院的护理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和有待完善,缺乏对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其护士处理医院暴力能力不足,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给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一、分析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暴力行为的原由1.1受到其自身疾病的影响当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时,容易产生幻觉,而这些幻觉会代替其大脑对患者下达指令,如此一来,患者就会错误的执行由幻觉下达的指令,尤其是一些指令暗示患者将会遭受到他人的攻击,患者就会觉得是别人会使自己死亡,如此,患者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就会对在自己附近的其他人员进行先行的攻击,从而发生暴力事件;另外就是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之下,患者的精神运动就会十分活跃且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就容易做出一些较为冲动的行为;还有一些主要就是由于其他的精神疾病所引起的暴力。
精神科住院患者暴力行为原因分析与处置目的对精神病住院患者出现的暴力行为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开展分析研究,探究最为科学有效的处置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近3年以来,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案例开展分析,研究病例的病历资料和护理人员交接班报告等资料。
结果精神病住院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与患者的精神状态、自知力以及环境、药物和其他因素密切相关。
结论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应当针对其特点开展针对性处置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暴力行为,保障医护人员以及患者自身安全。
标签:精神病患者暴力原因处置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主要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突然出现的对其他人或事物进行攻击的伤害行为,其明显的特点就是事发突然,没有明显的事先征兆,因此,对于其他人的人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也是自身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精神病院的管理里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1]。
所以,在精神病住院患者的管理中,一定要强化对患者暴力行为的研究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提前预防和有效疏导,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对医护人员以及其他患者的伤害行为。
本文主要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中,出现的90例暴力行为开展系统研究分析,探究科学的处置措施。
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出现暴力行为的患者,同期收治患者总人数为2170例,其中出现暴力行为的为90例,累计164人次。
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跨度为15~71岁,平均年龄38.1岁。
按照病型分类,患者中精神分裂症、心理障碍、癔症、癫痫诱发精神障碍、酒精诱发精神障碍等类型分别为52、13、6、7、6例,另外精神发育迟滞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各2例,其他类型2例。
全部患者与CCMD-3精神患者的诊断标准相符。
2 研究方法对90例患者原始病历资料和护理交班报告进行逐一查看,对出现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以及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精神科非自愿住院患者暴力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措施目的分析精神科非自愿住院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制定护理防范措施。
标签:精神科非自愿住院患者;暴力;不良事件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因素或精神症状影响下,突然发生的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是精神科常见不良事件,是一种十分危急、必须立即处置的精神科紧急情况。
现将我院2012年至2014年10月精神科非自愿住院患者中发生的28起暴力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資料男性18例,占64.29%,女性10例,占35.71%;年龄17-50岁,平均28.5;文化程度:高中10例,中专4例,初中9例,小学5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1例,躁狂症6例,抑郁症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5例,癫痫性精神障碍3例。
1.2方法从2012年1月—2014年10月上报护理部的所有精神科非自愿住院患者中发生暴力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暴力行为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2 结果2.1 暴力行为与工作人员年限(见表),暴力行为与工作人员年龄段统计年龄(岁)例数(比例)小于或等于20 4(14.29%)21—29岁18(64.29%)大于或等于40 6(21.42%)2.2暴力行为发生的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8例,行为指向自身的6例,指向他人的15例,指向物体的7例。
3、原因分析3.1精神症状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患者受精神症状,如存在幻听、幻视等感知觉障碍的影响突然冲动;精神科住院患者多,封闭式管理,活动空间小,患者易发生摩擦、矛盾、争吵。
3.2暴力行为多发生在男性患者,表现多为冲动伤人、毁物、不易听劝、好胜、争强,可能是男性患者脾气暴躁、易怒、易冲动、破坏性大,女性暴力多指向自身,以自伤、自伤为主,女性悲观消极情绪更明显。
3.3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或接触方式方法,如言语生硬、训斥、强迫、不尊重患者有关;3.4患者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因缺乏家庭的关心,经济困难,情绪不稳,不接受治疗护理,不安心住院;3.5医护人员对暴力行为的预见性不足,主要是低年资的年轻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估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患者之间的矛盾未及时化解患者的矛盾或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