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析方法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94.95 KB
- 文档页数:3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2. 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定方法。
3. 熟悉色谱分离技术。
二、实验原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本实验通过柱色谱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粗品、硅胶、洗脱剂等。
2. 仪器:层析柱、紫外灯、天平、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柱色谱分离(1)称取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粗品,用适量的洗脱剂溶解。
(2)将层析柱装满硅胶,用洗脱剂平衡。
(3)将溶解好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溶液缓慢加入层析柱中。
(4)收集不同洗脱剂体积的流出液,观察颜色变化。
(5)将颜色较深的流出液收集于试管中,作为纯化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 薄层色谱鉴定(1)取适量的纯化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洗脱剂溶解。
(2)将硅胶薄层板均匀涂布,晾干。
(3)用毛细管点样,点样量为1-2μl。
(4)将薄层板放入展开剂中,进行展开。
(5)取出薄层板,晾干,用紫外灯观察。
(6)与标准品进行对比,鉴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种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柱色谱分离结果通过柱色谱法,成功分离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收集到的颜色较深的流出液为纯化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 薄层色谱鉴定结果通过薄层色谱法,成功鉴定出纯化后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庆大霉素。
六、实验讨论1. 柱色谱分离过程中,洗脱剂的选择对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
本实验中,选用了一定浓度的洗脱剂,以保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离效果。
2. 薄层色谱鉴定过程中,标准品的对比有助于准确鉴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种类。
3. 本实验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分离纯化效果较好,纯度较高,可用于后续的药理研究。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了分离纯化与鉴定。
实验结果表明,柱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分离纯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薄层色谱法可以准确地鉴定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种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高月;王耀;胡骁飞;邓瑞广;侯玉泽【摘要】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个种类丰富的抗生素类别,因其能防治某些动物性疾病且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在养殖业中应用广泛.但长期高剂量使用该类药物,会因其降解困难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可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该类药物能够在人体内蓄积,从而产生耳毒性、肾毒性等危害.因此,检测食物中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残留十分必要.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45)006【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氨基糖苷类药物;危害;检测方法【作者】高月;王耀;胡骁飞;邓瑞广;侯玉泽【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畜禽疫病诊断与食品安全检测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4氨基糖苷类药物(aminoglycosides,AGs)是一类天然发酵产物或者半合成衍生物,其结构中包含1个氨基环醇和1个或多个氨基糖分子,二者通过配糖键连接[1]。
该类药物含有多个氨基和羟基基团,所以具有较强的极性,易溶于水,脂溶性差,还具有较强碱性,且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性能增强。
AGs自身无发色集团,无特征紫外吸收。
其主要包括新霉素(Neo)、链霉素(Str)、卡那霉素(Kan)、庆大霉素(Gen)、大观霉素、阿米卡星等,各类似物性质接近,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某些动物性疾病。
但研究发现,长期高剂量使用此类药物会对用药动物产生蓄积毒性,更严重的是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所以各国制定了针对AGs的国家标准,在动物性食品流入市场之前要对AGs进行检测,检测的方法有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理化检测方法等。
文章编号:1001-8689(2019)11-1261-1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李思聪 孙宇辉*(武汉大学药学院,武汉 430072)摘要:作为曾经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线临床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人类与病源微生物的抗争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成就了这一类抗生素的辉煌。
虽然,伴随着其耳毒性和肾毒性等毒副作用,以及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的严峻挑战,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许多不曾被了解的新的生物活性也正不断地丰富和拓展着它新的潜能,使之依然成为人类医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
基于此,本文从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及结构生物学角度对常见的天然和化学半合成氨基糖苷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生物合成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aminoglycoside biosynthesisLi Si-cong and Sun Yu-hui(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Abstract As a kind of first-line antibiotics clinically used for treating bacterial infections, aminoglycoside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human health against pathogenic microbes and its brilliance has also been realized. Despite its side effects such as o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and growing challenges of drug resistance, aminoglycosides are still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treasure house of medicine, since many new bioactivities of aminoglycosides that have not been known are constantly enriching and expanding their new potentia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nderstanding.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genetics, chemical biology, and structural biology of natural and semi-synthesized aminoglycoside are summarized and briefly discussed.Key words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Biosynthesis收稿日期:2019-08-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31470186)作者简介:李思聪,男,生于1989年,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E-mail: lastspellcard@*通讯作者,E-mail: yhsun@氨基糖苷(aminoglycoside)抗生素是以氨基环醇为母核,并含有氨基糖环和糖苷键为结构特征的一类化合物。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路蓉 1 张烽 2(1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检验药学系07检三3班303707155 2 无锡三院检验科)摘要目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关键词耐药机制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环境中及人类血液、脓汁、唾液、尿液、皮肤和粘膜中分离出来。
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湿热、紫外线、化学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长,它可在病人中播散并引起医院感染。
近些年来,随着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 MDR)甚至泛耐药(pan-resistant)鲍曼不动杆菌的不断涌现,已使这种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甚至仅对多粘菌素敏感,使其发病率和致死率日益升高。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是由链霉菌或小单胞菌等微生物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由氨基糖(或中性糖)与氨基环醇以苷键相结合的易溶于水的碱性抗生素。
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耐药性低、临床有效和价廉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其他严重感染的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1.细菌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钝化药物;2.细菌产16SrRNA甲基化酶保护细菌之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免受药物攻击;3.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等。
而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等其他类型药物的另两种耐药机制:1.细菌之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靶位16SrRNA基因(16SrDNA)突变[1,2];2.外膜蛋白改变[3,4]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中是否发挥作用尚未见报道。
1. 产生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研究表明,鲍氏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了氨基糖苷修饰酶。
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乙酰化、磷酸化、核苷酸化等化学转变方法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已知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有乙酰转移酶(AAC)﹑核苷转移酶(ANT)和磷酸转移酶(APH)三类共30余种[5]。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化学鉴别方法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主要作用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这些药物可通过人体代谢或排泄而释放出一些化合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化学鉴别以确保正确用药。
以下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的化学鉴别方法:
1. 氨糖苷类抗生素
(1)盐酸氨基糖苷:将药物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并观察其颜色。
如果药物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褪色,则可能是盐酸氨基糖苷。
(2)硫酸氨基糖苷:将药物溶解在硫酸溶液中,并观察其颜色。
如果药物在硫酸溶液中褪色,则可能是硫酸氨基糖苷。
2. 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盐酸二氢叶酸:将药物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并观察其颜色。
如果药物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褪色,则可能是盐酸二氢叶酸。
(2)硫酸二氢叶酸:将药物溶解在硫酸溶液中,并观察其颜色。
如果药物在硫酸溶液中褪色,则可能是硫酸二氢叶酸。
这些方法可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在进行化学鉴别时,应遵循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此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化学鉴别方法可能因药物而异,因此,在使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16S rRNA甲基化酶导致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研究进展余方友【摘要】16S rRNA甲基化酶能够造成对包括阿贝卡星在内的所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并且为高水平耐药.自2003年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中发现第一个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ArmA以来,已发现7种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包括ArmA、RmtA、RmtB、RmtC、RmtD、RmtE和NpmA.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通常和ESBL基因位于同一可转移的质粒上,造成多重耐药.世界各地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出16S rRNA甲基化酶,而我国分离的临床分离株中只检测出ArmA和RmtB.16S rRNA甲基化酶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6页(P463-468)【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6S rRNA甲基化酶【作者】余方友【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R978.1;Q522+.3;Q939.9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和肾毒性,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浓度依赖性快速杀菌作用、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产生协同作用、细菌的耐药率低、抗生素后效应较长等优点,它仍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在治疗严重感染时,特别是由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时,单独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时可能疗效不佳,常需联合应用其他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同样面临着耐药问题,近年来,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上升。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制主要由细菌产生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引起,如N-乙酰基转移酶、O-磷酸转移酶及O-腺苷转移酶[1-4]。
·临床新进展·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mAn )是具有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结构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AmAn 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等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长,目前仍然被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脑膜炎和呼吸道、泌尿道、骨关节感染等。
但AmAn 引发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不可逆性的耳聋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大量研究发现,大剂量长时间用药会引起听力损害,而且部分个体低剂量用药也会出现耳聋,甚至“一针致聋”,并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性耳聋(AmAn induceddeafness ,AAID )具有家族聚集和母系遗传现象,因此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极有可能是AmAn 易感性的分子基础。
近年来,已经明确了与AAID 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其中一些位点的确切致聋机制也得到确定。
同时也开发出了许多筛查相关突变的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AmAn ,预防AAID 的发生提供指导。
1AAID 与线粒体突变1.1AAID 与线粒体12S rRNA A1555G 突变早在1988年,Wallen 等[1]就报道了首例由mtDNA 突变引起的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眼病,明确了mtDNA 突变可引起人类疾病,首次提出线粒体病的概念。
随后Higash 等[2]整理相关文献后正式提出,对所观察到的母系遗传现象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存在线粒体DNA 缺陷。
Hutchin 等[3]报道了AmAn 致聋的人类易感性,并用细胞学分析证实mtDNA 12S rRNA 基因A1555G 突变是AmAn 致聋的分子基础。
2011年耶鲁大学Raimundo 研究团队[4]发现A1555G 突变的确切致聋原因是该突变增强了转甲基酶mt-TFB1催化的线粒体12SrRNA 的甲基化,由此激活ROS 依赖的AMP 激酶和促凋亡核转录因子E2F1的活化,引起E2F1依赖性听力损害,即线粒体应激启动E2F1凋亡信号导致耳聋出现。
氨基糖苷类药物检测方法的进展、应用及挑战摘要:氨基酸类抗生素在医药和畜牧业等领域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动物和环境中抗生素类抗生素的污染,对动物、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目前所用的样品多为混合样品,而氨基酸苷类药物又缺少荧光基团,而且其层析能力不强,故发展高特异性、高灵敏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新技术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对目前国内外对氨基糖甙类药物的分析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其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对其提纯、不同色谱分离、与质谱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氨基糖苷;检测;液相色谱;质谱引言氨基葡萄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种具有广泛杀灭革兰(Glu)及多种细菌的新型抗生素,由Waksman教授于1944年首先发明。
目前,以链霉和小单孢为代表的两种微生物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单孢为代表的是“mycin”,而小单孢为代表的是“micin”。
另外,在1971的地贝卡星,1972的阿米卡星,1973的阿贝卡星,1973的异帕米星,1975的奈替米星,1976的半合成氨苷酸系。
它们的主要结构是氨环醇和2个或2个以上的氨基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其中氨环醇骨架有两种: streptamine和 deoxystreptamine (见图1)。
这类抗生素的具体结构,抗菌活性及其相关的抗菌活性,已经在文献中作了详细的介绍。
图1链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核心结构1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提纯想要对药物的浓度进行测定,必须从有关样本中提取并提纯出氨基糖苷类药物,传统的过程包括:混匀、酸剂或有机溶剂析出蛋白、机械振荡或超声处理释放药物、分离沉淀和液相、固相萃取柱(SPE)提取、脱脂以及浓缩等。
传统的从肌肉、牛奶、肾脏(鸡、猪、马、牛等)中萃取得到的氨基酸,可分为4个阶段:①采用三氯醋酸(TCA)和 EDTA作为萃取介质;②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萃取;③前一阶段的淋洗溶液采用蒸馏方法进行富集,④采用少量溶液再溶解。
动物医学进展,2020,41(10):102G106P r o g r e s s i nV e t e r i n a r y Me d i c i n e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对抗策略的研究进展㊀收稿日期:2020G01G31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2601).㊀作者简介:刘可欣(1995-),女,天津静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疾病防治研究.∗通讯作者刘可欣1,周焱洪1,雍㊀燕2,方炳虎1∗(1.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2;2.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云浮527400)㊀㊀摘㊀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它的优势十分突出,除了广谱的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杀灭作用外,其还常与βG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增强药物效果.但细菌的耐药问题也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使用慢慢出现.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修饰作用㊁细菌靶位突变和药物的摄取积累减少等.论文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的几种耐药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针对克服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和探讨.㊀㊀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靶位突变;细胞膜;外排泵中图分类号:R 978.1;R 9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G5038(2020)10G0102G05㊀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s ,A G s )的抗菌谱十分广泛,包括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从首次发现链霉素以来,更多新发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稳定的化学性质㊁良好的水溶性㊁吸收完全㊁排泄好是其主要特点.A G s 是一类从放线菌中提取的第一批用于常规临床的抗生素之一[1].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由链霉菌属培养液中提取获得的抗生素和由小单孢菌属培养液中提取的抗生素是天然抗生素的两个来源.前者包括链霉素㊁卡那霉素㊁妥布霉素㊁新霉素㊁大观霉素等,后者包括庆大霉素㊁西索米星㊁小诺米星等,阿米卡星㊁奈替米星等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人工半合成的产物.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的几种耐药机制及现有的对抗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1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在许多已知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中,修饰酶(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m o d i f y i n g e n z ym e s ,AM E s )的存在最不容忽视.AM E s 的出现主要和获得性耐药有关,这些AM E s 可以使A G s 的一些结构被修饰㊁灭活,或者与其他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降低[2].现有的AM E s 有3种,分别是乙酰基转移酶(a m i n o g l yGc o s i d ea c e t yl t r a n s f e r a s e s ,A A C s )㊁核苷酸转移酶(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n u c l e o t i d yl t r a n f e r a s e s ,A N T s )和磷酸转移酶(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p h o s ph o t r a n s f e r a s e s ,A P H s ).A A C s 是AM E s 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以乙酰辅酶A 作为乙酰基的供体,主要对底物进行乙酰化作用,因其作用位点不同,又可分为A A C (1)㊁A A C (3)㊁A A C (2ᶄ)㊁A A C (6ᶄ).有文献证实,单一的乙酰基转移酶可能不足以使A G s 完全失去活性,这个过程需要多种针对不同位点的乙酰基转移酶同时作用才能提高A G s 失活的速率;A P H s 以三磷酸腺苷(a d e n o s i n e t r i p h o s p h a t e ,A T P )为供体,其数量次于A A C s ,主要存在于革兰阳性菌,研究表明,高水平的A G s 耐药性与A P H s 的存在密切相关,其主要是对氨基糖苷分子上的磷酸盐集团进行催化,通过降低氨基糖苷羟基与重要R N A 残基的氢键电位来降低与靶标的结合亲和力[1].根据作用位点不同分为A P H (2ᵡ)㊁A P H (3ᶄ)㊁A P H (3ᵡ)㊁A P H (4)㊁A P H (6)㊁A P H (7ᵡ)和A P H (9);双功能复合酶A A C (6ᶄ)GA P H (2ᵡ),因其既有6ᶄ乙酰基转移酶活性,又有2ᶄ磷酸转移酶活性,是目前为止最重要的AM E ,有报道称该双功能酶能够极好的修饰威替米星,从而使受试菌的耐受性提高39倍~116倍;A N T s 作为AM E s 中含量最少的一类,也以A T P 为供体,依赖A T P 的腺苷化,这些酶通过将A T P 供体的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 d e n o s i n em o n o p h o s p h a t e ,AM P )添加到2ᵡ㊁3ᵡ㊁4ᶄ㊁6和9位的羟基上起作用,根据它们在底物氨基糖苷2ᵡ㊁3ᶄ㊁4ᶄ㊁6和9位的化学修饰的区域,其可分为5种酶,即A N T(2ᵡ)㊁A N T(3ᵡ)㊁A N T (4ᶄ)㊁A N T(6)和A N T(9).已有研究表明,A N T s 是导致链霉素耐药的主要因素[1].通常由质粒和染色体来编码这些修饰酶,同时它们的分布也与可动遗传因子(整合子㊁转座子)有关.对临床菌株进行的研究表明,肠球菌在其种群内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交换遗传物质方面具有非凡的潜力.有许多研究已证明肠球菌在食品中很常见,包括即食食品[3].肠球菌以微生物的形式出现在食物中,并能够在人类的胃肠道中生存,它们与多种类型的细菌接触,因此,其可以在移动遗传元件(m o b i l e g e n e t i c e l e m e n t s,MG E S)上转移抗性基因.同时也有研究发现,修饰酶与抗生素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多种抗生素可以只被一种酶修饰,一种抗生素也可以被多种酶修饰.由于修饰酶底物的广谱性,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变得更为严峻.2㊀核糖体靶位突变核糖体30S亚基上存在16Sr R N A解码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 G s)的作用机制是以较高的亲和力与该解码区的A位点结合,这阻止了蛋白质的正常组装合成,从而阻碍细菌的繁殖[4].同时,A G s干扰了翻译过程的准确性,会导致错误的蛋白质产生,允许不正确的氨基酸被组装成多肽,多肽随后被释放,对细胞膜和细胞的其他部分造成损害.一些A G s还可以干扰核糖体的回收,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5].正因A G s作用位点的特殊性使其对真核生物的18S r R N A作用较小,因此真核生物对A G s 不敏感.随着A G s的广泛使用,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机制,它们通过编码16S r R N A的基因突变,来阻碍A G s与菌体的结合,从而使A G s失去抗菌效果.然而这种突变并不常见,因为这种突变对于细胞来说往往是致命的[6].近年来,16Sr R N A甲基化酶(16S r R N A m e t h y l a s e,R m t)在临床上对A G s的修饰屡见不鲜,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它的存在几乎阻止了所有A G的作用,包括最近引入的p l a z o m i c i n.16S r R N A甲基化酶最早发现于产氨基糖苷的放线菌中,它可以使放线菌对自身产生的物质有天然的抵抗能力.R m t可改变A G s的作用靶位,将甲基集团添加到16Sr R N A的特定核苷酸上,从而干扰A G s与核糖体的结合.目前,已经鉴定出来的R m t 的基因有10种,分别是r m t A㊁r m t B㊁r m t C㊁r m t D㊁r m t F㊁r m t G㊁r m t H㊁r m t E㊁a r m A和n p mA[7].现阶段研究表明,甲基化位点主要有2个,分别是核苷酸G1405的N7位和核苷酸A1408的N1位,前者包括R m t A㊁R m t B㊁R m t C㊁R m t D㊁R m t E㊁R m t F㊁R m t G㊁R m t H㊁A r m A,后者是N p m A[8G10].编码甲基化酶的基因通常能够通过转座子等可移动遗传原件的介导转移到其他菌体中,而且不受菌属的特异性的限制,这也使耐药机制得到了广泛传播[11].最新研究发现,在临床分离的对A G s具有高水平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核糖体中,r p l F核糖体基因中有12个核苷酸的缺失,50S亚基的u L6蛋白缺失及起始因子结合位点的改变等结构上的变化,使得起始因子I F2不能与结合位点结合.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缺陷核糖体复合物的形成,从而使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启动收到了干扰[12].此新耐药机制的发现对拓宽耐药机制的多样性具有一定意义.3㊀药物的摄取和积累减少3.1㊀细胞膜通透性改变A G s要发挥作用,必须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生物膜抗菌策略已成为当前抗微生物耐药的研究热点.内膜㊁肽聚糖层㊁磷脂双分子层和外膜是组成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分支杆菌的细胞外壳比较独特,由内向外依次是内膜㊁肽聚糖㊁阿拉伯半乳聚糖,这些复杂的多层外壳使分支杆菌对A G s具有天然的抗性[6].研究显示,A G s是通过孔通道蛋白穿过细胞壁的,而不是经磷脂双分子层直接扩散,且是一个耗能的过程.现有研究表明,细菌可通过改变其内膜的通透性㊁改变其最外层的脂多糖(l iGp o p o l y s a c c h a r i d e,L P S)或下调孔通道蛋白来对A G s产生耐药性.大量研究表明,孔通道蛋白缺失会导致药物摄取减少,而且最小抑菌浓度(m i n i m a l i n h i b i t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M I C)的值也会明显增加[13].细菌内膜的一半是由L P S组成的,L P S带有净负电荷,吸引阳离子的A G s.针对这一特点,带正电的4G氨基G4G脱氧GlG阿拉伯糖苷的催化反应成为最常见的修饰方式,它能使L P S的净负电荷减少,从而减小与A G s的亲和力.虽然目前对于A G s通过孔通道蛋白的明确机制还没有阐明,但是孔蛋白表达减少确实会引起较低的抗性机制,因为它们也可能导致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减少而增加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14].3.2㊀外排泵的作用外排泵的主动外排作用是抗生素在细胞中含量较低的重要因素.外排泵是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通过主动转运将药物排出,在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对A G s的耐药性起着重要作用.细菌对A G s的敏感程度会随着外排泵的过量表达而降低.但是由于A G s是聚阳离子的结构,研究证301刘可欣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对抗策略的研究进展明只有少数的外排泵有泵出A G s的功能[15].A c r D 是革兰阴性菌中主要的A G s外排泵,是一种多药转运体,也是外排泵五大家族之一的耐药结节分化(r e s i s t a n c en o d u l a t i o nd i v i s i o n,R N D)家族成员[16].该家族还有M e x X YGO p r M系统等外排系统.来自铜绿假单胞菌的M e x X YGO p r M在A G s耐药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天然和获得性耐药的主要原因就是M e x X Y的主动外排功能,稳定高表达的M e x X Y菌株对几乎所有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都可升高2倍~16倍左右.核糖体靶位药物(如四环素㊁庆大霉素㊁红霉素等)是诱导M e x X Y高表达的特异底物,由此证明M e x X YGO p r M的过度表达可以增加菌株对这些抗生素的耐受性[17].其能够外排氨基糖苷类㊁四环素类㊁大环内酯类㊁氟喹诺酮类㊁氯霉素㊁替加环素和两性离子型头孢菌素(头孢吡肟㊁头孢吡普)等抗菌药物,其中氨基糖苷类是M e x X Y专一的特异底物,M e x X Y是氨基糖苷类耐药决定子[18].4㊀其他机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A G s可以干扰翻译过程的准确性,从而导致错误的蛋白质合成.这些错误的蛋白质会对细胞膜或细胞的其他部分造成损害.细胞中存在的膜蛋白酶是蛋白质生物合成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降解错误折叠和翻译的蛋白质,这在传统意义上并不被认为是耐药机制,但是该酶确实能降低细菌对A G s的敏感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能够保护A G s的因素,都能够降低细菌对A G s的耐受性,任何能够保护细胞的因素,都能降低细菌对A G s的敏感性.如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膜蛋白酶F t s H的突变能够导致假单胞菌对妥布霉素(T O B)耐受性降低,表明F t s H在内源性A G耐药中起作用[19].脂质生物合成或代谢,磷酸盐摄取和双组分调节因子相关的基因的缺失突变也导致T O B敏感性增加[20].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另一项研究中,当暴露于T O B时,编码L o nGt y p e蛋白酶以及热休克基因的a s r A的表达增加[21],这是一种适应性耐药的例子.5㊀对抗策略目前,主要根据A G s的耐药机制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现有的策略有以下几种.从概念来看,最简单和直接的策略之一就是合成不易受修饰酶灭活影响的新衍生物,可以考虑修饰或者消除容易被酶改变的官能团,即对抗生素进行改造.如现有研究观察到2G脱氧链霉胺部分的NG1衍生物布替罗星(b u t i r o s i n)被A P H(3ᶄ)修饰得很差,促使合成了几种具有NG1修饰的卡那霉素和新霉素衍生物.卡那霉素在这个位置与(S)G4G氨基G2G羟基丁酰(A H B)的衍生化产生了阿米卡星,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化合物能够阻止表达A A C(1)㊁A P H(3ᶄ)GI a和A N T(2ᶄ)酶的菌株的细胞生长.安普霉素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家族中特殊的一员,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A G s,能够不受最普遍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的影响,如修饰酶和甲基化酶,除了氨基糖苷类NG乙酰基转移酶A A C(3)GI V.这些属性加上动物模型中较小的耳毒性,使安普霉素成为开发下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极好起点,有研究已经通过安装糖苷或醚类化合物来修饰安普霉素,使得安普霉素与核糖胺和帕罗霉素形成嵌合体,并发现以这种方式修饰可以导致安普霉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靶向选择性和更好的抑菌活性.开发酶抑制剂也是重要的对抗耐药性的策略[22],对每种酶使用相应的抑制剂就能使原有的A G s发挥作用.理想情况下,开发可以和修饰酶强结合的自杀性底物抑制剂,其会优先被修饰酶靶向,从而使A G s能够与目标A位点结合.如结核分支杆菌通过上调一种乙酰基转移酶E I S,经乙酰化使A G失去活性[23],但有研究发现了磺胺E I S抑制剂,这些抑制剂不仅有效地抑制了酶活性,而且还恢复了结核分枝杆菌对卡那霉素的的敏感性[24].联合用药对于对抗耐药机制也有重要的作用,混合用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减缓耐药性的出现.这种用药方式是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连接到一起,难点在于找到能够使他们结合的连接物.基于这种办法研制出的A G衍生物对AM E s 具有较强的抗性.随着代谢组学的兴起,从代谢物着手来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也成为重点研究的方向.有研究表明,外源丙氨酸或葡萄糖可恢复多重耐药迟缓爱德华菌的易感性,从而使其被卡那霉素杀死.其原理是外源葡萄糖或丙氨酸通过底物激活促进三羧酸循环(t r i c a r b o x y l i ca c i dc y c l e,T C Ac y c l e),从而增加了N A D H的产生和质子动力(p r o t o nm o t i v e f o r c e, P M F),刺激了抗生素的吸收[25].还有研究通过气相色谱G质谱鉴定,发现在卡那霉素抗性菌株中,果糖的丰度受到了极大的抑制,通过外源果糖的添加同样刺激了T C A,最终增加的P M F使抗生素的摄取增加而杀死耐药菌[26].研究结果显示,休眠的迟留菌也可以摄取代谢物,这强调了抗生素治疗中代401动物医学进展㊀2020年㊀第41卷㊀第10期(总第328期)谢物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抑制P M F证明了代谢物促进P M F是A G杀伤迟留菌的必要机制[27].近年又有研究指出,谷氨酸是耐药菌中另一种被抑制的生物标志物,也能够促进卡那霉素对耐药细菌的失活,谷氨酸同样能提高N A D H和P M F的产生以促进抗生素的吸收,从而恢复耐药迟缓爱德华菌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以往的研究认为,A G s跨膜必须借助质子动力,只有通过促进P M F的产生才能增加A G s跨膜吸收,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由假单胞菌产生的鼠李糖脂(LGr h a m n o s e m o n o h y d r a t e s,R L)能增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A G s的敏感性,且R L可以诱导不依赖于P M F的A G s的摄取.它们插入到细胞膜上,从而打乱表面电荷并破坏膜的流动性,导致膜上孔隙的形成,可以促进代谢不活跃菌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摄取,细胞膜靶向药物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协同作用[28G29].6㊀总结和展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抗菌药物的关键组分,它们的广谱活性㊁快速杀菌作用及良好的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成为临床上适用于多种感染类型的药物.但是因为广泛使用,耐药机制的出现成为威胁多种生物及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所阐述的耐药机制是A G s最主要的几种耐药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也报道了一些不常见的机制,这很可能是克服抗生素耐药性的关键所在.目前,对抗A G s耐药的策略,主要是从其耐药机制出发,开发新型药物㊁添加外源物或研究抑制剂,从而规避或抑制耐药因素,使细菌恢复对A G s的敏感性.近几十年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度缓慢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经开始转向其他对抗策略,尤其是对于革兰阴性菌有效的抗生素,因其高度限制性的通透性屏障,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了氟喹诺酮类之后,就再无新药产生,但是科学家们最新研究从发光杆菌分离株的筛选物中发现了一种名为d a r o b a c t i n的新抗生素,由沉默的操纵子编码,在实验室条件几乎不产生,并且是核糖体合成的,可以靶向异位蛋白B a m A[30].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在实验室合成新型抗生素,却忽略了在大自然中寻找解决方法.此外,解决抗生素耐药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比如建立临床上可以快速检测M I C及耐药基因的技术方法,建立耐药菌数据库,根据耐药基因耐药机制选用抗生素,从而减少药物滥用,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有效性.参考文献:[1]㊀K R A U S E K M,S E R I O A W,K A N E T R,e ta l.A m i n o g l y c oGs i d e s:A n o v e r v i e w[J].C o l d S p r i n g H a r b o r P e r s p e c t M e d,2016,6(6):a27029.[2]㊀W I J E S U R I Y A T M,P E T AP,T O D DP,e t a l.L o wv a n c o m y c i n M I C sa n df e c a ld e n s i t i e sr e d u c et h e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s c r e e n i n g m e t h o d s f o rv a n c o m y c i nr e s i s t a n c ei ne n t e r o c o c c i[J].J C l i nM i c r o b i o l,2014,52(8):2829G2833.[3]㊀C H A J E C K AGW I E R Z C H OW S K A W,Z A D E R N OW S K A A, Z A R Z E C K A U,e t a l.E n t e r o c o c c i f r o m r e a d yGt oGe a tf o o dGh o r i z o n t a lg e n e t r a n s f e r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e s a n dg e n o t y p i c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b y P C R m e l t i n g p r o f i l e[J].J S c iF o o dA g r i,2019,99(3):1172G1179.[4]㊀W I L S O N,N.D.R i b o s o m eGt a r g e t i n g a n t i b i o t i c s a n dm e c h a n i s m s o f b a c t e r i a l r e s i s t a n c e[J].N a tR e v i M i c r o b i o l,2014,12(1):35G48.[5]㊀WA S S E R MA N M R,P U L K A,Z H O U Z,e t a l.C h e m i c a l l y r eGl a t e d4,5Gl i n k e d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a n t i b i o t i c sd r i v es u b u n i t r o t aGt i o n i no p p o s i t e d i r e c t i o n s[J].N a tC o mm u n i,2015,6:7896.[6]㊀G A R N E A UGT S O D I K O V A S,L A B B Y K J.M e c h a n i s m so f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a n t i b i o t i c s:O v e r v i e wa n d p e r s p e cGt i v e s[J].M e d c h e mc o mm u n,2015,7(1):11G27.[7]㊀G A L I MA N D M,C O U R V A L I NP,L AM B E R T T.R m t F,an e w m e m b e r o f t h e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16S r R N A N7G1405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f a m i l y[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2,56(7):3960G3962.[8]㊀R A HMA N M,P R A S A D K N,P A T H A K A,e ta l.R m t Ca n d R m t F16S r R N A 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i n N D MG1Gp r o d u c i n g 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J].E m e r g I n f e c tD i s,2015,21(11):2059G2062.[9]㊀D U N K L EJA,V I N A L K,D E S A IP M,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r e c o gGn i t i o na n d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t h e30S r i b o s o m e b y t h e a m i n o g l y c oGs i d eGr e s i s t a n c e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N p m A[J].P r o cN a t lA c a d S c i U S A,2014,111(17):6275G6280.[10]㊀B A N N,B E C KMA N N R,C A T E J H.A n e w s y s t e m f o r n a m i n g r i b o s o m a l p r o t e i n s[J].C u r rO p i n i S t r u c tB i o l,2014,24:165G169.[11]㊀WA C H I N O JI,A R A K AWA Y.E x o g e n o u s l y a c q u i r e d16S r R N A m e t h y l t r a n s f e r a s e s f o u n di n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Gr e s i s t a n tp a t h o g e n i c G r a mGn e g a t i v e b a c t e r i a:A n u p d a t e[J].D r u gR e s i s t U p d a t e s R e v C o mm e n t A n t i m i c r o b A n t i c a n c e rC h e m o t h e r,2012,15(3):133G148.[12]㊀H A L F O NY,J I M E N E ZGF E R N A N D E ZA,L AR O S AR,e t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P s e u d o m o n a sa e r u g i n o s a r i b o s o m e sf r o m a n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Gr e s i s t a n t 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J].P r o cN a tA c a d S c iUSA,2019,116(44):22275G22281.[13]㊀S A R A T H YJ,D A R T O I S V,L E E E.T h eR o l eo f t r a n s p o r t m e c h a n i s m s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t o l e r a n c e[J].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s,2012,5(12):1210G1235.[14]㊀F E R N A N D E Z L,H A N C O C K R E W.A d a p t i v e a n d m u t a t i o n a l r e s i s t a n c e:R o l eo f p o r i n sa n de f f l u x p u m p si nd r u g re s i s t a n c e[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12,25(4):661G681.[15]㊀S U NJ,D E N GZ,Y A N A.B a c t e r i a lm u l t i d r u g ef f l u x p u m p s:501刘可欣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对抗策略的研究进展M e c h a n i s m s,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e x p l o i t a t i o n s[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14,453(2):254G267.[16]㊀B L A I RJ M A,S M I T H H E,R I C C IV,e ta l.E x p r e s s i o no fh o m o l o g o u sR N De f f l u x p u m p g e n e s i s d e p e n d e n t u p o nA c r Be x p r e s s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sf o re f f l u x a n d v i r u l e n c ei n h i b i t o rd e s i g n[J].J 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2015,70(2):424G431.[17]㊀L IX,P LÉS I A T P,N I K A I D O H.T h ec h a l l e n g eo fe f f l u xGm e d i a t e d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i nG r a mGn e g a t i v eb a c t e r i a[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R e v,2015,28(2):337G418.[18]㊀L A U C H,HU G H E S D,P O O L E K.M e x YGp r o m o t e d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P s e u d o 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a p u t a t i v e p r o x i m a l b i n d i n g p o c k e t i n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r e c o g n i t i o n[J].Mb i o,2014,5(2):e1014Ge1068.[19]㊀H I N Z A,L E ES,J A C O B Y K,e t a l.M e m b r a n e p r o t e a s e sa n d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a n t ib i o t ic r e s i s t a n c e[J].J B a c t e r i o l,2011,193(18):4790G4797.[20]㊀K R A H N T,G I L MO U R C,T I L A KJ,e ta l.D e t e r m i n a n t so fi n t r i n s i c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P s e u d o m o n a sa e r u g i n o s a[J].A n t i m i c r ob A 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2,56(11):5591G5602.[21]㊀K I N D R A C HU K K N,F E R NÁN D E Z L,B A I N S M,e ta l.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a nA T PGd e p e n d e n t p r o t e a s e,P A0779/A s r A,i n i n d u c i n g h e a t s h o c k i n r e s p o n s e t o t o b r a m y c i n i n P s e u d oGm 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1,55(5):1874G1882.[22]㊀B A C O TGD A V I SV R,B A S S E N D E N A V,B E R G HU I SA M.D r u gGt a r g e t n e t w o r k s i n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h i e r a r c h yo f p r i o r i t y i n s t r u c t u r a l d r u g d e s i g n[J].M e dC h e mC o mm u n,2016,7:103G113.[23]㊀J N AWA L IH N,Y O O H,R Y O O S,e t a l.M o l e c u l a r g e n e t i c s o f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r e s i s t a n tt o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sa n d c y c l i c p e p t i d e c a p r e o m y c i n a n t ib i o t ic s i nK o r e a[J].W o r l dJM i c r o b i o l B i o t e c h n o l,2013,29(6):975G982.[24]㊀G A R Z A N A,W I L L B Y MJ,G R E E N K D,e t a l.S u l f o n a m i d eGb a s e d i n h i b i t o r s o f a m i n o g l yc o s ide a c e t y l t r a n sf e r a s e E i sa b o l i s h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k a n a m y c i n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J M e dC h e m,2016,59(23):10619G10628.[25]㊀P E N GB,S U Y,L IH,e t a l.E x o g e n o u s a l a n i n e a n d/o r g l u c o s e p l u sk a n a m y c i n k i l l s a n t i b i o t i cGr e s i s t a n t b a c t e r i a[J].C e l lM e t a b o l i s m,2015,21(2):249G261.[26]㊀S U Y B,P E N G B,H A N Y,e t a l.F r u c t o s e r e s t o r e s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o fm u l t i d r u gGr e s i s t a n t E d w a r d s i e l l at a r d a t ok a n a m y c i n[J].J P r o t e o m eR e s,2015,14(3):1612G1620.[27]㊀A L L I S O N K R,B R Y N I L D S E N M P,C O L L I N S J J.M e t a b o l i t eGe n a b l e d e r a d i c a t i o n o f b a c t e r i a l p e r s i s t e r s b y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s[J].N a t u r e,2011,473(7346):216G220.[28]㊀Y A R L A G A D D A V,WR I G H T G D.M e mb r a n eGac t i v e r h a m n o l i p id so ve r c o m e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r e s i s t a n c e[J].C e l lC h e m B i o l,2019:1333G1334.[29]㊀R A D L I N S K I L C,R OW E S E,B R Z O Z OW S K I R,e ta l.C h e m i c a l i n d u c t i o n o f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u p t a k e o v e r c o m e s a n t iGb i o t ic t o l e r a n c e a nd re s i s t a n c e i n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J].C e l l C h e m B i o l,2019,26:1355G1364.[30]㊀I MA IY,M E Y E RKJ,I I N I S H IA.An e wa n t i b i o t i c s e l e c t i v e l y k i l l sG r a mGn e g a t i v e p a t h o g e n s[J].N a t u r e,2019,576:459G464.P r o g r e s s o n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A n t i b i o t i cR e s i s t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a n d I t s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L I U K eGx i n1,Z HO U Y a nGh o n g1,Y O N G Y a n2,F A N GB i n gGh u1(1.S o u t hC h i n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i o n a lR i s kA s s e s s m e n tL a b o r a t o r y f o r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R e s i s t a n c e o f A n i m a lO r i g i n a lB a c t e r i a,G u a n g z h o u,G u a n g d o n g,510642,C h i n a;2.G u a n g d o n g W e n sD a h u a n o n g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C o.,L t d,Y u n f u,G u a n g d o n g,5274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a n t i b i o t i c sh a v eb e e nw i d e l y d e v e l o p e da n da p p l i e db e c a u s eo f t h e i rb a c t e r i c i d a l e f f e c t o n G r a mGn e g a t i v eb a c t e r i aa n dt h e i ru s ec o m b i n e d w i t hβGl a c t a m a n t i b i o t i c s,b u tt h e p r o b l e m so f b a c t e r i a l r e s i s t a n c eh a v ea l s ob e c o m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s e r i o u s.R e l a t e ds t u d i e sh a v es h o w nt h a t t h e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 n i s mo f b a c t e r i a t o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 a n t i b i o t i c sm a i n l y i n c l u d e s:t h em o d i f i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o f a m i n o g l y c oGs i d em o d i f y i n g e n z y m e s,m u t a t i o n s i nb a c t e r i a l t a r g e t s i t e s,a n d r e d u c e d d r u g u p t a k e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i o n.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t h e m a i n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 n i s m so f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a n ds u mm a r i z e da n dd i s c u s s e d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 t oo v e r c o m e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K e y w o r d s:a m i n o g l y c o s i d e;m o d i f y i n g e n z y m e;t a r g e tm u t a t i o n;c e l lm e m b r a n e;e f f l u x p u m p601动物医学进展㊀2020年㊀第41卷㊀第10期(总第328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浓度检测原理及方法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有效血药浓度和毒性浓度之间范围很窄,而且这类抗生素在肾脏浓度高达血药浓度的10~50倍,肾脏毒性大。
因此,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显得非常重要。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微生物法、MARKIT酶分析法、EMIT及SLFIA酶免疫法和荧光偏振酶免疫法。
庆大霉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庆大霉素血药浓度如下:1.原理本法为柱后荧光衍生化法。
用葡聚糖凝胶(CM-Sephadex)小柱从血清标本中粗分出庆大霉素(gentamicin)后,进行反相离子对色谱分析,分离的庆大霉素匀速连续流注到柱后管道内,并与管内的邻-二苯甲醛(O-phthalaldehyde)发生反应形成荧光产物,通过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
可设相应内标物。
2.主要仪器及条件该色谱分析系统是在一般的色谱分析系统的柱后增加了一套柱后反应装置。
该装置由试剂瓶、氮气加压装置、流量计、聚四氟乙烯管、试剂阀和聚四氟乙烯蛇形反应管道等组成。
试剂瓶中盛有邻-二苯甲醛试剂,经过氮气加压的试剂通过聚四氟乙烯管限制其流速后,与经过色谱柱分离的庆大霉素柱后合流,在管内发生反应,产生荧光物质流入荧光检测器。
分析条件如下:(1)分析柱:30cm×3.9mm(内径)μ-Bondapak C18分析柱;分离柱:4.3cm ×4.2mm,5μm Microprt C18柱。
流速:2.0ml/min。
荧光检测器,激发光340nm,发射光418nm。
(2)柱后反应装置:①试剂管道为9.0m×0.3mm(内径)的聚氟乙烯管。
流量保持0.55ml/min;②2.0m×0.6mm的聚四氟乙烯反应管。
3.主要试剂(1)邻苯二甲醛试剂:取邻苯二甲醛80mg加入0.5ml 以2-巯基乙醇与30%Brij35的水溶液3∶2比例配制的混合溶液中混匀,至脱色后加入甲醇1.0ml。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刘海燕; 殷瑜【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9(044)011【总页数】5页(P1283-1287)【关键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 蛋白质合成; 羟基自由基【作者】刘海燕; 殷瑜【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1198;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87.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为一种杀菌性抗菌药物[1],其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作用好等特点[2]。
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潜在的毒副作用具体包括引起患者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耳毒性、肾毒性[3]等及耐药菌的产生[4]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但它们仍是治疗革兰阴性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
此外,这类药物的新用途也逐渐被发现,包括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5]、梅尼埃病[6]及抗HIV病毒[7]等。
本文简要介绍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临床常用种类,重点阐述了其作用机制。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简介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追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由单组分或多组分糖基取代的氨基环醇类化合物[8]。
1944年,链霉素作为第一个氨基糖苷抗生素被发现[9]并沿用至今。
之后新霉素(1949)[10]、卡那霉素(1957)[11]和庆大霉素[12]也相继被发现。
目前为止,已报道的天然和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总数已超过3000种,其中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2]。
2017年,一种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plazomicin出现,于10月份向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新药申请,并于2018年6月底获得FDA批准,用于由某些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引起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或无治疗选择的复杂性尿路感染[13]。
1.2 临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国内,临床上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等[1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南[15]整理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