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公共收费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8
公共收费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向社会成员支付的费用,通常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安全等领域的开支。
它通常以税收、费用、租金、保险等形式出现。
公共收费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公共收费的对象是社会成员,即所有需要使用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人。
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公园、图书馆、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其次,公共收费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应急救援、公共卫生、教育等。
这些服务的提供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而公共收费正是为此而设立的。
再次,公共收费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税收、费用、租金、保险等。
其中,税收是最常见的公共收费形式,它是由政府通过法律规定的,强制性的向社会成员征收的。
费用则是由公共机构或组织自行决定的,用于特定目的的收费。
租金则通常用于租赁公共设施或场所的费用。
保险则是指为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此外,公共收费的标准和方式也需要考虑。
一般来说,公共收费的标准应该根据服务的质量和成本来确定,并且应该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
同时,公共收费的方式也应该简单易行,方便社会成员缴纳。
最后,公共收费的管理也需要得到重视。
政府或公共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收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并且应该对收费情况进行定期审计和公示,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综上所述,公共收费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政府、公共机构和社会成员等多个方面的关系和利益。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公共收费的合理使用和透明公开,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论公共收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公共收入体系日趋标准和完善,一方面咱们通过税制改革构建了大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的现代税收体系,另一方面以分税制方式就公共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划分。
可是,我国公共收入体系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其中,增强政府非税收入治理、标准政府非税收入行为是完善政府公共收入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府体制改革公共产品公共收费公共收费是指为维持特定社会产品的生产或弥补特定社会公共效劳的本钱费用而向特定受益者征收相应收入的一种机制。
一、公共收费的决定事实上,产品或效劳由谁来具体生产或经营与最终产品或效劳的处置权利垄断并非必然有必然联系,而且这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一、市场机制自身进行的外异性内部化——准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尽管准公共产品是具有外部性的产品,这使得市场直接提供该类产品缺乏足够的效率,但并非意味着某些准公共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自身调剂之内在化其外部效应。
依照科斯定理,若是交易本钱为零,那么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够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依照科斯定理的进一步推论,若是交易本钱小于产权鉴定或产权调整的费用,那么通过市场自身内部化准公共产品的外异性也是有效率的,也是能够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政府干与与公共收费机制得以实行的条件。
由于交易本钱的存在其随着外溢性范围的扩大而急剧增加,在私人市场上产权的从头鉴定或产权的从头调整就可不能发生,那么外部性就会仍然存在,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较低。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场合,政府进行干与的唯一理由仅在于它排除一种外部效应所需的本钱,不仅小于确立或调整私人产权的交易本钱,而且小于干与后所取得的社会收益时方才可行,这意味着有可能在私人市场自行内在化外部性与政府干与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值得排除的外溢性“的空白地带。
二、公共收费的经济阻碍(一)公共收费再公平和效率方面的考虑消费者对准公共产品比纯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显示更为强烈、更为真是。
第九章公共收费本章分四节讲授,主要教学内容如下:●公共收费的概念与适用范围◆公共收费的含义与类别◆公共收费的适用范围●公共收费的基本理论◆受益原则与成本分摊◆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构成◆受益的类别◆受益者分摊成本――成本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共收费的构成●公共收费的主要方法◆对自然垄断行业收费的基本依据:按平均成本或边际成本定价◆双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对公共收费的评价◆公共收费的优点◆公共收费的不足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公共收费的概念与类别✧理解公共收费与税收的适用范围✧弄清公共服务的成本构成及其如何在受益者中分摊✧理解自然垄断行业公共收费的基本依据以及双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理解公共收费的优缺点第九章公共收费第一节公共收费的概念与适用范围一、公共收费的含义与类别(一)公共收费的含义公共收费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对于自身提供的某项特定公共服务与设施或由政府向私人部门授予某项特权时制定的、用以补偿部分或全部供应成本的价格。
公共收费属于公共定价的范畴。
所谓公共定价(public pricing)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公共定价是指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确定价格的行为,它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对政府采购的商品与服务(以及公共工程)的定价。
此时,政府或公共团体与供应商属于彼此地位平等的主体,因而这种类型的公共定价通常应遵循自愿原则和平等交换原则。
对公共部门供应的某些公共服务与设施或授予的某些特定权利的定价,也就是对公共部门提供的具有“市场交易性”的公共劳务或设施确定价格的决策行为,即纯公共定价(pure public pricing)。
这种纯公共定价的方法就是教材第216页所指称的公共劳务收费法。
显然,公共收费属于这种狭义的公共定价中的第二种类型。
广义的公共定价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狭义的公共定价外,还包括所谓的“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也就是由政府规定自然垄断行业以及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管制行业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论公共收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我国公共收入体系日益标准和完善,一方面我们通过税制改革构建了根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展的现代税收体系,另一方面以分税制方式就公共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划分。
但是,我国公共收入体系依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其中,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标准政府非税收入行为是完善政府公共收入体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政府体制改革公共产品公共收费公共收费是指为维持特定社会产品的生产或弥补特定社会公共效劳的本钱费用而向特定受益者征收相应收入的一种机制。
一、公共收费的决定实际上,产品或效劳由谁来具体生产或经营与最终产品或效劳的处置权力垄断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而且这决定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一、市场机制自身进行的外异性内部化——准公共产品的私人提供。
尽管准公共产品是具有外部性的产品,这使得市场直接提供该类产品缺乏足够的效率,但并不意味着某些准公共产品不能够通过市场自身调节以内在化其外部效应。
按照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本钱为零,那么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够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根据科斯定理的进一步推论,如果交易本钱小于产权鉴定或产权调整的费用,那么通过市场自身内部化准公共产品的外异性也是有效率的,也是能够到达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第二、政府干预与公共收费机制得以实行的条件。
由于交易本钱的存在其随着外溢性范围的扩大而急剧增加,在私人市场上产权的重新鉴定或产权的重新调整就不会发生,那么外部性就会仍然存在,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较低。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场合,政府进行干预的唯一理由仅在于它消除一种外部效应所需的本钱,不仅小于确立或调整私人产权的交易本钱,而且小于干预后所获得的社会收益时方才可行,这意味着有可能在私人市场自行内在化外部性与政府干预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值得消除的外溢性“的空白地带。
二、公共收费的经济影响(一)公共收费再公平和效率方面的考虑消费者对准公共产品比纯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显示更为强烈、更为真是。
第九章公共收费本章分四节讲授,主要教学内容如下:●公共收费的概念与适用范围◆公共收费的含义与类别◆公共收费的适用范围●公共收费的基本理论◆受益原则与成本分摊◆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构成◆受益的类别◆受益者分摊成本――成本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共收费的构成●公共收费的主要方法◆对自然垄断行业收费的基本依据:按平均成本或边际成本定价◆双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对公共收费的评价◆公共收费的优点◆公共收费的不足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公共收费的概念与类别✧理解公共收费与税收的适用范围✧弄清公共服务的成本构成及其如何在受益者中分摊✧理解自然垄断行业公共收费的基本依据以及双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理解公共收费的优缺点第九章公共收费第一节公共收费的概念与适用范围一、公共收费的含义与类别(一)公共收费的含义公共收费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对于自身提供的某项特定公共服务与设施或由政府向私人部门授予某项特权时制定的、用以补偿部分或全部供应成本的价格。
公共收费属于公共定价的范畴。
所谓公共定价(public pricing)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公共定价是指由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确定价格的行为,它包括以下两种类型:对政府采购的商品与服务(以及公共工程)的定价。
此时,政府或公共团体与供应商属于彼此地位平等的主体,因而这种类型的公共定价通常应遵循自愿原则和平等交换原则。
对公共部门供应的某些公共服务与设施或授予的某些特定权利的定价,也就是对公共部门提供的具有“市场交易性”的公共劳务或设施确定价格的决策行为,即纯公共定价(pure public pricing)。
这种纯公共定价的方法就是教材第216页所指称的公共劳务收费法。
显然,公共收费属于这种狭义的公共定价中的第二种类型。
广义的公共定价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狭义的公共定价外,还包括所谓的“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也就是由政府规定自然垄断行业以及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管制行业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例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医疗保健、金融、非义务教育等行业必须执行的价格——对这种政府管制行业,有时由政府相关部门规定某个收费水平作为基准价格或收费标准,并允许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
本章所说的公共收费主要是指纯公共定价。
(二)公共收费的类别对现实中具体项目繁多的公共收费,一般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使用费(user charges),即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对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又称为“用户费”。
例如,城市自来水费、管道煤气费、有线电视收视费、高速公路通行费、停车场费、公园门票费等。
证照费(License fees),即私人部门的当事人为取得从事某项活动的特定权限时,按规定向相应政府部门支付的执照费。
例如,企业注册登记费、汽车驾驶证费、城市养犬许可证费、公共交通线路运营权收费等。
应注意的是,在有些国家不是收取证照费,而是征收执照税,例如,养狗税、赌博税等。
证照费相当于我国“规费”中的一部分。
特定估价(special assessments),即当某项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提供导致某项私人财产(不动产)增值时,政府以该项财产的自然特征为基础而收取的费用。
例如,城市市政建设配套费,有的国家征收的财产税。
在以上三类公共收费中,最重要的是使用费。
使用费一般占全部公共收费的一半左右甚至超过80%。
二、公共收费的适用范围税收与公共收费都是政府筹集提供公共服务与设施所需要的资金的重要形式。
但是,政府是以税收还是以公共收费的形式来为公共服务融资,并不是可以随意决定的。
换言之,公共收费具有不同于税收的适用范围,这也意味着政府实行公共收费不能过多过滥,或者正好相反。
概括地说,依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是以税收还是以公共收费的形式,来筹集提供某项特定的公共服务与设施所需要的资金,主要取决于该项公共服务与设施属于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同时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一)税收的适用范围当某项公共服务(与设施,下同)的成本与效益具有广泛的外部性、效用不可分割,或者某项公共服务的享有与使用被视为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时(例如基础教育),通常用一般性税收来融资较为适宜。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若采取公共收费的融资形式,难免出现缴费者的受益与其缴纳的费用不一致的情形。
不难看出,税收适用于为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的公共服务或设施筹集资金。
(二)公共收费的适用范围当某项公共服务只供成员有限的小群体直接使用,由此形成的特定受益可以测度时,则用公共收费来融资较为适宜。
这里的“受益可以测度”有两层含义:✧某项公共服务的具体受益者可以辨认,并容易同非受益者区分开来;✧每个社会成员受益的程度甚至数量可以计量。
由上可见,对于实行公共收费的那些公共服务与设施而言,其消费者从中受益多少与其付费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对依靠一般性税收筹集资金的公共服务与设施,则不存在这种直接联系。
显然,公共收费适用于为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的公共服务或设施筹集资金。
(三)税收与公共收费适用范围(边界)的模糊性与可变性当然,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是适用于税收还是公共收费来融资,其边界的划定并不总是十分明显和清晰的,而且这种边界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技术等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所谓的税收与公共收费适用范围的模糊性、可变性。
实际上,对有些公共服务或设施而言,既可以采取一般性税收来融资,也可以通过公共收费来融资,还可以通过两者的某种结合来融资。
对此有以下几点说明:其一,对于同一项公共服务或设施,是否实行公共收费,不同国家的选择与做法存在差异。
例如,中等教育、公共医疗等。
其二,对于同一项公共服务或设施,是否实施公共收费,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选择与做法也存在差异。
例如,公路、博物馆等。
尽管如此,公共收费在当代各国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参见教材第130-131页。
第二节公共收费的基本理论由公共收费的定义可知,公共收费的直接目的在于部分或全部地补偿某些特定公共服务与设施的成本。
由此,可以提出以下三个相关的基本问题:其一,为什么要通过公共收费而不是税收来补偿某些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其二,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其三,如何通过公共收费来补偿某些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本节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有关公共收费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受益原则与成本分摊由某项产品、服务或设施的受益者负担该项产品、服务或设施的成本,就是所谓的受益原则(benefit—received principle)。
简言之,受益原则就是“谁受益谁负担”。
贯彻受益原则乃是促使一项产品、服务或设施的供应能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前提。
这种受益原则同时适用于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但在适用时存在两点区别:只有当政府提供的某项公共产品(含服务、设施)限于可以具体分辨的部分社会成员使用,而且他们的受益程度可以测度时,才能运用由受益者分摊成本的原则。
当政府运用这一原则向某项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收费时,并不像私人部门提供私人产品时那样以盈利为目标。
贯彻受益原则,亦即向某些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收费,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与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供应及使用的经济效率(例如,为了避免过度使用,或者低效使用乃至浪费),而且还是为了贯彻公平原则。
这是因为,如果用一般性税收来为仅仅由部分社会成员使用和受益的某些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融资,显然是不公平的;当然,如果政府实行公共收费时也盈利(特别是盈利较多)的话,对有关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付费者)也欠公平。
二、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构成一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总成本通常包括以下三个具有不同特性的部分:●资本成本(capital costs)。
即政府提供某项公共服务所需要的资本项目的生产或供应成本。
显然,资本项目具有跨年度使用的性质,而且在一定程度内,资本成本总额同该资本项目所支持的公共服务的使用量无关,即资本成本属于固定成本。
●营运成本(operating costs)。
即政府将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提供给人们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不难看出,营运成本的大小与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量有关,即具有变动成本的性质。
当然,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边际营运成本并不相同。
例如,管道煤气、自来水的边际成本一般高于公园、公共交通的边际成本。
●拥挤成本(crowding costs)。
即由于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新使用者的加入给其它使用者或整个社会造成的成本。
显然,拥挤成本也与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行为或使用数量有关,但它与营运成本有两个重要区别:✧只有当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数量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时,才出现拥挤成本;而营运成本则是一旦有人使用某项公共服务或设施就会出现。
✧拥挤成本属于由他人负担的外部成本,而营运成本则属于由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拥有者、经营者负担的内部成本(最终应通过公共收费来补偿)。
三、受益的类别由上可知,无论是为了贯彻效率原则,还是为了贯彻公平原则,要使公共收费合理地收取,首先应弄清哪些人是公共服务或设施的受益者,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受益?通常情况下,许多公共服务、设施或特定权利给人们带来的受益可以区分为以下性质不同的两种类别:●源于使用的受益。
即从某项特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或特定权利的直接使用中所获得的利益。
谁是这种受益的获得者一般可以分辨,而且受益的程度往往可以测度。
●源于存在的受益。
即从某项公共服务、设施或特定权利的存在中所获得的利益。
这种受益的获得方式主要有:选择的价值(option value)、外部性(externality)、利他主义(altruism)等。
但是,与源于使用的受益属于特定的、直接受益不同,源于存在的受益属于一般的、间接的受益,而且谁是这种受益的获得者一般不易辨认,受益的程度也难以测度。
四、受益者分摊成本――成本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公共收费的构成(一)成本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贯彻效率与公平原则,对于某些特定的、仅仅由成员有限的小群体直接使用的公共服务与设施,其供应成本到底应该如何分摊呢?显然,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成本与受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不难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资本成本同源于存在的受益具有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资本成本是由公共服务或设施的存在这一事实引起的,与公共服务或设施的直接使用行为并无关系——即资本成本属于所谓的“沉没成本”,而一般社会成员或特定范围的社会成员都能从公共服务或设施的存在中获得间接的、一般的利益。
正因如此,资本成本的分担机制就可以有两种选择:其一,征收一般性税收;其二,收取同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数量无关的一次总付性的公共收费。
营运成本、拥挤成本同源于使用的受益具有对应关系。
换言之,营运成本和拥挤成本是由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直接使用行为所引起的,而且只有那些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从中直接受益,而其余的社会成员则没有从中直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