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25.69 KB
- 文档页数:10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山水画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 讲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色彩等基本技法。
- 讲解山水画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方法。
2. 演示法 - 教师现场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色彩等。
- 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内涵。
- 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作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实践法 - 安排学生进行山水画的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 - 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 提问学生对山水画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部分 - 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笔墨、色彩等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意境和氛围的绘画形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山水画传递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欣赏山水画作品,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1. 展示山水画作品的图片或幻灯片。
2. 准备画笔、水彩颜料和画纸。
3. 课堂活动所需的板书或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或屏幕上展示一幅山水画作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你们对山水画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山水画有什么特点?讲解(15分钟)1. 定义山水画:山水画是一种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绘画艺术形式。
2. 山水画的特点:a. 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强调自然美。
b. 追求意境,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力。
c. 运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和构图手法。
欣赏(20分钟)展示几幅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感受画作中传递出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每幅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创作(4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画纸、画笔和颜料。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尝试用水彩颜料进行模仿或创作。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境。
让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笔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与评价(20分钟)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和建议。
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水画作品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多欣赏和创作山水画,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理解。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自己最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他们继续欣赏和研究山水画作品,积累更多的艺术知识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山水画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演示,以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技法和意境。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画廊,观摩更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3. 开展山水画比赛或展览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并与他人交流。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和基本技法;3.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定义和特点;2.山水画的构图要素;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4.山水画的名家作品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观赏几幅经典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
2.讲解山水画的构图要素(15分钟)分析山水画中的物象、组合、平衡和整体气象等构图要素,解释它们对山水画意境的影响。
同时,以示范作品为例,详细解说构图要素的具体应用方法。
3.山水画的绘制技法(30分钟)介绍山水画的常用绘画技法,如线条运用、墨色运用、创造亮点等。
并结合实例示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的运用方法。
4.学生练习绘制山水画(4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山水画绘制技法,自主选择山水画题材,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5.作品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评估:1.综合评价学生的作品:根据作品的构图、技法运用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2.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3.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评价。
选取几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五、教学延伸:1.拓展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山水画名家作品,培养对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鉴赏能力;2.参观画展或美术馆:组织学生参观山水画专题展览或美术馆,亲身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艺术魅力;3.继续练习和创作: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作,通过多次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山水画名家作品图片;2.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墨、颜料、画刷等);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山水画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设计结束。
九年级下册14《⼭⽔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初步了解⼭⽔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画的⼀般⽅法。
过程与⽅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想象⼒,加强了对传统⽂化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美,画出有⼀定意境美的⼭⽔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笔,墨汁,⽣宣纸,笔洗,瓷盘,画毡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讲述齐⽩⽯和⽼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出⼭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会安排哪些景物呢?学⽣活动:青蛙,⼭泉,⾼⼭教师活动:展⽰《蛙声⼗⾥出⼭泉》,⽩⽯⽼⼈以诗⼈的素养、画家的天才、⽂⼈的⽓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板书:⼭⽔画的意境(⼆)讲授新课,初步体验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平远图》画⾯近景,溪⽔曲折,岸边岩⽯裸露,⽯上杂树⼀丛,枝⼲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叶,⽤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尘,是⼀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旅图》巍峨的⼭峰,葱茏的林⽊,突兀的巨⽯,描绘出雄伟的⾃然景⾊;⼭路间⾏商的⼩⼩驮队⼜显出了⼈世间⽣活的脉搏,⾃然与⼈世的⽣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古树归鸦》取仰视的⾓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以天⾼⽆尽之感。
占据画⾯半幅的树枝与⼭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笔简练,墨⾊讲究,笔墨⼲湿。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适用年级:初中课时数: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含义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能力;2.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2.山水画的技巧和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景物,思考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知识讲解(40分钟)教师介绍山水画的基本定义和意境,解释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展示多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对于意境的追求和表现手法。
讲解山水画常用的笔法和线条结构,教授如何描绘山、水、云、树等自然景物。
3.实践操作(40分钟)给学生准备纸张、颜料和画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绘制山水画。
教师提供一些山水画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让学生运用画家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去描绘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4.艺术交流(2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信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完成山水画作品;3.学生在艺术交流中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1.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可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2.学生个人用纸、颜料和画笔;3.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教学延伸活动:。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山水画的意境》。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山水画作品、视频资料、PPT、毛笔、墨、颜料、画纸等。
学生准备:画纸、毛笔、墨、颜料、水杯、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 基本技法讲解:教师通过PPT和视频资料,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皴法、泼墨等。
3. 意境讲解:教师讲解山水画的意境,使学生了解山水画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理念。
4.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创作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5. 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山水画的意境基本技法:构图、皴法、泼墨等。
意境:模仿自然,表达情感和理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2. 作业要求:构图合理,用墨恰当,富有意境。
3. 作业答案:学生作业答案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以富有创意和意境为评价标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难点
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六、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七、教学时数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娇》)
师: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回答。
全班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生回答。
师: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关于“意境”,
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同学们想不想跟随他去了解一下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务】
默读文章,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注意圈画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观点;
3、所用实例;
4、所做结论。
【反馈指导】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文章,但其实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阅读的方法和一般议论文一样,只要抓取了以上几个要素,一篇文艺论文的基本内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务二:再读课文,把握结构
【出示任务】
1、再读课文,勾画出每段关键句。
学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2、分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每组以提纲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反馈指导】
每段关键句和提纲示例:
教师小结:
从提纲图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
这既是议论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
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任务三:细读文本,研究实例
【出示任务】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为阐明观点多处引入实例,请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和作者观点的关系。
2、根据第3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学生回答、写作。
教师点评。
【反馈指导】
实例分析是论述观点的重要辅助,分析中要紧扣观点关键词,希望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能给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予以启发。
(三)课后作业
阅读课前下发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用提纲的方式梳理论述层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完成了对《山水画的意境》论证思路的梳理和实例的分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可染先生的这篇文艺论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内涵,并学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务】
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问题。
一、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情感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三)积累运用
任务一: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本文中有关的“意境”的论述,从课前准备的山水名画作品中挑选一副做赏析(如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等)。
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学生完成任务并分组汇报。
任务二: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
【出示任务】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完成一段文字。
学生写作。
教师点评。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务】
勾连同单元课文,横向对比悟“意境”:
在《山水画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说“说假话不行”,在《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其含义是否一致,其中体现了哪些共同的艺术追求?又比如《山水画的意境》和《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其认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为阐释?
(五)课后作业
思考并总结:学完课文,你认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应该怎么读?有哪些阅读方法?请将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书设计
(七)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或课外阅读活动推荐袁行霈《论意境》
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