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业地产20111201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2
成都商业地产IFS案例分析IFS成都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成都市的标志性地产项目,由华润置地集团开发,是成都市区唯一一座集购物、餐饮、办公、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
IFS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中段,占地面积9.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2.5万平方米。
该项目于2024年正式开业,成为成都市区最受欢迎的购物和休闲场所之一首先,IFS的地理位置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春熙路作为成都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IFS的位置恰好位于春熙路的中段,与周边各大商场相邻,形成了一个以IFS为核心的商业区域。
而且IFS紧邻地铁2号线春熙路站,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地理位置的优势使得IFS成为了成都市区购物和休闲的首选地点。
其次,IFS独特的建筑设计和豪华的室内装饰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IFS由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Benoy设计,建筑外观极具现代感,独特的造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IFS内部的室内装饰也非常奢华,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高品质的大理石饰面,营造了高端、时尚的购物环境。
这些设计和装饰的元素吸引了消费者前来购物和消费的兴趣,提升了IFS的吸引力。
第三,IFS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和多元化的业态。
IFS引入了大量的国际一线品牌,如Prada、Gucci、Louis Vuitton等,满足了消费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同时,IFS也引入了众多时尚潮牌和国内知名品牌,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除了购物之外,IFS还引入了许多特色餐饮和娱乐场所,如星巴克、必胜客、IMAX影院等,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这一系列的商业资源和多元化的业态为IFS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提高了消费者在IFS的停留时间。
最后,IFS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配套设施。
IFS拥有多层次的停车场和智能导航系统,方便消费者的停车和导航。
此外,IFS还设有VIP会员服务台、免税购物退税服务、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下发《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1.07.25•【字号】成商发[2011]144号•【施行日期】2011.07.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下发《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的通知(成商发〔2011〕144号)各区(市)县商务局、财政局:为促进我市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市名片,根据《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11年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安排意见的通知》(成商财〔2011〕107号)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成财外〔2009〕52号)精神,现将《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印发你们,请按照申报要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
本实施细则已同时在市商务局和市财政局网站公布。
市商务局网站网址:市财政局网站网址:http://10.72.97.41:7100/联系人:黄远鹏市商务局规划建设处联系电话:61883770 邮件地址:******************联系人:莫玲敏市财政局外事外债金融处联系电话:86271145特此通知。
附件: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附件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根据成都市商贸中心建设规划,为促进我市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市特色商业街区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城市名片,根据《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11年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安排意见的通知》(成商财〔2011〕107号)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成财外〔2009〕52号)精神,制定成都市2011年度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支持资金实施细则:一、支持对象和标准(一)支持对象1、对特色商业街区的经营管理单位通过招标或比选,以服务外包形式签订合同或协议,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进行经营业态规划、策划支付的费用补贴。
成都房地产11月月报背景介绍成都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成都市11月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总结房地产销售情况、房价走势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1. 房地产销售情况1.1 住宅销售情况根据数据统计,11月份成都市住宅销售情况如下: - 总销售额为xxx 亿元,较上个月增长 x% - 总销售面积为 xxx 万平方米,较上个月增长 x%1.2 商业地产销售情况11月份成都市商业地产销售情况如下: - 总销售额为 xxx 亿元,较上个月增长 x% - 总销售面积为 xxx 万平方米,较上个月增长 x%2. 房价走势分析2.1 住宅房价走势11月份成都市住宅房价呈现如下走势: - 新房均价为 xxx 元/平方米,较上个月上涨 x% - 二手房均价为 xxx 元/平方米,较上个月上涨 x%2.2 商业地产租金走势11月份成都市商业地产租金呈现如下走势: - 商业地产租金为 xxx元/平方米/月,较上个月上涨 x%3. 政府政策影响3.1 调控政策根据最新的政府发布的调控政策,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实施以下措施: - 加大楼市调控力度,限制投资性购房; - 提高购房门槛,加大对二套房的限购力度; - 加强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2 影响分析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 成交量出现下降趋势,购房者观望情绪增加; - 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价格增速放缓,市场降温。
4. 下月市场预测根据当前市场情况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对成都市下月房地产市场给出如下预测: - 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继续调整,成交量可能持续下降;- 房价增速有望进一步放缓,市场或进入调整期。
结论通过对成都市11月份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的调控政策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未来市场的走向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以上为成都房地产11月月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通知
正文:
----------------------------------------------------------------------------------------------------------------------------------------------------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通知
(成办发〔2011〕46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要求,现将我市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公布如下: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涨幅明显低于全市本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各项房地产调控措施,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实现调控目标。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结束——。
2011年上半年成都房地产市场报告房地产门户-搜房网 2011-12-21 21:34:00 来源:中成房业序:无论政策风云如何变幻,楼市永远不缺故事,成都限购令出台实施、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加息等调控政策的连番袭击下,2011年的成都楼市终于在忐忑中度过阴晴不定的上半年,限购下各区销售的“冷暖不一”、部分个盘“日销过亿”、土地市场“冰火两重天”、商业地产“突出重围”……伴随着“新国八条”的下达,2011年成都楼市再次拉开“调控大幕”。
限购令、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一房一价……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每一招都命中楼市要害。
从2011年3月开始,成都主城区住宅产品和去年同期相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逆转,当月销售总套数仅为3106套,同比下降近60%,成都楼市住宅销售下滑的序幕从此正式拉开。
接下来的几个月,成都楼市总成交与去年同期之比,继续保持下滑趋势,住宅与商业的地位开始移位,凸显楼市在上半年的“拐点”性变化。
成都楼市何去何从?为此,中成房业市场研究中心为您奉上《2011上半年成都房地产市场报告》,探讨下半年楼市风向。
一、政策篇1、全国政策时间措施要点2011.1.20 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1.2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条例规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偿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政府不得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
2011.1.26 国务院房地产调控1号文件(新"国八条")(1)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在一定时期内,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
成都商业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重要城市,商业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
以下是对成都商业地产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一、现状分析1.市场规模扩大:成都商业地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各类商业地产项目如购物中心、商业街等不断涌现。
2.商业街发展迅猛:成都市内的商业街如太古里、IFS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
商业街集聚了各类商业资源,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品牌入驻。
3.多元化消费需求: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商业地产市场也面临着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挑战。
消费者对娱乐、休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不断创新,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
4.地理位置优越:成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品牌入驻。
尤其是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地理位置对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产业升级:随着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地产市场也将面临产业升级的趋势。
传统的购物中心、商业街等商业地产项目将逐渐向服务业、创意产业等高端行业转型。
2.专业化运营:商业地产市场竞争激烈,专业化运营将成为商业地产项目成功的关键。
商业地产开发商需要注重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提供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
3.智能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已经成为商业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商业地产项目需要整合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
4.重视体验营销: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商业地产项目需要更加注重体验营销。
通过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和活动,吸引消费者参与并提升品牌价值。
5.借力互联网: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商业地产项目也需要借力互联网来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
例如,通过电商平台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提升商业地产项目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成都商业地产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成都商业地产市场将继续扩大规模,需注重产业升级、专业化运营、智能化发展、体验营销和借力互联网等方面。
2011年上半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报告二〇一一年七月目录一、土地市场情况 (1)二、商品房成交情况 (8)三、新盘推售情况 (10)四、市场政策 (17)五、热点板块 (18)2011年上半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报告一、土地市场情况1、概况截至2011年1-6月成都市成交土地200宗地,成交面积1004.5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89.29亿元。
(1)其中成都主城区成交45宗,成交面积155.1392万平方米,分别占成交量面积的15.4%,成交额54.4891亿,占总成交金额的29%。
其中成交量最多的是高新区,平均楼面地价最高的是锦江区,而成华区的土地溢价率最高。
(2)成都郊县土地成交155宗,成交占总量的84.6%,成交金额134.8亿,占总成交金额的71%。
成交量最多的为温江,共成交56宗地。
金堂、大邑、蒲江、都江堰基本无成交量。
2、趋势变化(1)、2011上半年成都土地成交量走势从线状图看,2011年上半年土地成交主要集中在1月,共成交95宗地,合计成交面积353.73万(㎡)。
在后几个月中,呈波浪形交替上升趋势。
(2)、 2011上半年成都楼面地价从2011上半年成都市主城区各区成交楼面地价看,六个区按平均楼面地价高低顺序排列分别为,锦江区3200元/平米、青羊区2915元/平米、成华区2766元/平米、武侯区1139元/平米、高新区1025元/平米,金牛区325元/平米。
(3)土地流拍统计2011年上半年共有四宗地流拍,四宗地均为住宅用地。
其中邛崃平乐一宗,双流西航港一宗,青羊区两宗。
成都市2011年上半年宗地流拍一览表房地产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去年的追高和今年的流拍,都是市场不理性的结果。
目前频现流拍的原因之一是市场调控持续,房价可能走低,此时买地有风险。
二是开发商资金紧张,销售乏力,银行限贷,开发公司资金捉襟见肘,有拿地之心,无拿地的实力。
三是拍卖的土地有些地方未来市场供应量大,竞争激烈。
(4)政策影响、政策调控等综合因素导致地价下滑,小规模土地出让特征明显.2011上半年受工业用地成交比重上升以及商品房用地价格下降影响,土地总体成交价仅为1884元/平方米,仅高于2009年上半年,较2010年下半年下降53.92%。
“2011成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共话10年商业地产发展之路商业地产让成都更繁荣2011年11月29日成都商报电子版上周三,由成都商报与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联合主办的“2011成都商业地产发展论坛”落下帷幕,与会专家、学者、嘉宾就多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论坛现场,还进行了成都商业地产十年颁奖。
成若容易却艰辛,看似平坦最崎岖。
成都商业地产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也因开发模式、开发销售等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井喷之下呼唤商业地产发展之路更加理性、健康。
“现在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将来一定面临洗牌。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商业时代》杂志社总编辑王永平表示,未来的商业地产“抢人”和“抢资源”的趋势非常明显,高集中度、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是一种必然。
商业地产随零售业态的创新而更新换代如今,在“淘宝”上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在互联网上“团购”也成为常见购物方式,甚至连“房子”这样的大件也可以“团购”。
京东商城成都分公司副总经理张锦勇在论坛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的整体交易规模为4.8万亿,同比增长33.5%,网络购物占比达到10.4%,总额为5131亿元,相当于沃尔玛在中国零售额的12倍。
由此可以充分看出,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真正进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对传统零售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样也影响了商业地产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冲击,成都伊藤洋华堂董事长、总经理三枝富博表示:“已经不能通过效仿的方式来创造价值了,必须要通过投资性的方式来创造价值。
”“消费多元化了,也比较理性了,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是提供一种体验,一种文化的感受。
”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李向辉同样表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零售业需要更注重体验感的营造和文化的注入。
商业地产在零售业的创新之下,当然也不可能岿然不动,只能是“见招拆招”。
“规划、招商、运营”,蓝光和骏成都分公司吴桂平认为这三点是商业地产的主线,也是突破口。
“项目的选址、物业功能的设计、业态配比、经营定位、租售比的确定等,都属于前期规划的范畴。
”吴桂平认为,针对零售行业消费模式的变化,把商业地产中的零售业类、办公类、酒店公寓类等不同类别的产品比重合理配置,甚至有必要调整和压缩受网购行业影响较大的产品。
同时,在购物中心的功能设计上要强化体验式消费功能的设计,在零售业态配比上要加大非零售业态的比重。
“在前期规划中,把握市场的脉搏,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商业运营的需求,对后期招商和运营提供保障。
”写字楼市场面临机遇也有隐忧“写字楼是一个载体,其实运用它的是公司。
2009年,成都新增公司数是2.791万家,2010年是3.2万多家。
”高力国际成都公司总经理蔡孟颐分析,假设每家公司都只需要一百平方米的写字楼,那每年都有两三百万平方米的新增需求。
但是,现在这些需求量很多都隐藏在民宅和商住复合楼,如果把这些量挖掘出来,那么现在的供应量还不够。
“2010年和2011年是成都的写字楼市场到目前为止供给、销售、去化最庞大的两个年度,但是绝对不会是最后的两个年度。
”蔡孟颐表示,成都在整个西部大开发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国际、国内大型机构不断地涌入成都。
这些对于成都写字楼市场来说,都是利好,都是机遇。
“未来几年中写字楼的发展将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有好的前景也并不代表整个市场是一片看好。
”莱蒙置业(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小华表示,从2010年1月份到今年的10月份成都写字楼供给量为400多万方,销售量只有200多万方,存量就有200多万方,总体来说是供大于求,所以未来的形势还不是特别乐观。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写字楼开发商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罗小华说:“莱蒙国际借鉴国际上流行的最新办公楼组合方式:服务式办公和西礼式办公,在成都做出新意来。
”四川盛唐实业集团董事长唐闻就表示,在做写字楼产品的时候有“三要”:“要做好定位;要沉住气;要服好务。
”城市多中心为城市综合体提供了发展空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多中心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
同时,因为城市综合体迅猛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一些开发商甚至打出了“非城市综合体不做”的口号,但是城市综合体并非万能,在成都过去的几年里,有非常多的城市综合体已经出现了同质化现象。
在成都成商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宇光看来,“城市综合体首先在物业的形态上是三到四种以上,规模上至少应该有一定规模;第二是城市综合体的业态必须是相互促进,综合业态是…1+1+1要大于3‟,形成一种集群效应。
”对于在城市综合体的打造上成为成功样本的万达广场,成都金牛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和平分析,万达广场除了具备商业、酒店、写字楼等城市综合体的基本要素之外,还具备休闲的特点,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提供享受场所。
事实上,城市多中心与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之路。
专业市场“专”和“新”很重要数码广场可以说是成都成功专业市场的代表。
重庆博众房地产管理研究院院长阎占斌表示,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专业和创新。
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冲击之下,专业市场需要有更多新的经营管理方式。
在中调战略的催化下,成都的专业市场近年迎来了井喷。
以家居建材、五金家电、日用家纺、汽车配件等为经营内容的专业市场超百家,呈现全面爆发之势,这也加剧了专业市场之间的竞争。
成都佳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家飞表示,佳飞建材家居市场在服务上花了不少工夫,以五星级酒店的服务作为标准,打造舒适轻松的购物环境。
摩尔汽车文化商贸城则是在文化与项目的结合上下工夫,用成都摩尔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李勇的话来说,“把文化体现在对时尚和消费理念的追求上”,立足于把汽车主题作为核心体验,打造属于成都自己的汽车文化商城。
“硬件过硬、可持续发展、差异化,这三点在专业市场的打造上十分重要。
” 中润·欧洲城国际家居总部执行总裁汪飞表示,在做好这三点的基础上,企业之前的联动与支持也十分重要。
同区域的专业市场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同舟共济的朋友,携手炒热市场与区域的同时,也能够保证自身的发展。
成都商报记者熊沙杉摄影段韵成都商业地产十年”获奖名单2011年11月29日成都商报电子版成都商业地产10年领袖人物杨铿(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和平(成都金牛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中兴(仁恒置地(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闻(四川盛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祥庸(四川天晟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三枝富博(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晓舟(成都丰德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立新(新尚集团成都数码广场董事长)刘义(成都富森美家居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德浩(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成都商业地产最具影响力开发企业成都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仁恒置地(成都)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盛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万瑞置业有限公司成都天府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花样年实业发展成都有限公司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都仁和实业有限公司成都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成都商业地产优秀职业经理人张旭(万瑞置业)、邵家桢(嘉宝商业)、李向辉(人和商业)、袁林(成都万达)、徐道斌(珠江国际)、李勇(摩尔国际)、张雪樵(龙湖地产)、高选超(中铁置业)、洪长利(首创置业)成都最具创新性商业地产项目麓镇、绿地·国际花都、地一大道、富森·美家居家具MALL、百扬大厦、国色天乡Park Mall公园主题商业街、西南城、摩尔汽车文化商贸城成都最具示范性城市综合体成都金牛万达广场、珠江新城国际、蓝光空港国际城、仁恒置地广场、复地·复城国际、奥克斯广场、香榭国际、仁和春天国际花园、茂业天地、华润万象城、世豪广场、美年广场、新世纪环球中心、布鲁明顿广场、龙湖·时代天街、来福士广场成都最具投资价值专业市场佳飞国际建材家居市场、成都国际商贸城、元瑞国际家具商城、成都大港建材城、中塑成都国际贸易中心、中润·欧洲城、家和家园国际家居商城成都最具市场影响力写字楼茂业中心、明宇金融广场、成都棕榈泉国际中心、希顿广场、东方希望中心、中航国际广场、环球广场、莱蒙都会、中海国际中心、大鼎世纪广场、蜀都中心、博瑞·创意成都成都商业地产编年史2011年11月29日成都商报电子版成都的商业地产开发,从最早的沿街为市到荷花池、五块石批发市场,再到以新城市广场、铂金城等为代表的“类综合体”项目,乃至当前万达广场、凯丹广场、万象城等真正的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大致经历了泾渭分明的三个历史阶段。
同时,十年发展历程中,也留下了不少成功与失败的案例。
2000年以前起步期———商圈经济2000-2007年探索期———类综合体出现2007年至今成长期———城市综合体时代代表商业: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骡马市商圈这是一个只有商圈经济没有商业项目的时代,外界记得住的大都是商圈区域,商业项目在这个时代显得还极为弱势。
从城市功能上来说,这个时候的“商圈”,如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骡马市商圈,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个“城市综合体”;而百货大楼、人民商场,就相当于综合体里的主力店,每一个街铺则都是综合体内的小商家。
“裙楼做商业塔楼做住宅”是这个时代最为常见的“商业综合体”。
在起步期成都出现了大量的“商务楼”、“综合楼”,这算是成都第一代写字楼,今天仍有大量的企业商家在里面办公。
2000-2007年探索期———类综合体出现代表商业:新城市广场、铂金城、大世界商业广场、大地城市脉搏这是一个失败远大于成功的时代,今天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给城市商业留下的伤痕。
当时成都已经意识到未来的城市商业将是综合体,因此从熊猫城开始,一个又一个的大型商业项目拔地而起,出现像新城市广场、铂金城这样的类综合体项目,集中式商业逐渐成为主流。
但此时完全是地产主导商业,投资商、开发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开发商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实现短期赢利,这都为后期招商、经营埋下地雷。
直到今天,当时开发的商业项目仍有不少空置着。
2007年至今成长期———城市综合体时代代表商业:成都万达广场、凯丹广场、万象城2007年年底,锦华城成都万达广场首次以极为罕见的强大气场满铺开业,业界将其视为成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商业综合体,成都从此进入城市综合体时代。
紧接着,凯丹广场、苏宁广场、万象城、世豪广场等陆续亮相,成都商业地产开发真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而商业品牌商的话语权从这个时候起逐渐盖过开发商,开发商开始跟着商家的商业需求盖房。
但就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商业地产项目遍地开花的同时,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
最要命的是当前商业项目“一哄而上”,据初步统计,成都商业项目在建和规划的已经超过100个,商业地产大战实则演变为招商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