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 格式:docx
- 大小:51.47 KB
- 文档页数:6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与区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交叉,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自然地理着重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
而人文地理则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然地理主要关注地表和大气等自然系统的运行状况,而人文地理更注重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区别。
自然地理通常采用实地调查、实验观测、数据分析等自然科学方法,以获取地理现象的客观数据。
而人文地理更加注重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人文科学方法,以了解人类活动的主观体验和社会文化背景。
虽然两者的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研究中也存在交叉和融合,例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需要采用统计和模型方法进行分析,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方法。
同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一些共同的研究领域中也存在联系。
例如,气候变化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中都是热点问题。
自然地理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人文地理则研究其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和应对的措施。
此外,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灾害管理等问题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关注的内容,需要综合运用两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
尽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自然地理提供了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数据,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提供了支撑。
而人文地理则将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类行为纳入地理系统的考虑范围,对自然地理研究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
自然地理学分支1. 前言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水文地理学、气候学、地形地貌学、地理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在普及环保、保护生态的今天,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气候学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气候现象。
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状态,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息息相关。
气候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3. 水文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水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水文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水文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开展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水灾和旱灾等自然灾害时能做好相关应对措施。
4. 地形地貌学地形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此外,地形地貌学的应用还十分广泛,例如:在城市规划、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地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影响等内容。
地理生态学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它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之一。
6. 结论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如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地形地貌学、地理生态学等。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重视和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工作。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自然地理指的是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动植物等。
在这个广阔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奇妙之处,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本文将从地球的形成、地理要素、气候与生态系统等多个角度来探索自然地理的奥秘。
首先,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大约46亿年前,太阳系中的原始星云开始收缩,形成了太阳。
而在太阳的周围,由于引力作用,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形成了行星。
地球就是其中之一。
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化,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地球。
地理要素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陆地、海洋、河流、湖泊、平原、山脉等都是地球的地理要素。
陆地是指地球上的大片陆地面积,包括大陆板块、岛屿和半岛等。
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涵盖了世界各大洋和海洋。
河流和湖泊则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它们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
平原则是地球表面上位于海拔较低的广阔平地,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山脉则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理要素,巍峨的山脉峻拔挺立,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美感。
气候是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气候决定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条件。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有很多,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这些不同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球上的气候系统也将面临许多挑战,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自然地理中最复杂也最精彩的一部分。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系统。
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而水生生态系统则包括湖泊、河流、海洋等。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结一下,自然地理让我们可以探索地球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从地球的形成、地理要素、气候与生态系统等多个角度来了解自然地理的奥秘。
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介绍: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地带、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以及生物地理等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人口分布、城市规模和布局、交通流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一、自然地理概述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主要关注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自然地理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形状和构造、地球表面特征、气候和水文、岩石和矿产资源、生态系统等。
1. 地球形状和构造地球是一个呈稍微扁球体的椭圆体,在表面上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主要部分。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地壳构造的了解至关重要。
2.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水文。
地形地貌是地表地容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地表特征的总和,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等;水文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水体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
3. 气候和水文气候是描述地球大气现象的长期统计结果,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水文研究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管理。
4. 岩石和矿产资源岩石是地壳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支撑。
了解岩石特征和矿产资源分布对于地理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5.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研究生态系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
二、人文地理概述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及其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人口、城市、交通、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1. 人口分布人口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人口分布不仅影响着地球上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也反过来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了解人口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人口资源。
2. 城市规模和布局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
研究城市规模和布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并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地理自然地理特征地理自然地理特征是指地球的各种地理要素和自然现象,包括陆地、水域、气候、生态系统等。
这些特征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陆地地理特征陆地是地球表面相对较高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上最大的陆地是亚洲,其次是非洲和北美洲。
陆地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土壤。
1. 地形:地形是指陆地表面的高低起伏,可以分为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等各种地形类型。
不同地形对生态环境、气候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影响。
2. 地貌:地貌是指陆地表面的形态和构造,包括各种地貌类型,如河流、湖泊、峡谷等。
地貌的形成受地质作用、气候和水体侵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土壤:土壤是由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地表覆盖层,对植物生长和农业产出至关重要。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各不相同,决定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水域地理特征水域是指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水域的特征主要包括水质、水温、水深和水流等。
1. 海洋: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的特征包括盐度、温度、海洋生物等,对气候和全球水循环起重要作用。
2. 湖泊:湖泊是较为集中的淡水水域,通常由河流冲积、断层活动或火山喷发等形成。
湖泊的特征包括水深、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等,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影响。
3. 河流:河流是地表径流水的通道,将降水从高处运输到低处。
河流的特征包括水量、水速和侵蚀力等,对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水资源的分配起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由积雪堆积和压缩形成的巨大冰块,在高山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
冰川的特征包括融化速度、冰川形态和冰川碎屑等,对环境和水资源起重要影响。
三、气候地理特征气候是地球上长期而稳定的气象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湿度和气候带等。
气候的特征对植物生长、动物分布和人类活动等具有决定性作用。
1. 气温:气温是空气中热量的衡量,对气候起重要影响。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1.简单论述当前地理学发展的重点研究领域4大类型19个重点研究领域1、地理环境演变及其效应的研究:●主要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6个●①全新世地理环境演变研究(12000~10000a以来);●②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③极地、高山、冰冻圈的综合研究;●④地理系统及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⑤环境质量评价、预测与区划的综合研究;●⑥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的地理研究2、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应该包括:6个●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力布局;●②不同地区农村发展机制的研究;●③城市发展与城镇体系的研究;●④区域综合开发与区域规划;●⑤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的时空演变;●⑥国土开发整治的宏观调控研究。
3、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根据我国地理学发展状况,近期我国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应放在以下5个方面:●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与调控的研究;●②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③元素化学地理及其效应的研究;●④自然地域系统的综合研究;●⑤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的研究。
4、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今后发展的重点领域仍然是以下两个方面:●①地理科学中的地图学研究,●②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研究。
2.地域分异规律包括哪些内容?简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地域分异规律的有关概念●地域分异理论:是关于地球表面组成成分或综合体空间分化和差异的理论。
与整体性相反。
●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
既是规律它就带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地位: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作用的综合,是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分布与分异的规律,是地理学的第一规律。
2、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按涉及的规律分●①纬度地带性:太阳能在纬度间的分布的分异,导致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以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延伸和递变,引起纬度地带性。
●②经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海陆相互作用引起从海岸向大陆中心的干湿度递变。
●③垂直地带性:山地的高度引起垂直带的分异。
●④非地带性:大地构造、地貌、地面植物、地下水埋深等引起局部性分异。
陈传康:五种尺度●全球尺度●全大陆全海洋尺度●区域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地方尺度)相互关系: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统称为三维地带性。
各个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的垂直地带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为两者具有温度递降这一共同原因。
但也存在差异,首先,水平地带的湿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关系,而垂直带的湿度变化一般是降水量由下而上增多,在某一高度出现最大值以后又下降,并有背风坡和向风破的明显差别,因而水热对比关系的变化与水平地带并不完全一致。
其次,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水平地带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变化,昼夜长度由赤道向两极发生分化,而垂直地带不发生这种变化。
第三,垂直地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狭义上,①形成机制的统一性。
地带性现象和非地带性现象是地球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②发生作用的统一性。
每一个地点都有纬度、经度和高度,都有特定的地质基础,都受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影响。
③相互关系的叠加性。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有互相叠加的关系。
纬度地带性是基础。
经度地带性是第一次叠加。
垂直地带性是第二次叠加。
位于热带的高山,可以观察到从热带到寒带的温度变化。
3.试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维度的视角,谈谈国家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1、一般可持续发展论: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方法和行为纲领。
●2、部门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工业,可持续交通,可持续住宅,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国家尺度,地区(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等。
既满足本地区人口需求,又不危害全球人口需求的发展。
●4、全球可持续发展:满足全球需求的世界发展。
全球问题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灾害问题,海洋问题,全球粮食问题,全球能源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国家尺度和地区尺度。
区域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是对人类与环境两大系统之间关系变化的一种规范。
不仅强调持续发展的时间维度,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而且还要注意持续发展的空间维度,既满足本地区人口的需要,又不危及全球或其他地区人类的共同利益。
这种空间概念,在水平方向上反映着从区域到国家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反映着从自然圈层到人类活动的各部门变换。
这些空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区域发展促进国家发展,国家发展又影响到区域发展。
所以,从宏观上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从微观上说,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区域的发展上来,各国各地区制订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
四、你认为地理新方法(定量、实验、遥感遥测、信息系统方法等)与地理传统方法(定性、经验、目测、描述)有何关系?如何结合?(20分)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近30多年里有了巨大的进步。
目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常规方法(定性描述法与定量分析法、地理区划法、地理类型法、典型地段调查法、总结群众经验法)和新方法(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GIS方法)。
从总体上看,地理新方法和地理传统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地理新方法以仪器为主,更加精确。
传统方法注重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具有针对性。
例如,定性描述法是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它使人们形象的了解研究对象,为了使定性描述的内容更加确切,它并不排斥数量指标的应用,即定量描述的应用。
比如,陕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定性语言),要有数量指标予以支撑:旅游业收入(绝对收入、在国内排名)、从业人数(绝对数量、排名)、旅游资源类型及吸引力等。
实验可以是对地理现象的研究更加准确清楚,但是有些问题比如自然资源的利用、经济问题的解决、人类活动的行为取向还需总结群众的经验,来达到对地理问题的深入理解。
进入仪器时代,望远镜增加了人类视力的距离,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等增加了视力的精度,实现了观察手段的飞跃与发展。
尽管如此,人力的浩繁,速度的缓慢,以及自然环境的种种限制,都使这种借助仪器的观察遇到许多困难,地理学的理想观察手段,仍然不能就此止步。
而且,这些仪器还无法代替人们感官的观察,特别是地表物质的形态、结构、运动,还须采取眼观、手敲、脚量、鼻臭、口尝、耳听等种种直观手段,野外实地考察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之,地理新方法和传统方法相互补充不可分割。
地理学研究研究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在具体的研究中到底适用哪些方法,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以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GIS法等新方法为主,然后借助传统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进行校验。
一些现代技术尚未涉及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仍要依靠传统方法来进行研究。
总之,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法、GIS法等新方法的采用,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与主流,传统方法对其进行协助和补充。
五、举例分析地理环境发展的周期性。
(20分)地理环境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层次性和不可逆性等特征。
周期性又称节律性、节奏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周期性)的演替的现象。
按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可分成5大类:(1)固相循环周期性;(2)液相循环周期性(3)气相循环周期性(4)生物循环周期性(5)社会循环周期性。
按照所涉及的周期变化特点可分为3类(1)周期性节律(2)阶段性节律(3)旋迴性节律。
例如,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社会循环周期性的体现。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时间已缩短到大约每隔 5 年左右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萧条: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复苏: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
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高涨: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昼夜交替,月盈月亏,叶绿叶黄,花开花落,季节更换,潮汐涨退,候鸟迁徙,鱼类洄游,冰期盛衰,技术更新,都有周期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讲的是自然周期更替。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卷首语),讲的是政治周期。
每一自然综合体区别于其他自然综合体,不仅在于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组成要素相结合的性质和特征,而且也在于其周期性节律的性质和特征。
因为自然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形式,并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而形成一定的时间结构。
可见,所谓时间结构实质上是自然综合体的动态结构。
当我们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稳定性时,决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动态性,这种动态就是空间结构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周期性节律变化。
六题、你认为当前地理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0分)一.地理学和相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密切。
1、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大综合的研究势不可挡,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汇合、交叉和渗透成为明显的趋势。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不谋而合。
3、从研究对象范围看,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学科有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