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色彩的和谐》_0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色彩的和谐——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概念。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和谐、美观的画面。
二、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知识:色相、明度、纯度。
2. 色彩的冷暖:冷色、暖色、中性色。
3. 色彩的搭配:类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互补色搭配。
4. 色彩的情感表达:快乐、悲伤、温馨、宁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搭配方法,能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和谐、美观的画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色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概念,让学生对色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色彩搭配方法讲解:讲解类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互补色搭配等色彩搭配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色彩。
4. 色彩的情感表达讲解:讲解色彩与情感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评价,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扬。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创作一幅以“春天的色彩”为主题的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2. 搜集一些你认为色彩搭配得很好的图片,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搭配方法,能够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色彩的和谐》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色彩的和谐》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课程内容越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事物,越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在身边寻找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很容易引起他们对色彩的兴趣。
学生的收获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此会用审美的眼光感知身边的色彩,并有意运用色彩美化生活。
本课的学习强调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邻近色,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把邻近色运用与实际操作中。
并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教学, 感受运用邻近色作画给人的美感, 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色相环、涂色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用色彩表达感受。
今天的天气稍稍有点寒意,但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班,对我们的美术学习予以指导和帮助,老师的心理感动很温暖,谁能用一种颜色来表达老师此时的心情?请你快速地把它涂在手中的纸片上。
2、这些颜色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把他们排列一下好吗?3、这样排列看起来舒服吗?(没有规律的随意排列)4、那么这样的排列呢?(按色相环的色彩顺序重新排列)5、(出示色相环)大家请看色相环,因为红与橙,橙与黄等这些颜色在色相环中都是邻近的色彩,所以经过这种顺序排列的颜色卡片看起来感觉更舒服。
6、(那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怎样使画面看起来更舒服,更和谐。
)引出主题——《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色彩的和谐 | 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色彩和谐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并能够运用色彩和谐原则创作出具有美感的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色彩和谐原则进行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他们对色彩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色彩和谐的定义:介绍色彩和谐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色彩和谐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色彩组合的类型:讲解类似色、互补色等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以及它们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3. 色彩和谐的实践: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色彩和谐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色彩和谐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
2.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色彩和谐原则。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实例、PPT、彩色纸张、画笔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或水彩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色彩和谐的注意和兴趣。
2. 新授:讲解色彩和谐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色彩组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尝试运用色彩和谐原则,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板书设计- 色彩的和谐- 副五年级上册美术-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独立创作一幅运用色彩和谐原则的美术作品。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共同创作一幅大型作品,展示色彩和谐的魅力。
课后反思1. 学生表现:学生对色彩和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何?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创作?2. 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色彩和谐的兴趣和热情是否提高?3.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色彩和谐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色彩和谐原则进行创作,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色彩的和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的和谐原理,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色彩进行创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后续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色彩的属性和分类,掌握色彩的搭配技巧和色彩的和谐原理。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色彩,创造出具有和谐美感的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色彩轮、色卡、调色盘、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2. 教材准备:美术教材、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以展示色彩的多样性和和谐搭配的实例。
3. 环境准备:准备好绘画教室,保持教室整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色彩丰富的自然风景画或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画中或图片中颜色的搭配与和谐。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这幅画中哪些颜色搭配得最和谐?为什么?”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讨色彩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色彩的和谐》。
2. 理解色彩理论(基本概念)为了使学生对色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可以详细介绍色彩的三要素:色相、饱和度和明度。
利用课件展示或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理解饱和度和明度对色彩的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不同季节的树叶颜色、不同天气的天空色彩等,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变化和搭配。
3. 色彩的调和与对比(实践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色彩的调和与对比,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选择几种颜色进行现场调和,展示如何在色相环上找到互补色和相近色。
接着,邀请学生尝试调和不同的颜色,并让他们分享调色后的感受和结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如色彩搭配的服装、广告海报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色彩搭配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来创造出和谐的画面。
《色彩的和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色彩的和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课程内容越是贴近孩子们生活的事物,越是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在身边寻找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很容易引起他们对色彩的兴趣。
学生的收获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此会用审美的眼光感知身边的色彩,并有意运用色彩美化生活。
本课的学习强调观察与体验,通过观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邻近色,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理解色彩和谐的含义。
2. 通过欣赏大自然中、生活中和绘画作品中的色彩,感受和谐的色彩所富有的美感。
3. 能够运用和谐的色彩创作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色彩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对比色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探讨了怎样能使对比色和谐的知识,你还记得吗?其实色彩本身也可以通过搭配产生和谐的感觉。
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色彩的和谐》。
板书课题:《色彩的和谐》。
(二)讲授新课1.《至爱梵高》中的的色彩文化教师语言:说到运用色彩使画面产生和谐的效果,不得不提到的画家就是梵高,最近有一部名叫《至爱梵高》的影片,更是将梵高的画运用到了极致,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2.邻近色的概念教师语言:其实梵高所用到的色彩多为邻近色。
在色相环中,我们把色彩之间的距离在60°范围之内的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这些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弱,从而可以产生色彩和谐的美感。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第2课
色彩的和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色彩的和谐;
技能目标:知道什么是邻近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色彩的和谐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油画棒、铅笔、橡皮、画画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色彩和谐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吧。
师:(板书)《色彩的和谐》;
一、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作品《秋天的原野》,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色彩和谐?在美术创作中,我们如何使用色彩和谐增强创作的效果?
生: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实践展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进行图画的创作;
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作品展示;
生:认真进行创作。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上台进行作品展示;
师:对同学们的作品及时进行点评;。
《色彩的和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及其邻近色的调配规律,及其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通过调色练习加深对邻近色的认识,体验色彩的魅力。
3.感受邻近色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度,学会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一)感知体验色彩的和谐
1.感知邻近色①利用课件出示色相环,并讲授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色相环中找一找哪些颜色属于邻近色?有什么规律?”学生
回答,教师总结:相临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2.体验邻近色出示任务:同学们按照邻近色的方法把彩笔盒重新进行布置安排。
(二)欣赏
讨论色彩的和谐 1.寻找邻近色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彩的和谐在生活中有用吗?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教室内找一找? 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
②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了邻近色? 室内设计、建筑③展示建筑类、生活用品、文具用品、装饰画、标志招贴等图片,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受?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优雅的感觉。
2.欣赏邻近色
①课件展示罗斯科《红黄橙》引导学生观赏。
②教师设问“画家用了哪些邻近色?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邻近色:红色、黄色、橙色;画面产生一种和谐的效果。
③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颜色是否用的一样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邻近色调色方法:
运用邻近色作画时要注意确定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④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邻近色的运用。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②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③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
如橙、黄橙、红橙。
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
允许学生局部模仿尝试练习。
)
(二)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一)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邻近色的搭配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二)拓展提高—游戏连连看
1.复习对比色。
2.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