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专题复习(一)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33
期末复习综合题资料(一)(考点:湿地的形成、湿地的功能)2021年寒假,潍坊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贵州省西部的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研学小组提前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整理如下∶区域位置(∶气候特征∶湖区冬季较暖、时间长,春秋相连无夏,多年平均降雨量951mm。
地形地质∶该地区石灰岩广泛发育,草海原先为古河流,15万年前,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该地形成断陷盆地,后积水成湖(下图示意草海形成过程)。
湖区概况∶草海水域面积46.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米,是黑颈鹤等228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
湖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生物基因库"的美誉。
(1)研学小组针对前期搜集的资料,展开了有关草海形成过程的讨论。
简述草海的形成过程。
(2)研学小组达到草海后发现,湖水清澈,可观察到大量水生植物密布"海底",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水下草原"景观。
小组成员拍摄了两张草海景观照片(下图)。
分析草海形成"水下草原"的自然条件。
(3)考察结束后,研学小组对湖区的地形、气候、生物、水文和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进行整体性分析。
请从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一作答。
问题①说明草海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原因。
问题①分析草海成为众多鸟类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由于地壳运动,古草海四周断块不断上升,该地相对下陷,形成断陷盆地;石灰岩广泛发育,流水侵蚀形成落水洞①落水洞周围受流水不断侵蚀形成裂隙。
裂隙进一步扩大,岩石崩落堵塞落水洞;该地降水量较大,河流发育,经地表汇水,积水成湖。
(2)湖水较浅,为水草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水水质清澈,透光性强,利于水草生长;鸟类及水生动物繁多,排泄的粪便为水草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3)问题①①说明草海被称为"生物基因库"的原因。
练案[11]第一部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讲水循环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选择题(2023·江西高三阶段测试)下图是热带雨林区水循环略图。
据此完成1~3题。
1.水汽散失环节形成是因为热带雨林区( D )A.地表径流丰富B.地下径流匮乏C.水汽输送强D.空气湿度大2.直接造成雨林区土壤养分减少的环节是( A )A.地表径流B.蒸发(腾)C.水汽输送D.水汽散失3.若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则当地( A )A.地表径流增大B.水汽输送减少C.地下径流增大D.植物蒸腾增加[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区与相邻陆地存在气流交换,交换过程中,空气湿度大的地区为附近贡献水汽,造成水汽散失,所以水汽散失环节形成是因为空气湿度大,D正确;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与水汽散失作为水循环的环节,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A、B、C错误,故选D。
第2题,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冲刷作用,直接造成土壤养分减少,雨林区尤为明显,A正确;蒸发旺盛会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可能间接影响土壤养分,B错误;水汽输送与水汽散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A。
第3题,植被严重破坏,会造成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植物蒸腾减弱,A正确,C、D错误;水汽输送受外因控制,不会因当地雨林破坏而变化,B错误,故选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布吉河发源于深圳市北部,自南往北汇入深圳河。
下图示意布吉河流域上下游河道演变特征(地表河道比例表示城市河流被覆盖变为地下河或暗渠的程度;地表河道弯曲系数表示城市河流被截弯取直的程度;河床硬化率表示城市河道表面覆盖物变化程度;河面率表示城市河道断面变化程度)。
据此完成4~6题。
4.2003—2017年布吉河流域( D )A.下游地表河道比例相对少,且变化剧烈B.上游河床硬化率相对较高,且持续增加C.上游地表河道弯曲系数小,且变化较小D.下游河面率较大,行洪能力较强5.2003—2017年布吉河河道水系时空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C )A.产业结构调整B.水利工程建设C.城市化发展D.矿产资源开发6.伴随布吉河流域上下游河道演变,深圳市( C )①洪涝灾害风险加大②城市交通拥堵缓解③河流自净能力增强④热岛效应强度增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4题,通过分析四幅图片可知:下游地表河道比例相对少,且变化小,A错误。
自然地理(复习通关卷一)-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A.甲,16点B.甲,4点C.乙,16点D.乙,9点2.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A.影子变长,角度变小B.影子变短,角度变大C.影子变长,角度变大D.影子变短,角度变小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下图示意1961—2018年乌鲁木齐不同海拔四季雾日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
3.谚语“十雾九晴”指的是辐射雾,乌鲁木齐辐射雾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①平原②城区③谷地④中山带⑤高山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4.与其他地区相比,高山带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温B.地形C.降水D.风速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乌鲁木齐雾日天数减少最明显的地区是()A.平原B.城区C.谷地D.高山克孜勒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与天山西南支脉高山区的接合部,上游水质良好,中下游河水非常混浊,硫酸盐含量超标,不适合用作饮用水,但可作为农业用水。
图示意克孜勒河流出山口后的中下游部分河段,其中喀什市以西地区的土壤以砂卵砾石为主,盐碱化不严重,喀什市以东地区的土壤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盐碱化较严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影响克孜勒河水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流速度B.大气降水C.河流水量D.河床岩性7.克孜勒河河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农作物喜酸性水B.土壤呈碱性C.水流速度较快D.水资源短缺8.与喀什市以西地区相比,喀什市以东地区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的自然原因是()①地下水水位较高②气温高③土壤孔隙小④降水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南非奥兰治河某段干流地处冲积平原,南侧为坡面,发育有多条季节性沟壑。
第一篇专题攻略篇·拿高分必须突破的12个热点专题专题一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考点1 对自然现象的影响考查内容情境载体考查素养1.太阳视运动、物体影子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为情境,以太阳视运动、物体影子变化、光照图等为背景,考查地球运动基本原理和方法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考向1 日出日落方位角变化(2021·浙江1月选考)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
右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的位置示意图。
完成(1)、(2)题。
(1)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 ( )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2)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点56分,日落地方时为18点59分,正午太阳高度为83.8°,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 )A.济南B.广州C.武汉D.拉萨审题思维[破题]材料信息①位置——书桌的固定观测点;②时间——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观察到日出也可看到日落图表信息①书桌的位置;②书桌长度与窗户宽度基本一致;③甲、乙为日出、日落位置及方位[解题]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 第(2)题,解题思路如下:[答案](1)C (2)D技法点拨利用天球图解日出、日落方位(1)天球。
(2)图解太阳日出、日落方位。
(1)在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
(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东南日出,西南日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出现极昼极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日出、日落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世界地理》一、亚洲周围海域1、主要半岛阿拉伯半岛东临波斯湾、阿曼湾,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西隔红海与非洲大陆相望。
中南半岛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东临南海。
小亚细亚半岛北临黑海,西临爱琴海,南濒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
马来半岛西临安达曼海,西南隔马六甲海峡与苏门答腊岛相望,东濒泰国湾、南海。
朝鲜半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
西奈半岛西滨苏伊士湾和苏伊士运河,东接亚喀巴湾和内盖夫沙漠,北临地中海,南濒红海。
山东半岛山东省东部伸入黄海、渤海间的半岛。
隔渤海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南部,辽宁东南部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的半岛。
东北与长白山毗连。
雷州半岛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
亚马尔半岛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
东和东南临鄂毕湾,西濒喀拉海。
太梅尔半岛泰梅尔半岛,西及西北濒喀拉海及叶尼塞湾,东和东北临拉普捷夫海,北与北地群岛相望。
楚科奇半岛南濒白令海,东隔白令海峡与阿拉斯加相望,北临楚科奇海。
印度半岛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陆地,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
2、主要岛屿加里曼丹岛位于东南亚马来群岛中部,西为苏门答腊岛,东为苏拉威西岛,北为南海。
苏门答腊岛东北隔马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相望,西濒印度洋,东临南海。
本洲(州)岛东北与北海道相对,西南与九州岛为邻,南与四国岛相望,西临日本海,东濒太平洋。
苏拉威西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菲律宾南部。
爪哇岛位于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东南,加里曼丹南方,巴厘岛西面。
吕宋岛在菲律宾群岛北部,东接菲律宾海,西濒南海。
北与台湾相望。
棉兰老岛位于菲律宾群岛南部,南为加里曼丹岛。
北海道岛北与萨哈林岛(库页岛)相望,南与本州岛为邻,西临日本海,东濒太平洋。
斯里兰卡岛印度南面,位于赤道附近,在印度洋之中,东北边是孟加拉国湾。
九州岛日本西南端,东北与本州岛相对,东与四国岛相望,东南临太平洋,西北与韩国为邻。
台湾岛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东濒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为邻;南与菲律宾相望。
第一部分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9、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0、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1、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
许多自然地理学家对这个新物质体系,曾使用不同术语来表达。
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景观圈;表成地圈、生命发生圈、地球表层、自然地理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这四类物质成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普遍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并各以自己为主体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
3、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