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重难点和结构分析设计word版本 (2页)
- 格式:docx
- 大小:17.06 KB
- 文档页数: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沁园春·长沙》,了解毛泽东对长沙的思念和赞美之情;2. 通过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表达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思考;4.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沁园春·长沙》的赏析和理解;2. 难点: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长沙的地图,并询问学生:- 这个城市是哪里?- 你对长沙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欣赏诗歌1. 向学生展示《沁园春·长沙》的诗歌全文,并指导学生读一读。
2. 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感。
第三步:理解诗歌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标题是什么?- 这首诗讲述的是什么?- 诗人对长沙有什么感慨和情感?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然后由各组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解释诗歌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步:品味诗歌1. 给学生展示一些长沙的风景图片,并与诗中的描写相对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家乡或心中的一个特别地方,然后写一段话来描述这个地方的美丽和特点。
第五步:创作诗歌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长沙的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短诗,表达对长沙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 学生交换彼此的作品,并进行朗读和赏析。
第六步: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调诗歌《沁园春·长沙》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和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四、课后延伸:1. 建议学生读一读其他关于长沙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长沙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情。
2. 鼓励学生参观或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体验自然和人文景观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3. 指导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或感受写成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 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橘子洲头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让学生自行朗读《沁园春·长沙》,注意字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 教师领学生跟读《沁园春·长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课堂练习
- 学生自行朗读喜欢的段落,并分享原因。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品味《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理想的情感。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沁园春·长沙》的主题和情感。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读后感。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沁园春·长沙》。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长沙》。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歌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给予解答。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歌,加深理解。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以家乡为题材的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的思考日记。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思考日记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课程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沁园春·长沙》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背诵。
2. 注释资料:提供诗歌的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典故。
《沁园春・长沙》最新优秀教案设计2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词的基本常识,如词牌、词题、词的格律等。
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体会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词人的情感。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词中所描绘的壮丽秋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词人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培养学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所营造的意境。
掌握词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领会词人的豪迈情怀和伟大抱负。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词人复杂的情感。
理解词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的精妙之处,如“怅寥廓”的“怅”,“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从书法的气势中感受毛泽东的风范。
提问学生对毛泽东的了解,简单介绍毛泽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伟大成就,然后引出他在文学上的卓越贡献,顺势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二)知识铺垫(3 分钟)讲解词的相关知识: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词题:“长沙”是本词的题目,表明了写作的地点。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本词属于长调。
(三)朗读感知(10 分钟)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词的韵律美。
例如:“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 头。
”“看/ 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读音错误、节奏把握不准确等。
全班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属于必修课程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 “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更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研读这篇课文学习文学鉴赏知识,也需要通过这篇课文培养高尚的情操,这些都符合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基本理念。
具体来说,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表达、意象的组合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
其次,学生通过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和多样灵活的手法,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最后,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有关青春的体验和思考。
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正值青春年华,有必要让他们对青春、青年、理想有自觉的体认。
毛泽东同志在词中充满激情地回忆青春岁月,作品豪迈大气,洋溢着不可抗拒的青春热情,可以激励学生坚定不断进取、奉献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热情,最后是尝试学写诗歌。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雄伟壮美、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忆”总领下阙,毛主席回忆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南(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下注释、诵读和分析来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体会雄浑阔大的秋天意境,感受诗人豪迈的青春气息。
2.通过比较阅读、类化学习来进一步理解毛泽东、“沁园春”和长沙,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意象选取、词序排布、手法调度)和词作的基本体式。
3.通过拓展阅读、写推荐词和阅读笔记等形式感悟诗人诗人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生命故土情怀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吟诵与分析中学习诗词的意象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青春气息和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拓展阅读学习诗词格律,领会诗歌意境,理解当时的历史情绪和时代情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习建议青春是花样年华,也带有时代印记。
不同文学体裁有各自的特点。
诗歌运用意象抒情的手法很有特点。
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综合欣赏作品,把握时代脉搏、青春气息和写作技法,有助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及审美品位的提升。
诗歌鉴赏一是要具相关知识支撑,二是在吟诵中品味,三是通过历史还原找到一些相关信息互相印证,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更准确地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课前研学5.1预习作业熟读课文,能准确流畅背诵;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单元相关练习。
尽量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和文体信息。
5.2阅读指导吟诵并注意诗词上下片的结构布局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先景后事(人)的写法。
在同类诗作中比较异同,发现特色。
5.3写作准备学习推荐词和随笔的写法。
5.4知识清单根据课下注释自学本课字词、文学常识(词),并可以关注“青春文学”(重点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流畅和文学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如诗歌、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工艺等,也可以是精神和商业文化方面)。
二、过程设计【知识支架】1.1训练内容:品鉴诗歌1.2活动情境:背景——开学话青春。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基本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鉴赏法: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湘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湘江的美丽风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湘江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引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主要成就和文学地位。
(2)讲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1)提问学生: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阕描写湘江秋景,下阕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
5.赏析上阕(1)提问学生:上阕中哪些词语描写了湘江秋景?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了湘江两岸的群山、树林、江水、船只、雄鹰、鱼儿等景物,这些景物色彩鲜艳,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提问学生:上阕中的“看”字领起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看”字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哎呀呀,咱这堂课的目标呢,就是要让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魅力呀,理解它的意思,体会作者那豪迈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呢,当然是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啦,难点嘛,就是要让同学们能像作者那样有气势地去感受和领悟哟。
三、教学方法
咱就用轻松愉快的讲解法吧,再加上点讨论啥的,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呀,今天咱要来认识一首超厉害的词哦!就像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看看那个时候的风景和情怀。
2. 作者介绍
这词的作者可是个大名人呀,毛泽东!那可是超级厉害的人物哟。
3. 朗读欣赏
咱先来一起大声朗读一遍,感受感受那气势,“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哇,是不是感觉很带劲呀。
4. 词句解析
咱一句句来分析哈,看看那些美妙的词句背后都藏着啥意思。
“独立寒秋”,哎呀,一个人站在那冷冷的秋天里,多有感觉呀。
然后“看万山红遍”,哇,那满山的红色,多壮观呀!
5. 意象与情感
这里面有好多漂亮的意象呢,山呀、水呀、船呀,都带着作者的情感呢,那叫一个豪迈呀。
6. 讨论与体会
同学们来讨论讨论,你们从词里都感受到了啥呀,是不是也被那种豪迈感染啦。
7. 总结
哎呀呀,这堂课下来,大家对《沁园春·长沙》是不是有更深的理解啦,要记住这种豪迈的感觉哦。
五、教学延伸
课后呀,大家可以再去多读几遍这首词,感受感受那种大气魄。
好啦,这就是咱这堂有趣的《沁园春·长沙》教案啦,希望同学们都能喜欢上这首词,就像喜欢吃好吃的一样哟!嘿嘿。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掌握诗词诵读技巧。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感受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上阕景中寓情,下阕情中显志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通过写景、抒情、议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有关秋天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给人的印象。
然后提问:在大家的印象中,秋天通常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是萧瑟凄凉,还是丰收喜悦?接着引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名、题目、词的分类等。
2.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三)诵读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四)文本赏析(20分钟)1.上阕赏析提问:上阕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
详细分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等不同视角所描绘的壮丽秋景,感受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
总结上阕景中寓情,通过描绘生机勃勃的秋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下阕赏析提问: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一句,回忆往昔的革命斗争生活。
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学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文学美感,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比喻和象征。
三、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的进入课堂:–通过琴声,让学生进入一片雅致、空灵、静美的世界。
–通过一些图片和文字让学生逐渐了解长沙的基本面貌和历史沿革。
2.教师讲授 + 学生思考 + 联想:–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
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联想到这首诗的含义。
–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并让学生欣赏和谈论来深入理解。
–鼓励学生个性思考,允许各种可能性,展现多元、非线性的无穷想象力。
3.自主学习:–结合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寻找和阅读其他和长沙文化、歌咏湖、尔雅楼等有关的诗词或文章。
–通过诗词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理解和比较,加深对长沙文化的理解和对于中华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步骤1.教师授课,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以及作者的哲理意涵和价值导向。
2.分组讨论:先组内讨论,再在班级中展开。
–讨论长沙是如何在作者心中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感悟,为什么选择长沙作为写作主题?–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感受,何为“园”“春”“沁”“湖”?何为“洁净自然,择善固执”的情感内涵?3.展示多媒体资料,放视频、音乐,让学生欣赏和体验。
–展示有关长沙的多媒体资料,比如长沙的历史、地理、特点和文化底蕴。
–展示有关其他诗人对于长沙的歌咏,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游原阳古城》等。
【最新推荐】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重难点和结构分析设计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重难点和结构分析设计
重点理解
1.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
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
参考答案:可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讲解: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
革命的大好形势,作者忆起往昔与战友们在这里的战斗岁月(毛泽东曾经在长
沙师范学校念书,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参加过反对军阀、反对封建的斗争),
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作者把这种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写下这首词。
这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情景交融。
2.《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参考答案:可以算。
讲解:“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
人物、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
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
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难点理解
1.“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参考答案: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讲解:“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运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
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2.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
什么这样的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呢?
参考答案:可联系时代背景来分析。
讲解: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