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34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往东至160°E 为东半球,20°W 往西至160°E 为西半球。
7 .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 .地图上方向确实定①普通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 .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河外星系14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拟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外表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 .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夜半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夜半东方天空〕。
16 .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鸟瞰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鸟瞰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 时56 分4 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 太阳日,即24 小时。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原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自然地理学原理。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行星,具有内部的结构层次。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直接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例如地壳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2. 大地形和海洋形成
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地形和海洋,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形和海洋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风化和侵蚀过程密切相关。
3. 气候和气象变化
气候是地球大气对长期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的描述,而气象是对短期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的研究。
气候和气象变化受到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等因素的影响。
4. 水循环和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变化形态、循环流动的过程。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各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水资源。
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模式,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环境因素、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相关。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6. 自然灾害的发生和防范
地理因素是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自然地理学原理,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并制定有效的防灾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自然地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过程,进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解决方案。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地理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地形、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地理过程,通过对这些现象和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变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首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它的赤道略大于两极,这就是所谓的地球形状。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即一天24小时。
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等地理现象都有重要影响。
其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二是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
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它包裹在地球表面上,并且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变薄。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有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它们对地球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气候的形成与地球的纬度、海洋、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三是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于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资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湖泊和冰川等。
水资源的分布与地球的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最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四是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程度,它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保护和管理地球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地球形状和地球自转、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以及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初中地理知识解释47个原理(超实用)1. 大地的形状和结构: 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
2. 大陆漂移: 大陆板块不断移动,导致地壳的变化和地理现象的发生。
3. 风化作用: 风、水和冰等因素将岩石破碎成小颗粒,并使其变得更加容易溶解。
4. 侵蚀过程: 水流、冰川和风等力量将岩石和土壤的颗粒搬运到其他地方。
5. 河流系统: 河流由源头、汇合点和河口组成,通过搬运沉积物和切割地貌来改变地形。
6. 冰川作用: 冰川的移动和融化形成了山谷、湖泊和冰川碎屑。
7. 地貌变化: 大自然和人类活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貌不断发生变化。
8. 水循环: 水从地球表面蒸发、凝结和降水,形成了水循环系统。
9. 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模式,而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条件。
10. 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矿产和能源等,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11. 地震和火山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断发生。
12. 大气层: 大气层由不同的气体组成,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陨石碰撞的影响。
13. 太阳系和宇宙: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宇宙是包含一切物质的巨大空间。
14.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15.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包括森林、草原和海洋等。
16. 土地利用: 人类利用地表资源,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
17. 人口和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的迁移会导致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
18.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19. 人类环境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20. 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要素: 包括水资源、土壤、气候和地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