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颅脑外伤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_宗玲
- 格式:pdf
- 大小:106.36 KB
- 文档页数:3
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症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策略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原因及其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采取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包含3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外科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医院获得性感染、脑疝、应激性溃疡、癫痫、窒息等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为10.0%和3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在深入分析其术后各类病发症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临床转归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颅脑外伤;并发症;原因;护理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外科疾病,该疾病具有病情危急、病情进展较快等临床特征,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对于颅脑外伤患者来说,影响其创伤转归的原因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
由于颅脑外伤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加之患者往往需要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导致机体在短时间内遭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患者术后易合并产生多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对患者的临床转归和良好康复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障。
笔者以下就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原因及其临床护理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60例,采取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包含30例。
观察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为19—63岁,平均年龄为(54.4+3.5)岁。
脑外伤后综合征,你了解多少?脑外伤后综合征又被叫做脑外伤后遗症,其主要是指脑部创伤在治愈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等方面问题。
通常患者在脑外伤急性期以后,会有部分有各种症状遗留。
若是这些症状在受伤以后的3个月依旧存在,或者时好时坏。
但经过检查并未发现任何的异常问题,且经过神经放射学检查也没有阳性存在,则可以确定患者存在脑外伤后综合征问题。
一般情况下,存在该类问题的患者主要是经历了轻度或者中度的闭合性颅脑外伤问题,其神经系统不存在严重的损伤情况。
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发现,许多轻度或者中度脑损伤患者,大约有30%—80%会存在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一些症状表现。
一、主要的致病因素1、大脑功能区因外伤而受到损伤无论受到的颅脑外伤有多轻,其大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且这些损伤通常属于不可逆损伤。
从而使得该处的功能发生障碍,并引发失眠、健忘、头晕、头痛等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癫痫和失忆等症状。
所以,外伤所造成的大脑损伤是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主要因素。
2、大脑缺血缺氧通常脑部受到外伤以后,极易会发生缺血和缺氧问题。
当大脑受到外部创伤以后,其所产生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尤其当局部血管出现痉挛时,会引发一段时间的供血不足,最终使得大脑出现了缺氧和缺血问题。
3、不良心理因素该疾病的另一个致病因素就是不良心理因素影响。
尤其是当患者受到了严重创伤问题,而引发了家庭重大变故,或者受到较大工作和生活等压力影响时,极易会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脑外伤综合征的常见表现脑外伤后综合征有着较为复杂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头疼、头晕和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等。
通常症状表现较为严重,但是无法结合实际的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对该病进行解释。
当患者患有脑外伤综合征以后,其还会出现乏力、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神经过敏、容易疲劳、容易恼怒、焦虑、失眠、记忆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噪声敏感等症状表现。
1、头晕头痛患者此时会有头部胀痛、紧张性头痛等表现。
脑震荡后综合征影响因素的研究
魏善麒;刘协和;等
【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5(005)001
【摘要】对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PCS组有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高于正常组,记忆组显减低,MMPI测查显示PCS患者有明显的人格偏移,与神经衰弱组相似,PCS组生活事件数量和对生活事件的反应强度均高于正常组和恢复组,一般性社会支持,以及是否涉及鉴定或赔偿与PCS的影响症状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魏善麒;刘协和;等
【作者单位】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司法精神病学教研室,610044;华西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司法精神病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轻度颅脑外伤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J], 宗玲;朱少毅;赵虎
2.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病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J], 牛越;姜颖;陈卓;林萍
3.结构和功能MRI预测脑震荡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黄文静;樊凤仙;张鹏飞;王俊;张静
4.脑震荡后综合征伤残评定研究进展 [J], 张钦廷;李豪喆;张盛宇;陈琛
5.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J], 宗玲;朱少毅;赵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摘要】因交通事故所致的脑震荡常见,其症状特征及发生率没有确切依据,导致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缺乏可靠性。
现就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病理、客观指标、影响因素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生率;发病机制;客观指标;影响因素交通事故所致的脑震荡后综合征(Postconcussionalsyndrome,PCS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在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实践中,由于当事人常以持久的PCS导致精神残疾为由,要求对方赔偿,增加调解难度。
当事人主要表现为持久的躯体、认知和行为症状(头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眩晕、焦虑、失眠、抑郁、易激惹、疲乏及对声、光敏感〔1〕。
然而,因为认识上的分歧以及PCS缺乏稳定的检查指标、当事人的个体价值取向、获益心理、个体生活史、伤前人格及性别、年龄、文化背景、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和诚实性等影响,致其症状特点、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难以确定,妨碍了对PCS的客观评定,给司法鉴定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此,本文对相关问题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PCS发生率应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及调查方法,PCS发生率相差较大。
有人对178例外伤性脑损伤和104例颅脑外伤试验得出结论,用DSM_IV和ICD_10做标准测试PCS发生率分别为11.0%和64.0%〔2〕。
有人对1912个轻度脑外伤病人进行研究,最终1425人参与分析,平均年龄24岁,44%是女性。
3个月后有53%的人患有PCS,平均里蒙得PCS问卷(RPQ得4分〔3〕。
约35%的脑损伤患者出现PCS,所造成的影响可为慢性甚至持续〔4〕。
WANG等〔4〕研究发现,健康大学生发生PCS的症状概率较高,而且和神经心理功能无关。
其中症状发生率分别为易疲劳(76.9%,思维迟缓(60.3%,注意力不集中(58.7%,睡眠障碍(50.4%,情绪低落(46.3%。
健康人群的PCS症状与脑外伤后的PCS症状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脑外伤后综合征,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症状,脑外伤后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脑损伤后综合征是指脑损伤3个月后,病人仍然有头痛、头昏、癔症样发作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无确切的阳性体征,甚至CT、MRI检查也无异常发现。
既往曾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或脑损伤后神经官能症。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伤后一般情况恢复较好,但头昏、头痛及某些程度不一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却经久不愈。
目前认为,可能是在轻微脑器质性损害的前提下,再加上病人心身因素与社会因素而促成。
二、发病机制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有颅脑器质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尽管有的病理改变难以查出,同时也与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暴力打击头部之后,无论轻重都将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生理改变。
轻者仅有暂时的生物化学及脑血灌注方面的变化,例如,头伤后颅内循环减缓即可持续数月之久。
重者不仅造成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缺血、缺氧,也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轴突断裂及某些细微的损伤,其中也有一些难以查出的轻微病变。
例如头皮的外伤性神经瘤、颅内外小血管沟通、脑膜-脑软膜粘连、蛛网膜绒毛封闭、轴突断裂、脑白质或脑干内的微小出血、软化,以及颅颈关节韧带或肌肉的损伤波及颈神经根等,都可引起各种症状。
脑损伤及其所致的脑水肿、脑血管痉挛及微循环改变,可导致脑组织内点灶状出血;脑缺血、缺氧、轴突断裂、髓鞘崩解形成的软化灶及退行性病变,脑膜脑粘连及瘢痕形成,颅内外小血管沟通等病理改变,可影响到皮质和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的功能;脑损伤时脑组织发生大块移动,由于剪应力作用,可造成间脑与脑干结构受损,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有蛛网膜粘连,刺激脑膜及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症状,另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蛛网膜绒毛封闭、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可引起外伤性脑积水,有的尽管CT表现不明显,但由于其打破了脑脊液的吸收与分泌的平衡,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脑震荡后遗症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肖兴义;尹晓梅;等【期刊名称】《沈阳部队医药》【年(卷),期】2001(014)006【摘要】为探讨脑震荡后遗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对86例脑震荡后遗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表明,脑震荡后遗症分为5型,其中Ⅰ型(头晕型)占44.1%,Ⅱ型(耳鸣、耳聋型)占23.2%,Ⅲ型(失眠多梦型)占16.2%,Ⅳ型(记忆力减退型)占12.7%,Ⅴ型(精神症状型)占3.4%。
相关因素与分析表明:①伤因中击打伤和重物砸伤所致脑震荡的后遗症发生率较高;②后遗症发生率随着伤后意识障碍时间延长而增多;③以3D-TCD检测结果为指标,脑血管痉挛时间与后遗症发生率显著相关;④尼莫地平治疗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
结论:脑震荡伤后引起脑血管痉挛,造成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是形成脑震荡后遗症主要原因,伤后是否残留后遗症,主要取决于意识障碍时间和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
及早解除脑血管痉挛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总页数】2页(P495-496)【作者】肖兴义;尹晓梅;等【作者单位】第205医院急诊科121001;第205医院特诊科1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J], 任慧芬2.回顾性分析手术室患者低体温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干预措施 [J], 张觅3.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J], 师弘;马鑫;彭书甲;刘娟;王伟4.37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延迟拔管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 骆菲菲;杨彦伟;金沐;程卫平5.基于CHPS系统主动监测对59例重症药疹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 [J], 杨林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震荡后综合征及其客观评定技术论文(摘要)脑震荡后综合征诊断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震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神经损伤和心理社会因素。
迄今,已有大量的研究对现有的检查方法或工具包括精神检查、常规CT和核磁共振、神经心理学测试和神经生化检查的评定和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受损部位主要分布在灰白质交界附近和大脑深部中线结构,由于大脑损伤的弥漫性,常规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本文对脑震荡后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现状及争议、常规诊断技术、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震荡后综合征和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及展望进行了综述。
现代大脑成像技术可无创定量评定大脑损伤,并可能成为脑震荡后综合征诊断及法医学鉴定更敏感和更有前途的评定工具。
(关键词)法医临床学;脑震荡后综合征;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频谱成像轻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者,在司法诉讼中常以持久的脑震荡后综合征postconcussionalsyndrome,PCS导致精神残疾为由,要求对方赔偿。
PCS作为轻度TBI的后遗精神症状综合征,用常规CT/MRI检查技术无法提供大脑异常的直接影像学证据。
由于PCS精神症状缺乏特异性,精神症状本身具有主观性,PCS的诊断目前仍缺乏相对客观的生物学证据,因此,PCS症状的鉴别就显得非常重要¨。
1 PCS诊断的现状随访研究显示,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严重颅脑损伤占8%,轻度颅脑损伤至少占75%。
至少有一半的轻度颅脑损伤伤者PCS的部分症状,多在3个月内康复。
伤后18个月,5%一15%仍有症状,部分案例的症状演变为永久性。
重度TBI伤后,常常出现严重的精神或智能障碍,鉴定结论的争议相对较小。
但在轻、中度TBI后,伤者的PCS症状,特别是无意识障碍,仅有一些以躯体性不适主诉,CT/MRI常规检查无阳性发现的轻度TBI案例,其鉴定结论最有争议H1。
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8-08-16T10:12:03.2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作者:宋可辉[导读] 调查分析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宋可辉(绍兴文理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我辖区内三甲医院2014年—2017年收治的153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153例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比例和类型,按照是否并发精神障碍将153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53例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48例,发生率为31.4%(48/153),其中躁狂型比例高达47.8%(23/4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精神障碍发生比例(P<0.05)。
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外伤部位、GCS评分、颅内感染及低氧血症是并发精神障碍的独立作用高危因素(P<0.05)。
结论: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颅脑损伤;分析【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346-02精神障碍是颅脑外伤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并发精神障碍不仅会增加临床治疗难度,而且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探寻并发精神障碍的的诱发因素,本文选择了153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并发精神障碍的类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我局辖区内三甲医院2014年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53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2例,女61例,年龄在35~77岁之间,按照是否并发精神障碍将153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为并发精神障碍的48例患者,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6±2.5)岁,其中伤后昏迷12例,昏迷时间超过24h者9例,合并颅脑骨折者10例,脏器损伤者16例,脑脊液漏者8例,受伤至急救时间在3~17h之间,平均时间(7.5±0.7)h,对照组为未并发精神障碍的105例患者,男6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0.8±3.1)岁,其中伤后昏迷28例,昏迷时间超过24h者20例,合并颅脑骨折者21例,脏器损伤者35例,脑脊液漏者17例,受伤至急救时间在2~16h之间,平均时间(7.1±1.3)h,所有住院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本次调查。
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绪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摘要】轻型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头部损伤,患者往往伴随焦虑情绪。
本文通过对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焦虑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心理干预在控制焦虑情绪中的作用,并总结了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和提高效果的建议。
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焦虑水平,有助于康复过程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心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减少患病风险,提升社会全面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轻型颅脑外伤、焦虑情绪、心理干预、患者、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建议、康复、生活质量、控制、研究、推广、积极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轻型颅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轻微或中度的外力作用所引起的损伤,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即使是轻型颅脑外伤也可能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甚至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对于轻型颅脑外伤患者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如恐惧、不安和焦虑等。
这些焦虑情绪可能来源于对伤情的不明、对未来康复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
研究表明,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绪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心理干预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焦虑情绪的研究和干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通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临床上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康复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分析,探索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旨在深入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心理干预在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焦虑情绪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提出建议和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脑损伤后综合征是指脑损伤3个月后,患者仍有头痛、头晕、歇斯底里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没有确切的阳性体征,甚至CT、MRI检查中没有异常发现。
以前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或脑损伤后神经症。
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通常在受伤后恢复良好,但头晕、头痛和一些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目前,人们认为,这可能是由轻度脑器质损伤、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
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可能有颅脑器质性病变的病理基础,虽然有些病理变化难以发现,但也与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暴力击中头部后,无论重量如何,都会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组织病理和生理变化。
轻度患者只有暂时的生物化学和脑血灌注变化。
例如,头部损伤后颅内循环减慢可持续数月。
重度患者不仅会引起脑挫伤、颅内血肿、脑缺血和缺氧,还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轴突断裂和一些轻微损伤,包括一些难以发现的轻微损伤。
如头皮创伤性神经瘤、颅内外小血管沟通、脑膜-脑软膜粘连、蛛网膜绒毛封闭、轴突断裂、脑白质或脑干微出血、软化、颅颈韧带或肌肉损伤影响颈神经根等,可引起各种症状。
然而,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反,大多数轻度脑损伤不伴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脑损伤患者都有神经功能障碍。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综合征的发发生率中,失业者比就业者多,智商高,专业知识少。
上述情况足以说明患者的身心因素、社会影响、生活和工作稳定性与该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是主观症状较重,客观体征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头痛:头晕、头痛最常见,约占78%,主要是弥漫性头痛和搏动性头痛,持久严重,发作时间不确定,下午多,额颞部或枕后部,有时累及整个头部或头部压迫感,或环箍感,整天昏昏欲睡,焦虑。
枕后头痛常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主要与颅颈损伤有关。
头痛的发作可能会因失眠、疲劳、情绪不佳、工作不顺利或外部噪音而加剧。
颅脑外伤导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仇尔宁;骆实;汪翔【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5(000)013【摘要】目的:探讨由颅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选106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就诊的未出现精神障碍的脑外伤患者86例作为对照组。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生命质量的躯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得分(MC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职业类型、颅脑损伤性质、颅内感染、严重程度、脑干损伤、额叶损伤、颞叶损伤、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GCS、PCS、MCS、EPQ、职业类型、颅脑损伤性质、严重程度、脑干损伤和额叶损伤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BMI、职业类型、颅内感染、颞叶损伤、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将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GCS、MCS、EPQ 和严重程度是颅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GCS、PCS、MCS、EPQ 和严重程度是影响由颅脑外伤导致的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因素,降低精神障碍发病率,提供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2页(P87-88)【作者】仇尔宁;骆实;汪翔【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佛山 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佛山 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佛山 528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轻度颅脑外伤脑震荡后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2.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3.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4.急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并发低血钾相关影响因素分析5.阿立哌唑联合氯丙嗪治疗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急撤氯丙嗪后导致精神障碍加重个案报道两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CU颅脑外伤患者综合护理对其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探究【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ICU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所发挥的积极影响。
方法:将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3月接收的52例脑外伤患者纳入护理对象,分为研究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相比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6.15%明显降低,数据差异比较P<0.05。
结论:对ICU脑外伤患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对帮助患者病情康复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可实施在临床护理中。
【关键词】ICU;颅脑外伤;综合护理;并发症;影响颅脑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因外界因素所致的头部创伤疾病,根据损伤类型可分为开发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ICU脑外伤患者发病急、进展快、预后差,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
临床研究发现,对ICU脑外伤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帮助恢复,提升临床康复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1]。
本文探究我院ICU脑外伤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其护理价值,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2020年3月,研究病例是我院ICU科室收治的52例颅脑外伤患者。
患者或家属经过沟通后,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全程参与配合。
研究选择分组对照方式,随机抽取26例患者记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6.3±0.7)岁;将剩余2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年龄均值为(57.4±0.3)岁。
组间资料中的年龄、性别经过比较后,P>0.05,排除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1.2研究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抗感染、止血、降压、解痉挛等处置,密切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的影响因素研究雷曼丽;张莉红;郑浩;刘迪【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9)009【摘要】目的探讨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影响因素,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3-01159例轻度颅脑外伤患者,均随访1个月,对其中病情恢复不理想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采用Logostic多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上,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影响因素有年龄(≥60岁)、一过性意识丧失史、中线移位(≥0.5 cm)、脑挫裂伤、GCS评分((≥12分))、神经功能缺失、高血压、抗凝药物使用史(P均<0.05),而和性别、应用镇静药物无关(P>0.05);Logostic多因素上,年龄、中线移位、脑挫裂伤、抗凝药物使用史是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和年龄、中线移位、脑挫裂伤、抗凝药物使用史有关,在临床上要注意防范.【总页数】2页(P79-80)【作者】雷曼丽;张莉红;郑浩;刘迪【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24;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24;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24;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武汉4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颅脑外伤患者家属早期信息需求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李亚群;周小梅2.社区老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早期老年痴呆筛查暨危险性因素研究 [J], 谭友果;蔡端芳;甘枝勤;杨秀英;刘波;刘成文3.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 [J], 谷文燕4.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早期苏醒患者病情恶化的原因分析 [J], 漆平强;任民;彭伟;谢洪伟;邓义春5.视神经鞘直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J], 孙曼;周婷;许铁;叶英;胡书群;燕宪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外伤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健康知识干预对策姜萍;吉婷婷;朱飘萍【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年(卷),期】2022(8)9【摘要】目的分析脑外伤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健康知识教育的干预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0例脑外伤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脑外伤患者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分析结果为患者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结果 200例脑外伤患者中,124例患者(62.00%)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知晓不足组),其余76例患者(38.00%)对疾病认知充分(充分知晓组)。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评分以及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8条目评分均为脑外伤患者疾病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P均<0.05)。
结论脑外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在实施系统健康知识干预方案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以及用药依从性不佳的患者。
【总页数】3页(P143-145)【作者】姜萍;吉婷婷;朱飘萍【作者单位】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调查及影响氧疗依从性的因素分析2.营养健康宣教结合心理干预对痛风性肾病患者饮食习惯认知程度和疾病自控能力的影响3.认知行为干预对胃镜检查血吸虫病患者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的影响4.健康教育卡配合导向性心理干预对DM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行为的影响5.回授法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疾病知识认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脑外伤后早期精神病性症状163例分析
宋敏鹰;黄传平;彭林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23)14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出现的早期精神病性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3例颅脑外伤后出现早期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脑外伤后的早期精神症状多发生于中型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GCS 5~12分),总体治疗效果显效有效率达65.0%,昏迷时间较短者躁狂发生率为80.4%,昏迷时间较长的患者更易于出现智能障碍和联想障碍,发生率为79.0%.其中CT及MRI检查提示额颞叶损伤的患者占87.1%,综合高压氧、活血及神经营养等治疗的有效率为77.9%.结论: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早期精神病症状的发生率并不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预期治疗效果较好.
【总页数】2页(P2243-2244)
【作者】宋敏鹰;黄传平;彭林
【作者单位】523018,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510515,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510515,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颅脑外伤后早期精神病性症状53例临床分析 [J], 艾合买提·海力力;路连祥;徐彬;敬谢攀;
2.颅脑外伤后颅内并发症86例分析 [J], 孙昭胜;邓春芳
3.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早期预测 [J], 袁方;丁军;郭衍;高文伟;王敢;陈世文;陈浩;田恒力
4.颅脑外伤后颅内并发症126例分析 [J], 李少一;王智慧
5.早期预测在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中的应用体会 [J], 张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和后遗综合症(一)脑外伤所致急性精神障碍1.脑振荡综合征:脑振荡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一般30分钟内恢复。
醒后病人对受伤当时情景和伤前片刻情况不能回忆。
病人可有头痛,呕吐,眩晕,易激惹,情绪不稳,缺乏自信,注意涣散,植物神经症状如皮肤苍白,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缓慢,呼吸浅慢等。
2.脑外伤所致昏迷:脑外伤后会发生久暂不一的昏迷,昏迷至恢复清醒过程,中间可有昏睡,浑浊,谵妄等。
意识障碍时轻时重呈波动性。
3.脑外伤所致谵妄:谵妄一般由昏迷或昏睡转来。
有些病人在谵妄时的行为反映病前职业特点。
许多病人表现抵抗,吵闹,不合作,另一些更具攻击性。
可有恐怖性幻视,严重的病人可有混乱性兴奋,甚至强烈冲动性暴力行为。
谵妄可被朦胧和梦样状态等其他意识障碍所代替。
4.脑外伤所致遗忘综合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遗忘基础上的虚构,病人常易激惹。
其持续时间比酒精中毒性遗忘综合征要短。
5.脑外伤所致硬膜下血肿:可在受伤后很快发生,常见头痛和嗜睡。
偶尔伴有谵妄性运动性兴奋,约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特点是嗜睡,迟钝,记忆减退,严重者出现全面性痴呆症状,部分病人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蛋白定量增加,外观呈黄色。
(二)脑外伤所致慢性精神障碍1.脑外伤后重新适应障碍1) 对脑外伤的心理灾难性反应:主要对脑外伤所致的脑功能缺陷产生灾难性反应。
由于在外伤之前缺乏心理准备,因此在面对无法解决的文艺时,病人可变得焦虑,激动和茫然若失,有的愤怒,抑郁和情绪不稳,甚至突然痛哭流泪。
一般说来,灾难反应并非病人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所发生的反应,而是在面临工作束手无策时发生。
病人变得易焦虑,愤怒。
其后果为:①变得孤独退缩,回避使自己感到为难,恐惧的环境;②有时采取假装没有听懂指令的办法回避工作;③或假装忙忙碌碌使人难以启齿要他工作。
④有的病人变得过分刻板,谨慎,有序,以适应外伤后环境。
2) 脑外伤后反应性改变:常为回避灾难反应的病理补偿行为,表现对有关事物的反应性降低,注意涣散,而对无关刺激又比较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