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 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28
20
思考:
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 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 为什么不写这些?
21
1、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 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 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 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 似的文学。”
22
任务四:对比探讨
作者多次写南国之秋,有 何作用?
23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 馍馍 味深
鲈鱼 味淡 ——大蟹 味浓 味
黄犬 味短 ——骆驼 味久 对比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衬托 南国之秋:慢、润、淡
24
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8
代表作品: 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19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间, 郁达夫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 的白色恐怖,郁达夫1933年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4年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 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 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17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 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 学”,写的也是 “静如止水似的文 学。”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 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