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胆囊内壁小隆起样病变的鉴别诊断(附42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彩超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对232例病灶大于0.8c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多切面观察病灶彩色血流信号,检测血流频谱。
结果:胆囊腺癌病灶均可检测到动脉血流信号,而胆囊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症病灶内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
13例胆囊腺瘤中仅1例检测到血流信号,其ri值明显低于胆囊癌。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鉴别,特别是较大腺瘤的鉴别,弥补了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不足。
[关键词]胆囊;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诊断;鉴别二维超声能发现胆囊隆起性病变。
但常规二维超声对恶性肿瘤的鉴别往往缺乏特异性,我们应用彩超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探讨其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现将我院1999年3月至2010年8月对直径>8mm的胆囊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收集胆囊隆起性病变232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0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岁。
仪器:彩法国康强800型和logzqp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或2-5mhz,受检者晨间空腹检查,多切面探查胆囊,详细记录隆起外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然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隆起部位进行多切面扫查,在彩色血流处给予采集多普勒频谱,测流速及阴力指数。
全部232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
2结果病理检查:胆囊腺癌9例,腺瘤16例,腺肌症13例,胆固醇息肉174例,炎性息肉14例,慢性胆囊炎6例。
9例胆囊癌二维超声图像可分为两种类型:①多发舯块型,胆囊不大,胆壁厚薄不均,囊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等回声团,形态不规则,似菜花状,不活动,大的约1.6×2.5cm,小的约1.3×1.0cm,彩色多普勒在肿块内均可检测到动静脉血流信号,血流丰富,走行紊乱,血流显示的密度状态与肿块大小呈正比,阻力指数0.57-0.75,此2例胆囊癌均合并胆囊结石,大的结石约2.0cm,1例肝右叶见2.0×1.8cm的转移灶。
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胆囊息肉的超声表现及诊断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B超室徐海存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一、病理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
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增生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胆囊息肉体积: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大;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小胆囊息肉数量:活跃增长期不断增多;相对稳定期不变化;吸收消散期逐渐减少三、超声表现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超声特点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理上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样增生、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及早期胆囊癌。
超声不但能敏感发现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且能详细描绘病变的大小、数目、回声、血供、能否移动,并能对部分病变进一步定性。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1-09-16T05:31:01.698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8期作者:龚莉[导读] 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应用价值。
龚莉乐山市中医医院 614000[摘要]目的:健康体检中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应用价值。
方法:10705例健康人PLG发生率及超声特征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10705名健康受试者中,检出457例PLG。
男性 319例,发病率为5.54%;其中女性138人,发病率为2.79%。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
PLG的发病率在41-50岁年龄段最高,男性为9.72%,女性为5.10%。
457例PLG病例二维超声表现如下:①57.99% ( 265/457 )PLG有蒂或基底较窄;②80.53% ( 368/457)病灶呈强回声或中等回声;③90.37% ( 413/457 )病灶见于底、体部;单发者163例,占35.67%,多发者294例(64.33%);④PLG体积大多数较小,平均(6.12土3.93) mm;⑤10.50%(48/457 ) PLG合并有胆囊结石。
结论:胆囊超声检查有利于PLG的早期发现,为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生率;超声胆囊息肉样病变( polypoid lesions of thegallbladder,PLG )是胆囊黏膜或胆囊腔内局部隆起的总称。
它是临床常见的胆囊疾病,发病率为3.51%~12.13%,仅次于胆结石[1]。
临床PLG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肌肉腺病和腺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一般被认为是可能的癌前病变,在临床和影像学术前诊断中难以确定PLG的类型。
超声能清晰显示胆囊的形状和病变,方便、快速、无创,在PLG检测方面优势明显。
对我院体检中心10705例健康患者PLG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调查的10705名受试者(个人或团体)被选为研究对象(资料齐全),其中男性5753人,女性4952人,年龄15-88岁。
超声对胆囊(单纯性)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傅岚【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年(卷),期】2011(27)20【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超声对胆囊隆起性(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就2008年6月~2009年6月2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
方法:胆囊息肉养病变患者22例,采用HP-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侧卧或站立位。
空腹,发现病灶并详细记录形态、大小、位置、回声,同时摄片存档。
本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28~55岁。
17例均有不同程度右、中上腹疼痛、饱胀、不适等,5例无自觉症状为体检时发现。
结果:22例胆囊(单纯性)息肉样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胆囊炎症。
超声提示胆囊息肉样病变16例,胆囊实性占位3例,腺病3例。
18例行胆囊切除术;14例为慢性胆囊炎病多发胆固醇息肉,腺病1例,胆囊息肉恶变3例。
4例未做手术者摄片存档并进行随访,已初步确诊为胆固醇息肉。
结论:分析以上22例胆囊(单纯性)息肉样病变声像图特征,发现胆固醇息肉、腺病、胆囊癌的图像早期不易鉴别,但根据其并发症、好发部位、产生机制及与胆囊壁的关系、生长发育速度等比较容易诊断而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及早诊断、治疗。
【总页数】1页(P225-225)【作者】傅岚【作者单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医院超声科 84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相关文献】1.超声对胆囊(单纯性)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J], 傅岚2.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J], 时美欣;罗敏;王秀云;张羽;杨秀华3.彩色超声下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早期胆囊癌的鉴别诊断 [J], 何秀丽;李玉宏;王晓然4.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杨红林5.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杨红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检查病例分析经典案例
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和传播,可以清晰
呈现人体各部位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下面将通过一个经典病例来分析超声检查的应用。
病例背景
患者为一名5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右上腹间歇性疼痛,伴有恶心、食欲减退。
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腹压痛,血液检查示ALT、AST和胆红素升高,临床怀疑为胆
囊疾病。
超声检查结果
•胆囊及胆总管
–胆囊:形态正常,大小正常,壁增厚。
–胆总管:扩张,内径为1.5cm,壁厚度正常。
•肝脏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无明显异常回声区或占位性病变。
•肝胆囊区
–无明显胆囊结石影像。
–未见明显腹水。
诊断与治疗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镇痛
和抗炎治疗,随访3周后症状明显缓解,疼痛明显减轻。
结语
通过以上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超声检查在胆囊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直观地显示胆囊及其周围器官的情况,有助于及时做出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超声检查是一项非常常用的辅助诊断技术,对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5例),不可忽视的是椎管外的突出物CT形态,如本组20例均属此类型。
在水平扫描中同样显示其突出物影而不被遗漏,故扫描时应包括椎间隙相邻的椎体上下缘,读片时不仅要注意椎管内,还要看到椎管外有无突出物影。
参考文献:[1] 吴其常,张仲文,卞传华,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2:100.[2] 陈兴灿,俞锦清.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3:168.(收稿日期:2008206223)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沈岳音(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8)[摘 要]目的:本文通过对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结果分析,以探讨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为早期分类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对7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超声图像与手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胆固醇性息肉64例,腺瘤并局部不典型增生及癌变4例,单纯性腺瘤2例,黏膜息肉样变1例,慢性胆囊炎4例。
在病理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合并慢性胆囊炎61例,合并胆囊结石3例。
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67%。
结论:应用超声图像分析息肉大小、数目、蒂宽窄等情况,可以提高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及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率,特别是对胆囊癌前病变及早期胆囊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B超;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5098(2008)2723678202 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胆囊增生性疾病,随着超声显像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由于超声对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检测灵敏而准确,不但可以提高对胆囊增生性病变、炎性病变的认识,并且对胆囊癌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本文通过对我院1998年至2006年65例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病理分型及声像图特点进行分析及鉴别,以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为早期分类诊断提供依据。
39例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声像图分析
周燕;张梦华;陈珍贵
【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分析39例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本病变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B超检查才能发现。
病理检查39
例小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性息肉居首位,占43.59%(17/39),炎性息肉25.64%(10/39),胆囊腺癌17.95%(17/39),腺肌增生症7.69%(3
/39),胆囊腺癌5.13%(2/39)。
本文重点讨论了超声诊断对判别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局限性与价值.
【总页数】3页(P450-452)
【作者】周燕;张梦华;陈珍贵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是良?恶? [J], 姜雪芹;赵晓丽;付恒娟;谷芳馥
2.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 [J], 李圆;杨建勤;张向阳
3.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45例分析 [J], 焦玉林
4.胆囊内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分析(附36例报告) [J], 汪大斌
5.B超对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 [J], 谢海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检查胆囊内壁小隆起样病变的鉴别诊断(附42例分析)
1资料和方法
总结我院近5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内壁小隆起样病变42例,年龄在29~61岁之间。
男性17例,女性25例。
7例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不适,右肩背部有放射痛等胆囊炎症状,其余例数均无明显症状,偶在体检时发现。
应用HP-4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空腹,取平卧位和左侧卧位,经肋下及肋间多个切面扫查。
声像图特点:胆囊大小形态尚正常,囊壁不光滑,呈不规则增厚,囊内胆汁透声佳,于胆囊前后壁可见单个或多个略高回声突起,最小的直径为0.7cm,最大的直径达2.4cm。
内部回声尚均匀,边界清晰,有或无蒂,均不随体位改变,后方无“慧星尾征”及声影。
内部及基底均无明显血流信号。
2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胆固醇息肉25例,胆囊腺瘤及胆囊乳头状腺瘤11例,胆囊癌4例,胆囊腺肌症2例。
3讨论
胆囊内壁小隆起性团块回声,是从胆囊壁向胆囊透声暗区内突起小结节性赘生性团块。
常见的有非肿瘤性胆固醇沉积症、胆囊腺肌病,肿瘤性的胆囊腺瘤、小结节性胆囊癌。
胆固醇性息肉:症状轻微,仅有上腹隐痛或无症状,多在体部生长,与胆囊壁分界清晰,桑葚状,有蒂或基底窄,中等回声,脂餐收缩功能好。
胆囊腺瘤:无胆囊炎时,多发明显症状。
以颈体部多见,呈乳头状,致密高回声,无声影,基底宽,偶有蒂,瘤体与壁紧密相连,脂餐收缩功能差。
小结节型胆囊癌:早期无症状或仅有右上腹隐痛,间歇性加重。
多发于颈体部,囊壁模糊,瘤体与壁紧密相连或壁受到浸润,呈乳头状结节、分叶状团块,
边缘不整的高低不均回声,脂餐收缩功能差。
胆囊腺肌病:成年女性较多,类似胆囊炎胆石症状,脂餐后右上腹疼痛明显,以底部多见,底部增厚,壁内见罗-阿窦间隙,局限性增生或向腔内突起或外翻呈扁帽状,呈高回声,脂餐提前收缩、收缩功能亢进。
从目前临床与超声资料分析,胆囊内壁隆起性病变,以增生性与良性肿瘤性占大多数。
而对疑有肿瘤引起的胆囊内壁隆起病变,超声重点观察病灶与胆囊壁的关系,可用局部放大,高频探头观察病灶形态与胆囊壁关系作出诊断,如CDFI 观察病灶有血流信号,特别是高速低阻血流频谱,则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超声显像检查胆囊内壁隆起病变应达到以下目的:①胆囊内壁是否存在隆起病灶;②隆起病灶是属于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质;③肿瘤性是属于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
但往往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会出现典型图像,供我们做出诊断。
所以,当鉴别困难时,要结合其它影像检查手段。
特殊化验分析结果,临床病史资料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超声显像检查胆囊内壁隆起病变具有简便、无创、准确的优点,针对本类疾病往往无临床症状等特点,应加强健康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