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19.16 KB
- 文档页数:2
麻疹疫情分析一、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由麻疹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麻疹疫情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麻疹疫情的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疫苗接种情况以及应对策略,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病例分布情况根据全球各国的报告数据,麻疹疫情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欠发达地区,其中包括非洲、亚洲和部分拉美国家。
尽管在发达国家中,麻疹病例数量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传播风险。
2.年龄和性别分布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接种不完全的人群。
男性和女性的感染率相差不大,但在一些特定地区,女性的感染率稍高。
3.季节性分布麻疹疫情在不同地区存在季节性差异。
在温暖的地区,病例数量通常在夏季和秋季较低;而在寒冷的地区,病例数量则在冬季和春季较高。
三、疫苗接种情况分析1.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仍存在差距。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麻疹疫情的暴发和传播。
2.疫苗接种策略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其中包括加强疫苗宣传和教育,提供免费或补贴疫苗接种服务,建立健全的疫苗接种监测和管理机制等。
3.疫苗安全性麻疹疫苗被广泛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皮疹和局部疼痛等,但严重的不良反应极为罕见。
四、应对策略分析1.疫情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麻疹疫情的动态变化,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疫苗接种推广通过加强疫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推动疫苗接种率的提高。
3.强化传染病防控措施加强对麻疹病例的早期诊断和隔离,追踪密切接触者,并采取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如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消毒措施和健康教育等。
4.国际合作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支持,共同应对麻疹疫情。
2000~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目的研究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方法针对2000~2008年麻疹的部分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麻疹发病的具体年龄结构,从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分析麻疹发病的流行学特征,针对麻疹患者的具体患病原因和患病特征,分析麻疹的易感人群,并提出麻疹流行病的控制策略。
结果麻疹流行病学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采取麻疹流行病的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结论麻疹对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策略。
标签: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控制策略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多见于儿童。
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流鼻涕、眼结合膜炎,出现特殊的麻疹黏膜斑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
在麻疹康复顺利的情况下,也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提高易感者的特殊免疫力,接种麻疹疫苗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性措施,如果出现麻疹患者,必须立即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防止麻疹的传播和流行。
1 麻疹发病的流行学特征1.1 麻疹的流行强度在麻疹疫苗免疫之前,麻疹的发病率达到最高峰,普阶段次之,因此,要做好麻疹疫苗免疫之前的控制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病率和爆发点。
从根本上加强对麻疹的防控策略,提高麻疹防治的效率。
1.2 麻疹流行的周期性在麻疹疫苗免疫之前,需要每隔3年流行1次,通常1次免疫持续7年左右,高峰期表现的比较突出,普种和计划免疫通常每3年流行1次,通常每次能够持续3年左右,在进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麻疹的发病就会呈现散发和爆发并存的特征,散发情况是最为严重的,且发患者群都是一些流动和超生以及在校学生。
1.3 麻疹发病的季节性免疫之前、普中以及计划免疫的三个时期之内,发病率较高的季节是冬春季,通常到12月份之后,病例开始明显上升,3~4月份是病情最为严重的高峰期,而计划免疫冷链运转后麻疹的发病时间则集中在4月份和7月份,发病的高峰期是6月份,发病季节的推迟和延长,充分显示了实施计划免疫及冷链运转后麻疹流行规律的改变。
会宁县2008~2011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会宁县2008-2011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结果:2008~2011年会宁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60/10万。
全年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3-7月份,6月为发病的大高峰。
0-14岁发病最多,共报告病例132人,占76.30%。
男女之比5年平均为1.50:1,各职业占得比例以学生最多,占44.65%。
结论:使用疫苗能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开展和加强麻疹监测,进行健康教育,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制度,是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
【关键词】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75-01为了解会宁县2008~2011年麻疹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现将会宁县2008年~2011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来源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监测系统和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人口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
1.2 方法用excel2003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以了解会宁县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2 结果2.1 流行强度 2008~2011年会宁县累计报告麻疹17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 9.60 /10万。
2008年发病172例,发病率为28.77/10万;2009年未报告麻疹病例;2010年报告1例,发病率为0.17/10万;2011年未报告麻疹病例。
2.2 年龄分布 2008~2011年会宁县共报告0~14岁麻疹病例132例,占76.30%,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48岁。
其中0~4岁儿童169例,占39.30%,5~14岁儿童167例,占38.84%,15岁以上94例,占21.86%。
传染病学麻疹(一)引言概述: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途径传播。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在一些地区仍然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麻疹的病例数量一直在上升,尤其是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弱势人群中。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正文:一、病因1. 麻疹病毒的特征和分类2. 麻疹的传播途径3. 麻疹的潜伏期和感染能力4. 麻疹的易感人群和免疫力二、流行病学1. 麻疹的全球分布和流行趋势2. 麻疹的季节性流行和年龄分布规律3. 麻疹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链4. 麻疹的疫苗接种情况和疫苗效果评估5. 麻疹的暴发和控制措施三、临床特征1. 麻疹的早期和晚期症状2. 麻疹的皮疹特点和分布3. 麻疹的其他临床表现和病程4. 麻疹并发症和严重危害5. 麻疹的免疫学特征和病理机制四、诊断1. 麻疹的临床诊断标准2. 麻疹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检测指标3. 麻疹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技术4. 麻疹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5. 麻疹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五、治疗1. 麻疹的治疗原则和方法2. 抗病毒治疗在麻疹中的应用3. 麻疹患者的并发症处理4. 麻疹的预防和控制策略5. 麻疹病例的隔离和治疗效果评估总结:麻疹作为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了解麻疹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麻疹,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以减少麻疹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
此外,加强麻疹的疫苗接种工作也是预防和控制麻疹传播的有效手段。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分析目的:分析探讨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并基于麻疹发病特点进行了预防措施探讨。
方法:以我市2013年麻疹发病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着重统计分析了201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并基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麻疹预防措施探讨。
结果:2013年我市共报告发生680例麻疹患者,麻疹年报告发病率为41.61/10万,麻疹案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
680例麻疹患者中3-8月份发病619例(占比91.03%),3-5月份发病488例(占比71.8%),一年中3-5月份麻疹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月份(P<0.05);男性患者338例(占比49.7%),女性患者322例(占比47.4%),男性与女性群体间发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6-35岁群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各年龄段间发病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流动人口202例(占比为29.7%)常驻人口478例(占比为70.3%),常住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及婴幼儿(P<0.05)。
结论:麻疹多发于16-35岁年龄段常驻人口中,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可以基于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加强群体、季节性疫情防控。
标签:麻疹;流行病学特点;预防策略麻疹主要由麻疹病毒引起,发病较急,且具有传染性,儿童群体发病率尤其高。
临床观察发现,麻疹发病后患者多伴有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炎等临床病症[1],严重的会出现广泛的皮肤斑丘疹及特殊的科氏斑,危及患者生存质量。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积极开展,大部分流行性传染病已获得很好的控制,流行传染病发病率不断降低,少数流行病发病率接近零[2]。
但是,近年来,部分临床统计结果显示,麻疹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的暴发情况。
为了进一步提升麻疹流行病防控效果,本文以我市2013年麻疹发病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并进行了预防措施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我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系统。
【病理改变】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广泛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即一种称Warthin-Finkeldey巨细胞,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嗜酸性包涵体,尤以胞浆内为多,电镜下包涵体内有排列整齐的病毒核壳体。
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内,如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处;另一种称上皮巨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上皮,也具有核内外嗜酸性包涵体。
这种巨细胞常可从上皮表面脱落,故可在分泌物中找到。
除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外,呼吸道病变也甚为突出,自鼻咽至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肿胀、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可找到上皮多核巨细胞,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肺呈间质性肺炎,肺泡壁细胞增生、浸润、水肿,出现多核巨细胞等,严重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肺炎。
继发细菌感染则呈大片支气管肺炎。
皮疹切片可见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血浆和红细胞渗出等,引起色素斑,继而表皮细胞变性,有多核巨细胞、细胞间水肿,形成空泡、坏死,而后角化脱屑。
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的病变与皮疹相似,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但多核巨细胞数目更多,含核也较多,水肿重于炎症。
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甚至有脱髓鞘改变。
严重病例肝、心、肾也可伴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
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
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
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免疫疫苗的接种【摘要】本文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麻疹的认识,并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
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虽已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还是时有发生。
所以全面了解麻疹流行病学,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疫苗接种麻疹(measles,rubeola morbilli)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口腔黏膜斑(Koplik斑)以及全身性红色斑丘疹为其主要特征。
麻疹经呼吸道传播,广泛流行于全世界,患者多为儿童。
在疫苗问世前,几乎是人人必得的疾病,死亡率很高[1]。
1流行病学1.1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惟一传染源,无症状感染和带病毒者少见。
患者从潜伏期最后1~2d至出疹后5d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迅速减弱。
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痰、尿、血液特别在白细胞内都存在病原体。
值得重视的是过去一直认为亚临床型感染者几乎是没有传染性的,但近几年来从这些患者的体液中可分离出麻疹病毒,因此,这些患者被认为可能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传染源。
1.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喷嚏或眼分泌物中带有病毒,并以气溶胶形式散布于周围空气中,易患者吸入或眼结合膜接触病毒即受感染。
儿童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污染病毒的手传播,经第三者或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本病传染性强,易患者一旦接触病毒80%~90%发病。
1.3易患人群在麻疹疫苗问世以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患,易患者初次感染麻疹野病毒,几乎百分百表现为显性感染。
自应用疫苗后,易患者表现复杂。
1.4流行特征和现状20世纪前50年代,世界各国都有麻疹流行,其流行情况各地区无明显差别,但随着20世纪60年代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流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点大致如下。
麻疹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408-03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行麻疹疫苗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麻疹流行也得到了控制。
但近年来我国麻疹疫情有明显上升趋势,且麻疹流行规律发生改变[1,2]。
为应对麻疹疫情,研究麻疹控制策略,本文对麻疹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特征1.1 人群分布1.1.1 年龄分布疫苗前时代,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为6月~5岁最高[1]。
奉化市在麻疹疫苗冷链装备按月接种(1983年)前,1~14岁麻疹发病构成比为89.29%以上[3]。
广泛应用麻疹疫苗后麻疹发病年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凡接种率低的地区,发病年龄仍以小年龄组(5岁以下)为主,接种率高的地区出现双向变化(15岁)[1,4]。
奉化市2005年1∶200为阳性,抗体水平1∶200以上为低抗体水平,1∶800以上为中抗体水平,≥1∶3200为高抗体水平。
按此标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与麻疹发病年龄特征(15岁高发)相吻合。
2.1.2 麻疹疫苗初次免疫的持久性严有望等[14]报道麻疹初次免疫1月后IgG阳性率最高(91.65%),1年时降到86.34%,之后下降速度加快,到第6年时仅为29.43%。
抗体GMT亦呈同样下降趋势。
保护率初次免疫后1个月为46.52%,1年后迅速降至27.8%,第6年仅为1.36%。
王树巧等[15]对326名初免对象进行麻疹抗体持久性观察的结果表明,麻疹疫苗免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率逐年下降。
2.1.3 麻疹疫苗再免疫后持久性王立成等[16]发现,再免疫后的抗体滴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再免疫后抗体升高只是暂时性的,1~2年又恢复到再免疫前的水平,而且绝大多数观察对象均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朱琦平等[17]报道,再次免疫仅能使HI抗体阴性和低水平抗体者抗体暂时性迅速升高,对远期免疫持久性无明显增强作用。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示,麻疹不仅存在体液免疫也存在细胞免疫。
麻疹的传播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
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控制麻疹的传播,许多学者进行了数学
建模的研究。
下面简要介绍一篇优秀的麻疹传播数学建模论文。
论文标题:《麻疹传播的数学建模与分析》
该论文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对麻疹的传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与研究。
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麻疹的基本传播模型:论文首先介绍了麻疹的基本传播模型,包括传播率、感染率、康复率等关键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作者
将传染病学理论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准确且可靠的麻疹
传播模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麻疹传播的时空特征:论文通过对麻疹传播的时空特征进行
分析,揭示了其传播规律和趋势。
作者运用数学方法对不同地区、
不同时期的麻疹传播数据进行了建模和预测,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
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3. 基于数学模型的防控策略:论文还探讨了基于数学模型的麻
疹防控策略。
作者通过对不同防控措施的模拟和仿真实验,评估了
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该论文在麻疹传播数学建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预防
和控制麻疹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通过对该论文的深
入研读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麻疹这一公共卫生问题。
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的探讨控制策略。
方法:对1999~2007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591例,确诊3033例,年均发病率为3.17/10万。
病例呈散发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3~5月份病例占全年的68.13%,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趋势,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4.58%、38.15%、37.27%。
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
应在加强mv初免和复种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适时开展强化免疫,提高接种质量,高免疫接种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预防接种【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55-01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涌入。
保定市麻疹发病率有所回升,为了解保定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预测麻疹流行趋势,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现将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麻疹监测资料来源于保定市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和实验室检验结果;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资料来自所辖25个县(市、区)接种率报表。
1.2 实验室检测方法麻疹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提供,保定市cdc检测。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流行概况1999~2007年全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疹疑似病例4591例,其中,确诊麻疹病例3033例,其中实验室确诊2457例,临床确诊4例,临床诊断572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7/10万2.2 流行病学特征2.2.1 地区分布保定市所辖25个县(市、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市区。
麻疹论文:麻疹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 目的:研究麻疹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方法。
方法:将本院感染科收治的72例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对症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好转情况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为10~14 d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症状,发热1~2 d后口腔颊黏膜出现麻疹黏膜斑,可见白色细小点散在分布于颊黏膜上,4~5 d后开始出疹,典型的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颈→躯干→四肢→四肢远端(足底、手掌),出疹期为稽留热,随着全身症状的不断加重,发热类型可为超高热。
出疹初期的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逐渐转为深红色,皮疹融合成片状,压之褪色,且疹间肤色正常,一般6~8 d皮疹出齐,退疹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且皮疹转为深褐色,其消退后会有浅褐色色素沉着,10 d左右消失,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体温恢复正常。
1.3 观察及护理对策1.3.1 对照组常规护理①出疹前后5 d为麻疹的急性传染期,应严格做好消化道隔离,限制人员探视,病室通风1 h/d,且避免对流风[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②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天晨起、餐后、睡前给予0.9%nacl溶液漱口,定期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勤更换内衣,避免强光刺激眼睛,若眼角膜干燥者,必要时使用眼药水1~2次/d;③出疹期患者有高热,应做好饮食护理,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蛋类以及豆制品食物,多饮水,少食辛辣刺激食物,补充足量的维生素;④保证患者睡眠充足,各项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促进患者的舒适,皮疹消退后可适当活动。
1.3.2 观察组的对症护理常规护理方法同对照组,并进行对症护理。
①高热的护理:出疹期患者出现发热,若不超过39℃,可不进行任何处理。
麻疹综述【摘要】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结膜炎、流泪羞明、麻疹粘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关键词】麻疹;传染;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78-02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1 麻疹的传染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
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可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
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当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端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
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
蒙阴县1986-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蒙阴县的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麻疹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蒙阴县1986-2008年麻疹疫情几监测资料。
结果 1986-2008年蒙阴县麻疹发病率在0-13.75/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
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2-8月3月发病最多病例数为73例男女性别比为1:0.79,7岁以下病例为97例,占50.5%;15岁以下病例为129占67.18%,大于15岁以上的病例为72占37.5%。
结论通过对23年我县麻疹的流行病学分析,认为只有继续保持高接种率水平,抓好基础免疫,按时进行加强免疫,适时进行强化免疫,才能达到控制和消灭麻疹的目的。
【关键词】蒙阴麻疹分析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374-02为了解蒙阴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的防控策略,现将蒙阴县1984-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蒙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统计资料和麻疹监测系统,人口资料来自蒙阴县统计局。
1.1 数据统计使用exce2000软件进行录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麻疹的流行强度蒙阴县1986-2008年累计报告麻疹病例 192 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在0.17/10万,其中1986-1995年10年间年发病率在3.57 /10万1996-2008年,年发病率在0.32/10万1989年在联城乡发生一起局部爆发流行发病率为5.20%见表1蒙阴县1986-2008年麻疹发病统计表12.2 地区分布全县11个乡镇均有发病,发病数占前三位的乡镇依次为联城乡( 64 例)、蒙阴镇( 35 例)、高都镇(22例),占发病总数的63.02%。
2.3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3月报告病例最多为7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5月和12月发病数为172例(见表2.)。
麻疹流行病学论文大纲
0 引言
为了了解佛山市禅城区麻疹流行特点及控制麻疹进展,对2012―2014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策略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和发病情况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即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病例免疫史来自广东免疫规划监测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自佛山市统计局。
1.2 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卫生部1998年印发的《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试运)》进行诊断与分类,调查分析中麻疹病例数指临床诊断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之和。
将获得数据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处理,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地区分布
207例麻疹病例中,祖庙街道64例(32.37%),年平均发病率5.32(/10万);石湾镇街道75例(36.23%),年平均发病率9.62(/10万);张槎街道37例(17.87%),年平均发病率5.36(/10万);南庄镇27例(13.04%),年平均发病率4.29(/10万);不详乡镇1例(0.49%),年平均发病率0.00(/10万)。
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2 时间分布
2012~2014年间,麻疹发病数呈增加趋势;3~8月份为发病季节高峰。
2.3 年龄分布
2012~2014年,以≥15岁发病率最高,占55.1%(分别为66.6%、49.2%、55.4%);其次为8月龄~1岁占21.7%(分别为16.7%、26.9%、20.0%)、<8月龄占15.9%(分别为6.7%、17.9%、17.3%)、1~7岁占6.8%(分别为10.0%、6.0%、6.4%)、7~15岁占0.5%(分别为0.0%、0.0%、0.9%)基本不发病。
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4 接种史
2012~2014年间,207例患者中接种过麻疹疫苗1剂及以上的有22人,占10.6%(分别为16.7%、7.5%、10.9%);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有75人,占36.3%(分别为20.0%、47.8%、33.6%);接种不详的有110人,占53.1%(分别为63.3%、44.7%、55.5%)。
麻疹病例人数逐年增加。
2.5 发热初疹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78.7%;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为5天,累计占97.1%。
2.6 其他临床症状
207例麻疹病例中,有咳嗽临床症状的有196人(94.7%),无咳嗽症状的有11
人(5.3%);有卡他临床症状的有161人(77.8%),无咳嗽症状的有45人(21.7%),
不详的有1人(0.5%);有结膜炎临床症状的有142人(68.6%),无咳嗽症状的有63人(30.4%),不详的有2人(1.0%)。
2.7 采样至诊断的时间分布
从标本采集到收入实验室所隔时间大部分为1~2天,累计占96.1%;从收入标本到发布诊断报告相隔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92.7%。
3 讨论
麻疹是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传染病,尽管全年均有发病,但仍有明显的季节性,3~8月为佛山市禅城区发病的高峰期。
以祖庙街道和石湾镇街道为高发地区,占总病例数68.60%,应加强这两个街道在发病高峰期的监测、隔离和控制,以减少传染,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在麻疹疫苗接种前,此病大多数在儿童期发病,8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接受来自母亲胎盘的抗体而获得保护,成年人也因在儿童期已感染获得持久免疫力而很少发病。
目前经过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种后,发病率大为降低,而且发病年龄发生了很大变化,麻疹发病年龄出现向两极移动的现象。
本组资料显示发病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 8个月以下的婴儿发病率占15.9%,15岁以上发病率占55.4%,为此佛山市禅城区应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在初筛方面,从资料中得知从发热到出疹时间所需时间大部分为2~3天,累计占78.7%,在诊断发热病者时应告知其如果近期出现出诊症状请立即就医,发现疑是病例时,可通过是否伴有咳嗽、卡他症状、结膜炎临床症状来进行初筛。
麻疹作为乙类传染病,在诊断时,从资料中得知从标本采集到收入实验室所隔时间大部分为1~2天,从收入标本到发布诊断报告相隔时间大部分为2~3天。
应缩短所用时间,加快报告发布时间,从而尽早隔离麻疹病人,减少其传播风险。
对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报告。
综上所述,要屎牢固的免疫屏障建立起来,达到最终使麻疹消除,今后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对高发地区和高发季节的监测、隔离和控制。
对8月以下和15岁以上的儿童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加强医院的医生对麻疹的学习,熟悉麻疹的临床症状,更准确、迅速的进行初筛。
缩短诊断所用时间,尽早隔离麻疹病人,减少其传播风险。
加强宣传工作,使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得到提升。
大力推行定时定点接种工作,确保接种的质量。
加强孕前接种和15岁以下儿童的强化免疫工作。
加大疫情监测力度,主动发现和查找高接种率下掩盖的免疫空白人群,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制定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