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利润最大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成本:这是厂商利润的最基本来源,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提高利润。
这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设备折旧等。
2. 销售定价:厂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一般来说,价格定得越高,利润越大,但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3. 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越大,厂商的利润越大。
因为市场份额越大,厂商的销售收入就越大,同时,市场份额越大,厂商的谈判能力越强,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更优惠的价格。
4.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可以使厂商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销售额,增加利润。
5. 品牌效应:品牌效应可以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厂商的产品,从而提高销售额,增加利润。
6. 效率提升:通过提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等,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7. 创新:通过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等,可以打开新的市场,增加销售额,增加利润。
以上就是在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可能考虑的要素组合。
具体的组合需要根据厂商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利润最大化原则利润最大化名词利润最大化解释是指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价格,但价格的变化必须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利润最大化原则概述[1](一)厂商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企业可以有业主独资企业、合伙经营企业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组织.业主独资企业为某一个人所有.合伙经营企业为两个或更多的人所有.股份公司通常也为许多人所有,但又遵循着和所有者法则相分离的法则行事.因此合伙经营企业的持续存在取决于所有合伙者活着并且同意维持该企业.而股份公司可以比任何一个所有者存在的更久.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织起来.(二)经济学中利润的涵义.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的差额.在经济学上,利润市场上决定进退的指标,只要有利可图,厂商就会继续经营,没有愿做赔本生意的.但是,利润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中的意义是有差别的.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使得利润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之分.具体表现在:1、收益.经济学中的收益来源有四种:一是内在收益,即由于供给要素带来的收益;二是风险收益,"一旦内在受益——对资本的纯利息、管理、劳动的内在工资以及其他被扣除以后,剩余的部分是承担不肯定性的报酬.风险收益具体包括不能履约的风险收益、纯粹的风险收益或统计风险收益以及对创新和事业心的风险收益;三是垄断收益,即市场收益或垄断权力的现实基础,只包括已实现受益,将未实现收益排除在外.四是与会计有着本质区别的收益——持有损益.经济学收益将企业经济业务收益和企业因持有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是否实现.而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2、成本.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与收益.当经济学家将企业生产成本的时候,他们指的是生产物品与劳务量的所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除包括会计成本之外还包括会计未计算在内的隐含成本.在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厂商无需对自有生产要素的耗费进行现实的货币支付,即无需对隐含成本进行货币补偿,但隐含成本却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真实耗费.赚取相当于隐含成本的那部分会计利润,是厂商从事经营活动要求获得的最低报酬,是它正常经营的基本条件.机会成本的概念出自这样的思想:如果你把自己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用于某一用途,你就失去了把它应用于别处的机会.因此,这种放弃的收益如工资就是生产的一部分成本.可以说,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利润的经济定义需要我们估价所有投入物和产出物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假定厂商的经营目标只有一个: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特指经济利润最大化.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约束下,厂商实现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如果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就会有剩余,这个剩余就是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总成本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超额利润.如果总收益等于总成本,厂商不亏不赚,只获得正常利润,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厂商便要发生亏损.厂商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产量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边际收益是最后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成本是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产量可以增加总利润,于是厂商会继续增加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如果最后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那就意味着增加产量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发生亏损,这时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目标,就不会增加产量而会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总利润才能达到极大值.所以MR=MC成为利润极大化的条件,这一利润极大化条件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市场结构.利润最大化原则推导对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原则,可用数学推导加以证明:设π为利润,Q为厂商产量,TR为厂商总收益,TC为厂商总成本,则p(Q) = TR(Q) m TC(Q)利润极大化的必要条件是π对Q的一阶导数为零.而TR对Q的一阶导数就是边际收益MR,同样,就是边际成本MC.所以,当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利润极大.利润最大化的充分条件还要求π的二阶导数为负数,即它表示,利润最大化要求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要大于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边际成本函数的斜率为正值,而边际收益函数的斜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为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为负值.利润最大化原则所指导的企业经营决策[1]1、用数学模型看利润最大化.由于行为的目的性假设,自然要引入一些数学模型,以解决含有若干变量的函数的极大值问题.我们可以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以固定单价P销售产品,并以固定的单位要素价格w1 和W2 分别购买两种投入x1 和x2 .假设我们考虑的企业面临着竞争性的投入和产出市场.企业的生产过程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概括: y = f(x1,x2) .这里,生产函数可以看做是通过将两种投入或称为两种要素x1 和x2 :相结合而达到最大产出市的技术状态.企业的目标函数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即利润).我们认为企业是该函数取最大化,即p=pf(x1,x2) m w1x1 m w2x2最大化.该模型的检验条件是要素价格w1 、w2 和产品价格P的特值.模型的目标是举出可观测行为(如投入水平的变化)在检验条件变化(即要素价格或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的可证伪的假设.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和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是:由于pij = Pfij ,这些二阶条件可以简化为f11 < 0 、f22 < 0 以及: f11f22 m f12 > 0这些条件的经济解释是什么呢?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表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一直增加资源,直到各种要素的边际贡献(例如要素i的边际产出值,它带来的收入是pfi 等于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成本w1 .这些是利润最大化所必然包含的.但是,为了保证要素投入后能够获得最大利润而非最小利润,还需二个条件. f11 < 0 、f22 < 0 是收益递减法则.假设,最初使用一个单位的要素是值得的,如果该要素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企业将无休止的增加该要素,因为投入带来的收入多于支出.有限的最大值与递增的边际率是矛盾的.但是,各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其自身并不能保证利润能取最大化,还需条件f11f22 m f12 > 0 .尽管这一关系式不如边际生产率递减那样直观,但是它来自这样一个事实:一种要素的改变会影响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出,正如影响其自身的产出一样,对所有边际产出的总体影响必须与边际生产率递减相一致.2、图示.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凡可以自由变动数量的每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必定等于该要素的价格.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我们也可以从边际成本曲线来分析.以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为例来说明:图:MC、ATC、AVC曲线这个图表示出了边际成本曲线(MC)、平均总成本曲线(ATC)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它还表示出市场价格(P)、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收益(MR)和平均收益(Art).在产量为Q1时,边际收益MR1大于边际成本MC1,因此,增加产量增加了利润.在产量为Q2时,边际成本MC2大于边际收益MR2,因此,减少产量会增加利润.利润最大化产量是在水平价格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之处.利润最大化的逻辑意味着一个竞争性厂商的供给函数必定是产品价格的增函数,而每种要素的需求函数必然是要素价格的减函数.不完全竞争及其极端形式——垄断的情况图:MC、ATC、AVC曲线由于该垄断者拥有一条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就意味着P>M.对于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垄断者来说,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此,垄断者会将产量水平减少到低于完全竞争产业中所决定的水平.从数学模型和图示我们可得知在任何市场结构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产量决定行为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厂商会把产品产量定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上.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润最大化原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能不能就厂家如何获得最大利润举个具体的实例呢?我们经常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什么是利润最大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利润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就没有意义了.在现实中,无限利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标准,说明在什么时候,企业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减去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成本,这里再谈谈收益.收益是企业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既包括成本也包括利润.它等于产品的价格乘以出卖产品量的积.总收益是出卖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平均收益是出卖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入,每单位产品是1,所以,平均收益就等于价格.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当我们说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时,是用实物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当我们说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时,是用货币单位来衡量产品数量的.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衡量的东西相同,所根据的衡量单位不同.所以,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的变化规律与以前讲过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一样.经济学家给出的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当企业生产的产品使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量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是根据企业的实践总结出来的规律,同时也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这个规律.假设一个企业生产一单位产品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为8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赚了2元.这时,企业一定要增加生产.它增加生产就表明原来的产量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即没有把该赚的钱赚到.反之,如果边际收益为8元,边际成本为10元.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赔了2元.这时,企业一定要减少生产.它减少生产就表明原来的产量也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即赔了.当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比如都为9元)时,企业既不增加产量,也不减少产量,说明它对这种产量,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在现实中,也许许多企业家并不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并没有刻意追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相等.但如果分析那些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资料,你一定会发现这些企业遵循了这一规律.无论你是否知道规律,它总是在起作用,但了解这些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自觉地按规律办事,避免盲目性和在摸索这一规律中的弯路和浪费.企业总要使自己的产量保持在平均成本最低.平均成本最低时,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并不影响价格,平均收益也等于边际收益.由此可以得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也就是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这时企业不就是没有利润了吗?的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就是如此.竞争的结果利润最大化时的利润为零.但要记住,我们这时说的利润是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会计利润不为零.在完全竞争时,企业所赚到的是补偿机会成本的会计利润.但是,市场并不都是完全竞争的.如果有的企业规模相当大,它的产量变动足以引起价格变动;或者有的企业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专利权、特许经营权式进入权)而具有了垄断地位;或者有的企业创造出了某种有特色的产品或敢于承担风险,价格就会高于完全竞争时.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就可以获得经济利润.在现实中,完全竞争是少的,普遍的情况是竞争与垄断的不同程度结合,但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里,企业总具有不同的垄断势力,即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因此,这就可以引起企业通过产量控制或创新来使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利济利润.当然,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原则.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在运用这个原理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率最大化,有的企业会追求利润量最大化,有的企业更偏重短期利润最大化,有的企业会为了长期利润最大化而改变短期的好处.这些不同的目标既取决于企业自己的目的,尤其是企业决策者的偏好,也取决于它所处的市场环境.无论哪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这就是"消费者主权"(或者"消费是上帝")的含义.因此,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在推出一种新产品或服务之前,必须进行需求预测.从下一篇文章开始我们就开始分析市场需求,为进入市场成功奠定基础.。
西方经济学总是愿意吹嘘利润最大化原则,因为这个原则可以圆满地用数学公式表达,甚至可以使用一阶导数推理,俨然一副科学的面孔。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本不能约束厂商的行为,也产生不了任何经济规律。
用这些不存在的规律以及利润最大化原则装饰西方经济学,只能是哗众取宠而已。
应该指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有可能存在,问题是企业根本维持不住由此产生的最大利润。
原因如下:第一,虽然企业继续增加产量将减少利润总量,但生存与竞争的意识却丝毫不敢松懈。
如果哪一个企业率先停止了扩大产量,那么,它的产量在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就会下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会增加失败的危险。
因此,为了竞争与生存,即使利润总量逐渐下降,大多数企业也不得不继续追加资本,扩大产量。
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可以向其他行业追加资本,减少利润损失。
其实,这是不正常的。
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大多数行业差不多同时出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现象。
无论企业向哪个行业转移资本,几乎都不能避免利润的下降。
不仅如此,企业还可能增加转移资本的费用,加速利润的下降。
显然,为了竞争与生存,所有行业中的企业只有追加资本,扩大产量这一条路可走。
第二,每一个行业随时都有可能增添新的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
当老企业的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时,新企业的利润总量正在增长。
于是,新企业一定会继续增产以谋取更多的利润。
由于新企业不断地诞生,因此,就每一个行业来说,即使利润总量逐渐下降,产品的产量也会继续增长。
综上所述,企业根本维持不住由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产生的最大利润。
我们应该承认,任何企业都想在利润总量达到极大值时,停止产量的增长,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残酷的现实屡屡破坏这个美好的愿望,即使垄断行业也不例外。
如果垄断行业的产品产量被垄断企业控制住,那么,社会扩大再生产将会要求替代产品扩大年产量。
迫使垄断行业增产降价。
因此,垄断行业也不能永久保持利润最大化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应是MR=MC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来看MR与MC的交点E就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此时的产量Q便为最佳产量,如果厂商选择的产量小于Q,那么厂商处于MR>MC的阶段,这表明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增量,权衡得失,厂商讲选择继续增加产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之经济哲学透视何茂昌(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_^、'0’、’OntheTheoryofMaximizingManufacturer’SProfit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icPhilosophyHEMao—Chang(SchoolofPolit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SuzhouUnivemi ̄,Suzhou215123,China)Abstract:MR(mar ̄nalincome):MC(nmrginalcost)isthebalancec ̄nditionformanufacturestorealizeamaximumprofitinfullycompetitivemarket.Thistheoryisregardedasagoldenrulebymosteconomistsatpresent.However,itsscientificandeconomicvalueisstillquestioned.Therefore,thispaperattemptstoex—aminethescientificcharacterofthistheorycomprehensively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icphilosophyandscientificphilosophy.Keyworsts:economicphilosophy;scientificphilosophy;economicmethodology;marginalreturns;marginalcostMR=MC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①这是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增量。
边际成本指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增加的总成本L1】。
有人认为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不可动摇的,因为它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逻辑上是严密的。
然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逻辑一贯的体系一定是科学的吗?这涉及科学的划界问题,也涉及到经济理论的性质和评价问题。
科学划界问题,也就是给经济学下定义,寻找科学的本质,以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的问题。
而不同的学者对科学划界的方法是不同的。
科学哲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经验证实原则到实用原则,再到证伪标准、“经验符合论”、“经验建构论”等等。
逻辑实证主义明确提出了“经验证实原则”,詹姆士、杜威等人提出了“实用原则”。
在此基础上,奎因提出了逻辑实用主义划界原则。
波普尔提出了经验的“证伪原则”0拉卡托斯建立了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在理论检验对象上,①在本文中,除特别说明外,所说fi ̄Ji仃场均指完全竞争市场他赞同奎因的整体论,认为不应该把单个命题看作理论检验或评价的对象,而应该把一切科学理论都置于一定的科学研究纲领中。
而库恩认为,理论检验和划界的过程,实质上是科学共同体面对相互竞争的理论进行选择的过程[2l。
而经济学理论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一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道里有没有科学品格,这一理论的优劣,包含真理成分的多少在不同的科学哲学家那儿命运是不同的。
1厂商利润最大化理论的层次和结构要看一种理论是不是科学理论,毫无疑问,要把这一理论作为最基本的评价对象。
但又不能孤立去评价这一理论,而必须要把该理论放到整个科学研究传统之中,与此同时还必须深入到理论内部对构成理论的各个层次都进行逻辑和经验两方面的评价。
否则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错误。
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的层次结构分为基本概念层次、基本语句层次、理论层次、研究传统层次。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它,也不管是从哪儿人手,都必须对以上的几个层次进行评价,否则,评价是不完整的,可能会造成科学划界上的截然不同。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理论在语句上是逻辑一贯的、严谨的。
因此,在基本概念和逻辑上似乎很难挑出毛病。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理论层面和研究传统层面来看它有没有科学理论品格,或包含多少科学理论品格。
2评价的方式和方法2。
1实证主义评价标准。
实证主义者主张用经验证实的方法来评价科学,认为凡是被经验证实的理论便是科学的。
用经济学知识加以逻辑证明很容易得出:厂商应该根据MR=MC的原则来确定最优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
但若用经验证实的方法,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这一关就很难过去。
首先,MR=MC这一均衡点是观察不到的。
在经济活动中,每个厂商的收益和成本是不断变动的。
所以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不断变动的,这一均衡点是找不到的。
其次,即使这一均衡点能找到。
但市场若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经济理论就不再是适用的了。
那是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就被否定了,它也就不是科学理论了呢?作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它若动摇的话,经济学大厦就不稳固了。
但是如果只孤立对一个理论进行评价,那么这个理论很容易被经验所否证,因为人们一旦发现反常,经验和理论发生矛盾,往往抛弃的是理论而不是经验。
像自由落体定律,在没有制造出真空状态对之进行检验前,经验和理论也发生矛盾,也很容易被经验所否证。
但无容置疑,自由落体定律有科学理论品格。
经济学理论在经验面前的窘态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分不开的。
经济学理论要求的实验环境比自然科学还要高,现实中很难出现那样的环境,故经济学理论容易被经验否证。
但是,同自由落体定律一样,被经验否证也不一定就说它不是科学的。
虽然用经验证实的方法很难说这一经济理论具有科学品格,但也不能证明其不是科学的。
2.2证伪主义评价标准。
波普尔证伪主义认为一个理论要成为科学的,它至少必须潜在地可由经验观察加以证伪,这就是说,至少必须存在与该理论相冲突的基本经验陈述。
这一点在上面已有陈述,即在经验上这一均衡条件理论会被证伪。
当然,划界标准不要求任何人实际上已经尝试证伪该理论,而仅仅要求在逻辑上可能这样做。
即当MR不等于MC时,厂商也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就可能是如此)。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经讲过“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
”J不存在永恒真理,真理是相对的,科学在长时间内是不断猜想和反驳的历史,即处于不断革命状态。
可见,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在认识论上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有某些相通之处。
按照波普尔的标准,MR=MC理论是具有科学品格的。
拉卡托斯通过批判、补充和修改波普尔的方法论思想,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以区别于波普尔的“朴素证伪主义”。
拉卡托斯认为不仅一切理论是可错的,而且理论的经验基础也是可错的。
任何个别理论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像波普尔所说的那样可以被经验证伪HJ。
他强调科学中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应是在一个时期中由一系列理论有机构成的研究纲领。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硬核”和“保护带”。
硬核是科学家已经承认的无可辨驳的事实。
“保护带”是指当某种假说被验证和证伪时,范式中具有伸缩性的那~部分。
他认为,一种理论比别的理论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进步,即这一理论比别的理论有超余的经验内容。
出现边际革命时,有了MR、MC。
边际革命重建了经济学,也分析了崭新的经济范式,“边际分析”不仅体现了效用分析,也体现了价值分析,边际的普遍进军使有人用“边际主义”来称谓这一运动L5】。
二是经验上的进步,即上述超余的经验内容中有一部分被确证了。
边际革命使效用、价值、稀缺性联系起来。
效用基础上的稀缺性程度,可以解释相同品质的钻石,一个是劳动加工的,另一个是天然的,但它们的价值是相同的】。
这说明,产生于边际革命后的MR=MC和以前的理论相比是进步的理论、科学的理论。
2。
3“范式”说评价标准。
在库恩看来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是科学范式的形成。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和“科学革命时期”。
在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进入成熟时期。
科学范式是具有权威性的科学共同体集体约定的结果。
科学共同体所选择的范式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反应,它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集体心理观念。
理论应遵循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
库恩认为,理论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别,也表现了其实用主义立场。
边际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确立,它是对古典经济学范式的修正和创新的结果。
Nil=MC采用的是边际分析,边际革命标志着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确立,Nil=MC的均衡条件的分析方法是当今的主流方法,是科学共同体的集体约定的方法3结论既然这么多的科学划界标准都认为Nil=MC这一命题具有科学理论品格,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这种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品格持怀疑态度呢?如何评价Nil=MC这一命题的价值和科学品格问题涉及到深刻的知识论、认识论问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穿着经验外衣的分析命题。
经济分析要解释的是在各种假设下进行选择的含义。
所以,经济理论和现实不一致并不代表着他们是伪科学。
因为这种理论不是通过经验观察得来的,他们是在假设前提下通过理性分析所得。
像Nil=MC即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一命题是在理想状态下的模型,只是帮助人们分析经济世界的工具,而厂商到底按不按这一理论生产甚至厂商到底是不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本世纪以来,人们依据对现实厂商行为的调查指出:企业实际上是要总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效用函数包括利润、声誉、流动性、控制权等,可见,利润只是效用函数里面的一项。
其实,经济学中的大部分理论都是这样的分析命题,它们只是分析现实经济世界的工具,而不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如实反映。
也可以说它们像自由落体定律一样是在假设的理想状态下分析现实世界的模型。
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I5.[4]李仁君.经济学方法论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oo(3):35.[5]狄仁昆.走向大科学的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张佑法)(上接第84页)现代西方哲学开展互动、对话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mJ。
加强学科对话已成为当代的趋势。
2002年lO月在武汉召开了“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学术论坛,2003年9月在广西桂林召开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该问题基本上取得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