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 Ryue Nishizawa 日本
- 格式:doc
- 大小:6.79 MB
- 文档页数:122
妹岛和世在同济演讲妹岛和世:通透飘逸,源于“公园”与相会“我觉得做建筑需要坚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
”当这句素朴而有力的话从日本建筑大师妹岛和世口中说出来时,有着一种特别震撼人心的力量——一袭小黑裙下的妹岛女士看起来是那么瘦小,脸上的神情是那么恬淡。
这句话正来自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位女性策展人、本年度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妹岛和世在昨日上午的“2010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开幕式上的动人演说。
在论坛举行的同济大学,可以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而妹岛独特的建筑才华也在她详尽讲述的过往作品中展露无遗。
谈及其通透风格的源起,妹岛和世说:“我的设计都是源于‘公园’这个概念,我把它看作一个人与人相聚的场所,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
”妹岛和世简介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当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1981年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
1987年建立妹岛和世个人建筑事务所。
1995年与西泽立卫合作建立SANAA建筑事务所。
2001年任东京KEIO大学教授。
2004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茨克建筑奖矿业同盟管理学院,德国埃森建筑:独一味“通透”近年来,有一个日本女性的名字在世界建筑界日益风生水起,这就是妹岛和世。
这位笑容可掬的女建筑师的作品风格独特,多带有重要的“通透性”。
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大量地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被称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金泽21世纪美术馆,这是妹岛第一个拿出来和观众分享的项目,可谓是“通透”的典范之作。
美术馆的外观是一个正圆,而在巨大的圆盘上安置有大小、高低不同的立方体和圆柱体。
这座美术馆没有正门,所有的面都可以被认为是正面,即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进入美术馆,在这里相聚相会。
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1979-2020)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自1979年创立,用以每年表彰一位或多位在世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卓越贡献,因其评审程序的公正性、权威性以及获奖者的影响力,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现代建筑思潮的伟大脉络,普利兹克奖更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美誉。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1979-2020年间,全部42位获奖者▼2020年第42届伊凡娜·法瑞尔Yvonne Farrell+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 爱尔兰▼2019年第41届矶崎新Arata Isozaki日本▼2018年第40届巴克里希那·多西Balkrishna Doshi印度▼2017年第39届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Rafael Aranda,Carme Pigem,and Ramon Vilalta 西班牙▼2016年第38届亚历杭德罗·阿拉维那Alejandro Aravena 智利▼2015年第37届弗雷·奥托Frei Otto德国▼2014年第36届坂茂Shigeru Ban 日本▼2013年第35届伊东丰雄Toyo Ito 日本▼2012年第34届王澍Wang Shu中国▼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法国▼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Thom Mayn美国▼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丹麦▼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澳大利亚▼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荷兰▼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Norman Foster 英国▼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日本▼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993年第15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日本▼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意大利▼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 美国▼1988年第10届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和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巴西/美国▼1987年第09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日本▼1986年第0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985年第07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奥地利▼1984年第06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1983年第05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1982年第04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美国▼1981年第03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1980年第02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979年第01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Kazuyo Sejima 和Ryue Nishizawa (SANAA)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将马上竣工,在12月1号开放。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是曼哈顿市中心第一座大型的艺术博物馆,总共7层楼,形如不同偏向的盒子叠加而成,裹着一层亮白的外衣,银色镀铝的金属网格(arc介绍中是镀锌),能够看到城市街景的窗户和天窗点缀其间。
这个面积为6万平方英尺的建筑内设有画廊展厅、剧院、咖啡厅、商店、教育区、以及多重的屋顶阳台等。
•SANAA 想设计一幢透明的建筑,不去掩盖结构表面背后发生的事物,SANAA的设计通常有着光亮和极少的美学,对复杂建筑的细节和流动性的考究,没有层级的空间,擅长将建筑的外观作为一种“渗透膜”,联系着室内和室外,个性和共性,共用和私密之间微妙同时又刺激的关系。
他们以内而外地设计这个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按照博物馆的需求,用不同盒子代表不同功能区域,并通过这些盒子的移位来让建筑的内部更加通融和开放,并引入光线。
无柱子的空间让功能实现有更多的自由,让空间变得吸引人但同时又是坦率的,并不去和里面展示的艺术品争风吃醋。
西泽立卫现年44岁,是到目前为止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最年轻的建筑师。
妹岛和世54岁,是继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2004年获得这个奖项之后的第二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女建筑师。
•妹岛和世生于1956年,曾就读于“日本女子大学”(Japan Women’s University),于1981年毕业。
后来她参加了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的东京办事处。
1987年,妹岛和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妹岛和世建筑事务所”(Kazuyo Sejima and Associates)。
同年,西泽立卫加入了这个公司。
当时,他还是“横滨国立大学”(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的一名学生。
历届获奖名单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美国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án 墨西哥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 英国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 美国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 美国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美国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 奥地利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 德国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 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 巴西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 美国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意大利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美国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 葡萄牙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 日本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法国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 日本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 西班牙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 挪威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意大利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英国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荷兰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瑞士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 瑞士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瑞士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11年第三十三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迄今为止在33届颁奖中,共有36人获奖。
历届建筑普利策奖获奖名单2011-06-16 09:36:171979年第一届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美国1980年第二届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an)墨西哥1981年第三届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英国1982年第四届凯文-洛奇(Kevin Roche)美国1983年第五届贝聿铭(Ieoh Ming Pei)美国1984年第六届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美国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奥地利1986年第八届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德国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Kenzo Tange)日本1988年第十届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t)美国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巴西1989年第十一届弗兰克-盖里(Frank O. Gehry)美国1990年第十二届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意大利1991年第十三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92年第十四届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葡萄牙1993年第十五届槙文彦(Fumihiko Maki)日本1994年第十六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Ando)日本1996年第十八届拉斐尔-莫内欧(Rafael Moneo)西班牙1997年第十九届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挪威1998年第二十届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意大利1999年第二十一届诺曼-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英国2000年第二十二届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荷兰2001年第二十三届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瑞士&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瑞士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 澳大利亚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Jorn Utzon) 丹麦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英国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Thom Mayn) 美国2006年第二十八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Paulo Mendes da Rocha) 巴西2007年第二十九届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 英国2008年第三十届让-努维尔(Jean Nouvel) 法国2009年第三十一届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 瑞士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2011年第三十三届爱德华多-索托-德-莫拉(Eduardo Souto de Moura) 葡萄牙。
妹岛和世妹岛和世(罗马拼音:Kazuyo Sejima、日文假名:せじまかずよ;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目前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创作历程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 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987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
1988年随着作品千叶县胜浦的周末住宅“栈桥 I”的建成,妹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接着在1990年又建成了“栈桥 II”;1991年建成了她的最著名作品“熊本市再春馆制药女子寮”;1996年与西治立尉(RUYE NISIZAWA)合作了新作国际情报科学艺术工作室。
1997年又再次与西治立尉合作了熊野古道美术馆。
与此同时,她积极参加各种设计竞赛,1988年鹿岛赏住宅杯竞赛入选( SD REVIEW);1989年获东京都建筑士会住宅建筑特别奖、吉冈奖(新建筑特集、新人奖), BL国际工业设计竞赛二等奖;1990年在日法文化会馆的设计竞赛中获优秀奖;1992年 GID竞赛二等奖、商环境设计竞赛二等奖、 JIA新人奖(日本建筑士会);1994年第一次日本文化艺术助成金奖、94商环境设计奖、94建筑奖。
美国 B.BONGAB所著《日本新建筑》一书中列举的日本建筑师中只有两名女性,其中之一就是妹岛和世(另一名是长谷川逸子)。
拍自DOMUS的封面普利策奖得主妹岛和世9月14日同济演讲/v_show/id_XMjA2NzI3MTIw.html中性的包容--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作者: 方振宁东与西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还强调文化的地域性,把一些文化现象分为“东与西”似乎有些落伍。
但是对于日本的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英国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来说,他们的建筑设计风格,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就形成了,而设计风格的形成显然和东与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有关。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的评论,可是从来没有把她们两放在一篇文章中写,更没有进行过比较性研究,这篇短文就算是一次“快餐”。
在世界建筑的历史上,尤其是近代史上,女性建筑师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左右着国际建筑的方向,或者说引领潮流,妹岛和世和扎哈,哈迪德一东一西,其风格显示为一静一动。
妹岛从她早期的作品开始,就一直显示着静谧,朦胧,超薄,暧昧的特征;而扎哈,哈迪德则是激烈,高速,像狂飙,像海浪一样袭来。
那种激情和速度显示着一种强烈的欲望,而身材彪悍,性格鲜明的扎哈,如果她的设计不是那样?那倒让人意外。
妹岛瘦弱,安静,不具供人欣赏的体型。
这几年的穿着开始时尚,而在此之前她的穿着总和她的建筑设计不搭调。
如果你在扎哈面前提出她是伊拉克建筑师,她会立刻给你纠正说她是住在伦敦的英国人。
而妹岛相当的寡言,即使在被迫接受采访时,也是她的搭档西泽立卫比她善言。
不过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外界对她们设计作品的评价。
或许会与她们二位的设计风格产生某些联想。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静与动单看设计,我们完全看不到扎哈,哈迪德的女性气质。
这种超凡的气质,在她学生时代的习作上就能看到,而外界第一次向她投去吃惊的眼光,可能是上世纪80年代,她在参加香港的一次概念投标设计上得奖开始的。
扎哈早期一些受俄罗斯构成主义影响的纸上作品,得益于他的老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教诲,在20多年之后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展出时,仍然清新无比,那些跃然纸上的激情,如今丝毫未减。
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0年3月28日,普利兹克奖筹委会公布,获得2010年普利兹克大奖的赢家是:日本SANAA 组合,这是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室。
该小组是两位倡导新风格建筑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建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了SANAA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
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SANAA经常采用的材料。
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
这些SANAA的基本设计理念对年轻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妹岛和世(女) 1956 出生于日本井原1979 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获学士学位1981 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西泽立卫(男) 1966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1988 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 获得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个展1998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GA画廊,日本东京200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6个方案”,巡展于德国柏林Aedes画廊、荷兰鹿特丹NAI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Ministerio de Fomento 群展1996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1999 “非私密的房子”,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2000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2001 “帕尔马斯屋顶花园”,荷兰鹿特丹
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
大约在一个月以前,由日本的SANAA设计的Rolex学习中心开放了。
现在,摄影师Iwan Baan 给我们发来了为3月的Domus杂志而拍摄的相关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很多令人诧异的倾斜室内构造,一些穿孔的混凝土曲面+玻璃体块建筑。
这个用混凝土建成的房子完全没有厚重的感觉,反而非常轻盈,纯洁的室内空间是自由而纯洁的感觉,像一个流动的梦。
设计来自日本的女建筑师妹岛和士(SANNA事务所),她以极为简洁而细腻的设计广受好评。
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由东京Sejima + Nishizawa/SANAA事务所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12月1日开放,庆祝其成立30周年。
建筑采用了6座矩形盒子结构叠加的形式,每一座盒子都有不同的楼层面积和天花板高度,这是为了营造不同高度和气氛的开放、灵活的展览空间。
建筑外面用铝质网格包裹,从立面上几乎很难看到窗户。
他们设计的这座建筑有着漂亮的展厅、剧院、教育区、商店、咖啡馆以及屋顶活动区等。
2009蛇形画廊铝板展区
建筑摄影师Iwan Baan 记载了这个蛇形画廊展区,这是主办了一系列公开活动的公园,在草坪上的画廊展览中心委托知名建筑师,设计一系列的临时搭建物。
今年的展区7月12日向公众开放,并将继续开放至10月18日。
今年的主题是“凉亭”,委托了Kazuyo Sejima and Ryue Nishizawa,SANAA设计,在轻巧的柱子上,放置了连绵起伏的铝板结构,搭建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同时保持公园内的景观不被遮挡。
铝能反映树木,地面和天空,形成一个戏剧性的融合效果。
专卖店--克里斯汀迪奥
这是“豪华精品店”风格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风格正在逐渐成为高端时尚品牌建筑的一大特征。
由日本建筑事务所SANAA打造的这家克里斯汀·迪奥旗舰店坐落在东京表参道上,这是一个奢侈购物的天堂。
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Tod大楼最近也在同一条街上开业了,而这并不是巧合。
与别的委托任务不同,这家豪华精品店主要关注建筑的立面,而将室内设计和商店布置留给了室内设计团队。
SANAA是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创办的建筑事务所,就目前而言,它毫无疑问是日本最流行的一家,刚刚完成了金泽的21世纪现代艺术博物馆项目,现在正在进行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学院的建造。
他们的设计就是创造一间从地下室直通到四层,并且在第五层带有多用途房间的商店。
SANAA决定将焦点集中在立面上,它不仅能显示室内空间,同时也赋予建筑一个富有内聚力的形象。
整个立面都由玻璃板覆盖,使得整座建筑都是透明的。
透明度由轻微弯
曲的丙烯酸内层进行控制,看上去就像迪奥时装上流动的折痕。
建筑的透明性意味着顾客和服装几乎被展示在同一个舞台上。
第五层的化妆品店看起来就像一个艺术装置,灯笼杂乱无章地悬挂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一片光的森林。
立面上巨大的迪奥标识进一步强化了该建筑作为品牌使者的理念。
商店的场地因为坐落在一个有限的建筑区域内而受到了限制,这里对建筑物高度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按照规定,最大建筑物高度与最大占地面积之间的比例为5:1。
SANAA通过创造具有不同高度和用途的楼层——一些用于购物,另一些用于举办各种活动,从而突出了这两个特性。
高高的天花板使房间看起来更大。
在像东京这样的城市里,空间非常有限,而且就像欧洲的城市一样,广场周围的公共区域是不能进行建设的。
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位于繁忙而狭窄的街道上的零售旗舰店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座建筑的表皮和外观设计成为这座成长中的都市的标志性元素。
由于旁边有一座传统日式建筑,使得带有白色水平线条的简单玻璃外壳所构成的壮丽轮廓更加醒目。
夜晚,整座迪奥建筑灯火通明,成为一个轻盈的、白色的、发光的城市路标。
托莱多艺术博物馆“玻璃大棚”
托莱多艺术博物馆被称为‘玻璃大棚’的新馆可媲美菲利普•约翰逊的‘天堂玻璃屋’。
它坐落在城区西郊的一个高档社区,门罗街的南面是博物馆古典式的石头建筑,而北面一片绿树草坪中,便是那座可以媲美“天堂玻璃屋”的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