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4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日本当代知名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被广泛关注和赞赏。
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super flat”。
接下来,我们将对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进行解析。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super flat的概念。
super flat是指一种抽象、扁平的视觉风格,源自于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和村上隆的艺术创作。
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将图像的各种元素简化为扁平、明快的色彩和形状,营造出一种平面的感觉,同时强调对图案和纹理的运用。
在建筑设计中,super flat风格则体现为建筑外观简洁、线条明快、色彩鲜艳、结构扁平化的特点。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super flat的影子。
他的建筑外观常常采用简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等,线条明快,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整体呈现出一种扁平的感觉。
而在色彩运用上,妹岛和世也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使建筑外观更加鲜明突出。
他在建筑结构设计上也常常强调扁平化的特点,通过简化和设计,创造出一种超扁平的视觉效果。
那么,为什么妹岛和世在建筑设计中会采用super flat的风格呢?super flat风格符合当下社会的审美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视觉上的碎片化和扁平化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这样的背景下,super flat风格的简洁、扁平、明快正好契合了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妹岛和世采用super flat风格的建筑设计也是出于对传统的批判和反思。
在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往往注重形式的复杂和细节的繁复,而妹岛和世却试图打破这种传统的束缚,创造出一种更加简洁、更加现代的建筑风格。
他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该被过多的装饰和细节所束缚,而应该追求简洁、轻盈、平面化的效果,这也正是super flat风格所追求的。
妹岛和世的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还体现了对当代城市空间的思考。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日本当代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
他在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尤其是在日本国内的建筑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持续的讨论。
这种现象在现代建筑史上极为罕见,并在以下方面具有独特性:一、超平面与日式建筑传统超平面是妹岛和世所特有的设计语言,其中许多元素可以被解读为回应传统日式建筑。
日本的室内传统装饰以强调平面为特点,而超平面则将这种传统风格转化为更现代的形式并加以超越。
妹岛所设计的建筑被视为迭代了日本传统与当代现代之间的桥梁。
例如,他的“皮肤住宅”设计采用了传统日式外立面的塑造方式,并巧妙地应用于现代构造。
这是其对日本传统建筑遗产和现代建筑技术的独特融合,设计采用了日本传统木结构的拦板构造,并应用了全新的、堆叠式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表皮,以创造出新的全屋颜色,并完美地模拟了传统日式木制门窗的造型。
二、超平面与日本文化现代化超平面现象还反映了日本文化现代化的趋势。
在这么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的文化美学一直在发展和演化,在形式和内涵上已经经历过了多次的调整,其中超平面建筑风格代表了日本文化美学的最新发展和现代化面貌。
超平面设计为传统的日式建筑形式提供了一个现代的、创新的表达方式,是现代日本人文化风格的反映和发展。
超平面建筑的形式语言是对传统家庭住宅结构及其功能的重新思考和发展,也是对日本美学和文化遗产的新的展示和发展。
超平面现象的存在,让人们更好的体会到日本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并向世界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现代化面貌。
超平面建筑不存在明显的表面模式,它们更加注重建筑空间的连续性和建筑结构的精致。
超平面建筑不仅是建筑外观上的颠覆,更体现了空间的连续体验和建筑结构的创新。
总之,妹岛和世的超平面现象体现了当代日本建筑文化的多重发展趋势,是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和衍变。
它的存在也为现代建筑中的独特表达语言的创造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考依据。
探析妹岛和式的设计方法和住宅研究本文通过对妹岛和式作品的解析和其新思路对现代集合建筑的思考,阐述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探索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力图通过对其细致的解读,从而掌握她的精髓,使其让现今中国设计师产生共鸣。
“建筑是一个人与城市沟通的媒介”。
妹岛和式一直秉承这句话使她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级别的女建筑师。
妹岛和式出生在50年代一个小县城中,在她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从事建筑行业。
硕士毕业之后,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并进入他的事务所工作。
这为妹岛日后形成自己极简的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
1987年,妹岛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95年与西泽立卫共同成立SANAA事务所,为妹岛和世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奠定了尤为重要的基础。
她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思路也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
所以,本文通过对妹岛和式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的解读,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见解来学习借鉴。
一、设计方法1.极少主义的设计理念妹岛和世尤为钟爱白色和简单的几何形体,所以她所设计的许多作品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立体几何。
她认为所有的建筑物都应该是属于环境的,都应该按照环境的排列方式进行摆放、安置。
这样虽然看似空洞,实则融入到整个环境中,舒服、亲切了不少。
她所设计的矿业联盟设计与管理学院以及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矿业联盟设计与管理学院坐落于德国埃森第12矿区,它的四面由浅灰色的混凝土围成,四面墙壁上开满了大大小小的正方形窗户。
所有的管线、通道都隐藏在墙面内或是室内。
所以,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一个有很多窗口的灰色立方体,整个空间呈现出一种纯净、干净的特性。
混凝土的建筑外观是浑厚、封闭、密不透风的,而透明窗户则是轻盈、敞亮、通透的,妹岛通过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力图将环境打造的更加和谐与亲切。
而美术馆是一个巨大的圆面组成的建筑,以中心扁圆体为中心,向外扩散出19个正方体的展示厅。
这些展览厅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正方形的小房间都是一个不同的展览馆,但它又是紧密相连的,场馆内散布着许多公共空间,将这些展览馆串连在一起。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220008203浅析妹岛和世的设计作品与设计方法收稿日期:2009201204作者简介:董 良(19802),男,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033李 超(19802),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2董良 李超摘 要:通过对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并提出了值得中国建筑师思考的三点建议,从而掌握其创作的精髓,促进我国原创性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灵感来源,设计理念,表现手法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当今,在国际建筑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东亚前卫女建筑师只有一位,那就是妹岛和世。
笔者大胆的预言:她将成为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建筑师之一。
妹岛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从孩童时期就因竹菊清训设计的东京天空住宅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选择大学学习建筑专业。
后来她进入了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巧合的是竹菊清训正是伊东丰雄的老师。
经过在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的历练,妹岛于1987年创办了个人事务所。
1995年,她又与西泽立卫合作成立了SANAA 事务所。
在SANAA 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由此本文将以妹岛的经典作品为例从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三个方面阐述其设计特点,并希望借此引发中国建筑师对建筑原创性的思考。
1 灵感来源提到妹岛和世建筑作品的灵感来源,人们往往忽略了绘画对其的影响。
事实上,妹岛对正方形和圆形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伊东丰雄就曾笑称她是平面建筑师。
众所周知,当抽象艺术达到极高的境界后便向极少主义艺术倾斜,所以在建筑风格上呈现为极少主义的妹岛与至上主义绘画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在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建筑中,只有很少的作品能够体现至上主义绘画所表达的精神氛围。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其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好评,也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妹岛和世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超平面(superflat)现象,这种现象在建筑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本文将分析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并探讨其对建筑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超平面现象。
超平面现象是一种艺术概念,起源于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的创作。
他的作品以明亮的颜色和扁平化的图形为特征,将2D与3D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平面”的风格。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也有类似的风格,其外立面常常以平坦的面板和简单的线条组成,显得非常扁平化。
超平面现象在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筑物外墙上的板材装饰构件造型趋于扁平且呈现出简单明了的二维图形效果。
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降低建筑的复杂度和成本,并且能够强调建筑物的整体性。
妹岛和世作品中超平面现象的另一个特征是,建筑物的外墙会被分割成许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板材,这些板材组成了整个建筑物的外观。
这种设计方式让建筑物的整体质感更为统一,也更具有细节感。
此外,这种板材装饰构件的设计在建筑的外立面上呈现出强烈的几何感,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超平面现象在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化了建筑的形式,强调建筑物的整体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通常是多样化的,每个房间和空间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设计风格。
但是,妹岛和世的设计将所有元素都简化为二维图形,从而强调了建筑整体性。
这种设计方式可以降低复杂度和成本,同时也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创造了强烈的几何感和细节感,增强了建筑的美感。
妹岛和世作品中的超平面现象赋予了建筑强烈的几何感和细节感。
这种设计方式不仅让建筑看起来更加整齐有序,还能够以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强烈的视觉效果。
此外,超平面现象的应用还能够让建筑与周边环境契合更多。
三、呼应了时代的审美和文化趋势。
●小住宅(Small House)●李子林住宅(House in A Plum Grove)妹岛和世作品分析妹岛其人主要作品歧阜北方住宅李子林住宅O-博物馆 等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近代日本知名女建筑师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风格穿透、流动小住宅Small House一种纯粹的美:简约、通透、暧昧、轻快、飘逸、浮游感、细腻、精致、轻盈、直观、洁净、直率、朴素、无拘无束、勇敢、富于女性气息。
基地介绍这个住宅位于东京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基地面积非常小。
周围多为底层住宅。
平面业主对住宅有明确的规划,设计师将其分成四个空间垂直层叠在基地上。
这四个位于不同楼层的主要功能分别是卧室、儿童活动室、起居/厨房/餐厅和带浴室的屋顶平台。
三层功能·流线由下到上依次为卧室、儿童活动室、起居/厨房/餐厅和带浴室的屋顶平台。
垂直方向流线简洁方便。
功能解析①③① 由于用地面积非常狭小,建筑基底必须充分利用场地,考虑到度层架空会切断建筑与地面的联系,所以选择了采用由地下层至一层做一个大厅空间并由此进入住宅的建筑方案。
② 现代建筑元素依旧诠释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东方文化中,父母与子女居住的亲密性。
③ 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一个视野开阔的活动平台,满足主人的活动需求。
形体建筑的外形是将不同面积和位移的楼层通过墙连接起来并确定开窗位置的操作结果。
在小空间的限制下,尺寸上的小区别足以导致使用上的大小不同。
结构·材料“小住宅”采用全钢骨架建造,地下一层,地上三层。
钢结构住宅的空间灵活性与可变性为妹岛的构思提供了可能。
从妹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钢结构体系提供便捷的构造方式,而空间却拒绝“模式化”。
妹岛和世关注室内空间远大于外部造型。
在外墙上经常使用铝板、打孔的钢板和玻璃。
立面·私密性东西立面强烈的虚实对比。
南北立面灵活的虚实过渡。
半地下的卧室保证了私密性。
通过一小院采光。
生活·室内外在这个住宅中,由于各平面规模小并独立,室内空间受室外空间很大的影响。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日本建筑界的一位颇受瞩目的艺术家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是当代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妹岛和世的代表作品《21世纪美术馆》、《广岛站》等作品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她与伙伴坂茂合作的《新国立美术馆》则是在丰田汽车公司创立的伊藤忠美术馆中进行展出的。
她所代表的作品更是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拥有鲜明的现代风格和先锋意识,尤其以“Super flat”(超平面)现象而著称。
超平面(Super flat)是指将建筑中的空间与时间进行切割并转为二维的建筑风格。
妹岛和世的作品以其超薄、超透明、超平面的设计风格为主,将建筑物的墙体、窗户、楼梯等元素进行简化和抽象,创造出一种朴素而极简的空间效果。
这种超平面式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妹岛风格”,并成为当代建筑设计中非常独特的一种流派。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超平面现象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外观上,还反映在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以及体验上。
她将建筑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通过悬挑、玻璃幕墙、透明立面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现实空间体验。
观众可以在建筑内部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交织,如同置身于一个超越现实的异次元空间中。
妹岛和世的超平面现象源于对日本建筑传统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当代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
她认为,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于木结构、斜屋顶和曲线造型,过于注重传统建筑形式的装饰和华丽,而忽视了现代都市生活对建筑空间的实际需求。
她试图通过超平面的设计风格,突破传统建筑的限制,创造出更符合现代人文需求的建筑空间。
超平面现象在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超平面的设计理念是对建筑空间的极度简化和抽象。
在妹岛和世的作品中,建筑外观常常使用简洁的几何图形和线条勾勒建筑轮廓,窗户和门的设计也非常朴素,整体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感。
超平面的设计风格也体现在建筑的材料选择和结构形式上。
妹岛和世偏爱使用玻璃、钢结构以及清水混凝土等材料,创造出超薄、超透明的建筑立面,使建筑物看起来轻盈而又通透。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解析妹岛和世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日本建筑师,其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其中一种设计风格就是所谓的“super flat”(超平面)现象,即建筑物表面几乎没有体块感,呈现出极度平坦的外观。
本文将对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进行解析。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通常采用大量的白色,并且表面几乎完全平整,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细节。
这种设计风格所展现出的简约和纯粹的美感是“super flat”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种简约的设计形式可以追溯到日本传统建筑的精神,即追求简洁、纯净和谦和的表达方式。
妹岛和世通过将建筑物置于白色环境中,突出建筑本身的形状和轮廓,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产生鲜明的对比。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常常使用大块的玻璃幕墙作为外墙材料。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可以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平坦,还具有透明和通透的特点。
玻璃幕墙可以将外部自然环境和室内空间完美地连接起来,通过反射和透射光线,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轻盈,平整,宛如一幅画作。
玻璃幕墙还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开放性和通透感,使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自然的美景。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还常常采用几何化的形状和线条。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不仅使建筑物具有艺术感,还强调了建筑物的平面特征。
妹岛和世对于建筑的平面布局非常重视,她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到对称、重复、镜像等几何元素,使建筑物在平面上呈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这种几何化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整齐、平坦,增强了“super flat”现象的效果。
妹岛和世的建筑作品还常常使用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
她利用先进的工艺和科技手段,使建筑物的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并且能够反射和折射光线。
这种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物的外观更加精致和高级,也进一步强化了“super flat”现象的效果。
妹岛和世建筑作品中的“super flat”现象是指建筑物外观极度平坦,几乎没有体块感的设计风格。
这种设计风格体现了简约和纯粹的美感,通过大量使用白色、玻璃幕墙、几何化的形状和线条以及现代化的材料和技术,使建筑物呈现出高度平坦的外观。
4个词看懂妹岛和世的建筑:流动、飘浮、透明、去物质化建筑空间反映人类的各种使用需求,而为了能在其中安心舒适地活动,需要有稳固的材料来搭建,这样的结果也创造出了建筑物普遍给人刚硬、庞大的意象。
不过,在观看妹岛和世的建筑前,请先试著给自己短暂的几秒钟,抛开深植在脑海中对建筑的既定印象。
再来,若用「流动、飘浮、透明、去物质化」这几个抽象的形容词来形容建筑,现在又能在脑海中浮现什麽样的想像呢?当今知名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她的建筑柔软、轻盈,在对建筑的想像或认知,她带领我们到一个新的境地。
这些不禁让人好奇,妹岛的创作发展脉络是如何演进为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建筑型态?1980年代中期,妹岛和世离开了伊东豊雄事务所独立创业,在早期作品「岐阜北方集合住宅」裡,她将公共楼梯拉出到室外,在真正进入到室内的途中,一路往上爬梯,随著视野高低变化,回家的风景有了不同的趣味。
这3道看似轻巧攀附在乾淨立面的楼梯,只用了细铁丝网为边界,没有其他扶手栏杆。
妹岛还利用阳台空间的设立,创造出空洞般的视觉效果,减轻了建筑的量体感。
這宛若天梯、騰雲駕霧般往上延伸的樓梯,暗示著這道樓梯似乎要往天空飄去的意象。
在王增榮的觀察中,這個階段的妹島尚在尋求個人風格。
到了90年代中期前,妹岛的作品类型多元,建筑仍有丰富几何意象,不过已经出现有别于我们一般对建筑形体的感受和印象,妹岛有一种要让建筑慢慢脱离地心引力的企图。
以1990年代中期,位在茨城县古河综合公园裡的户外咖啡厅为例,这时她开始在建筑空间运用矩阵(Matrix)的概念,并在结构技术的协助下,采用极细的柱子(直径约8公分)为结构支撑,让建筑彷彿只是大自然裡的一个棚子,公园裡的空气与光线能进入建筑内部自由流通。
这时她已经能用非常柔软的手法界定空间,建筑不再笨重,已有了通透感。
古河綜合公園裡的戶外咖啡廳就在妹島自己的家鄉茨城縣,在這個作品中,運用細柱與玻璃為結構,撐起如自然生長在樹林中的棚子。
輕薄的棚子像是脫離地心引力般地飄浮在林中。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摘要:通过对2010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 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妹岛和世;作品分析;设计手法一.妹岛和世简介: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在SANAA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 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 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筑思想: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
注意她是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
她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就能很好体现她的原则:低矮的圆形建筑,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1.形式的不确定性: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
?
妹岛和世作品分析与设计手法解析
摘要:通过对2010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女建筑师妹岛和世经典作品的分析, 阐释了其独特的灵感来源、设计理念与表现手法。
关键词:妹岛和世;作品分析;设计手法
一.妹岛和世简介:
(
妹岛和世(1956年─﹚是一位近代日本的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
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她在1981年从日本女子大学硕士班毕业之后,就进入了日本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事务所工作,14年后,与西泽立卫成立了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
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
大量的运用玻璃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
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
在SANAA事务所建立的十余年里, 他们陆续在国际性竞标中夺魁, 这使得妹岛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建筑大师, 其作品也因为对于新美学的诠释
和鲜明的实验性而引起了世界建筑界的广泛关注。
二.建筑思想:
妹岛和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空间概念,她的概念源自于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消隐,她的理解是拒绝明确的空间秩序,即拒绝空间与功能的明确对应。
注意她是拒绝明确,追求模糊,而非拒绝对应与秩序。
她设计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就能很好体现她的原则:低矮的圆形建筑,360度透明开放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外和室内空间边界模糊化,而被使用者理解成穿透、流动。
1.形式的不确定性:
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性。
在伊东丰雄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建筑的轻型材料的使用,从而造成建筑的轻盈感或者说漂浮性。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处理,没有伊东丰雄那样,用材料的“形式”来营造轻盈的气氛。
他们的建筑形式反而是笨拙的方形、圆形或方形和园形组合而成的。
他们的建筑外在体量(形式)透出了一种拙朴,但是他们建筑的材料(透明性或半透明性)的使用,应该削弱了形式(体量)的呆板。
!
2.功能的“不确定性”:
功能的不确定性是库哈斯早在1972年写作《疯狂的纽约》时,就已经意识到。
不过后来,库哈斯仅是从宏观层面,对现有的功能单元,打破进行重新组合而已。
而妹岛和
世和西泽立卫在库哈斯的影响下,以及在日本文化作为中介的情况下,他们极其深刻地领悟到时代的脉搏。
在某种意义上说,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对功能的“不确定性”的理解,是以日本的禅文化的内心细腻和独特感受作为接受基底,由于库哈斯没有这一层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他几乎无法想象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思想,能够会是他的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这样,功能“不确定性”是从库哈斯的宏观层面的功能的分析与组合到了他的继承者的思想中,变成了微观层面上,对人的基本欲求和日常需求的分析。
3.方法的不确定性:
这一点应该是前两种“不确定性”的一个基础或者是一个保障,也就是说,先具有方法的“不确定性”,才能保证形式的“不确定性”和功能的“不确定性”的结果。
妹岛说:“我所经历的是设计过程本身和在寻找过程中无数的可能性,对我来说,设计就是一个不断接受的过程。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设计初期尽量避免概念,也尽量排除或不超前决定他们的目标和方法。
即使到设计的第二阶段,他们也尽力把新的可能性放进系统中。
在很多设计中,他们不确定主题,在随着各种可能性的深入,才会慢慢地转入到主题中。
设计过程中,没有确定的主题,没有确定概念,一切都是在设计项目在分析过程中,展现出它的各种不同的特征和魅力。
由设计师凭借直觉在过程中捕获有价值的信息,一切都处在“不确定性”之中,一切都处在“模糊”之中。
从表面上,好像是这套设计方法在“自动”产生设计成果。
三.设计作品:
1.金泽21世纪美术馆
基地体块分析
¥
周围建筑的形态基本上属于矩形体块,而圆形建筑很难与其他体
块的建筑和谐共存,尤其是当这个圆形建造在如此多的矩形建筑中
间,这种矛盾更加地凸显。
建筑师为了削弱这种冲突,把各空间平铺在基地上,再用圆将这
些空间圈在一起,并让这个圆形“沉没”在周围“高大”的矩形体
块中。
但为了不使这个标志性建筑完全地沉默,建筑师特意将部分
建筑内部矩形空间顶层凸起,错落有致。
高耸的矩形体块与周围建
基地
筑遥相呼应,这一手法更加削弱了圆形与矩形的视觉冲突。
基地入口分析
没有唯一正面的圆形平面,具有均质、连续的开放界面,使得城
市的各方向人流对美术馆的可达性均等
空间特点
他的空间一般是一个单一的空间,在同一层上展开。
建筑内部精心的设计、有趣的走道和空间、与蓝天交相辉映的
中庭,让人如同身处在空中的宫殿一般,如痴如醉。
·
结构特点
建筑内部看不到承重的柱子,让参观者感觉不到建筑的沉重感,
而是通透、轻巧。
其实就是设计者将其化为许多细到极致的柱子,把力分散和化解到平面中去,这一手法是这座建筑的亮点之一。
建筑外观
这是个在美术馆建筑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型,外观是一个直径
为米的正圆,圆形的建筑形态是一个“容器”,里边装了大小形状
各不相同的几何形体,简单的体块装载了不同的功能空间,而体块
之间自然形成的“负形”便是观众的游览动线。
全白的建筑可以与
周围的建筑颜色相互协调,同时又能体现一种低调而又华丽的气
质,清新四溢,美不胜收。
2. ?
3. 李子林住宅
环境分析
其建在东京郊区安静的住宅区内,房子周围种了很多李子树,故因此得名子李子林住宅。
空间分析
李子林住宅打破了很多传统的住宅空间尺寸,出现大异寻常的
房间形态,超长/超高/超薄,在分析中根据功能我作以分类,分为
卧室/书斋/卫生间以及共享空间四类,分别具体加以讨论。
李子林住宅应该是妹岛和世和她伙伴对传统住宅模式极大的挑 战和颠覆,这不仅反映在其内部空间的超常尺度以及内窗系统改变功能空间关系,同时也反映在其建筑创造的设计模式和思维,从而在如此有限的建筑体量,创造出丰富有趣,无限的建筑空间。
]
四.艺术风格总结
1.技术上:细柱(直径6厘米),薄墙(厚度厘米),无梁,厚
板。
2.感观上:白色,透明,暧昧,朦胧、氤氲,柔和,纯净,空旷,
冥想。
4. 艺术上:关注人的行为及领域关系,同时考虑并确立各种边界,
如房间之间,空间之间,内外之间。
重视空间的流动和融合,减低造型追求,由此创造了一个电子时代的“非真实的梦幻世界” 。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作品看似简单,但是每个建筑项目看来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无缝的整体,他们的建筑实体呈现了一种因地制宜的隐蔽,让
人、建筑、活动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感性的背景。
很少建筑师能
像他们一样持续探讨空间、光线、透明度,以及在彼此间建立一
种微妙关系。
空间特点 建筑外观
李子林住宅基地
他们的建筑风格,纤细而有力,确定而柔韧,巧妙但不过分;
(
他们创作的建筑物,成功地与周边环境,及环境中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
李子林住宅外观
种饱满的感觉及体验上的丰富性;他们
非凡的建筑语言,来自他们的协作过程,这个过程独一无二而又激动人心。
妹岛在空间上的开放性,均质性的理念可以溯源到欧洲,她和西泽都受到荷兰OMA事务所的库哈斯影响。
库哈斯从来不遵循传统的建筑设计规则,一反从前既定的功能定义的方法,从功能的拆散和分解,批判性研究功能的内在的社会含义,在对功能的肢解和分析中形成一种对功能的认识新方法,认识的结果就是产生功能内在单元的重组,这使人重新认识了流动空间的潜力及可变性。
五.启示:
妹岛和世曾经说过:“风格的缺失是当今中国建筑设计的问题之一。
”在当今的中国,面对这个巨大的工地,而真正好的建筑、真正为人所用的建筑却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
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建筑建造工艺和记忆也渐渐被遗忘,我们应该反思目前的
一切,在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的建筑建造方式的同时,也应该扎根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当
中吸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时也应放弃利益最大化的建筑
;
设计思想,多建造真正为人们使用的建筑。
中国本土的设计师们尤其是年轻的设计师要
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充满信心,对自己的设计也要充满信心,重视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尝试宣扬自己,建立独特的具有东方个性又有人情味的建筑设计,也只有这样中国
本土的建筑设计才能有机会走上国际。
参考文献:
1.汪丽君,舒平.妹岛和世和她的住宅研究.规划师,1999(2):85-90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与思想.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8.
3.董良,李超. 浅析妹岛和世的设计作品与设计方法. 《山西建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