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第二章 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24
1-3章法律逻辑学讲义法律逻辑学教材:《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第一章引论第一节逻辑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逻辑”的含义1、指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性。
2、指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3、指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
4、指研究推理、论证以及思维方法、论辩技巧的科学,即关于思维的科学——逻辑科学(逻辑学)逻辑是不可战胜的,因为反对逻辑也必须使用逻辑。
讲逻辑也必须符合逻辑。
二、逻辑科学的产生三、逻辑科学的发展与走向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功能一、什么是逻辑学(一)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二、思维同语言的关系三、逻辑学的功能(一)它从理论上揭示了正确思维的特性,有助于我们由自发的逻辑思维提高到自觉的逻辑思维。
(二)逻辑学不仅具有理论指导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三)逻辑学还有助于人们准确表达思想,提高论辩能力。
第三节司法工作者学习和掌握逻辑知识的必要性一、司法工作者必须懂得逻辑二、普通逻辑与法律逻辑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特征一、概念及其表达式——语词与词项二、概念同语词的关系以及把握这种关系的实践意义三、法律概念是客观性与规定性的统一(一)理解或陈述法律文件中语词表达的概念,在内容方面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不能凭自己的理解作任意解释。
(二)运用语词表达法律概念时,也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
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确立方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具有的特有属性,也是它所指称的对象有别于其他对象、因而能够同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
概念所反映的那些特有属性或根本特征,亦称为概念内涵方面的构成性质。
根据概念内涵确立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认识性内涵与规定性内涵。
(一)认识性内涵认识性内涵,其构成性质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它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
认识性内涵构成性质的确立,只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获得的认识成果,是同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水平相关的,并且也是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而深化,随着人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章概念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概括和限制3.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4.种差5.划分二、填空题1.“附加刑指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这句话是从()方面来明确“附加刑”这一概念的。
2.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非法行为”这个概念是()概念,它的论域是()。
3.从概念间的关系来看,“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具有()关系;“联合国”与“中国”具有()关系;“动物”与“昆虫”具有()关系;“小说家”与“作家”具有()关系;“普遍概念”与“实体概念”具有()关系;“宪法”与“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关系。
4.“在四川工作的人”(a)与“四川人”(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5.“抢劫集团”(a)、“抢劫集团的成员”(b)、“犯罪集团”(c)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欧拉图表示为()。
6.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它由()、()和()这三部分组成。
7.概念的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是()。
8.罪名概念定义的一般结构形式是()。
9.从概念是否反映集合体来看,“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中的“这次会议的代表”表达的是()概念。
10.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这个犯罪分子”是()概念;“这些犯罪集团”是()概念。
11.下定义时,如果被定义项的外延大于定义项的外延,那么就会犯()的逻辑错误。
12.“法院”与“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关系的概念,而“马达”与“电动机这两个语词表达的是()概念。
13.“这个书亭出售的书很多,有工具书、字典、文艺书、科技书和社科书。
”这一划分,违反了()规则,犯了()错误。
14.“刑法是国家的法律”作为“刑法”的定义,违反了()的规则,犯了()的逻辑错误。
15.“我家门口栽了几株花卉。
”这一语句在使用概念方面犯了()的错误。
16.“子项相容”的划分与“划分过宽”的划分之间具有()关系。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特征1.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的特有属性来指称对象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构成判断并进而联结成为推理的基本要素,是思维的最小单位。
2.概念的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3.所谓对象的特有属性,就是仅仅为被指称的那类对象共同具有、而其他对象都不具有的那种属性,因而也是该概念指称的那类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基本特征。
4.概念的物质载体就是语词或词组。
5.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叫词项。
词项是语词和概念的结合体。
6.概念同语词的区别首先,概念必须通过语词表达,但是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
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畴。
一般来说,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则有的表达概念,有的不表达概念。
助词、叹词因其无独立的思想意义,不表达概念。
介词、连词虽然不像实词表达的概念那样有其所指,但在逻辑方面却有其重要意义,因而也被视为表达了概念,并称之为逻辑概念。
其次,概念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并非某个概念只能由某个语词来表达,某个语词也不一定只能表达某个概念。
一般地说,某个语词究竟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同它出现的语境有关。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同一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7.法律是全社会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命题主要是靠概念、命题的基本含义,而不是靠语言的感情色彩表达统治阶级意志的。
因此,法律概念、命题,特别是法律常用概念、命题呈现出中性化倾向,对感情色彩过浓的语词采取排斥的态度。
大多数法律概念具有技术性语言的特点,具有语义的单一性。
法律概念一经形成,便不可用其他语言随意替代,不能随意改变、拆分。
8.法律规范中的每一个命题,每一个概念,其含义都是固定的,不能也不应该产生歧义。
即使表达法律规范的命题中出现多义词,由于它使用的特定语境、特定场合,一般也不会产生歧义。
9.法律概念,是指法律规范中出现的用以指称那些属于法律规范调整的事件或行为的概念,亦称“法律专门术语”。
法律逻辑学(第二版)主编陈金钊熊明辉目录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二章法律思维、语言与逻辑第三章概念与法律概念第四章判断与法律判断第五章推理与法律推理第六章论证与法律论证第七章大前提的建构(一):法律发现第八章大前提的建构(二):法律解释第九章小前提的建构:法律事实的认定第十章法律论证评价与谬误第十一章道义逻辑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第一节法律逻辑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法律逻辑简史逻辑学通常被认为产生于古希腊,其始祖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产生被认为有两大动因:一是公共演讲,二是法庭辩论。
由此可见,逻辑学一开始就与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律与逻辑之关联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我国法律逻辑简史第一阶段是传统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现代逻辑研究方法阶段。
第三阶段是法理学研究方法阶段。
第四阶段是非形式逻辑研究方法。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三、法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在古希腊时代,逻辑学是应民主和法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找到一种评判决断的理性工具。
自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逻辑学在理性评判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之后,逻辑学就成为维护与实现法治的基础性工具。
如前所述,弗劳斯已把法律与逻辑看成是最亲密的朋友,而霍姆斯曾指出:“法律人的训练主要是逻辑训练,司法裁决的语言主要是逻辑语言。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四、法律逻辑学的主要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看,法律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从微观的甚至是核心的内容来看,法律逻辑学主要是研究法律推理与论证方法的学问。
五、法律逻辑的特征与功能(一)逻辑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首先必须是逻辑。
2.法律逻辑是一门应用逻辑。
3.法律逻辑是一种语用逻辑。
第一章法治与法律逻辑(二)法学角度的特征1.法律逻辑以法治的实现为最高目标,研究的是法治建设所需要的逻辑。
2.法律逻辑是对法律的逻辑运用,是理解、解释法律的逻辑规则,是在立法和司法中一定要运用的逻辑规则。
3.法律逻辑是法律方法论的基础,指引着人们的法律思维路径。
法律逻辑学本课程的框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三章命题第四章简单命题之性质命题第五章复合命题第六章推理的概述第七章论证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功能一、“逻辑”一词的含义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语言表达或论证的规律性、科学性某种理论、观点逻辑科学“逻辑”指的主要是研究推理、论证以及思维方法和论辩技巧的科学。
第二章概念的一般逻辑知识及其应用第一节概念的概述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三节概念的分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第四节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借助语词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或特有属性及其范围的思维形式,其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
如河流、犯罪、行为能力、北京等。
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事物的性质事物间的关系客观对象(事物)的属性:偶有属性特有属性二、概念的表达式——语词与词项什么是语词语词是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指号,表现为特定的声音、笔画或手势。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任何概念都要用语词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词都表达概念。
“儿”、“的”、“因为……所以”、“或”、“天”、“地”、“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珠穆朗玛峰”、“二流子”……2、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概念。
“科学”与“kexue”“kexue”与”science”老师”与“教员”、“先生”3、同一个语词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词项在判断中出现的、作为判断组成成分的概念。
三、把握概念与语词之间:关系的实践意义(见教材20页)第二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概念的内涵及其确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对思维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它涉及的是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即概念的“所谓”。
“法律”的内涵是什么“人”的内涵是什么概念内涵的确立方式:1、认识性内涵:是通过对象间性质的比较而确立的,是人们关于概念所指称的那类对象认识的成果。
如:四边形鸟2、规定性内涵:是人们根据实践需要,通过人为方式加以确立的内涵。
《法律逻辑学》复习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掌握:1、什么是逻辑常项和变项第二章概念重点掌握: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概念的种类有哪些?3、概念外延之间的五种关系?4、定义和划分的规则是什么?违反定义或划分的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重点掌握:1、判断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
2、简单判断包括几种判断?3、性质判断由几部分组成?它的种类有哪些?4、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5、A、E、I、O四种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怎样?6、各种性项判断直接推理的有效式、逻辑形式及推理规则是什么?第四章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重点掌握:1、什么是三段论?它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逻辑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2、如何分析省略三段论是否正确?第五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一)重点掌握1、联言判断:相言选言判断的概念、真值表、逻辑性质和逻辑形式。
2、联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有效形式及推理规则。
3、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逻辑性质和逻辑形式怎样?第六章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重点掌握:1、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的概念、推理原则、有效形式及违反推理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2、何谓假言选言推理?它有几种形式?3、何谓负判断?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和等值推理是什么?4、掌握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是否等值的方法。
第七章模态判断及推理重点掌握:1、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各种真值模态判断的逻辑形式怎样?2、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真值模态判断,直接推理有哪些有效形式?其它逻辑形式怎样?3、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它有几种类型?各种规范模态判断的逻辑形式怎样?4、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间的对当关系?根据对当关系进行的规范模态判断,直接推理有哪些有效形式?其逻辑形式怎样?第八章归纳推理重点掌握:1、不完全归纳推理。
法律逻辑学练习题参考答案(1)第二章概念一、1、内涵,外延;2、内涵,外延;3、内涵,外延;4、内涵,外延;5、内涵,外延;6、内涵,外延;7、内涵,外延;8、内涵,外延。
二、(一)1、单独概念2、普遍概念3、普遍概念4、单独概念5、普遍概念6、普遍概念7、普遍概念8、普遍概念9、普遍概念(二)1、正概念2、负概念3、正概念4、负概念5、正概念6、负概念7、正概念8、负概念三、1、集合概念,集合概念2、集合概念3、非集合概念4、集合概念5、非集合概念四、1、“丛书”是集合概念,不能受“三本”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书”;2、第一个“人”为集合概念,第二个“人”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3、“词汇”是集合概念,不能受“1000个”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词”;4、第一个“群众”为集合概念,第二个“群众”为非集合概念,该陈述混淆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区别;5、“枪支”是集合概念,不能受“50多支”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枪”;6、“鸟类”是集合概念,不能受“几十种”限制,应改为非集合概念“鸟”。
五、1、“人民法院”与“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是全同关系;2、“死亡”与“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是真包含关系,“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是矛盾关系;03、“法律”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真包含于关系;4、“哲学”与“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全同关系,“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是真包含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是矛盾关系;5、“亚洲国家”与“多民族国家”是交叉关系;6、“紫禁城”、“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最大的博物馆”是全同关系。
六、1、A(盗窃犯)与B(杀人犯)、B(杀人犯)与C(强奸犯)、A(盗窃犯)与C (强奸犯)是交叉关系, A(盗窃犯)、B(杀人犯)、C(强奸犯)分别与D(罪犯)都是真包含于关系;2、A(人民)与B(人民法院)、A(人民)与C(司法机关)是反对关系,B(人民法院)与C(司法机关)是真包含于关系;3、A(强制措施)分别与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是真包含关系,B(逮捕)、C(拘留)、D(取保候审)相互间为反对关系;4、A(共青团员)、C(青年律师)与B(青年)是真包含于关系,A(共青团员)与C (青年律师)是交叉关系,A(共青团员)、B(青年)、C(青年律师)与D(律师事务所)为反对关系;5、A(农村)与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都是反对关系,B(农民)、C(劳动模范)、D(共产党员)相互间为交叉关系;6、A(动物园)与B(动物)、C(人)、D(机器人)都是反对关系,D(机器人)与A(动物园)、B(动物)、C(人)也都是反对关系,B(动物)与C(人)是真包含关系;7、A(青年)与B(共产党员)、C(司法干部)、D(审判员)都是交叉关系,B(共产党员)与A(青年)、C(司法干部)、D(审判员)也是交叉关系,C(司法干部)与D (审判员)是真包含关系;8、A(广播电视大学)、B(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C(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学生)相互间为反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