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危重病患者,由于其病原菌多样性和耐药性问题,对治疗和预防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
某院针对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目的1. 了解某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2. 掌握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3. 为制定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某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血流感染患者。
三、研究方法1. 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2. 对培养出的细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获得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情况。
四、研究结果1. 病原菌分布情况经过对176例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发现了多种病原菌。
革兰阳性菌占比52%,革兰阴性菌占比48%。
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菌为主,分别占比35%和17%;革兰阴性菌中则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比25%和16%。
2. 抗生素耐药性情况在对不同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中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肟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达到45%和32%;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耐药率较低的药物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达到56%;对头孢噻肟、头孢噻肟舒巴坦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比较显著,分别达到43%和48%。
而对于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菌来说,它们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23%和18%。
在革兰阳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相对较高,达到42%;而肠球菌属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及利奈唑胺等药物的敏感性较强。
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存在一定差异。
1. 青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头孢菌素仍然是治疗血流感染的一线抗生素,但须注意耐药性的监测和使用原则;2.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应慎重选择抗生素用药;3. 需要针对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细菌的传播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我院住院菌血症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
方法:应用英国的先德VersaTREK全自动的血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常规得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应用K-B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检出共450株病原茵,其中,167株革兰阴性杆菌,占37.11%;269株革兰阳性球菌,占59.78%;14株真菌,占3.11%;前几位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了解引起感染菌血症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可进行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医院感染的流行。
【关键词】血培养;病原菌;耐药性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广泛的应用广谱抗生素,耐药菌在感染中的发病率明显的增多,其死亡率较高,可高达20%~50%。
血液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最为基本的方法。
因此,我院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分离出的450株病原菌,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耐药性,用于指导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抗生素。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收集450株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分离出的病原菌,均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
1.2 仪器应用英国的先德Versa TREK全自动的血培养仪。
1.3 药敏纸片与培养基青霉素(10units),阿米卡星(30ug),苯唑西林(1ug),左氧氟沙星(5ug),复方磺胺甲恶唑(25ug),万古霉素(30ug),头孢曲松(30ug),利副平(5ug),头孢唑啉(30ug),哌拉西林(100ug),环丙沙星(5ug),头孢吡肟(30ug),均由北京天坛公司提供;头孢他啶(30ug),头孢噻肟(30 ug),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 ug),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5/10u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ug),氨苄西啉-舒巴坦(10/10ug),亚胺培喃(10u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10ug),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培养基MH琼脂由杭州天公司提供;血培养瓶是血培养仪专用瓶。
血培养标本357例中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357例血培养标本,对其进行常规培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划线法。
结果357例标本中培养阳性标本67例,阳性率1877%,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8例,占5672%,革兰氏阴性杆菌29例,占4328%,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肠球菌等,各病原菌都有一定的耐药率,没有一株是对所有抗菌药物全部敏感,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阳性球菌,也未发现耐亚胺培南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结论血培养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多,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有比较高的耐药率发生,及时检测病原菌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用药依据。
【关键词】血培养;菌群分布;耐药性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93-02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感染性疾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随着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手段的应用,血行性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2],由此以来血培养受到了临床的重视,为临床提供早诊断的依据,指导临床及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现就血培养标本中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做以下讨论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间的血培养标本357例,分离菌株67株。
12标本采集及其培养由临床护士在病人寒颤或高热时无菌操作采集标本与血培养瓶中,送检微生物室置于血培养仪中,仪器报警后转种血平板,5天阴性标本进行盲种。
13仪器和材料美国bd公司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的培养瓶,血平板和m-h药敏平板购于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药敏纸片购于陕西中北公司,由美国bd公司生产,菌株鉴定按照常规方法使用vitek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划线法。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近年来,血流感染在临床上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是影响感染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某院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某院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最常见的病原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链球菌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链球菌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常见于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则属于肠道菌群,其感染主要来源于消化道、泌尿道等。
链球菌则是引起多种感染的致病菌之一,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的感染危害更大。
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反映了临床感染的特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二、耐药性分析1.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耐药菌株,其对多种抗生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目前,该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仍较好。
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应优先选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通常对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仍较敏感。
对于具有多重耐药性的大肠埃希菌感染,应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以提高疗效。
3.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同时还存在对氧化磷脂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在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时,应根据耐药性情况进行合理的抗生素选择,避免造成治疗失败。
4. 链球菌链球菌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抗生素也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原因之一。
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是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于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原菌分布分析1. 常见病原菌根据某院近三年的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2. 分布情况针对不同病房和科室进行了病原菌分布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手术室是血流感染病原菌的高发区域,而内科病房和儿科病房排名其次。
3. 季节分布在季节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
夏秋季节是血流感染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原菌易于繁殖传播,因此需加强对这一季节的预防和监测。
二、耐药性分析1.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总体情况经过对近三年的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某院的血流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耐β-内酰胺酶产生菌占比较高。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2. 不同科室和病房的耐药性差异进一步对不同科室和病房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且存在多种重点耐药菌的交叉感染情况。
3. 耐药性与治疗方案的影响血流感染的耐药性不仅会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感染难以控制,预后不佳。
对于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抗生素使用策略,避免因耐药菌的感染而导致治疗的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预防和治疗对策根据以上分析,针对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情况,具体制定以下预防和治疗对策: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手卫生和感染控制培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有效减少感染的传播。
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引言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血流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十分严重的感染疾病。
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分析某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该院开展血流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研究选取了某院2019年至2020年间被查证患有血流感染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共计300例。
男性患者占55%,女性患者占45%。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比达70%,说明血流感染对老年人的危害较大。
大多数患者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二、病原菌分布情况本次研究检测到的血流感染菌株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细菌感染是主要类型。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在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血流感染病原菌。
病毒性血流感染主要以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为主。
三、病原菌耐药性分析1. 细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更是近年来医院感染的一大难题。
研究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抗生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为严重。
对于这些耐药菌株,临床上需要谨慎选择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2. 真菌耐药性念珠菌是一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
研究发现,在某院的念珠菌菌株中,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达到30%和25%,较以往有所上升。
这表明该院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加,建议加强真菌感染的监测和治疗。
3. 病毒耐药性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其抗病毒药物耐药性主要与基因突变相关。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对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集2009年1月~2014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血标本,采取B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并进行鉴定,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的标准进行药敏试验,而后对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9年1月~2014年6月的血培养标本中阳性细菌检出率居于前五位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对替考拉林、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
结论血培养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很重要的病原菌,然而其他细菌所导致的感染也不应忽视,积极展开血培养分离以及药敏试验,对于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分离鉴定耐药性抗菌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血液感染属于一种最为常见的重症感染性疾病,其致死率在35%左右,因此临床工作者和患者对血液感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血培养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血培养为菌血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并且早期对病原菌予以明确,对病原菌耐药性进行了解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集得到的血标本展开了血培养、病原菌分离与鉴定以及耐药性试验等,现汇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中菌株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4年6月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质控菌株选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1.2培养基试验中培养基选择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MH琼脂平板和MAC 琼脂平板,血培养瓶购自美国BD公司。
1.3药敏纸片试验中所需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包括有临床上常用的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氯霉素、氨曲南、哌拉西林等。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目的: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血培养中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BACTEC 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瓶进行连续培养监测,BD公司生产的Phoenix 100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血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WHONET 5.6软件来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1307份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分离数量共182株,阳性检出率为13.9%,其中革兰阴性菌120株,占65.9%;革兰阳性菌61株,占33.5%;真菌1株,占0.6%。
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进行药敏结果分析,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100%敏感,大肠埃希菌以及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100%敏感,其他抗菌药物则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目前本院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且呈现较高的耐药率,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血培养,以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敗血症,属于重度的感染性疾病,病情危急且死亡率非常高,且在医院感染中有上升趋势[1-2]。
临床上,多通过血培养来对败血症进行诊断[3],了解败血症实际的病原菌,便于临床及时作出抗感染治疗。
近年来,病原菌种类发生了较大变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4]。
为探讨病原菌的耐药率,就本文对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1月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作出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2015年1月-2016年11月,对本院1307份血培养标本阳性获得菌株进行分析。
相同患者,若分离2次均为相同菌株,则不予二次记入。
1.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EC9050,购自美国BD公司;微生物分析系统:Phoenix 100,购自美国BD公司;ATB FUNGUS3药敏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麦康凯以及血琼脂等多种培养基,均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公司。
临床血液培养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血液培养中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趋势。
方法1995/2004血液培养标本用荧光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ec9120)进行培养,阳性标本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32)进行鉴定,药敏采用KB法。
结果在3 104份血液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331株,阳性检出率为10.7%。
病原菌以革兰阳性(G+)需氧球菌居首位(50.3%),革兰阴性(G-)需氧杆菌次之(44.7%),真菌占3.0%,厌氧菌占1.1%。
血液培养中的G+球菌对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较为敏感,G-杆菌对亚胺培南、舒普深、丁胺卡那较为敏感。
结论血液培养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G-杆菌次之;儿童血液培养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亚胺培南对G+球菌和G-杆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lood specimens in patients with fever in our hospital from 1999-2007,Methods Blood specimens were cultured by Bactec 9120? Fluorescent Instruments.The colonies of the specimens yielding growth were identified by the Vitek32 Instruments and KB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s.Results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one bacteria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a total of 3104 blood culture specimens,with a positive rate of 10.7%.Of the identified bacteria,G+ cocci accounted for 50.3%,G-bacilli accounted for 44.7%,fungi accounted for 3.0%,and anaerobian accounted for 1.1%.The susceptibility rates of G-bacilli to Imipenem,Amikacin and cefoperazone/sulbactam were high.The susceptibility rate of G+ cocci to vancomycin and Imipenem were also high.Conclusion G+ cocci prevail over G-bacilli in the blood specimens.The staphylococci are the chief bacteria in the childrens blood specimens.Both G+ cocci and G-bacilli are sensitive to Imipenem.
【Key words】Blood culture; Pathogens; Drug resistance,Multiple; Isolated identification
血液培养阳性是确诊败血症的重要依据。
大部分患者血液中的细菌数量很低,特别是在感染早期或抗生素治疗后,通常小于1×103 cfu/L,所以提高血液培养阳性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一直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课题。
为此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9年间血液培养结果,并对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进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1999/2007住院疑似败血症静脉血3 104份(13~15 ml),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培养瓶中;儿童取静脉血1~3 ml注入小儿培养瓶内,骨髓取适量注入小儿培养瓶内。
轻摇振荡混匀,立即转送入荧光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e 9120)内进行培养。
Bacte 9120由美国BD公司出品,并采用该公司配套荧光血液培养瓶,分厌氧、需氧、小儿培养瓶3种。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系美国生
物梅里埃Vitek公司生产,鉴定卡亦由该公司提供。
1.2 方法将送检的血液培养瓶立即放入Bactec9120内培养,待其报警时取出转种血平板、麦康凯平板、沙保弱平板。
如果厌氧培养瓶报警则取出转种厌氧培养基,置厌氧环境培养,置35℃温箱18~24 h后,观察生长情况。
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结果,然后上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32)进行鉴定。
所用血液培养瓶及鉴定试卡均采取ATCC标准菌株,并进行质量控制。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纸片为北京天坛中国生物制品药品检定所和英国Oxoid 公司的产品。
结果判定按1997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标准进行。
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592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定期做药敏检测,以确保药敏结果的可靠性。
2 结果
从3 104份血液培养中分离出病原菌331株,阳性检出率为10.7%,其中革兰阳性菌(G+)55.3%,革兰阴性菌(G-)44.7%,其中G+需氧球菌50.3%,G-需氧杆菌44.1%,真菌3.0%,厌氧菌1.1%。
3 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前10位菌属分别是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链球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假丝酵母菌,它们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88.7%。
前10位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中间型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66.9%。
表明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是引起败血症发生的主要病原菌,与国内外资料的报道相似[1]。
根据10年间病原菌的分布,在疑为败血症无条件做血液培养时,首先考虑选用针对这10个菌属或10种细菌的抗生素的应用以减少盲目性。
笔者对6种主要的病原菌药敏进行统计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酶(+)为85.7%,MRSA为52.1%,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已相当严重。
对甲氧西林耐药(MRS)的葡萄球菌耐药严重,是由于细菌中产生的一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发生突变,产生新的靶位蛋白(PBP2a),导致β内酰酶类抗生素的亲和力极度低下而产生耐药性[2]。
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也相当严重。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诊疗手段不断增加,这有利败血症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患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以及营养不良的患者很容易交叉感染引起败血症,快速检出病原菌,根据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5]。
参考文献
[1]王帮,李庆兴,苏刚,等.成人败血症与院内感染.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2):95-96.
[2]张秀珍.当代细菌检验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9-131.
[3]郭振林,崔颖鹏,陈冬梅,等.血液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分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3):162-164.
[4]薄兰君,钱雅芬.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后院内感染522例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6):573-574.
[5]孙怡群,徐修礼,彭道荣,等.血液及体液2675份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与评价.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6):1535-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