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与30年代
- 格式:ppt
- 大小:844.50 KB
- 文档页数:108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加剧和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左翼革命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了文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涌现:30年代是中国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4. 文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作家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强调。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声。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0年代的左翼文学柔石《二月》1、高高在上与世不相干的人2、弄潮儿冲锋在前3、衣冠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此既是萧涧秋鲁迅写道:“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悲悯民间疾苦,救助孤儿寡妇求寻真理不得,不敢随波逐流徘徊、迷茫“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幻灭小说”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
萧红(1911.5—1942.1)原名张乃莹《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实因为我是女人……”——萧红萧红李姓青年萧军端木蕻良比较《生死场》和《为奴隶的母亲》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和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悲剧融为一体鲁迅再为《生死场》作序中说:“它是‘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为此,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评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的美丽思考:怎样看待萧涧秋“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一)了解1、柔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浙江宁海人。
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
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
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
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讨论30年代的电影之所以如此大的功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把火热的创作激情与严肃的创作态度结合在一起,广泛学习、勇于探索、力避偏狭,这些经验对中国电影的未来都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标签:左翼电影;繁荣;功绩;历程30年代电影在时间上具体指的是从1932年左翼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到六年中。
在这段时间里,电影发展的格外繁荣,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思想内容都有了,都有了全新的尝试,并产生了一大批非常的作品。
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第一个原因必须要關注一个时间点——1931年9月18日,至此,日本开始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所以,国内政治形势的改变,人们心理的状态的改变,这些因素刺激和导致了创作者在电影创作上,对主题的改变,和观众心理需求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电影内容上的,还是电影的思维的改变。
电影思维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政治形势的改变,还要靠世界电影的发展带动。
3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产生,电影艺术技巧也随之大幅。
这也需要关注一个时间,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
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
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些技术与技巧的发展也传到中国,推动了当时电影的发展。
总体来看,30年代电影大概经历了3个时段,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成为中国电影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次繁荣发展的时期。
左翼电影运动被认为是30年代电影的开端,左翼电影运动中出现的电影多为富有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也有电影富有浪漫主义的诗意色彩,虽很少揭露现实,但颇为美,例如《大路》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30年代,电影创作人在电影上,不断吸取西方电影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思考与求变!究其发展背景,第一主要是政治上的,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促进变革的发展,第二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该联盟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一、引言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社会上,经济危机和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选择。
本文将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出发,深入探讨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和行动选择。
二、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向1. 新文化运动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兴知识分子反对封建传统、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中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在3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留下的种种遗产仍然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
2. 左翼思潮在知识分子中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初期,左翼思潮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吸引了不少知识分子加入。
左翼思潮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倡导工农联盟和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思想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人开始转向左翼思潮。
3. 民族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强调中国民族自立、抵制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利益等观点。
这些思想观点也对许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30年代知识分子的行动选择1. 参与政治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激烈,政治运动也日益增多。
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加入其中,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运动中。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手段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2. 投身革命事业许多知识分子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现社会变革和发展。
因此,他们选择加入革命组织,投身革命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知识分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些创作者在当时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音乐创作On the Left-wing Movie Music Creation of the 1930sCAO Hui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国民党于1927年发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日本于1931年挑起的侵略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件以及于次年发动的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件,使得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上空乌云密布、阴霾重重。
动荡不安的时局使人们坠入水深火热之中,难有喘息的机会,于是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并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
正是在这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左翼音乐运动、左翼电影运动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文艺工作者们以杂文、小说、戏剧、电影、歌曲等为武器,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①一、左翼及其电影音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该组织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就此展开。
左翼音乐运动亦继之而起,“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相继成立。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于1932年进行开来,而中国电影的发展也由此迎来了第一个高潮。
应当说,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逐渐步入了本土化进程并迅速发展,看电影消遣娱乐的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加强了对电影这块宣传阵地的控制,于是便有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形成。
自1930年中国开始试制有声电影以来,有声电影俨然象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而有声电影的出现则意味着对电影音乐的需要与日俱增,此时又恰逢左翼电影出现,于是左翼音乐工作者们遂借助左翼电影这股“东风”,为左翼电影创作了大量进步歌曲,以激励、鼓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在左翼电影运动中,电影音乐尤其是电影歌曲的创作是卓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这种突出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涌现出了一批在左翼电影音乐创作领域辛勤开拓的作曲家,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任光、聂耳、贺绿汀、冼星海等;其二,涌现出了一批质量上乘、脍炙人口且影响深远的歌曲,如《渔光曲》、《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四季歌》、《夜半歌声》等等。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
1932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内忧外患,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猛醒救国”。
1933年3月,瞿秋白亲自过问,以夏方门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
1933年“中国电影年”涌现出《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三个摩登女性》《上海24小时》《春蚕》《姐妹花》《铁板江泪录》《盐潮》《民族生存》等四十余部的进步影片。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开始配合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反映军阀混战、经济破产、帝国主义的侵略、劳动人民和贫苦小资产阶级的痛苦和要求,鲜明体现了阶级论和社会革命思想。
《马路天使》(1937)是左翼电影成熟时期的优秀代表,由袁牧之、郑君里、聂海、赵丹、魏鹤龄等进步电影工作者通过接触下等人,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小人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影片反映了30年代都是贫民的苦难与不幸,颂扬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所具有的真正善良。
其中有不少清洁用悲喜剧手法加以表现,注重场面内部隐喻元素的配置,效果流畅自然。
另外在音乐上,利用音乐表现主题,画面损失歌词填补,让一个个就往歌曲广为传唱,如《四季歌》《天涯歌》以优美的民族曲调及含义双关的唱
词婉转递出了东三省人民抗日的心声。
《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一批30年代左翼电影经典之作,在题材、主题、任务刻画、风格样式、实景拍摄诸方面均开风气之光,且经岁月淘洗。
1982年意大利影家评论卡拉奇赞叹:“意大利引以自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上海诞生的。
”。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