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心病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21
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多种感染的案例分析眭玉霞黄旭慧庄捷福建省立医院药剂科,350001一、病史摘要患者,男,67岁,以“咳嗽、咳痰、气促12天,加剧2天”为主诉入院。
入院前12天"受凉"后出现咳嗽,初始为干咳,渐出现咳痰,痰黄粘,量中,不易咳出;伴活动后气促、尿少,平路行走25米即气促明显,夜间不能平卧,尿量每日减少约500ml,查胸片示"双肺弥漫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可能,心影增大";给予"头孢米诺+依诺沙星"二联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及强心、利尿、扩血管、抗血小板、抗凝、减少心脏氧耗等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症状曾有一过性好转;入院前2天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体温最高38.7℃,考虑肺部感染加重,先后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奈唑胺"加强抗感染,气促、咳痰症状有所改善。
入院前7小时患者咳痰过程中突发气促加重,伴胸闷、心悸、端坐呼吸,测血压170/95mmHg,末梢血氧饱和度78%(FIO2 29%),考虑心衰加重,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解痉平喘"等治疗后,气促症状无明显缓解,收住内科ICU。
查体:T:39.5℃ P:120次/分 R:20次/分 BP:175/62mmHg SP02 99%(FI0233%),神清,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湿性啰音及痰鸣音,以右肺为甚,未闻及明显干啰音。
心相对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心率123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2cm可触及,质中,边缘锐,未触及结节,无触痛,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既往反复游走性关节疼痛50余年,12年前因胸闷、气促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纤颤、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此后多次出现上述症状,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均能缓解;出院后长期规则服用"地高辛、阿司匹林、华法林、螺内酯"等药物。
病例汇报患者姓名辛志强性别男年龄60岁入院日期2008-3-11,10:00主诉反复发作劳累后心悸、气急、浮肿22年余,加重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972年至1976年间常宿营野外及经常发热、咽痛,此后常感四肢大关节游走性酸痛,但无红肿及活动障碍。
1968年起,发现晨起时双眼睑浮肿,午后及傍晚下肢浮肿。
未经特殊治疗。
1980年起于快步行走0.5km后,感胸闷、心悸,休息片刻即能缓解。
1986年后快步行走200m,即感心悸、气急;同时易患“感冒”,偶于咳嗽剧烈时痰中带血。
1983年起,多次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被迫坐起1小时左右渐趋缓解,无粉红色泡沫样痰,仍坚持工作。
1988年以后则经常夜间不能平卧,只能高枕或端坐,同时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减退,持续性下肢浮肿,尿少,活动后感心悸、气急,不能坚持一般工作。
1990年以后浮肿明显加重,由小腿发展至腰部,尿量明显减少,每日400~500ml,服利尿剂效果亦差,腹胀回升重,腹部渐膨隆。
无尿色深黄及皮肤瘙痒感。
休息状态下仍感胸闷、心悸、气急。
于1970年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1976年发现有“房颤”,此后长期服用地高辛,同时辅以利尿剂,近来增用扩血管药物,病情仍时轻时重,并多次出现洋地黄过量情况。
近2月来一直服地高辛,每日0.25mg。
于一月下旬再次出现胸闷、气急、心悸加重,夜间不能平卧,阵发性心前区隐痛,轻度咳嗽,咯白色粘痰,自觉无发热,无咯血。
今日入院治疗。
过去史平时体质较差,易患感冒。
无肝炎及结核病史。
未作预防接种已近30年。
系统回顾:无眼痛、视力障碍,无耳流脓、耳痛、重听,无经常鼻阻塞、流脓涕,无牙痛史。
呼吸系:1974年起经常咳嗽,咯白色泡沫样痰,每日30~50ml,冬季加重,偶发热时咯脓痰,无胸痛、咯血史。
循环系:除前述病史外,1976年起发现血压增高,20.0~21.3/13.3~16.0kPa,间歇服复降片等药治疗.1986年后血压正常。
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参加人员:主讲人:xxx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病例特点: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
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
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
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
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
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
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及湿啰音。
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前间壁梗塞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健康评估技能案例分析风心病病史摘要主诉:患者为58岁中老年女性,因“反复心悸、胸闷半年,加重3小时”入院。
现病史: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在休息时突感心悸、胸闷,心跳快,伴头昏乏力,无胸痛不适、黑朦晕厥。
来我院诊断为“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
给予盐酸贝那普利控制血压、富马酸比索洛尔、地高辛控制心室率、泰嘉抗血小板聚集、单硝酸异山梨酯扩管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院外未正规治疗。
3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在休息时突感心悸、心跳快,胸闷、上腹痛,伴头昏乏力,出汗,无黑朦晕厥,无恶心呕吐。
来我院急诊行心电图示:快速房颤,以“快速房颤,风心病”收入院。
入院查体:T 36.4C,P134次/分, R20次/分, BP1 10/70mmHgo神志清楚,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征阴性,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尖搏动正常,心界不大,心率134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快慢不等,心尖区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杂音,腹软,剑突下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大,肋下约5cm, 质中,触痛,脾未扪及,双肾区无叩痛,移浊(-), 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辅查:心电图:快速房颤随机血糖: 7. 2 mmol/L既往心脏彩多:二尖瓣轻到中度狭窄伴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阵发性房颤,左房右室增大,心功IV级。
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糖耐量异常药物治疗方案:地高辛0. 125mg qd富马酸比索洛尔2. 5mg qd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 qd单硝酸异山梨酯冻干粉针25mg ivgtt qd药物治疗方案分析:患者此次入院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衰,入院血压不高。
治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抗风湿活跃治疗:检查有无风湿活跃进行抗风湿治疗。
患者已明确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本次入院时病情加重,诊疗计划中缺少风湿全套的检查,应安排对患者进行血沉及抗0检查,若风湿活跃应给予长期每月肌注一次苄星青霉素、用非甾体类药物抗炎、对风湿活跃重的患者应使用激素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病历XXXX-01-29 01:49 首次病程记录患者XXX,女,74岁,农民,因“劳力性心悸、气促4年,加重4天””于XXXX年1月29日00时25分入院。
病史由患者自述,记录及时详细可靠。
一、病例特点:1、患者女性,74岁,慢性病程。
2、现病史:4年前患者于活动时感心悸、气促,休息数分钟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无心悸,时有咳嗽、无咳痰,无黑朦、晕厥,无头昏,头痛。
曾多次就诊于我院,诊断为"风心病",多次因上述症状发作在我院治疗,予以利尿、强心、延缓心室重构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可缓解,院外未规律服药。
4天前患者感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稍活动后感心悸、气促,伴咳嗽、无咳痰,感上腹饱胀不适,感乏力、纳差;无畏寒、发热,无胸痛,无咳粉红色泡沫痰,欲吐、无恶心、无黑矇、晕厥,无偏瘫、失语。
于院外给予口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缓解,且有加重,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急诊科以“风心病”收入我科。
病来精神、饮食可、睡眠差。
大小便无异常,体重无减轻。
患者自诉无中高危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居住史;未接触过来自中高危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患者;无聚集性发病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学关联。
3、既往史:既往10多年前于北京市民族中医院行阑尾炎术后,间隔3年后,予北京市民族中医医院行肠梗阻术后。
2017年10月14日于我科行CAG术未见明显异常。
否认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精神病史,否认肝炎史,疟疾史,结核史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过敏史,否认嗜酒史、吸烟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
4、查体:T:37.4℃,P:82次/分,R:20次/分,Bp:122/68mmHg;神清,半卧位,查体合作,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
心尖搏动正常,无心包摩擦感,未触及震颤。
2014年5月关于风湿性心脏病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13050269时间:2014年5月30日7PM地点:内一科护士值班室讨论目的:提高护理质量参加人员:主讲人:xxx责任护士xxx进行病情介绍:病例特点:1.中老年女性患者,病程急,起病长,因"反复喘累14年,双下肢水肿9年,腹胀1年,加重2天"入院。
2. 14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心累、气促,休息后稍缓解,无胸闷、胸痛,于大足县人民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间断输液治疗后缓解。
9年前,患者于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治疗。
1年前,患者在上诉症状基础上出现腹胀,右侧肝区疼痛不适。
2天前,患者上述症状较前加重,喘累、腹胀较前明显,门诊以"风心病"收治入院。
3.既往史:13年前因腹痛于永川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年。
1年前于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心源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4.查体:T:36.7℃,P:111次/分,R:24次/分,BP:119/92mmHg。
端坐呼吸,二尖瓣面容。
口唇紫绀,咽充血,桶状胸,呼吸动度减弱,语颤无增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未闻和湿啰音。
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和隆隆样杂音。
腹部膨隆,右侧肝区压痛明显,腹围110cm。
双下肢无水肿。
5.辅助检查:心电图:心房纤颤;轻度的ST-T异常;胸导低电压;心电轴右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步诊断: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Ⅳ级;2、腹腔积液;3、心源性肝硬化;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慢性胃炎;6、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1、风湿性心脏病;1.1心房纤颤;1.2二尖瓣关闭不全;1.3前间壁梗塞?1.4心功能Ⅲ级依据:(1)老年患者,起病缓,病程长;(2)以"反复喘累"为主要表现;(3)查体:P:111分,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可闻和隆隆样杂音。
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关键词】风心病;护理;风湿性心脏病是指由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
变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
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肢体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典型二尖瓣狭窄者可见颧面部暗红、唇紫。
有的则表现为动脉栓塞以及脑梗塞而死亡。
若病情加重,心脏代偿功能失调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咳嗽、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夜尿多等心力衰竭症状。
1.病例:冀秀珍,女,74岁,汉族,山西省人,患者于10余年前开始多余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不适,自觉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房左室增多,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基本稳定。
2010年患者自觉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于劳累后胸闷、憋喘症状明显,于我科给予利尿、强心,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近10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上下肢水中,患者目前精神状态差,体力明显减退,食欲差,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初步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IV级)、高血压病I级、主动脉瘤、肺部感染、急性非ST抬高行心梗化验检查:血生化尿素15.94mmo/L、血清尿酸484.2umol/L、钠129.2mmol/L、钾4.93mmol/L、二氧化碳19.1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定量测定4.68ng/ml、脑利钠肽前体>35000pg/ml2.护理2.1.1休息和活动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休息,急性期限制活动告诉病人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的恢复。
2.1.2给氧根据缺氧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
2.1.3减少机体耗氧、减轻心脏负担保持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流通,限制探视,安慰鼓励患者,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情绪稳定,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勿用力大便,必要时使用缓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