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精品教案 (7)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教具、学具准备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
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教学过程备注一、复习引入: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平面立体)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二、探索实践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让学生分组讨论)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教学过程备注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显示)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创新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
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
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长方体的哪一部分?然后打开书20页,看看你摸到的部分在长方体中叫什么?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放下书,看老师的演示,边看边用手摸摸长方体学具,感觉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师: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这几部分各有什么特征?(出示学习提纲):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体有几条棱?每组相对的棱长度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纲自由选择方法合作学习21页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一、设计理念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二、学习新课.(一)长方体的特征.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讨论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教师板书:长方体: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二)正方体特征.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师板书集合图:三、巩固反馈.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1)(2)(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 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四、课堂总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五、课后作业.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六、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面棱顶点长方体〖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第【2】篇〗活动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宽、高,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2)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卡片、课件等;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剪刀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
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
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
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
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
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3、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
(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
(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师:你上来试一试。
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对)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新授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于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产生混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可能会感到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纸箱、魔方等。
2.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如家具、建筑物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宽、高的定义,面、棱的概念等。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板书: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
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