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 格式:doc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5
4。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常见的立体图形(1)柱体①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两个相邻的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棱柱.如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②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2)锥体①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如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②圆锥:以直角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围绕它旋转形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3)球体: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柱体的上、下两个面不一样大().(2)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3)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四边形().(4)圆柱的侧面是平面().(5)棱锥的侧面不一定是三角形().解析:柱体的上、下底面是平行且相等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所以(1)错误;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圆锥的底面是圆,所以(2)正确;棱柱可以是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即棱柱的底面不一定是四边形,所以(3)正确;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不是平面,所以(4)错误;棱锥的侧面一定是三角形,所以(5)错误.答案:(1)×(2)√(3)√(4)×(5)×2.立体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错误!为便于理解与识记,形象地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如下:【例2】下列图形中柱体的个数为().A.1 B.2 C.3 D.4解析:柱体的特点是它们的上、下底面是平行且相等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此判断①和②是柱体.答案:B3.多面体(1)多面体的概念:围成棱柱和棱锥的面是平的面,像这样的立体图形叫做多面体.如图,下列图形分别为:棱柱(长方体)、棱锥(三棱锥),它们均为多面体.(2)正四面体:由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围成的空间图形称为正四面体,这些三角形的顶点、边分别称为正四面体的顶点、棱(相邻的三角形的公共边只算一条棱).(3)正六面体:类似的,组成正方体的每个正方形的顶点、边分别称为正六面体的顶点、棱(相邻的正方形的公共边只算一条棱).此外,还有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如图.谈重点常见的多面体棱柱和棱锥都是多面体,圆柱、圆锥和球不是多面体.【例3】一个棱柱的底面是五边形,它有几条侧棱,几个顶点?共有几个面?分析:由已知易知该立体图形是五棱柱,结合图形回答问题即可.解:它有5条侧棱,10个顶点,共有7个面.析规律棱柱棱数、顶点数和面数的确定底面为n边形的棱柱有n条侧棱,2n个顶点,(n+2)个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用文字和符号表示立体图形。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立体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2.学具:每人一套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牙膏盒、圆柱形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实物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感受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特性。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如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两个是长方形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并能够识别和区分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识别和区分立体图形时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学会识别和区分它们。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认识立体图形。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和制作立体图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实物图片;投影仪;黑板。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剪刀、彩纸等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图片,如魔方、牙膏盒、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什么图形?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立体图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来逐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2.准备一些与立体图形相关的图片或图片卡片。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实物或模型,如篮球、魔方、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
一、课题§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4.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而且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了。
发挥一下我们的聪明才智,尝试解决下面的2
个问题:
(1)投影或小黑板展示下列问题:
①计算并观察下列三组算式:
②已知25×25=625,则24×26= (不要
计算)
③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更一般地,若a×a=m,则(a+1)(a-1)= 。
(老师点评、表扬)
(2)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材第13页第4题。
通过刚才的解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
明,其实不仅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数学,而且整个人
类、整个社会也离不开数学,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
一下第1节第2点《人类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
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布置作业:
(1)谈一谈你对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
法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
(2)习题1.1第2、4题。
组合作,动手尝试解决。
学生1
学生2
学生拼图(略)
七、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
答案:A
与B ; C 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A
B
答案:
能力提高训练
1、一个长方形,长19cm ,宽18cm ,如果把这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边长为整数的小正方形,那么这些小正方形最少有多少个?如何分割?
2、在操场上,小华遇到小冯,交谈中顺便问道:“你们班有多少学生?”小冯说:“如果我们班上的学生像孙悟空那样一个能变两个,然后再来这么多学生的
4
1
,再加上班上学生的4
1
,最后连你也算过去,就该有100个了.”那么小冯班上有多少学生? 答案:36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答案:7个,边长从大到 小依次为11、8、 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