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价键》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4.20 KB
- 文档页数:3
共价键模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正确判断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初步了解键能、键长、键角的概念,能根据其数据认识共价键的强弱。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2)通过观察模拟微观结构的三维动画,增强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并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学习难点】:1、较复杂的物质电子式和结构式分析。
2、从微观的角度和三维空间上想象物质的结构。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课前预习、习题练习、【知识链接】NaCl、HCl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共价键:(一)定义:原子通过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二)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1、共价键的本质是;2、形成规律:通常,电负性或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为共价键。
3、表示方法:电子式:是指在符号周围用小点(或×)来描述分子中原子__ __ _ 以及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的式子。
(三)共价键分类1、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类:、、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3、按轨道重叠方式不同可分为键、键。
(1)δ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人们把原子轨道以导致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σ键。
例:H2 、HCL、CL2的形成归纳δ键:a、特征:b、种类:(2)π键:人们把原子轨道以导致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π键。
π键特征(3)δ键和π键比较①重叠方式δ键:π键:②δ键比π键的强度③成键电子:δ键π键④δ键形成π键形成(双键中含有和,叁键中含有)⑤在由两个原子形成的多个共价键中,只能有一个键,而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共价键模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共价键模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共价键模型”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学生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第三节。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内容先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为共价键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通过对共价键的形成、本质、特征以及类型的讲解,帮助学生构建起共价键的模型。
这部分知识不仅与之前所学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为后续学习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晶体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对于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2)了解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能够区分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学会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
(2)共价键的特征和类型。
2、教学难点(1)用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
(2)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共价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本质,让学生对共价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共价键教学目的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掌握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
3.理解σ键和π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考纲要求】1.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长、键能、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一、知识点讲解(一)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
2.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
3.形成条件:(1)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2)一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3)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4.共价键的类型(1)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类:单键、双键、叁键;(2)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极性键、非极性键;(3)按轨道重叠方式不同可分为:σ键、π键。
①σ键:两个原子轨道沿键轴(两原子核间的连线)的方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a.特征:轴对称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
b.种类:s-s σ键、s-p σ键、p-p σ键等。
例如:在H2分子中,两个1s1相互靠拢→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H2分子的共价键H―H即s-s σ键,(如下图所示);HCl分子中,氢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ls的原子轨道和氯原子提供的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s-p σ键(如下图上半部所示);C12分子中,2个氯原子各提供一个未成对电子3p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p-p σ键(如上图下半部所示)。
【强调】形成σ键的原子轨道重叠程序较大,故σ键有较强的稳定性。
共价单键为σ键,共价双键和叁键中存在σ键(通常含一个σ键)②π键:由两个原子的p电子“肩并肩”重叠形成;具有镜像对称的特征;下图为两个p电子形成π键的过程:如图,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共价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共价键》。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共价键”是高中化学选修 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对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了一定的了解。
共价键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之间是如何结合形成分子的,也为后续学习分子的空间结构、晶体结构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教材首先介绍了共价键的本质,通过电子云的重叠来形象地解释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接着阐述了共价键的类型,包括σ 键和π 键,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然后探讨了共价键的参数,如键能、键长和键角,以及它们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 2 中已经初步接触了化学键的概念,对离子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理解较为抽象。
(二)学习能力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需要借助直观的模型和形象的比喻。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有探究的欲望,但可能会因为知识的抽象性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共价键的本质和形成过程。
2、掌握共价键的类型(σ 键和π 键)及其特点。
3、了解共价键的参数(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共价键参数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共价键的本质和形成过程。
2、共价键的类型(σ 键和π 键)及其特点。
共价键
[教学目标]:
1、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
2、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
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N2与H2在常温下很难反应,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而F2与H2在冷暗处就能发生化学反应,为什么?
[学生讨论]
[小结]引入键能的定义
[板书]
二、键参数
1.键能
①概念: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最低能量。
②单位:kJ/mol
[生阅读书33页,表2-1]
回答:键能大小与键的强度的关系?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易断裂)
键能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关系?
(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
①键能越大,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过渡]
2.键长
①概念:形成共价键的两原子间的核间距
②单位:1pm(1pm=10-12m)
③键长越短,共价键越牢固,形成的物质越稳定
[设问]
多原子分子的形状如何?就必须要了解多原子分子中两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3.键角:多原子分子中的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例如:CO2结构为O=C=O,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
H2O键角105°V形
CH4键角109°28′正四面体
[小结]
键能、键长、键角是共价键的三个参数
键能、键长决定了共价键的稳定性;键长、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共价键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是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强烈相互作用。
在化学学科中,共价键的概念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理解分子结构的基础,也是探讨物质性质与化学反应的核心。
(1)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共价键的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分子几何构型、化学键的性质以及分子间作用力打下坚实基础。
共价键与离子键共同构成了化学键教学的两大支柱,是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世界的桥梁。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定义、形成原理、共价键的类型(单键、双键、三键)、共价键的性质以及共价键参数(如键长、键能)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掌握共价键的基本理论,并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共价键的定义,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原理。
(2)识别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共价键,了解其特点。
(3)了解共价键的性质,能运用共价键理论解释分子结构及物质性质。
(4)掌握共价键参数的含义,能运用相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 共价键的定义与形成原理- 共价键的类型及其特点- 共价键的性质与参数(2)难点- 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共享与排布- 共价键参数的计算与应用- 共价键理论与实际分子结构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提炼规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四、说教法在教学共价键这一部分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1)启发法我将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共价键的形成与性质。
例如,我会提问:“为什么氢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能粘在一起?”或者“共价键和离子键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逐步推理到共价键的原理。
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共价键》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分析共价键作为化学知识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理解物质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以人教版选修3中的《共价键》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共价键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的物质性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价键的概念与特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过程;–理解共价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够通过实际例子演示共价键的形成和影响。
2.能力目标:–运用共价键的概念解释物质性质的变化;–分析和比较不同共价键类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共价键的概念、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演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的思维。
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现象引入共价键的概念:例如,问学生为什么氧气和氮气是气体而不是液体或固体?2. 知识呈现与拓展•通过PPT展示共价键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是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并解释共享电子对的概念。
•简要介绍单、双和三共价键,并通过示意图展示不同类型的共价键。
3. 实例演示•利用实例演示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例如,以氢气(H2)和氯气(Cl2)共价键的形成为例,通过动态模拟讲解原子间电子的共享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共价键的形成。
4. 实践探究•分组实验: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不同共价键类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例如,比较氢气(H2)和氮气(N2)的燃烧性质。
5. 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归纳共价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并分析共价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6. 拓展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探究共价键的重要性。
例如,介绍共价键在有机化学合成、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
7.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点名回答问题,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检查;•布置相关作业:阅读课后扩展材料、完成练习题。
共价键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键能、键长、键角等键参数的概念2. 能用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3. 知道等电子原理,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二、教学难点、重点键参数的概念,等电子原理三、教学过程【引入】方向性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我们通过下面知识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共价键的方向性。
下面我们主要研究共价键的参数。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与数据学习键能与键长,理解它们的含义。
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表2—1,2-2了解一些共价键的键能、键长,并思考下列问题:【提出问题】(1)键能是共价键强度的一种标度,键能的大小与键的强度有什么关系?(2)键能与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有什么联系?怎样利用键能的数据计算反应的热效应?【归纳总结】:在上述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归纳1.键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即键能是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共价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通常取正值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2.分子内的核间距称为键长,它是衡量共价键稳定性的另一个参数,键长越短,往往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知识应用:【学生活动】完成“思考与交流”中的第1、2、3题。
1.试利用表2—1局数据进行计算,l mol H2分别跟1 molC12、1molBr2 (蒸气)反应,分别形成2mo1HCl分子和2molHBr分子,哪一个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多?如何用计算的结果说明氯化氢分子和溴化氢分子哪个更容易发生热分解生成相应的单质?2.N2、0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应如何理解这一化学事实?3.通过上述例子,你认为键长、键能对分子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思考,然后教师点评1.经过计算可知:1molH2与1 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放热184.9kJ,而1molH2与1molBr2:反应生成2molHBr放热102.3kJ。
显然生成氯化氢放热多,或者说溴化氢分子更容易发生热分解。
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三节内容中.本单元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入手,引入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
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的知识水平仍旧局限在单个微粒或单种元素的层面上,而这一节正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原子是怎么样构成物质的,了解微粒间存在的作用力,同时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是基本的、重要的化学理论知识,它将贯穿于整个化学的课程之中,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的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后续学习,也将大大影响他们的化学自学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2)理解共价键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对电子配对法的理解(3)能较为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4)能够利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和物质的物理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共价键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学习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3 教学重难点重点: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科学概念难点:判别化学键的类型,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同时前一课时介绍了离子键,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这里两个课时的内容旨在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这是理论知识,涉及到微观领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难度也很大,很难激起学生的,所以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型引导学生,也需要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
三,教法学法本节内容最主要的就是应用直观教学法,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
同时也能适当穿插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选修三共价键人教版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设计思想1、将能量最低原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抽象的理论模型化,化难为简,有效教学。
2、运用类比的思想、对比的方法,3、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价键,第二部分键参数。
共价键是常见的化学键之一,掌握共价键的特点及类型,能更好的指导我们认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帮助我们来了解形形色色的分子世界。
(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初步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的联系,懂得学无止境的基本道理。
(3)教学重难点键和π键的特征和性质三、学情分析已有的知识: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书写一些简单物质电子式的能力,在《必修2》中也初步了解了共价键,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也已掌握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排布图,清楚S电子云、P电子云在空间的形状及从电负性来判断离子键和共价键。
欠缺的地方:对共价键的饱和性和方向性、及共价键的类型还不甚清楚,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解决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掌握共价键的形成的过程和本质,为后面对分子空间构型的学习做好准备。
共价键》说课稿
授课教师:邱剑坤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一节《共价键》包括: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n键。
2.教材分析:化学2 已介绍了共价键的概念,并用电子式的方式描述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本章第一节“共价键”是在化学2 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的第一章学过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共价键,通过电子云图象的方式很形象、生动的引出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n键,以及它们的差别,并用一个“科学探究”让学生自主的进一步认识。
键和n 键。
3.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
(1)复习化学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n键。
(3)说出c键和n键的明显差别和一般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习抽象概念的方法:可以运用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的方法,注意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熟悉掌握各知识点的共性和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键和n键的特征
难点:。
键和n键的性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和自制模
型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键和n键以及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四、教学方法
复习引入,结合模型演示加深理解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引入]HCI的形成过程
[设问]前面学习了电子云和轨道理论,对于HCI中H、CI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如
何重叠?例:H2的形成。
弓1入本节课内
(二)、新课教学:
1、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1)两原子电负性相同或相近
(2)—般成键原子有未成对电子
(3)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在空间上发生重叠
2•共价键的本质: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
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加,体系能量降低3、共价键的类型
(1)。
键:(以“头碰头”重叠形式)
a、特征: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的图形不变,轴对称图形。
b、种类:S-S。
键S-P(r 键P-P。
键
[过渡]P电子和P电子除能形成。
键外,还能形成n键
(2)n键(以“肩并肩”重叠形式)
a.特征:每个n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有两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如果
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镜面,它们互为镜像,这种特征称为镜像对称
(3)价键轨道:由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形成的。
键和n键
(4)判断共价键类型规律:共价单键是。
键;而共价双键中有一个。
键,另一个是n 键;共价三键由一个。
键和两个n键组成4、共价键的特征:饱和性、方向性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本52页练习与实践
2、名校学案47--4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