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治法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31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疾病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呼吸系统疾病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距离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感兴趣,记住考点考试不丢分!我们为您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儿科常用内治法及其适应病证1.疏风解表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如感冒、咳嗽、咽喉肿痛等。
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使郁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
2.止咳平喘法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证,如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
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药物;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药物。
3.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血证、丹毒、疮痈、痄腮、黄疸、痢疾等。
4.消食导滞法适用于小儿乳食不调,饮食内积之证,如积滞、伤食吐泻、疳证、厌食等。
5.利水消肿法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可治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
6.驱虫安蛔法适用于小儿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蛲虫病等。
7.镇惊息风法适用于小儿窍闭神昏,抽搐之证,如惊风、痫证、小儿暑温等。
8.补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证,是通过补益脾气、滋养脾血、补益脾阴、温补脾阳,治疗脾胃气、血、阴、阳不足病证的治法。
9.调脾助运法适用于脾运失健证,是通过运脾化湿、运脾开胃、理气助运、温运脾阳,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治疗湿困于脾、乳食积滞、中焦气滞等各种原因所致脾运胃纳功能失健病证的治法。
10.培元补肾法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胎怯、五迟、五软、遗尿、解颅、哮喘等。
11.凉血止血法适用于小儿各种出血证候,如鼻衄、齿衄、紫癜、血尿、便血等。
血证急性者多由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引起,用清热凉血法治疗居多。
但是,气不摄血、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等虚证出血临床也不少见,因此,可与补气、健脾、养阴、清虚热等药配合应用。
12.活血化瘀法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喘嗽时见口唇青紫,肌肤瘀斑瘀点,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按之有痞块等。
儿科治法特点的概要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
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一)治法选用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
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
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
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
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
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
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
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儿科中医诊疗规范(2012 版)感冒感冒,俗称“伤风” ,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外感疾病。
主要由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为主要症状。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气候变化时及冬春两季发病率高。
一般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中医治疗辩证分型及治法方药1、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3、暑邪感冒: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腻,质红,脉浮,此证多见于夏季。
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兼证:1、挟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滑而数。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用宣肺化痰之品。
2、挟滞: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宜解表药中加消食导滞之品。
3、挟惊:兼见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齿介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脉弦。
治法:宜解表之中佐以安神镇惊之中药。
A、一般类型上感一、诊断要点:1、主要症状:发热、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等,热度高低不一,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伴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2、体征:咽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多核细胞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升高。
4、胸片检查:正常二、治疗方案: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呼吸道隔离。
2、对症治疗:①高热:口服药物或酒精擦浴。
②咽痛剧烈者:含服咽喉片。
1.⼩⼉常⽤推拿⽅法 亦称⼩⼉按摩,此法具有促进⽓⾎流⾏,经络通畅,神⽓安定,脏腑调和的作⽤。
临床常⽤于治疗哮喘、⾷积、疳证、泄泻、惊风、腹痛、痿痹等证。
⼩⼉推拿⼿法与成⼈推拿相似,⼿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每次推拿的次数,应根据年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定。
常⽤⼿法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掐法、揉法等。
捏脊也是⼩⼉推拿中的⼀种疗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恢复脏腑功能的⽬的。
常⽤治疳证、遗尿、婴⼉泄泻及脾胃虚弱的患⼉。
2.⼩⼉常⽤针灸⽅法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头针、⽿针、拔⽕罐等。
⼩⼉针灸疗法常⽤于遗尿、哮喘、泄泻、痢疾、⼩⼉⿇痹症、⼩⼉暑温后遗症等。
所⽤经⽳基本与成⼈相同,但因不易合作,故不宜深刺和留针,⼀般采⽤浅刺、速刺的⽅法。
⼩⼉⽤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较困难,宜⽤艾条间接熏灸⽳位,每⽳约灸2~3分钟,年龄较⼤⼉童可适当延长时间,待局部微红即可。
⑴刺四缝 ⑵头针 ⑶⽿针 ⑷拔⽕罐 3. 割治疗法 割治疗法有调和⽓⾎,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
常⽤以治疗疳证和哮喘等证。
割治部位常取两⼿掌⼤鱼际处。
操作⽅法:将两⼿掌鱼际局部消毒后,⽤⼤拇指揿住⼑⼝旁约1cm处,⽤0.4cm宽的平⼝⼿术⼑直戳割治部位,创⼝约长0.5cm,然后挤出⾚⾖⼤⼩黄⽩⾊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包扎期间,防⽌感染。
4. 爆灯⽕疗法 是⽤灯⼼草蘸⿇油,点燃后烧灼所选定的⽳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种⽅法,由于在烧灼时会发⽣爆声,⼜称爆灯⽕疗法。
古⼈⽤以治脐风、惊痫等。
如《幼科铁镜》中就有取囟门、眉⼼、⼈中、承浆、少商、脐⼼、脐轮共⼗三燋,治疗脐风。
⽬前⽤于治疗痄腮、乳蛾、癫痫、脐风、荨⿇疹等。
本法主要通过对经⽳或患处周围的刺激,使经络通畅,⽓⾎流通,祛邪外出。
中医儿科常用药物外治10法外治是一种医学概念,外治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就有关于外治概念的说法,其中提到了“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理论。
中医外治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经过详细的划分可以将其分为百余种方法,例如针灸、熏洗、按摩、针刀、膏药、敷贴、足疗、脐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
被常用于中医儿科中的药物外治方法较多,最为常用的以以下十种为主,下面内容将针对十种中医儿科常用的药物外治10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熏洗疗法熏洗疗法也就是熏蒸法,利用煮沸的药液蒸气对皮肤进行熏蒸,对患者局部或全身进行熏蒸、浸泡、洗涤、沐浴等,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的药物外治法。
将药物煎煮,降低药液温度达到温热状态后,通过洗涤和浸泡局部,或是通过先熏后洗,实现对患者身体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治疗。
使用大量的药液进行沐浴,可用于治疗全身的瘙痒症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浴法。
二、蒸气及气雾吸入法蒸气及气雾吸入法指的是利用雾化装置雾化气雾后,经由患儿的呼吸道吸入药物,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
目前常用于儿科的雾化装置以超声雾化器为主,这一方法能够治疗小儿咳嗽、哮喘、肺炎、喘嗽、感冒、鼻渊等肺部疾病,使用止咳平喘、清肺化痰的药物,利用雾化装置对患儿进行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气雾吸入法将鱼腥草注射液运用其中,可以达到清肺解毒的治疗效果。
三、热熨疗法热熨疗法是加热器材、药物和相应的材料后,通过熨敷的方式治疗患儿的局部机体,达到最终的治疗目的。
例如小儿腹痛时可以炒热食盐,并将食盐装入到布袋中对患儿的腹部进行热熨,如此可治疗患儿腹痛、痹症、哮喘、泄泻、积滞等。
四、涂敷疗法涂敷疗法是将药物制作成药糊、药液等,在人体的体表局部或穴位处进行涂抹湿,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涂敷疗法主要可治疗小儿烧伤、湿疹、遗尿、腹痛、哮喘、发热、泄泻等病症,常用于涂敷疗法中的药物以利尿摄尿、止咳平喘、活血消肿、温中止泻、清热解毒以及燥湿收敛等功效的药物为主。
五、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将药物做成油膏或膏药,也可以将药物进行加工做成药饼、药膜等自然薄型药源等进行治疗的方式,将制作好的药物贴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
【推擦疗法】
取生姜、葱白各十克,水煎后,用食指蘸药液推擦患儿两手小指外侧,向下推擦九次,每日一次,连续七天。
【吹鼻疗法】
取棘针(即酸枣树上的刺)、瓜蒂等份,研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把药末吹入鼻中。
隔日一次,七次为一疗程。
【刮痧疗法】
取长强穴到大椎穴处刮治。
【耳穴疗法】
取耳穴:脾、胃、肝、小肠、心、交感。
临证配穴:烦躁哭闹、夜寐不宁者加耳尖放血;盗汗者加肺;口渴喜饮者加渴点、内分泌;消化不良者加胰胆。
治疗方法:常用压丸、按摩(搓擦、点按法结合)。
每次取一侧耳穴,每天按压三至五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两至三天换对侧耳,十次为一疗程。
按:本法简便有效,一般治疗一周左右诸症明显改善,一个月左右体重可有不同程度增加。
中医儿科重点知识点整理汇总一、中医儿科学基础。
1. 小儿生理特点。
-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
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方向发展。
2. 小儿病理特点。
-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御邪能力较弱,抗病能力不强,容易被外邪所伤,感邪之后又易于传变,病情变化迅速。
-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性也较成人高。
3. 年龄分期。
- 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
- 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
此期小儿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 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这一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 幼儿期:1周岁至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小儿智能发育较快,但易发生意外事故。
- 学龄前期:3周岁后(第4年)到入小学前(6 - 7岁)为学龄前期。
此期小儿体格发育速度减慢,但智力发育更趋完善。
- 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 - 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 青春期:女孩从11 - 12岁开始到17 - 18岁,男孩从13 - 14岁开始到18 - 20岁。
此期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体格生长也明显加速。
二、儿科诊法概要。
1. 望诊。
- 望神色:- 神:小儿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反映病情的轻重。
有神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等;无神则表现为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等。
- 色:主要观察面部气色。
正常小儿面色红润光泽。
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苍白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面色萎黄多为脾虚证;面色青灰多为惊风或寒证;面色晦暗多为病重。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10个方法讲解中医外治指的是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选择除口服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位置,以此方式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中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有针灸、推拿、外洗以及脐疗等,尤其是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外治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避免小儿口服药物依从性较低的缺陷。
另外因为此类外治法的操作相对便捷,可以短期发挥治疗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故本文将对中医外治法以及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一、中医外治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一)肺类疾病穴位贴敷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中医外治法,该治疗方式体现了中医的内病外治理念。
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以及穴位的作用,将经络作为理念根本,将药物根据穴位分布进行贴敷的方式,在渗透效应下,药物能够经过皮肤吸收,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穴位贴敷能够调节气血、疏经通络,将原本药物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肺类疾病的治疗中,可选择双侧肺俞、天突穴、檀中穴、阿是穴治疗小儿肺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推拿能够对经络和穴位起到刺激作用,具有止咳平喘、宣肺化痰的效果。
(二)脾胃疾病在儿科中,腹泻作为发生率较高的疾病,取神厥穴行中药脐贴的方法具有调理肠胃、健脾止泻的效果。
其中使用丁香、肉桂等药材制成粉状,敷贴于神厥穴,治疗效果可靠。
(三)心肝疾病心肝疾病主要发生在脏腑,心肝两脏为主的疾病,是儿科疾病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对儿童的过度照顾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后,例如精神、心理压力较大等,将会引起精神或神经症状。
针对该疾病类型,中医外治法可选择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方式治疗。
(四)肾类疾病肾类疾病虽然在儿科中发生率较低,但也是儿科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小儿遗尿症。
在中医角度学分析,肾类疾病的发生和膀胱、肺、脾等具有一定联系。
选择温针灸的方式,取穴关元、气海、中极、肾俞等穴位进行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病案患儿,男,5岁。
2006年8月22日来诊。
咳嗽喘促3年,复发伴加重2天。
患儿2天前因受凉后发病,现症见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稀白痰,形寒肢冷,面色淡白,恶寒无汗,无发热,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滑。
查体:体温36.5℃,听诊可闻及两肺哮鸣音及痰鸣音。
现用雾化吸入治疗(图1 -16)。
[问题]1.试述该病中医病名诊断。
2.该患儿可采用何种中医内治法治疗?3.该病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包括哪些?儿科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一致,但由于小儿在病因、生理病理、病种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中药汤剂内服吸收快,加减运用灵活,便于喂服;中药成药易贮存携带,服用方便;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推拿、艾灸、针刺等治疗手段,亦有较好疗效,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内治疗法一、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末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尽快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例如,小儿感冒初起只有发热咳嗽之表证,若治不及时或治不恰当,邪气内侵,可演变为肺炎喘嗽。
因此,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从表而解。
不可寒凉太过,卫阳被遏,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因此,儿科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审慎。
对于危急患儿可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急症必备中成药,如治疗高热惊厥的清开灵注射液。
2.处方用药精简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病证比较单纯,因此,在治疗时处方用药应力求精简灵活。
无论正治或反治,或寒或热,或寒温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总宜轻巧活泼,不可重浊呆滞,要寒不伤阳,热不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黄利兴治疗小儿咳嗽概要方涛;黄利兴【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47)001【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小儿咳嗽;黄利兴;诊治特点【作者】方涛;黄利兴【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南昌 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小儿体质稚阴稚阳,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临床上易由外感咳嗽发展为肺炎喘嗽,甚至发展为心阳虚脱的危重证候。
因此,在咳嗽的初期,对咳嗽病因、病位、病机、病势进行准确判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黄利兴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临床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对小儿咳嗽、哮喘大有心得,现将黄老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1.1 重视辨听咳嗽声音听小儿咳嗽的声音特征突出了本症鉴别,能形象的反映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及病势转归,能有效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例如听咳声深浅,可辨咳嗽的部位:病变部位如在咽喉,咳声较浅;病变部位如在肺,咳声较深。
咳声紧促,提示咳嗽的性质:咳嗽紧闷,提示寒湿外闭,肺气不宣;咳嗽紧促,提示寒邪郁热;咳嗽急促,提示内有火热;咳声清脆,常见于风邪袭肺;咽痒则咳,多为伤风;咳声重浊,提示内有停痰。
咳声有力无力,提示病变的虚实:咳嗽有力,提示邪实为主;咳嗽低微或咳嗽无力,排痰费力,提示肺气不足。
所以,在临床上对于1-2岁的小儿咳嗽,黄老师都会要求家长用手机录制咳嗽的声音,并鼓励小儿现场咳嗽,从而准确的把握当前的病机。
1.2 重视发病过程探究咳嗽的病史,可以反映病情发展的倾向。
通常情况下咳嗽的发病多有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多由外感诱发。
小儿形体未充,藩篱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肺气失宣而咳。
肺气失宣,皆因邪束,治法当以宣为主,开宣肺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肺部气机恢复,不止咳而咳自止。
虽说外邪有六淫之分,然而临床上常见是风寒与风热。
治之当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如止嗽散与桑菊饮加减,然临床上小儿外感寒热夹杂亦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