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英信共3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0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
第五章儿科治法概要【学习目标】1.了解儿科治法概要的内容。
2.掌握儿科常用内治法的用药原则及给药方法。
3.熟悉儿科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
4.具有随证确立治法的临床处置能力。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医儿科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很多,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由于小儿生理、病理、病因、病种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在治疗方法、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的运用上也有其特点。
具体治法应结合儿科特点,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选用,以提高疗效。
第一节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故诊断明确、辨证准确、治法正确、选药精确尤为重要。
治法用药是否正确,关系着小儿病情的进退。
药物的选择方面,由于“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故其用药应审慎,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
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用之不慎可造成新的阴阳失衡致生他疾。
在同类药物中,要尽量选择适宜小儿体质特点的药物,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有毒、重镇、攻伐、峻下、壅补之品,应谨慎使用。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对药物反应较成人灵敏。
其处方用药应轻巧灵活,尽量避免治疗目的不明确、堆砌药物的大处方。
性味猛烈的药味,应严格掌握其用量。
小儿中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方剂组合、药味多少,以及药味本身的性味、质地轻重、毒性大小来确定,并可结合医者的临床用药经验使用,一般应在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内。
处方要精准,用药要适当,剂量要准确,还要注意使用的时机和法度,做到“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
三、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要适宜儿科用药一般以内服汤剂为主,但汤剂有服用不便及“缓不济急”的不足。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始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
中药煮散剂继承了辨证论治的长处,保持了汤剂的固有特点,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与复方特点,克服了汤剂用量大、饮片外形大、有效成分不能充分利用等缺点,既节约了药材,提高了疗效,且大大降低了药费,煎煮药量可随机掌握,服用方便。
第四单元儿科治法概要(一)中药内治疗法1.用药原则(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由于小儿生理病理上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因此要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力求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变化。
当病邪在表,且有外解之机时,应因势利导,引邪外达,从表而解,不可凉遏而使表邪留恋,不可发汗太过耗损卫阳,也不可骤然固涩而闭门留寇。
(2)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在治疗时,处方也就应轻巧灵活。
要根据病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灵活运用,不宜呆滞,不可重浊,不得妄加攻伐。
用药时应注意寒勿伤阳,热勿伤阴,补不碍邪,泻不伤正。
对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峻下、毒烈之品,均当慎用,即便有是证而用是药,也应中病即止,或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剂,以免耗伤小儿正气。
(3)注意顾护脾胃: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之气以充养,疾病的恢复赖脾胃健运生化,先天不足的小儿也要靠后天来调补。
儿科医师应十分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之气,切勿使之损伤。
患病后注重调理脾胃是儿科的重要治则。
(4)重视先证而治:由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故应见微知著,先证而治,挫病势于萌芽之时,挽病机于欲成未成之际。
尤其是外感热病,病情发展迅速,而医者在诊察之后,病家需取药煎煮,直到汤药喝下发挥药效,需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病情很可能已经变化。
因而,医者应把握这种变化,揭示病情的演变规律,提前一步,在相应的证候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治疗措施,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顿挫病势,防止传变,达到治病防变的目的。
即使是治疗内伤杂病时,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已成定理,但补虚致滞、泻实伤正、寒祛热生、热清寒至之变也不可不知。
故用补益的同时,应注意兼以消导,免生中满;在用攻下剂时注意扶正,免耗正气在用温热药时注意病情热化而稍佐以寒凉;在用寒凉药时应防止中寒内生而适当伍以温热,此皆属先证而治之例。
儿科1计划免疫: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2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7天3液体疗法:通过补充不同种类的液体,以达到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方法4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开始到小儿出生5中性温度:能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使机体耗氧量减少、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也少的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6新生儿抚触: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对新生儿肌肤进行有规律的按摩7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8正常新生儿:胎龄≥37周至<42周,出生体重≥2500g和<4000g,身长在47cm(平均50cm),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虚胖的婴儿,外观虚胖,常伴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
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10缺铁性贫血:由于机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1早产儿:胎龄≥28周至<37足周,体重低于2500g,身长不足47cm的活产婴儿12肾病综合症: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填空:1儿科药物剂量计算的方法有:按体重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按年龄计算、以成人计量折算2小儿年龄阶段安顺序划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3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先天储存不足、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快、铁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4小儿基础免疫的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乙肝疫苗、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活疫苗5母乳喂养的特点:营养丰富、增强免疫力、增进母婴感情、经济方便、促进母体健康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围生期VD不足、日照不足、摄入不足、生长过速、疾病与药物的影响7实施心肺复苏时,建立呼吸地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气管内人工呼吸8肾病综合症具有四大特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水肿9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缺氧、产伤10早产儿的适中温度:室温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11儿科护理的对象(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小儿12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达高峰,(7~14)天自然消退1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得病原因: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重症感染简答论述:1小儿液体疗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随时调整、见酸补碱、见惊补钙2口服铁剂治疗贫血应注意哪些事项?宜从小剂量开始,副作用明显者可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3~4天后改为两餐之间服用,利于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