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篆书知识与赏析
- 格式:pptx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17
课题: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课时:1课时课型:单一课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从教材编排来看:一、要明白什么是篆书?二、要知道篆书的发展脉络;三、要知道的篆书的特征:1,笔法的单纯性2,结字的形状3,章法的变化性四、要明了篆书作品应该怎样进行赏析;从自身阅历来浅谈:可以先从教材中举出的古代篆书作品来分析:1,《四祀其铭》,此件作品造于商纣王四年。
铭文铸在底部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
每行字数不等,字形也大小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符合该器底面的的要求,笔画粗壮不一,变化多样。
有些字同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示出古朴厚重的风貌。
2,《墙盘铭》,此件作品造于西周恭王时期,于1977年出土在陕西扶风县,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该铭文18行,共284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称颂西周国君的功绩,后部是史墙家史。
从作品来看行笔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字形修长方整,排列纵横有距,整齐、疏朗,代表了西周中期的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3,《散氏盘铭文》,散氏盘,也称“散盘”、“矢人盘”,造于西周厉王时期,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该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
铭文通常写得工稳考究,布局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用笔也灵活,章法而是顺势而下,多有变化,结体也自由,字形略呈扁圆,俯仰、欹正相呼应。
通篇铭文奇态百出,如星斗满天,让人目不暇接。
4,《虢季子白盘铭》,此盘造于西周中晚期,口径长137.3厘米,宽86厘米,腹深36厘米,重约225千克。
清出土于陕西宝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盘主要记录虢季子白征战凯旋而受到周王嘉奖的事。
笔画纤细而又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行距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5,《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之间盟誓的记录。
1965年出土于山西,此件是写在玉片上的,计5000余片,字迹清晰约600余片,此件作品真实的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
篇一:《篆书教学教案》1篆书教学教案【学习目标】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篆书书法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篆书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学习并掌握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临摹篆书作品,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
篆书的特征,篆书的基本笔画、搭笔方法和笔顺。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教学手段与教具】多媒体教学【知识回顾】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汉字的演变: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草书—楷书—行理论知识教学,采取导学,学生自学,学生展示的方式进行,比教师单纯的讲有趣。
【导学预习】材料一:篆书: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广义的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秦篆等。
篆书分为大篆及小篆。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而将秦以前的古文、金文、甲骨文等统称为“大篆”。
【先秦时代】:甲骨文: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可以称之为。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
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
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
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
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
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峄山石刻》《》《》《会稽石刻》等。
简帛墨迹: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以前的书法中的,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
篆书大全及释文一、引言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通过刻于玉石或砖瓦等硬质材料上,留下深刻而均匀的印痕。
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书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篆书艺术。
二、篆书的历史演变2.1 先秦篆•隶书篆–金文篆–谏议篆2.2 秦汉篆•大篆•小篆2.3 魏晋篆•魏碑•晋书•隶书2.4 隶篆•隶书•篆书三、篆书的特点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洁而饱满的线条 2. 大胆刚劲的笔画 3. 古朴隽永的造型 4. 勾勒出的文字形态鲜明四、篆书的用途篆书在古代具有广泛的应用,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
以下是篆书的主要用途: -印章制作:篆书作为一种刻印文字的方式,被广泛用于制作私人或机构的印章。
- 碑文刻刻: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伟人事迹等被刻于石碑上,以篆书方式记录下来。
- 书法艺术: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书法家用于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
五、篆书的价值和意义篆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篆书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见证。
- 艺术审美:篆书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入内涵,使其成为书法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研究价值:篆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结论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通过刻于硬质材料上,留下深刻而均匀的印痕。
它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篆书艺术。
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制作、碑文刻刻和书法艺术。
篆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篆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高二美术《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教案第一篇:高二美术《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教案《中国书法——篆书的学习》一教材分析: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对书法的五种书体有基本的了解,增加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从而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① 让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 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和流派风格以及各种风格的代表作的了解,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
四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的相关资料,包括五种书体的范本,以及教师自己的书法作品。
五教学过程① 走近篆书,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伊始,伴随着古琴的优美琴声,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和典型的篆书范本,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对书法的兴趣,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篆书的学习之旅。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有哪些代表作?还知道有哪几种书体?生:有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代表作有《兰亭序》,《颜勤礼碑》,《颜勤礼碑》,《神策军碑》等。
师: 同学们对书法知识知道的还真不少,这里有几幅老师临摹的书法作品,你们想看吗?生(异口同声):想看!师(展示作品)感觉怎么样?生:很好看。
生:字体的粗细一致,象形成份居多,且字体略长。
师:想了解这些书体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面的篆书,感受篆书的神奇魅力吧!(师板书:篆书鉴赏)② 书法概述,介绍篆书历史。
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非常的正确,大家知道我们祖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经过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五大类。
第2课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篆书知识与赏析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
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大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高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2. 篆书的发展(1)殷商甲骨文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是汉字、苏马利亚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及古埃及的图画文字。
后两种在历史的发展中已被废弃不用了,只有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是我们所讲的最早的篆书,也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
我们现在所讲的篆书,主要是指可供我们学习、取法的商代甲骨文以后的文字。
但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之前,我国一定已有文字存在,因为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很有系统的文字了。
甲骨文,也称“契文”、“殷契”、“卜辞”等,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人崇尚鬼神,有关祭祀、征战、疾病、田列、气象、出入、年成等,多要占卜,以知吉凶。
卜后即在龟甲、牛胛骨或鹿头骨上刻下卜辞及占卜相关的事宜,留存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多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也有极少数是用朱砂或墨写的。
一八九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了许多甲骨。
开始这些甲骨被称为“龙骨”,村民拿它当药材卖给药店用来医治刀伤。
学者王懿荣从北京达仁堂买回的中药里意外地发现“龙骨”上有契刻符号,并首次从文字和文物的角度开始搜集和研究它,从而使甲骨文在沉寂了三千年后得到了重光。
甲骨文处于汉字的早期阶段,虽然保留某些象形因素,但是它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当时受工具和龟甲兽骨材质的限制,用刀刻成的甲骨文大小不一,笔画较细,直多曲少,纵向排列,参差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