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完井储层伤害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642.00 KB
- 文档页数:61
2121 井下作业施工中的储层损害1.1 洗(压)井在洗(压)井的过程中,入井液当中有一些固相颗粒,会对射孔孔眼、地层孔隙及裂缝进行堵塞。
储层岩石、入井液、流体等不配伍,在入井之后和储层岩石流体之间出现反应,而出现结垢和沉淀的情况,导致堵塞,尤其是挤压井当中,井筒内的杂质和入井,也会深入到地层之中,这样就会造成堵塞的情况更为严重,而且渗透率的影响加大,具有更大的危害。
1.2 射孔射孔的时候会对孔眼附近的储层产生一定的压实损害,对压差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孔井筒压差越小则具有越好的效果,射孔孔径、穿透深度、孔密等参数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体现在低渗油藏中,高孔密、大孔径、深穿透都对保护储层,提高产量具有一定的好处,当前在生产井射孔当中,普遍通过127、102枪弹,个别堵塞严重或低渗的储层通过一米弹或复合增效射孔,具有不错的效果,与此同时,射孔液也会对储层产生较大的危害,因此对于补孔井而言,一般可以使用原井液压井进行压紧操作。
1.3 酸化在储层的损害方面,主要体现在酸液反应出现沉淀地层当中的含钙矿物和钠粘土会和酸进行反应,出现一些不可溶的沉淀,酸化砂岩存储层也会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释放出来,导致地层坍塌,不干净的酸化管柱也是酸化堵塞物出现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此同时铁反应物的出现以及胶体残渣会让酸和原油进行接触,而导致pH值减小而出现沉淀,这些都会损害储层。
1.4 压裂在储层中压裂液的滞留也会出现压裂残渣会造成储层产生阻塞,压裂的时候会造成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出现颗粒运移和膨胀的情况。
压裂液和原油乳化会出现油包水的情况,出现阻塞压裂液在储层当中的冷却效应或者没有很好的选择支撑剂或施工质量差、设计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储层产生损害。
1.5 防砂、试油化学防砂或设计不合理或参数优选不够或者防砂液产生性能问题都会导致防砂失败,对地层产生损害,甚至会导致防砂后不产液,让储存出现严重阻塞。
是由方法和作业参数不当,比如说流量、压差、压力等可能会出现速敏等情况,试油作业有时会导致乳化阻塞沉积物,阻塞水不清洁、试油作业时间过长也有可能对储集层产生影响。
关于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评价关于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评价随着石油工程领域的发展,液体欠平衡钻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储层开发过程中,然而这种新型的钻井技术却难免会对储层造成一定的损伤。
因此,如何评价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液体欠平衡钻井指的是钻井过程中钻柱周围环境中的压力大于油层地层间隙压力,即钻柱周围造成局部真空,这种特殊的物理环境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钻过的地层储集层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层间缝隙被压缩变形,导致产量降低,水和砂岩灰分含量增高等问题。
为了减少钻井对储层的损害,需要对储层的损害进行评价。
目前,对于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评价,有三种常用方法:地震反射法、产能测试法和岩石物理实验,并且三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地震反射法运用地震波与岩石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确定地层的物性分布,从而判断地层损害程度。
但是地震反射法要求在钻过每一层地层前都需要进行地震测试,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较高。
产能测试法针对的是储层中的产能特征,通过产量和压力测试,来评价地层在钻过后储层产能的变化情况,从而检测是否存在储层损害。
虽然产能测试法的结果准确度较高,但其依赖于地层的流体性质,而流体性质的变化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可靠性。
岩石物理实验则是通过实验测量的方式,模拟地层在液体欠平衡钻井过程中的物理环境,提取出储层的物理性质参数,重新构建储层模型,最终得到损伤程度。
岩石物理实验具有实验控制条件严格、结果准确度高、评价稳定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评价。
总之,对于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评价,需要结合以上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而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和包层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达到准确、有效地评价液体欠平衡钻井储层损害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液体欠平衡钻井的储层损害,如钻头的尺寸和设计、钻井液性质和性能的选择等。
文章编号:1001-5620(2010)06-0016-04钻井完井液储层损害室内评价关键技术田荣剑, 罗健生, 王楠, 李松, 孙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化学事业部,河北燕郊)摘要 储层损害室内评价是一个统计性实验,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对现场情况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同时它又是一个模拟性实验,其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和判别规则对最终的实验结论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
目前储层保护室内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不太好,降低了对现场作业的参考性。
因此,对室内评价过程中实验岩心的选择、建立束缚水的判断进行了规范,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确定,从而消除了歧义和误差,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稳定性、为石油的开采提供保障。
关键词 储层损害;统计性;模拟性;渗透率;临界流速;评价中图分类号:TE258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储层损害评价包括室内评价和现场评价。
储层损害室内评价对现场的指导性有时不精确,比如室内评价结果不好,而现场的出油效果却不错;室内评价钻井液的损害程度不大,而现场作业后通过测井等技术却认为地层损害较大。
其原因主要是对储层损害室内评价实验的性质不了解、实验条件选择得不合适以及实验结果判定得不精确,久而久之,一味地追求较高渗透率恢复值成为储层保护室内评价的重点关注,而对于评价实验的条件和适用的范围却很少关注。
殊不知,对于储层保护室内评价来说,只有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建立明确的实验条件,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地层的不均质性决定储层保护室内评价是统计性的实验。
此外,储层损害室内评价还是一个模拟性实验。
在进行评价实验时,对于岩心的选择、实验方法的设计、评价条件的确定都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虽然有相关的行业标准作为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歧义或误差,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准确和重复性差,降低了其参考的价值。
因此,合理地选择实验方法、精确地统一实验条件、认真地执行判别标准是储层保护室内评价的关键[1-3]。
酸性交联压裂液伤害性评价实验报告1 压裂液基础知识水力压裂是油气层改造与油井增产的重要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油气的生产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几十年来,国内外油田对压裂液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该技术发展是越来越成熟,目前压裂液体系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国内外均出现了天然植物胶冻胶压裂液、泡沫压裂液、酸基压裂液、乳化压裂液、油基压裂液、清洁压裂液等先进的压裂液进一步为油气的勘探开发和增储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对一些国内外先进的压裂液体系做了一些介绍,并了解了国内外压裂液的发展方向和概况。
同时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压裂液中各种化学添加剂性能优劣对地层伤的害性,对其伤害性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1.1 压裂液在压裂施工中基本的作用:(1)使用水力劈尖作用形成裂缝并使之延伸;(2)沿裂缝输送并辅置压裂支撑剂;(3)压裂后液体能最大限度地破胶与反排,减少裂缝与地层的伤害,并使储集层中存在一定长度的高导流的支撑带。
1.2 理想压裂液应满足的性能要求:(1)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
在不同的储层温度、剪切速率与剪切时间下,压裂液保持有较高的黏度,以满足造缝与携砂性能的需要。
(2)滤失少。
压裂液的滤失性能主要取决于压裂液的造壁滤失特性、黏度特性和压缩特性。
在其中加入降滤失水剂将大大减少压裂液的滤失量。
(3)携砂能力强。
压裂液的携砂能力主要取决于压裂液的黏度与弹性。
压裂液只要有较高的黏度与弹性就可以悬浮与携带支撑剂进入裂缝前沿。
并形成合理的砂体分布。
一般裂缝内压裂液的黏度保持在50~100mpa*s。
(4)低摩阻。
压裂液在管道中的摩阻愈小在外泵压力一定的条件下用于造缝的有效马力就愈大。
一般要求压裂液的降阻率在50%以上。
(5)配伍性。
压裂液进入地层后与各种岩石矿物及流体接触,不应该发生不利于油气渗率的物理或化学反应。
(6)易破胶、低残渣。
压裂液快速彻底破胶是加快压裂液反排,减少压裂液在地层中的滞留时间的必然要求。
降低压裂液残渣是保持支撑裂缝高导流能力,降低支撑裂缝伤害的关键因素。
[收稿日期]2011-07-20[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专项(2008E -1610)。
[作者简介]汪伟英(1959-),女,1982年大学毕业,硕士,教授,现主要从事石油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钻井过程中裂缝性储层伤害机理及试验评价方法汪伟英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张顺元,王 玺 (中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蒋光忠,彭春洋,黄志强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在对裂缝性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应力敏感性、渗流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人为造缝的方法模拟地层岩石裂缝开度,通过测定钻井液污染前后岩心渗透率的变化,评价钻井液对储层的伤害程度。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为例,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机理进行试验评价。
结果表明,对裂缝宽度很小的岩心,固相颗粒堵塞在岩心表面;对裂缝宽度大于100 m 的岩心,固相颗粒进入岩心深处,造成严重伤害。
裂缝宽度越大,伤害程度越严重。
因此,对裂缝性油藏,如果裂缝宽度很大,应考虑使用平衡钻井或欠平衡钻井,以达到保护储层的目的。
[关键词]钻井;裂缝性储层;裂缝宽度;储层伤害;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T E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52(2011)10-0108-04储层损害的实质是储层中流体渗流阻力增加,致使渗透性下降,其后果将对油气产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评价储层伤害的试验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储层敏感性系统评价试验和模拟动态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模拟试验两大类。
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主要是以常规砂岩油气藏储层特性及渗流规律为基础,对裂缝性油气藏储层伤害评价还未有一个统一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笔者在常规油气藏储层伤害评价试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的孔隙结构特征、应力敏感特征、液体渗流规律的研究,提出适合该类油气藏的储层伤害评价方法,并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油田为例,针对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机理进行试验评价。
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钻井液和完井液在油井钻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油层产生一定的损害。
因此,对钻井液和完井液的损害油层进行室内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在进行钻井液和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时,首先需要掌握油层样品的性质和特征。
通过对油层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和油藏压力等重要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评价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程度至关重要。
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可以对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进行定量评价。
常用的室内评价方法包括孔隙度测定、渗透率测定、压汞法、电阻率测定等。
这些实验方法可以模拟油井中的实际情况,评估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孔隙结构和渗透能力的影响。
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造成的主要损害包括岩石溶解、胶结物沉积和堵塞、渗透率降低等。
钻井液中的溶解氧、酸性物质和盐类等成分可能会与油层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的溶解和破坏。
此外,钻井液中的胶结物和固相颗粒在油层孔隙中沉积,会导致孔隙度的减小和渗透率的降低。
这些损害对油层的生产能力和采收率产生不利影响。
钻井液和完井液的选择和配方对于减小对油层的损害至关重要。
在选择钻井液和完井液时,需要考虑油层的性质、井深、井温和注入压力等因素。
合理的配方可以降低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程度,并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
进行钻井液和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钻井液和完井液的pH值、温度、含盐量、粘度等参数都会对油层的损害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价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时,需要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通过室内评价方法,可以对钻井液和完井液对油层的损害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钻井液和完井液、保护油层和提高油井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钻井液和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是油田开发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第四部分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第一节储集层损害机理一、储层损害的内外因内因:储集层本身的岩性、物性及油气水流体性质等造成损害的原因;外因:在施工作业时任何能够引起储层微观结构原始状态发生变化,并使储层的原始渗透率等有所下降的各种外部作业条件。
二、储层损害的分类第一方面因素是由于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造成以下五种类型的损害:(1)外来固体颗粒的堵塞与侵入;钻井液、完井液以及压井流体和注入流体(2)工作滤液侵入及不配伍的注入流体造成的敏感性损害;(3)储集层内部微粒运移造成的地层损害;(4)出砂;(近井壁区井底带岩层结构破坏形成的,胶结方式和胶结强度有关)(5)细菌堵塞;(注水中的细菌和空气在井内和地层内繁殖产生累积沉淀)第二方面的因素是由于外来流体与地层间流体的不配伍,造成以下五种类型的损害:(6)乳化堵塞;(外来流体(油或水)与地层流体(油、水)相混合,形成乳化物、乳状液)(7)无机结垢堵塞;(生产井和注入井中发生,CaCO3,CaSO4,BaSO4,FeCO3)(8)有机结垢堵塞;(石蜡,沥青沉淀物)(9)铁锈与腐蚀产物的堵塞;(注水系统中,FeS,FeCO3)(10)地层内固相沉淀的堵塞;(CaCO3,CaSO4,BaSO4等化学沉淀)三、各作业过程储层伤害的因素1.钻井作业造成的伤害(1)钻井压差压差越大,泥浆侵入液越多,带入储层内的固相颗粒也就越多,侵入的深度也逐渐加深。
造成井底压差增大的原因有泥浆相对密度过大、下钻时钻柱下放速度过快和开钻时起泵速度过快。
压差愈大,伤害愈重。
(2)泥浆浸泡时间泥浆滤液的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夹带的固相颗粒也增多。
时间愈长,伤害愈重。
(3)固相颗粒的含量钻井泥浆中的固相颗粒含量愈大,对储层的伤害愈严重。
最易随泥浆滤液侵入地层造成堵塞的固相颗粒是泥浆中细小或超细颗粒。
泥浆中固相颗粒的含量取决于泥浆原有的固相颗粒、上覆地层的坍塌、钻具对井壁的撞击或抽打,以及钻井时间的长短。
建南构造南高点建平7井长兴组储层评价谢光宇陈明剑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 433124摘要:建南构造南高点二叠系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本文以该地区建平7井常规测井为基础,综合地质、录井、电成像等多方面资料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应用在该井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并提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法用于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储层类型划分、参数定量计算、流体性质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建南构造;建平7井;储层评价;常规测井;成像测井1 引言通过多年勘探,鄂西渝东地区碳酸盐岩储层存在4个主要的产气层,其中建南构造南高点上二叠系长兴组二段是主要的产气层之一;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该储层的自身岩性特点强,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横向变化大,裂缝发育程度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对于基质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的储层,仅凭常规测井曲线难以准确分辨储层的有效性、识别储层的流体性质等。
近年来,采用测井新技术和新方法,确定了本区储层测井解释参数,有效地进行了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和储层评价标准的划分,形成了一套以常规测井为基础,综合地质、录井、电成像等多方面资料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
2 长兴组地层特征2.1 长兴组地层特征长兴期碳酸盐台地继承了吴家坪—龙潭期的海侵发展过程, 建南地区位于长兴期碳酸盐台地的东部,沉积相带宽缓,主要是一套有孔虫、藻棘屑、腕足屑等含量有所变化的生屑岩类,地层厚度分布较稳定。
根据井间测井对比、钻井取心分析及区域岩性特点,建南构造长兴组可分为3段,其地层、岩性特征由老到新描述如下:1)P2ch1:为中—薄层状褐灰—深灰色生物泥晶灰岩,含燧石结核,伽马值相对较高,区域上在南、北高点层位对比清晰。
2)P2ch2:在南高点灰岩层厚增加、生物含量增加、色变浅,而且燧石含量相对减少、有的剖面局部还有斑状亮晶胶结物出现,自然伽马值表现为相对低值,厚度较稳定;在北高点随礁体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明显变化,礁相灰岩质地较纯,泥质含量低,不含燧石结核或燧石条带,电测曲线表现较平直均一,特别是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明显的低平,在礁核(建16、34井区)厚度明显增加。
钻井完井液储层损害室内评价关键技术钻井完井液储层损害室内评价关键技术的论文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开采工作接踵而至。
其中,钻井完井液储层损害评价技术是油气开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技术流程入手,针对关键技术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
技术流程:钻井完井液储层损害室内评价技术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样品采集、实验室测试、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在整个流程中,数据分析是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因此,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测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保证数据分析的重要保证。
关键技术:1. 样品采集技术样品采集技术直接关系到损害评价的准确性。
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旋转曲轴根、钻井液样管、侧派钻样管等方法。
其中,旋转曲轴根采样法采取的是自然压力,在不损害岩心的前提下削取样品。
而钻井液样管和侧派钻样管则采取的是封隔和压裂责任。
三种样品采集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实验室测试技术实验室测试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物性测试和物化测试。
其中,物性测试包括渗透率、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度等数量指标的测试。
而物化测试则包括吸水性能、电性能、化学成分分析等方面。
实验室测试技术是mud logging分析出的样品物性和物化数据的支持,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是整个评价技术流程的核心。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考虑样品采集的角度、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环节。
同时,针对不同岩石的特性和岩性类型,以及在岩石储层中发生的各种损害形式,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岩心物理测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
4. 结果评估技术结果评估技术是保证技术流程质量的一环,力求将评价结果转化为数值,比较各项指标,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结果评估技术存在两类方法:类型评估和数值评估。
其中,类型评估方法采用的是“是与否”的方法,进行损害类型判断;而数值评估方法采用的是“定量”的评价方法,评价损害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