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的饮食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77.75 KB
- 文档页数:2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营养及临床护理体会[摘要]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往往不能自行进食,而且患者伤后能量消耗急增,尤其是蛋白质高分解、高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增加了颅脑损伤的病死率。
为满足颅脑损伤后的高能量消耗,一般采取胃肠内营养,鼻饲营养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鼻饲营养不仅满足了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同时维护了肠道正常功能,对促进患者痊愈,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6-03~2008-12共138例颅脑损伤患者,分析其鼻饲情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颅脑损伤鼻饲护理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8例,其中男78例,女60例,年龄8—85岁;GCS计分:3—5分37例,6—8分84例,9分17例,开颅手术101例,脑室外引流37例,气管切开109例。
1.2鼻饲方法一般于入院后或手术后第2天开始插入鼻饲管,暂不鼻饲,先抽出吞咽入胃的血性胃液,有应激性溃疡的病人从鼻饲管内注入胃粘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或止血剂,待肠鸣恢复或无明显上消化道出血时开始鼻饲。
鼻饲内容以要素饮食、混合奶、匀浆饮食为主,可以加入适量蔬菜汁、水果汁、食盐、复方维生素B,VC,V AD,VE谷氨酰胺等。
每2-3h 一次,鼻饲饮食的量开始宜少, 每次100ml,缓慢推注,待病人适应后,再逐渐增加,直到每次200-250ml,根据病人输注液体量或脱水状态,肾功能状态,再进行适当调整。
流质饮食温度接近体温38~40℃,鼻饲后给20ml温开水冲洗导管,以防食物在胃管中堵塞或发酵。
1.3 结果通过观察病人三角肌处皮褶厚度及血清白蛋白浓度来观察病人鼻饲胃肠内营养的效果,统计结果显示103例病人三角肌处皮褶厚度减少均为低于10%,血清白蛋白正常,表示营养状态良好;15例病人肝肾功能不全,皮褶厚度减少10%-20%,发生低蛋白血症;10例病人死于肝肾功能不全,营养不良。
2.一般护理2.1病人如果需要长期鼻饲,应每周更换胃管一次, 应两侧鼻孔交替插管,鼻腔每天滴液体石蜡油1滴,防止鼻粘膜干燥糜烂。
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匀浆膳的配制及热量的计算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收治病人60例,男38岁,女22岁;年龄18岁~60岁;均为昏迷病人,采取鼻饲营养大于14 d。
方法对60例病人在内循环稳定,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给予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
一般采用分次灌注法:用50 mL灌食器,分次鼻饲,每2 h~3 h 1次,每次200 mL~350 mL,每天鼻饲5次或6次,昏迷病人每天鼻饲量为1 500 mL~2 500 mL或遵医嘱,鼻饲前后均应用50 mL温开水冲洗鼻胃管,以防止食物堵管。
或用输注泵以100 mL/h ~125 mL/h 泵入,一般以50 mL/h的速度开始,如病人耐受好,则可以25 mL/h的速度递增。
匀浆膳配方鼻饲食物由于鼻饲法供给膳食的时间往往较长,营养成分及配制必须合理,方能维持病人对营养素的需求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配制时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决定总热量、蛋白质、糖类、脂肪等的用量和灌注次数等,并应按时配制[3,4]。
可用于鼻饲的流质食物有牛奶、豆浆、鸡蛋、鱼、猪肝、胡萝卜、藕粉、米粉、豆粉、浓肉汤、鸡汤、奶粉、麦乳精、橘汁、西红柿汁、新鲜果汁、菜汁等。
如果病人需用特别多量的某种营养素,或需限制某种营养素时,可临时增减调配鼻饲流食的成分。
配方米粉(50 g)、瘦肉(150 g)、蛋白粉(100 g)、植物油(20 g)、鱼(100 g)、鸡蛋(100 g)、黄豆(50 g)、牛奶(150 mL)、猪肝(150 g)、胡萝卜(150 g)、苹果(200 g)、白菜(100 g)。
另外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生理情况、病情的变化、生化结果等来调整流质的成分。
如低K+、低Na+、低蛋白质时,需给予含K+高的蔬菜、水果,食盐、高蛋白质饮食。
调整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时,要考虑各营养素的关系,切记顾此失彼。
根据食品等值(能量)交换表如200 g苹果可与100 g香蕉更换,或鸭梨250 g代替;豆浆200 mL可与牛奶100 mL互换;白菜500 g可与胡萝卜200 g互换。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膳食的护理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鼻饲护理本文通过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鼻饲的观察及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其中3~4分16例:5~8分34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11~76岁。
损伤原因:车祸35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6例。
原发脑干损伤16例,广泛脑挫裂伤21例,颅内血肿13例,均为第一诊断。
鼻饲时间最短6天,最长的65天。
鼻饲饮食形式:以混合奶为主,并辅以菜汤、肉汤等流质。
鼻饲要点: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正确的鼻饲方法,同时应密切观察,定期检测各项指标,及时营养评估,为配制及调整膳食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鼻饲方法:①分次灌注法:用注射器分次灌注,每2~3小时1次,开始以每次200ml,每日总量1500~2000ml或遵医嘱。
流质饮食温度接近体温38~40℃。
管饲后给10~20ml温开水冲洗导管,以防食物在管中腐败发酵或堵管,于2次之间补充水分和果汁。
此法25例。
②缓慢滴注法:使用输液管插入瓶中,间断分次或连续不断滴注。
每日总量1500~2000ml,滴注过程中用热水袋或加温器保温。
夏天连续滴注过程中应注意流质密封,防止污染。
此法25例。
结果分次灌注法:出现返流5例,腹泻4例,便秘2例,高糖血症3例,低糖血症1例,高钠血症性脱水1例。
缓慢滴注法:出现反流2例,腹泻2例,便秘1例,高糖血症2例。
鼻饲后检测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50例患者,治愈42例,死亡8例。
死亡多出现于伤后5天内,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干不可逆损伤及合并严重感染,且GCS评分多小于3分。
护理常见胃肠道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①胃潴留:重型颅脑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缺氧,胃肠黏膜也出现缺氧水肿[1],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
在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先抽吸,以了解胃是否已排空,若残留量>100ml,提示有胃潴留,需延长输注间隔时间或减慢输注速度。
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的饮食护理颅脑损伤患者,伤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从口摄入食物,常导致营养失调,往往需要通过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以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鼻饲饮食营养治疗,得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3日共收治3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多数为车祸所致,伤后2-3天仍昏迷,但肠鸣者恢复的病人,可以先用50-100毫升的温开水通过鼻饲管注入胃内,如患者无胃液返流,腹胀等症状,可开始鼻饲饮食。
2 护理2.1 鼻饲饮食的管理2.1.1 鼻饲初期,食品主要为牛奶、豆浆、米汤,其次可加入鸡汤、鱼汤、排骨汤、菜汤等纯质食物,而后逐渐加入较稠的肉泥、素菜泥。
但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营养改善情况,可酌情增加鼻饲量及次数。
但不能盲目加量,以免造成患者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问题。
为了使患者能适应,开始鼻饲饮食用量宜小(50~100ml/次),次日增加到200ml/次,1次/2小时,总量为2000~2500ml。
2.1.2 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引起肠道感染,所以鼻饲饮食应现用现配,物品应严格清洁消毒,每天更换1次。
2.2 鼻饲前、中、后的护理2.2.1 鼻饲前的护理:⑴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a.用注射器接胃管末端,抽吸是否有胃液抽出。
b.检查胃管长度,应在45~55cm之间。
⑵准备好温开水,鼻饲液,温度在38~40℃左右,避免过冷过热。
⑶确认鼻饲管在胃内,注入10~15ml温开水,检查胃管是否通常。
⑷将床头抬高15~30°。
2.2.2 鼻饲中的护理:⑴推注速度应均匀缓慢。
⑵推注后应及时返折胃管,防止空气进入。
⑶鼻饲液为混合性流食时应当间接加温,以避免蛋白凝固,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
⑷注入药物时,应将药物研碎,溶解后注入。
2.2.3 鼻饲后的护理:⑴鼻饲后用30ml温开水冲管,防止食物残留在胃管内引起变质。
鼻饲病人日常饮食护理事项鼻饲是一种通过鼻腔管道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胃肠道的方法,适用于无法通过口腔正常摄入食物的病人。
鼻饲病人需要特别的饮食护理,以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下是鼻饲病人日常饮食护理的一些常见事项。
1.营养需求:鼻饲病人通常需要加强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支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康复。
医生或营养师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制定适当的饮食计划。
2.获取配方:鼻饲病人需要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获取合适的营养配方。
这些配方通常是液体或半固体的,可以通过鼻腔管道输入。
4.注射器的使用:鼻饲病人需要用注射器将配方送入胃肠道。
在使用注射器前,病人需要通过冲洗胃管清洗胃肠道,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饮食频率和量:鼻饲病人通常分多次进食,每次进食的量由医生或营养师指导。
一般来说,每天分为4-6次进食,每次进食的量逐渐增加。
6.进食速度:鼻饲病人需要注意进食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
进食过快可能导致不适和呕吐,进食过慢则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足。
7.饮食温度:饮食的温度应适中,不要过热或过冷。
太热的食物可能会导致烫伤,太冷的食物则可能引起胃肠不适。
8.饮食姿势:进食时,病人应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微仰起,以便更好地输送配方到胃肠道。
10.保持水分摄入:鼻饲病人需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确保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
病人可以适量饮水,但需要注意选择无气泡、无咖啡因的饮品。
11.卫生问题:鼻饲病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并定期清洁鼻腔管道和胃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同时,病人需要定期更换胃管和鼻腔管道,避免积累细菌和污垢。
12.饮食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病人或照顾者需要观察和记录病人的进食情况和反应。
如果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或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或营养师报告。
鼻饲病人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足够的营养,促进康复和健康。
病人和照顾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确保正确使用配方和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颅脑损伤患者的饮食护理近年来,由于颅脑损伤被送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类患者来说,治疗和护理同等重要,本篇文章主要向大家介绍颅脑损伤患者的饮食护理方法。
1.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护理的意义通常来说,颅脑损伤患者每天的能量消耗都比较大,几乎是正常状态下耗能的1到1.5倍,受机体的体温、基础代谢率、药物因素、活动度、肌肉张力以及GCS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此种高代谢的症状会持续几个礼拜,甚至在受伤后的一年时间里都会持续存在。
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在颅脑损伤的早期加强营养护理,可以降低负氮平衡,提升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可以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2.颅脑损伤患者的饮食要求对于那些颅脑损伤之后恢复清醒且不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蛋白质含量丰富、热量高且易于校花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颅脑损伤的第一天需要禁食,如果没有呕吐的情况发生,可以渐渐地从流质饮食向半流质饮食转变,如果患者不存在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可以渐渐地过渡到软食。
若颅脑损伤需要进行手术,在手术前应当禁食10到12个小时,在手术前的6到8小时内不可以饮水,避免患者在麻醉后者是手术的过程中发生呕吐,导致呕吐物误流到肺气管中,造成患者的窒息等等。
颅脑损伤患者在行血肿清除手术之后,若患者在清醒之后不伴随呕吐或其他不是的情况,可以食用流质的饮食,渐渐地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软食,在早期患者的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时,最好不要食用过量的牛奶、豆类制品或者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避免产生大量的气体导致胃胀气。
若颅脑损伤后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需暂时停止进食,在止血之后才可以食用流质的食物,比方说米汤等等,同时需要远离刺激性的食物以及油炸累类的食物等,避免令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加剧。
在颅脑损伤或者是手术之后昏迷24小时的患者,需采取鼻饲饮食的方法为患者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研究结果显示,在颅脑损伤后的72小时之内为患者鼻饲流质食物,一方面能够起到营养支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胃肠粘膜的完整,避免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问题,有助于胃肠道功能和其他器官的功能恢复,还可以减少肠外营养的支出。
颅脑损伤患者管饮食的选择及护理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意识丧失,不能由口进食,均采用管饲饮食进行营养支持。
【关键词】颅脑损伤饮食护理1 管饲方法通过鼻胃管用注射器分次灌注,或用输液管插入瓶中,间断分次或连续不断滴注,均采用非要素饮食。
灌注每2—3小时一次,每次200—250ml,每日总量500—2000ml或遵医嘱,饮食温度38度—40度,每次鼻饲后用50ml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2 饮食选择2.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3—5天为肠道适应阶段,选用米汤和10%糖水,每日6餐,早、中、晚用米汤,上、下午用糖水,晚上再用一次糖水。
2.2 伤后一周,呼吸循环机能逐步稳定,肠道机能逐步适应,外用静脉营养逐步减量,肠道内营养逐步加量,配方为半汤,牛奶加豆浆、去油肉汤、鸡蛋、麻油、黄豆、胡萝卜、番茄等。
黄豆不易多,以免引起腹胀,均制成桨状。
2.3 伤后10—14天为疾病恢复期,生命体征基本稳定,但由于长时间意识,肢体功能障碍,气管切开,往往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高热,神经功能紊乱,使蛋白质热量大量消耗引起严重的营养障碍,出现低蛋白血症,须供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配方为以上基础上加鱼,肉,猪肝,植物油等,加热捣碎制成均浆状,并酌情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蛋白质为每日每千克体重1.2—1.5克。
2.4 以上配方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2.4.1 患者出现腹泻时应以米汤,盐开水为主,适当添加一些维生素,酵母片,加10%氯化钾。
2.4.2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应选用低脂,低胆固醇的混合物,每日食盐量不超过2克。
2.4.3 肾功能衰竭时,暂不使用蛋白质,待病情稳定给优质低蛋白饮食,食盐量视尿量而定(低盐或无盐)。
3 护理3.1 一般护理管饲用物应严格清洁消毒,每天更换用物一次,操作者洗手,每次管饲后注射器,碗清洁后,煮沸消毒备用,每次管饲前检查并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进行,长期鼻饲者,每周更换鼻腔重新置胃管一次。
重型颅脑损伤鼻饲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意识状态多呈昏迷,加强营养支持,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流质饮食,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同时也能预防应激性溃疡。
1 一般资料本科在2013年2月至8月期间,经临床和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8例,年龄22-85岁之间,42 例患者均在伤后或术后72 h 内无消化道损伤条件下行鼻饲饮食。
最短3天,最长68天,出现便秘8例,占20%,腹泻4例占10%,消化道出血2例占5%,食物返流3例占7%。
1.1鼻饲的方法1分次注入法:用50ml注射器分次注入,每2~3小时1次,200~300ml/次,每日总量1500~2000ml,食物温度为38℃~40℃。
鼻饲后给10~20ml温水冲洗胃管。
在两次喂食之间补充水分或果汁。
1.2间接滴注法:将配制好的或现成的制品饮食盛入吊瓶中,经输液管滴注,每日4~6次,每次400~500ml,每次滴注时间30~60分钟,可用调速器控制滴速。
1.3连续滴注法:用微泵持续40~50ML/H泵入,每日总量1500~2000ml,泵入过程中用加热器保温。
注意食物应现配现用,防止污染。
1.4营养液的种类:1自制营养液:如牛奶、鸡蛋、肉泥、蔬菜、粥等经食物料理机搅拌配制成流质,浓度可自行调节。
经济方便,含纤维素充足。
一般每日给予牛奶600ml,豆浆200ml,肉鱼或禽蛋汤类200ml,蔬菜汁200ml,糖50g,食盐5g,果汁和水200ml。
1.5现成营养液:肠内营养剂有糖尿病型肠内营养制剂(如肠内营养乳剂(TPF-D)瑞代)、肿瘤适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如肠内营养乳剂(TPF-T)(瑞能))、高蛋白、高能量肠内营养乳剂(如瑞高、瑞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如茚沛)、肺病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如易菲佳)、肾病用复方a-酮酸类似物(如开同)等。
注意定期监测生化指标,使用前摇匀,在有效期内使用。
药品应在25℃以下密闭保存。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的护理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不能进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因此,临床上常在患者病情较稳定情况下,给予流置胃管鼻饲饮食,以提供足够的热能,避免消耗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现代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5例,全部是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19~57岁,鼻饲饮食最短14 d,最长96 d,25例均行气管切开术,鼻饲饮食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5例,腹泻6例,6例腹泻患者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2 护理2.1 置管留置胃管是管饲饮食的前提,但本组患者意识不清,已行气管切开术,无吞咽运动或吞咽运动减弱,胃管不易进入食管内,而容易误入气管或盘屈于口腔、食管上段。
导致置管失败。
因此,要成功置管,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插管技术,充分润滑导管,患者取仰卧位头后仰,当胃管插入15 cm时,用手托起患者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使管道沿后壁滑行插入至预定的长度,确认胃管在胃内后固定管道。
2.2 管饲饮食来源及次数21例患者的管饲流质由本院营养室供应,每天四餐,4例由患者家属烹制,每天六餐,另外,21例除常餐外2餐奶类(奶类或安素)或骨肉汤,即每天鼻饲饮食次数为6次,每次注入量为200~250 ml。
2.3 注入前后胃管的处理灌注前必须先抽吸胃管观察胃液的颜色,检查胃管的位置是否正确,见有胃液抽出后注入少量温开,然后注入食物,防止胃管移位注入的水或食物进入气管而致患者窒息。
灌注结束应注入少量温开水清洁管腔,避免食物积存在管腔内变质引起胃肠炎或堵塞管腔。
2.4 用后物品的处理盛装食物的容器每次用后必须清洁消毒。
注射器清洁消毒后备用,需每天更换。
2.5 确保食物的质量,掌握恰当的鼻饲量注入的食物要新鲜配制,鼻饲饮食开始时,注入量宜少,灌注速度不宜过快,食物要求易消化,待患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
做到定时定量,避免因一次注入量太多或间隔时间太短而引起消化不良。
颅脑损伤患者鼻饲的饮食护理
发表时间:2013-08-13T17:38:48.2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玲
[导读] 患者在颅脑受到损伤的应急情况下,可继发胃、十二指肠等粘膜发生糜烂、溃疡,加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极易导致应激性溃疡出血。
张玲(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人民医院 13150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327-01
颅脑损伤患者,伤后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从口摄入食物,常导致营养失调,往往需要通过鼻饲进行肠内营养治疗,以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鼻饲饮食营养治疗,得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3日共收治30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多数为车祸所致,伤后2-3天仍昏迷,但肠鸣者恢复的病人,可以先用50-100毫升的温开水通过鼻饲管注入胃内,如患者无胃液返流,腹胀等症状,可开始鼻饲饮食。
2 护理
2.1 鼻饲饮食的管理
2.1.1 鼻饲初期,食品主要为牛奶、豆浆、米汤,其次可加入鸡汤、鱼汤、排骨汤、菜汤等纯质食物,而后逐渐加入较稠的肉泥、素菜泥。
但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营养改善情况,可酌情增加鼻饲量及次数。
但不能盲目加量,以免造成患者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问题。
为了使患者能适应,开始鼻饲饮食用量宜小(50~100ml/次),次日增加到200ml/次,1次/2小时,总量为2000~2500ml。
2.1.2 由于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引起肠道感染,所以鼻饲饮食应现用现配,物品应严格清洁消毒,每天更换1次。
2.2 鼻饲前、中、后的护理
2.2.1 鼻饲前的护理:
⑴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a.用注射器接胃管末端,抽吸是否有胃液抽出。
b.检查胃管长度,应在45~55cm之间。
⑵准备好温开水,鼻饲液,温度在38~40℃左右,避免过冷过热。
⑶确认鼻饲管在胃内,注入10~15ml温开水,检查胃管是否通常。
⑷将床头抬高15~30°。
2.2.2 鼻饲中的护理:
⑴推注速度应均匀缓慢。
⑵推注后应及时返折胃管,防止空气进入。
⑶鼻饲液为混合性流食时应当间接加温,以避免蛋白凝固,新鲜果汁与奶液应分别注入,防止产生凝块。
⑷注入药物时,应将药物研碎,溶解后注入。
2.2.3 鼻饲后的护理:
⑴鼻饲后用30ml温开水冲管,防止食物残留在胃管内引起变质。
⑵ 30分钟后再翻身,不易马上运动。
⑶将胃管末端返折,用纱布包好,固定在枕旁,防止胃管脱出。
⑷长期鼻饲患者给予口腔护理3次,并定期换胃管,硅胶管每月更换一次。
置管的鼻腔应每天滴液体石蜡油1滴,以减轻胃管摩擦力,防止鼻粘膜干燥糜烂。
2.3 鼻饲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2.3.1 鼻饲饮食返流
防止鼻饲饮食返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为防止鼻饲饮食返流,鼻饲速度不应过快,必须注意温度适宜,鼻饲前先充分吸痰。
⑵鼻饲后将床抬高30度持续2小时,重力和坡度作用可防止返流。
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防止呕吐。
⑶在出现胃液返流时,可适当减少每次鼻饲量,严重者暂无进食。
每次鼻饲前要从胃内抽吸胃液,如果每次胃液超过100ml,应禁止鼻饲。
2.3.2 消化道出血
患者在颅脑受到损伤的应急情况下,可继发胃、十二指肠等粘膜发生糜烂、溃疡,加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极易导致应激性溃疡出血。
主要表现为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和柏油样大便,严重者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可用冰盐水和盐酸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粉进行鼻饲,2h后进行胃肠减压,停止鼻饲,必要时静脉应用止血药物预防出血。
病人出血停止48h后,无腹胀、肠麻痹、有肠鸣者,方可慎重喂养,初量宜少,每次<15ml,每4-6h/次。
2.3.3 便秘和腹泻
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加上鼻饲饮食纤维性食物少,致使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粪便干结、坚硬和排便不畅,如患者无糖尿病,可通过鼻饲管注入蜂蜜水,每次100ml,每日三次,或给缓泻剂,外用开塞露通便,必要时可行少量不保留灌肠,同时调整鼻饲饮食的配方,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出现腹泻,应观察记录粪便性质、颜色及次数并告知医生。
同时保留标本送常规检测或培养,并进行对应处理,减少鼻饲饮食量及脂肪摄入,保持鼻饲饮食的温度接近体温,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必要时暂停鼻饲饮食。
此外,还应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可用温水清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防止皮肤溃烂发炎,如出现脱水症状时按医嘱及时补救。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往往出现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剧增,营养需求量较高,尤其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使患者处于负氮平衡,增加了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所以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主张早期鼻饲饮食行胃肠内营养。
由于颅脑损伤患者丧失主动摄食能力,每日输液提供的能量不足以维持机体高代谢、高分解状态的需要,应激反应期间给予适量的肠内饮食可以保护、维持肠内黏膜屏障,防止细菌迁移,保持肠内正常菌群分布,并且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外伤后所出现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所以应尽早给予肠道内营养。
鼻饲饮食是目前普遍提倡的营养支持方式,具有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持良好的胃肠道消化功能,提高了患者的免疫能力,促进了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