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6.98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景区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旅游景区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国内关于旅游景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对于旅游景区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对于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的分析,将有助于全面了解旅游景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旅游景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景区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旅游景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问题,为提升景区的品质和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旅游景区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景区的特色文化、自然环境、游客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旅游景区的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议题和方法,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
对旅游景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通过深入探讨旅游景区的相关问题,可以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景区的品质和影响力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知网的旅游景区近十年国内研究的分析,探讨景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近十年来基于知网的国内旅游景区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知网在旅游景区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情况,从而揭示其在推动旅游景区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在线旅游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对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在线旅游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在线旅游研究的进展,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将回顾在线旅游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在国内外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在线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评述,包括在线旅游平台的建设、用户行为分析、旅游推荐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在线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信息安全、用户隐私保护、旅游服务质量等。
本文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在线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在线旅游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在线旅游研究呈现出日益活跃和深入的态势。
在研究领域上,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在线旅游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消费者行为、目的地营销、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旅游推荐系统等方面。
关于在线旅游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国外学者关注于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化平台的用户体验和功能布局。
例如,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国外在线旅游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用户在平台上的浏览、搜索、预订等行为数据,探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购买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等。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也为在线旅游企业提供了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
目的地营销也是国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优化等手段,将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优势展示给目标受众,提升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研究者们还关注于如何评估营销策略的效果,以及如何根据反馈数据进行优化调整。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全球旅游业发展的热门领域之一,其以保护和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核心,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围绕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总结国外经验,并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启示。
一、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1.生态旅游概念与意识的发展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从概念定义和意识觉醒开始,早期主要聚焦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随着旅游从旅游者关注到业者和目的地层面,生态旅游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而后,关注点进一步延伸到社区发展、文化保护与利用、参与与教育等方面。
2.生态旅游的管理与规划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注重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与规划,地方层面的管理与监管,旅游业参与者的自律行为等方式,不断完善了生态旅游的管理体系。
此外,国外生态旅游还涌现出一些创新的管理与规划模式,如共同管理、合作经营等。
3.生态旅游与地方社区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将目光放在如何使当地社区从生态旅游中受益。
通过培育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和产品,提升社区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实现社区与旅游业的共赢。
4.生态旅游与文化传承国外生态旅游研究发现,保护、传承和利用地方文化对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旅游者和当地社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外生态旅游的启示1.加强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是政策和规划方面的支持不足。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应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培育专业人才和加强技术支持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初期,因专业人才缺乏和技术支持不足,导致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缓慢。
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加大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并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
3.倡导公众参与与社区共同管理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显示,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同管理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一、本文概述近30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推进,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和生态旅游的重要载体,其研究与实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然后重点梳理了国外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游憩管理、社区参与、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探讨了国外国家公园研究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对国外国家公园研究的系统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早的国家公园概念起源于美国。
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诞生。
随后,国家公园理念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各个国家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公园体系。
在过去的近30年里,国外国家公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一方面,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作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公园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目前,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公园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二是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公园的管理和监管,确保了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国家公园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高了国家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于我国来说,国外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国家公园体系;我们也应该加强国家公园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应该加强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高国家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摘要】摘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自然环境承载游客数量的极限,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探讨了影响容量的因素包括生物多样性、气候和土地利用等。
然后介绍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
随后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管理与规划,强调了在发展生态旅游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跨学科合作。
最后展望了未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发展,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念、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规划、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现状、管理与规划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旅游景区或自然保护区所能够承载的游客数量和活动程度。
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平衡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过度开发和过度游客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综合考量不同因素的问题,包括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游客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游客行为的规范等。
它不仅考量了景区内部的容量限制,还考虑了周边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生态旅游强调在旅游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本文旨在概述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探讨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明确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然后,将回顾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
接着,本文将重点梳理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生态旅游的理论框架、目的地选择、游客行为、环境影响、社区参与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本文旨在揭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本文将展望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为深入研究和实践生态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生态旅游的定义与发展背景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尊重与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追求,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旅游的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
从地理范围来看,生态旅游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
在旅游方式上,生态旅游强调对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体验,倡导游客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游览,如徒步、观鸟、摄影等。
生态旅游还注重与当地社区的互动,鼓励游客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生态旅游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全球环境问题和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影响。
近十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旅游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参考。
首先旅游文化研究在理论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还探讨了旅游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此外旅游文化研究还关注旅游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其次旅游文化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旅游文化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文化对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文化对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具有显著影响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再次旅游文化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例如将旅游文化与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视野。
这些跨学科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还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旅游文化研究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组织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旅游文化研究,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旅游文化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学者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世界各国的学者共同探讨旅游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推动旅游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引言生态旅游是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类型之一。
1966年英国规划大师彼得•霍尔就将娱乐旅游业解释为世界城市的一种产业部门,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七大特征之一。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大约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
世界旅游组织的长期预测表明,不仅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数目将有长足增长(预计到2010年会超过10亿),而且这些旅游者中参加生态旅游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国民自然教育,对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二、生态旅游者类型研究综述(一)生态旅游者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旅游学所具有的边缘学科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包括生态旅游者类型,是一个多学科知识交互运用的创新过程,因此,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生态旅游者类型的研究涉及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旅游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
(二)国内外生态旅游者类型研究进展1.国外生态旅游者类型研究进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予以关注,国外生态旅游游客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
其中加拿大、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多,也较早;澳大利亚、欧洲其次。
2002年是联合国所定的“世界生态旅游年”,此前,世界旅游组织(WTO: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特别委托专家对七个重要的生态旅游客源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该调查是至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调查。
弗雷尔和厄格(Fennell&Eagles)认为游客是生态旅游框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国内生态旅游者类型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证方面都还很缺乏。
肖朝霞等(2001-2002)以云南香格里拉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为例,对国内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进行的调查,是中国大陆目针对生态旅游者最早的实证研究;随后,有黄震方等(2003)以江苏海滨生态旅游区为例,从团队构成、旅游动机与目的、停留时间、旅游信息渠道和选择等方面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陈福亮等(2005)以三亚南山旅游文化区为例,对旅游者行为特征作出调查,并与国外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进行了比对;李燕琴(2006)通过对较大规模采自生态旅游目的地(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样本进行监督分类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将生态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并认为其中经常的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同属一般的生态旅游者。
浅谈近二十年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新进展及趋势我国旅游地理学科研究起步较晚,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发展至今只有近30年的历史,虽然如此,由于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旅游地理实践活动大量开展,一些理论、方法、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1]主要研究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市场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地图等基本内容。
[2]下面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者的行为规律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包括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和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一般来说,旅游者行为随着旅游目的地距离的增加,游客的数量减少;大空间尺度行为中,人们力图到级别高的旅游点旅游,并力图采取闭环状路线旅游;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中,人们较多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在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了游客的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对不同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很新的研究成果。
如谢彦君(1990)提出了一种游客心理状态与目的地景观状态之间的关系模型来解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目的地选择的不同偏好影响。
[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感知环境、旅游效益和旅游偏好。
由于人们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21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体验性旅游现象,这些旅游者称为新旅游者。
所谓的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
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是内在的,存在各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这种追求体验的新旅游者追求的目标与传统旅游者也不完全一样,决策行为与传统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不同,表现出新的规律性。
二、旅游市场预测旅游市场预测在市场细分基础上对游客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出现了分析的多学科方法,分析的手段、模型多样化。
第16卷第4期2001年8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 TH SCIENCESVol.16 No.4Aug.,2001文章编号:100128166(2001)0420556207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Ξ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游学界、生态学界和相关学科的极大关注。
首先对十几年来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着重评述生态旅游类型划分和规划管理。
接着分析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并侧重生态旅游的分类和分区、生态旅游开展的利弊、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其规划管理等四个方面。
最后,就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差距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 键 词: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1]于1983年首先提出。
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早在1990年全球生态旅游业产值就已达20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以10%~30%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2],在整个旅游业中独树一帜,集中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生态旅游概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专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
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对厄瓜多尔等5个国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于1990年出版《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3]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地区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6年制订的《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在所确定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方案的优先领域中,都体现出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
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生态旅游作为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得以确认。
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
1.1 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2 nal of Travel 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 Man2 agement)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2 able Tourism)等,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旅游管理》1993年第2期还推出了生态旅游专辑。
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部:Lindberg等[4]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Ξ收稿日期:2000211227;修回日期:2001203205.E-m ail:czxemai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子课题“区域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号G2000046807)资助.作者简介:陈忠晓(19752),男,浙江兰溪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应用景观生态学和土地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
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
《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6]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
Martha Honey[7]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 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1.2 涉足学者越来越多,国际组织机构应运而生Lindberg等[8]研究伯利兹的论文,主要是揭示生态旅游业对当地社会或社区的积极正面的经济和文化影响。
Martha[9]则实地调查生态旅游的收益分配。
她对加拉帕戈斯群岛和Monteverde的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表明,当地社区的生态旅游收入很少,而城市的大私人企业则控制和获取生态旅游的收益。
从1990年以来,生态旅游协会(TES)主席Megan Epler Wood一直从事生态旅游评价、产业趋势和社区参与的研究。
还有像Reid[10]、Ziffer[11]等都曾经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的关系做出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结论。
主要的组织机构有:生态旅游协会(TES)、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TNC)、国际保护组织(CI)、世界野生动物基金组织(WWF)、旅游人类学委员会(I2 UAES)等,都为生态旅游业在区域或全球尺度上的顺利开展做过很多工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生态旅游协会。
从1991年以来就与华盛顿大学(GWU)合作,面向社会提供生态旅游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还通过创办论坛和专题讨论会,提供最新的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各种规划管理方法。
1.3 生态旅游类型划分尽管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正从描述性研究向更为严格的理论化研究迈进[1215],但目前大量研究工作和实践尚处于经验阶段。
很多学者还在致力于理清生态旅游、可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真正含义的问题上。
如加拿大环境顾问委员会(CEAC)主席Scace[16]、Farrell等[17]、Boo[18]和Cater等[19]从不同角度、立场给生态旅游下过不同的定义。
在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上的分歧,导致对生态旅游类型划分上的多样化特点。
Linberg[2]一方面分为中坚的(hard-core)和专注的(dedicated)生态旅游,一方面又划分为主流的(mainstream)或临时的(casual)生态旅游。
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生态旅游战略划分为自助型生态旅游大众型生态旅游。
Orams[20]划分生态旅游为积极主动型和消极被动型两种。
主动型生态旅游是指有着更为严格标准的生态旅游。
它的开展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强调资源基础得以改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
相比之下,被动型生态旅游则是仅仅以维持资源现状,不对自然或人文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弱可持续旅游模式。
此外还有人把生态旅游分为大众化和替代性的生态旅游。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局(ANPS)在生态旅游划分时,根据资源开发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强度不同,采用05级的6级分类系统。
综上所述,国外对生态旅游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两个标准。
一是参与的生态旅游者的数量,二是生态旅游者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比较偏重后者。
同时,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
一般而言,游客数量的增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明显。
笔者比较倾向于把生态旅游划分为积极主动型和消极被动型的分类。
这样更利于我们把握生态旅游的实质,也有利于分析生态旅游者的活动特征,进而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进行协调和控制。
1.4 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1.4.1 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现生态旅游部分思想的旅游规划早于生态旅游本身的历史,主要表现是旅游规划引入生态学的思想[22]。
80年代中期提出了基于社区之上生态发展的理念,认为生态旅游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地方人民对生态旅游的态度和生态旅游机会的可得性。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专著和学术论文上,如《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4]、《生态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们的参考文献注解》[5]、《生态旅游介绍》[23]等,并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引入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主要参照和借鉴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旅游管理组织———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NPS)出版的《设施和项目设计的综合指导手册》提出了包括自然和文化资源、景区设计、建筑设计、能源管理、水供应、废水处理和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可持续设计基本原则和方法。
此后澳大利亚也出版了类似的文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的低环境影响设施设计。
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是生态旅游规划中的755第4期 陈忠晓等: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重点。
Gunn[24]在1988年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即划分为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旅游服务社区。
这一模式提出后被普遍采用。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功能分区分为自然环境区、集中游憩区、野生游憩区和野生保护区等4个。
1.4.2 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案例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
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5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3]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了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突出强调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对生态旅游区环境和特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一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
澳大利亚政府自从90年代以来就一直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生态旅游战略[25]。
要求经营者必须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的完整性;提高自然资源(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支持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所雇佣导游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
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优先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26]。
有的州还制定了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6]。
瑞典、英国和荷兰等国家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中强调尊重地方文化传统,注重社区参与,增加当地人管理旅游业的权力。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非洲国家,如肯尼亚、赞比亚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家,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将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27]。
加勒比海沿岸各国从90年代初开始实施区域性的生态旅游战略,定期举行生态旅游会议,调整传统海滨胜地旅游内容与方式,以适应改善环境的要求。
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我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兴起于90年代初。
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