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12.35 MB
- 文档页数:23
胫骨平台三柱理论
胫骨平台三柱分型示意图见图1 。
取胫骨平台俯面观,A 点为胫骨结节,0 点为胫骨棘连线中点,c 点为腓骨头前缘,B 点为胫骨平台内侧嵴。
胫骨平台被0 A 、O C 、0 B 三条线分割为三个部分,分别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及后侧柱,将累及皮质破裂定义为柱骨折。
胫骨平台面俯视后外侧髁骨折塌陷、劈裂、向后移位:
选用后外侧入路,切口可以直,可以“L”:
上海六院骨科罗从风教授对三柱理论的认识已经有很深的造诣,根据的实践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于后柱骨折均选择入路解剖相对简单的后内侧入路,应用解剖如下图:
“后内侧倒L形切口”:沿腓肠肌内侧头内侧进入,将半腱半膜肌及肌腱向内侧牵开,向外牵开腓肠肌内侧头,紧贴胫骨平台后侧骨面向外侧分离,实践证明只要肌松充分,术中可充分显露后外侧柱骨折块。
该切口且胫后血管神经束被小腿三头肌包绕保护,损伤风险低,避免
了传统后外侧入路损伤血管、神经的风险。
后内侧入路之术中图引用上海六院罗教授高清图片:
当然对于后柱的显露可以选择后外侧入路,但外侧入路时有腓总神经经过,所以入路时需游离神经避免损伤。
从股二头肌及肌腱与腓肠肌外侧头间隙分离进入。
后外侧入路:。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发表者:袁锋8131人已访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1、单纯胫骨外髁劈裂骨折。
( 一型)2、外髁劈裂合并平台塌陷骨折。
(二型)3、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
(三型)4、内侧平台骨折,可表现为单纯胫骨内髁劈裂骨折或内侧平台塌陷骨折。
(四型)5、胫骨内、外髁骨折。
(五型)6、胫骨平台骨折同时有胫骨干骺端或胫骨干骨折。
(六型)基于CT 的胫骨平台三柱分型:取CT 上胫骨平台横断面,以胫骨棘连线中点为中心,分别向胫骨结节、胫骨平台内侧嵴、腓骨头前缘做连线。
3 条线将胫骨平台分割为3 个部分,分别定义为外侧柱、内侧柱及后侧柱,将累及皮质破裂定义为柱骨折。
4. 不完全骨折、骨折无移位或移位<3 mm、患者麻醉风险高或预后要求低、有手术禁忌证等适宜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牵引、石膏固定、膝关节支具等。
5. 手术适应证为关节塌陷和分离>3 mm、干骺端明显移位或成角> 50°、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出现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等。
6. 对于闭合性骨折,宜在皮肤肿胀和水泡明显消退后进行手术;7. 如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可使用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待软组织条件稳定后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8. 根据三柱分型理论选择手术入路,可对外侧柱、内侧柱和后侧柱骨折的患者分别使用前外侧人路、内侧和后内侧人路,对于双柱和三柱骨折则采取联合入路进行手术。
9. 非锁定钢板适用于简单胫骨平台骨折;锁定钢板适用于粉碎性复杂骨折或伴有严重骨质疏松骨折。
10. 目前临床上常根据Schalzker 分型来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案。
Schatzker I 型骨折推荐使用小切口,2-3 枚直径为6.5 或7.0 mm 的松质骨拉力螺钉加垫圈同定;若外侧骨折块较大、较粉碎或骨质较疏松,则使用外侧支撑钢板或防滑钢板。
SchatzkerⅡ型骨折推荐采用前外侧切口、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使用多枚螺钉支撑塌陷的关节面。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经腘窝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腘窝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采用经腘窝入路作倒l切口来进入到膝关节的后方,使用t型或l型的钢板对后方进行支撑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经12个月-18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为骨性愈合(术后4个月-5个月),采用holh的评分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16例患者为优,4例患者为良,优良率100﹪。
结论经腘窝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腘窝入路;胫骨平台后柱骨折;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18-02在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近端出现骨折,其大多数的骨折的原因都是车祸或者撞击等强大外力造成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存在有周围肌腱韧带受损。
在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需要对关节面的平整度进行恢复,并重建下肢力线,并对半月板进行保护。
传统的内外侧切口钢板内固定在临床上不能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进行治疗,固定平台后柱无法得到有效恢复,内固定效果较差,膝关节的功能锻炼受到影响,导致关节功能的恢复不够理想。
我院对收治的2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进行了经腘窝入路治疗,效果显著[1]。
详细临床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范围为20岁到53岁,平均年龄为45岁。
其中对所有患者进行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其中有6例患者为单纯后柱骨折,有8例患者并存有内侧柱骨折,有6例患者存在后主骨折并存在外侧柱骨折。
其中有5例患者的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有8例患者的骨折原因为跌落,有7例患者的骨折原因为坠落。
右胫骨平台骨折
右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伤害,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以及严重的疼痛。
此类骨折发生于右胫骨头最上端处,由断裂或断裂的骨组成,浅表性骨折可以使关节受到严重伤害,并可能导致慢性滞后或不可逆的受伤。
因此,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主要集中在减少伤口感染,减轻局部疼痛和恢复功能上。
右胫骨平台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和出血。
尽管疼痛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但当患者转动脚腕或踝关节时,其可能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此外,患者可能会遇到胫骨肿胀和变形,尤其是在活动时会表现得更明显。
另外,患者可能会有紫红色的皮肤或渗出液,这些都是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标志。
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
在手术治疗方面,包括重建右胫骨平台,重建或修复断裂的软骨,以及降低关节内窝的压力。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止痛药、抗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来降低疼痛和发炎症状。
此外,为了预防感染,还可以使用抗生素。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应在家中采取正确的自我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疼痛和有助于早期康复。
对于轻度骨折,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松紧带绑定好胫骨,避免运动,以及使用冰敷来减轻疼痛。
患者还应根据治疗医生的指示使用特殊的膝关节支具,以限制膝关节的运动,并利用关节活动疗法,使关节扩张和伸展。
总之,右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伤害,发生后可导致功
能受损,疼痛难以忍受,因此,治疗及时以及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护理非常重要。
在治疗方面,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少受伤,协助患者康复。
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及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及早治愈,减少受伤的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解剖及疾病分型胫骨平台大体外观:胫骨平台内、外侧平台和髁间隆起是构成胫骨平台的三个骨性支撑结构解剖胫骨平台骨折占老年人骨折的 8%,其中外侧平台骨折多见,占55%~70%。
胫骨平台主要由松质骨构成,骨皮质薄弱,其坚硬程度低于股骨髁。
因此,胫骨平台较股骨髁更容易受到损伤,是膝关节内骨折的好发部位。
外侧平台:外侧平台较小,关节面为三角形,中部微凸(冠状面和矢状面),后外侧有腓骨小头支撑。
(因腓骨小头的支撑作用,致使外侧平台多发生粉碎性或凹陷型骨折。
外侧平台发生劈裂骨折时,应力会作用在腓骨头、颈上。
如果应力超过腓骨头、颈的极限支撑强度,即可造成腓骨头、颈骨折)。
内侧平台:内侧平台较大,关节面为卵圆形,中部微凹(冠状面和矢状面),内侧副韧带附着于平台内侧平台下方。
内侧髁承重占膝关节的60%,软骨下骨非常厚实。
内侧平台和内侧关节面比外侧平台和关节面更坚固,且关节水平位置略低。
因此。
与内侧平台相比,外侧平台更容易骨折。
累及内侧平台的骨折通常为高暴力造成的损伤,多为劈裂骨折,经常合并膝关节骨折脱位。
在胫骨平台外侧向内髁置入螺钉时,应注意螺钉误入内侧平台的关节面。
内侧平台关节面较低、微凹陷,因此由胫骨平台外侧置入螺钉时,应注意螺钉误入内侧平台关节面。
胫骨髁间嵴:为内、外侧平台关节面中间的隆起部分,没有软骨覆盖。
髁间嵴前区:内侧半月板的前角附着于髁间嵴的前内侧,其后方有前交叉韧带止点附着,外侧半月板的前角附着于髁间嵴前区的后外侧。
髁间嵴后区:呈向后下10° 斜坡,内侧为内侧半月板的后角附着,其后方为后交叉韧带止点附着,外侧为外侧半月板后角附着。
胫骨平台骨折常伴随半月板前、后角损伤或者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平台周围的骨性标志:胫骨结节:胫骨关节面下方 2 cm 左右的一骨性突起,是髌韧带的附着点。
胫骨结节损伤后可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鹅足止点:在关节面下方,位于胫骨平台前内侧,是股薄肌、半腱肌和缝匠肌三者肌腱的共同止点。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研究进展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
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中一种少见、非常特殊的类型。
由于骨折位置偏后,有腓骨阻挡,邻近又有血管神经,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困难。
一旦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发生关节面不平整,甚至塌陷,导致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
因此,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仍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现就近年国内外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分型、手术入路以及内固定治療方法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1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处于半屈位或屈曲位时遭受垂直和(或)外翻应力,使胫骨平台后外方受到股骨外髁撞击所致。
由于股骨外髁的骨质强于胫骨平台后外方,撞击后通常造成胫骨平台后外髁在冠状面上劈裂或塌陷骨折,而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通常暴力不大,骨折关节面塌陷程度和皮质劈裂长度一般较为局限。
若受伤暴力较大,则可伴发腓骨小头劈裂骨折,更严重者可同时造成后内侧髁骨折,即所谓的后侧髁双髁骨折。
另外,暴力严重时可使胫骨相对于股骨向前移位,从而造成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甚至引起邻近血管神经损伤。
前交叉韧带也容易在膝关节屈曲外翻外旋时受伤,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损伤机制相似,因此两者容易同时发生[1]。
2 诊断一般根据患者受伤史、损伤机制、临床表现以及X 线片等辅助检查结果,胫骨平台后外髁骨折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
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的骨折线主要位于冠状面上,正位X 线片冠状面的骨折线常常模糊不清,侧位片虽可显示冠状面骨折线,但内、外侧平台的重叠不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移位及塌陷程度,因此正侧位X 线片并不能良好地显示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CT 检查应作为常规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
其次,胫骨平台后外侧髁骨折伴发交叉韧带、半月板等损伤的概率极高,应尽可能行MRI 检查,并结合查体进行综合判断损伤情况。
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重点难点掌握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及治疗熟悉胫骨平台骨折的解剖了解胫骨平台骨折常见合并症一、解剖特点胫骨平台内侧较外侧大,关节面为凹形,外侧较内侧高且较小,形似马鞍,呈凸形。
从前向后有大约10°的倾斜。
平台正中的髁间棘,为交叉韧带附着点。
胫骨平台的关节软骨下骨较股骨髁薄弱,外侧骨皮质较内侧薄弱。
故外侧平台骨折多见。
二、胫骨平台骨折分类Schatzker分型Ⅰ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无关节面塌陷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关节面塌陷Ⅲ型:外侧平台单纯压缩骨折Ⅳ型:胫骨内侧平台骨折V型:双侧平台骨折Ⅵ型:双侧平台骨折加胫骨干与干骺端分离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三、临床表现膝部疼痛,肿胀和下肢不能负重等症状膝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受限注意骨折部位软组织覆盖情况和神经、血管情况尽早发现腘动脉的合并损伤四、影像学检查X线正、侧位平片骨折块移位和关节面塌陷的形态五、治疗Ø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标1.关节面平整2.良好的关节稳定性3.正常的下肢力线4.恢复膝关节活动范围5.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Ø常规切开直视下复位法的缺点严重破坏骨折端周围血运,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易出现①切口感染②恢复关节功能需经艰难的康复,但仍有部分患者难以恢复良好功能Ø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利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挤压复位作用可达到以下效果:纠正力线,复位膝关节脱位挤压分离骨折块使之复位打压骨块时防止骨折块向周围分离双反牵引架术中安装双反牵引器牵引器牵开关节,恢复力线,自胫骨结节下方2~3cm处经皮置入导针,方向指向塌陷骨块以阶梯钻逐级将针孔扩大骨块形成骨隧道沿骨隧道植入髂骨条,打入器打入至骨缺损部位植骨条最终位于骨缺损部位经皮置入接骨板,并以加压螺栓纠正平台宽度本章小结:·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内侧半月板较大,近似C形。
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 形·几种特殊检查:半月板旋转挤压试验(McMurray试验)研磨试验(Apley试验)蹲走试验等·Schatzker分型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型,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六型·无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可采用下肢石膏托固定·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为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需要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原则: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有骨缺损时,应植骨填充、早锻炼晚负重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
超清多图:带你重温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及治疗原则,必看!在本文中,我们重温了胫骨平台稳定性的重要概念,并再次强调了在制定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手术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损伤,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在1950年代,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的手术技术还没有标准化。
石膏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不能避免下肢短缩,这使得后期尝试复位移位的骨折块时变得很困难。
牵引可以用于控制下肢短缩。
牵引的张力可以通过韧带牵拉机制使有软组织附着的骨折块复位。
没有软组织附着的压缩关节骨折块则无复位。
随后,在1960年代初期,AO发表了指导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重点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绝对稳定、矫正轴向畸形和早期活动。
大多数早期研究认为关节稳定性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关键的目标,但未能指出哪些骨折块负责关节稳定性以及如何恢复关节稳定性。
1974年,Schatzker发表了胫骨平台骨折分类,根据骨折的复杂性、患者的年龄和骨质,分为六种主要类型,按严重程度升序排列。
Schatzker分类主要基于平片和两个平面的CT断层扫描。
大多数骨折的主要平面为前后位。
Schatzker认识到不稳定作为手术指征的重要性,并建议怀疑关节稳定性存疑时在麻醉下进行膝关节检查。
2018年,Kfuri和Schatzker重新审视了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定义了劈裂楔形骨折块的三维位置对于决定手术入路和支撑钢板最佳位置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劈裂楔形骨折块是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重温了胫骨平台稳定性的重要概念,并再次强调了在制定胫骨平台骨折固定手术计划时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胫骨近端的解剖胫骨的关节面和附着的软组织提供两个功能:(a)稳定性:胫骨平台与关节面自然容纳股骨髁以及使股骨髁保持在正常位置的能力;(b)重量传递:恢复正常的负重能力。
胫骨近端骨骺有两个独立的髁,各自的表面均有软骨。
外侧髁凸起且较小,内侧髁凹陷且较大。
每个关节面都由相应的半月板部分覆盖。
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效果
刘高强
【期刊名称】《齐鲁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5
【摘要】目的观察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86例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情况分别采用后外侧入路(42例)及后内侧入路(44例)途径进行骨折复位并实施内固定。
结果手术后病人整体恢复情况良好,骨折基本愈合,术后病人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优良率为84.9%,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83.7%。
病人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H=14.95、15.43,P<0.05)。
结论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固等优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总页数】3页(P436-438)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内;治疗结果
【作者】刘高强
【作者单位】莱芜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3.42
【相关文献】
1.内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J], 蒋正武;赵越;席武
2.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 [J], 张金利;张铁良;袁天祥;马宝通;刘锡步;袁树强;曹清;孙杰;赵宝成;董强
3.后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累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的疗效 [J], 刘英春
4.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的应用效果 [J], 甘艺荣
5.经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侧劈裂骨折的应用效果 [J], 甘艺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