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空气的成分 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空气的成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节课是鲁教五四学制版八年级全一册《空气的成分》单元中的一课。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空气的基本概念、成分和特性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2.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空气的成分。
学生将学习到空气中的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的存在,并了解它们在生命体代谢、大气层的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
3.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 -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检验空气的成分;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准备以下教具: - 实验装置:玻璃瓶、蜡烛、净化棉、水杯; - 实验用品:打火机、电子天平; - 清晰的图片或教具:用于展示空气的成分和实验过程; - 课件或黑板白板:用于呈现和记录课堂内容。
2. 教学环境本节课的教学环境需要保持安静整洁,确保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实验时确保教室通风良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为了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或者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导入,让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以及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展示空气的成分通过图片或教具,展示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气体的比例。
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气体在空气中的存在情况。
3. 实验观察空气的成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空气中的成分,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将一只玻璃瓶内倒入一些水,再用蜡烛点燃,然后将瓶口紧盖。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火焰逐渐变小并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完了。
此时,打开瓶盖,向瓶内倒入净化棉和水杯,再次盖上瓶盖。
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火焰依然能够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可以使蜡烛维持燃烧。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反思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作用。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通过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和认识空气质量报告,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准备】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教学过程】课前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空气中有什么?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
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或者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可自己搜集或从实验室借取。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审视,较为理性地、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倾听学生们的争论和发言,随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并时时点头或用贴切的话语对学生们的表现表示赞许。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实验探究4-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宽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四单元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学案【学习目标】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重、难点】实验的设计和误差分析【课前预习】1.混合物: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2.纯净物:像氧气这样,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3.思考: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容器的容积?4.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5.练习仪器连接:左手持试管,右手持橡皮塞,稍用力转动塞入。
6.量筒读数: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课本42页) 【学习过程】一、你对空气都有哪些认识和了解? 空气成分含量(体积分数)三、实验探究: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00% 氧气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空气的体积2.实验原理: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某气体转化为固态物质,进而测定剩余气体的体积。
3.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将一支注射器内留有一定体积(30mL)空气,连接好装置,将气体全部推入另一支注射器,若仍为30mL,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②测玻璃管的容积:(已测好,在玻璃管标签上)③加药品:向玻璃管中添加足量(一药匙)铜粉,塞紧橡皮塞(一支留有30mL空气,另一支不留空气),根据酒精灯高度将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加热:不断交替推注射器活塞。
⑤读数: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讨论:在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呢?4.实验现象:色铜粉逐渐变为色,注射器内气体体积。
5.实验数据:6.实验结论:四、表达交流:以上实验在哪些环节上可能出现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达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B.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学习空气成分做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利用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具,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5. 总结空气成分及环保意义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包括成分的名称、体积分数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创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局或空气监测站,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监测过程。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一节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能说出空气的组成。
2.掌握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
3.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约占______,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其他气体约占________。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利用物质与氧气反应消耗空气中的__________,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减小的体积就是________________。
3.氧气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氮气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稀有气体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关注空气质量: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保持______________,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排放到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5.空气质量报告:(1)空气污染指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____________、及总悬浮颗粒物等。
(2)空气污染指数越小,表示污染物的含量______________,空气质量____________。
二、预习展示学习建议:认真学习,然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下面的关于水的组成的检测题,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有丰硕的收获!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中只含氧气和氮气B.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C.空气中的CO2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D.酸雨的产生与空气污染有关3.空气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保护气B.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数值越大,说明空气的质量越好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所以常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4.2015年冬,连续多日的雾霾给襄阳人的生活来带不便,下列措施不利于防治雾霾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 B.使用清洁能源 C.乘坐公交出行 D.垃圾集中焚烧5.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A.水蒸气 B.稀有气体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6.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下图所示装置: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鲁教版(五四学制)(2024)八年级全一册《空气的组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空气的组成》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一册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旨在介绍空气的重要性和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讲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通过对空气组成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和日常生活中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空气的存在、空气的一些用途等,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误差分析。
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空气的组成、实验原理等知识。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过程。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播放有关空气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
3.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空气的组成和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对空气的认识。
已有知识水平。
(三)、实验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 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和装置。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共2课时)第1课时 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了解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历史,能设计实验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含量的方法。
(重点)3.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同时,主动对所学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二、问题导学:1.认识空气 (1)空气的成分氮气 约78%氧气 约21% 体积 分数 稀有气体 约0.934% 二氧化碳约0.034% 水蒸气和杂质 约0.002%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 氮气和氧气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①将紫红色的铜粉放入_硬质玻璃管_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 紫红色固体变黑②在实验中,使铜粉足量是为了 充分和氧气发生反应 ;不断推拉注射器的作用是是 空气中的氧气和铜粉充分反应 ;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铜+氧气−→−∆氧化铜 。
③如果在密闭系统中, 针筒和硬质玻璃管内分别有15 mL 和50 mL 空气,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球的状态恢复至反应前,读取针筒内气体的体积为2 mL ,则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为_13 mL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④用上述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常常出现误差,可能的原因有 药品量不足 、 装置的气密性不良、 未冷却至室温 、读数。
三、学情诊断:【诊断1】下列说法哪一种正确(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含氮气78%,含其它气体约1%。
B.燃油汽车排出的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答案】B【诊断2】在图示的装置中,点燃燃烧匙里的红磷,观察到①,待红磷不再燃烧,集气瓶冷却,打开弹簧夹,看到②,原因是③。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为集气瓶容积的④,证明⑤。
【答案】①红磷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②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③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瓶内压强减小;④15; ⑤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第1课时 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 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 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分: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 ) A.全由天然材料制成 B.全由人造材料制成C.由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面料中的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涤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A、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合成材料涤纶,故A错误;B、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人工合成材料涤纶,故B错误;C、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人工合成材料涤纶,故C正确;D、该面料中含有天然材料棉和合成材料涤纶,故D错误;故选C2.下列房屋的结构主要是用人造材料建造的是()A.茅草屋B.竹楼C.钢筋混凝土的楼房D. 窑洞【答案】C3.你的学习用品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A.塑料尺B.钢笔C.圆珠笔D.毛笔【答案】D4.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给自行车打气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C.用食醋去除水垢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答案】C5.家庭厨房中常发生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水沸腾C.天然气燃烧D.菜刀生锈【答案】B6.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着干燥玻璃呼气木炭在O2中燃烧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A B C D【答案】B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和杂质1%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C.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被污染的空气是混合物D.实验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解析】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它气体和杂质1%,故A错误;B、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含有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故B错误;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D、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实验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D正确.故选:D.8.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A.石蜡融化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答案】B【解析】纸张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而石蜡融化,酒精挥发,冰雪融化均属于物理变化。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
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
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教学的起点挂靠在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上,是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着力考虑的问题。
因此,我在课前布置研究性课题——空气中有什么?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他们的高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不失时机地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如何应用化学反应的方法。
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设计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
想。
探究的动因源于问题,探究的功效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本节课追求的又一个教学目标,对于“关注空气质量”,“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等知识的学习,宜采用学生课下收集资料,课上自学教材和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