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1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
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原文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析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庐山最负盛名的三大寺院:西林寺(苏轼的《题西林壁》)、东林寺、大林寺;大林寺屡遭劫难数毁于火,目前遗址在琴湖水库中;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人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词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同步检测卷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竺.可桢(zhú) 翩.然(piān)孕.育(yùn) 重峦叠嶂.(zhàng)B.萌.发(méng) 农谚.(yàn)延.迟(yán) 销声匿.迹(nuò)C.簌.簌(sù) 丘陵.(líng)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D.经.度(jìng) 差.别(chā)海棠.(táng) 草长莺.飞(y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次第 起源 榆叶梅 北燕南飞B.纬度 侯鸟 桃花开 周而复始C.刺槐 连翘 逆温层 冰雪融化D.采集 悬殊 生态学 哀草连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
____________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①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
章节测试题1.【答题】给加下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嘀咕______(dī dí) 谚语______(yán yàn)告诫______(jiè gài)辩论______(biàn bàn)呕吐______(ǒuōu)谣言______(yáo yāo)【答案】díyàn jièbiànǒu yáo【分析】本题考查对汉字读音的掌握。
【解答】要想正确解答此类试题,就得识字量大,做到见到就能拼出拼音,注意平翘舌的运用,声调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选到正确的读音。
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2.【答题】找出下列字的特点填空。
(1)“咳嗽、呕吐、唠叨、嘀咕”我发现组成这些词的字都是______字旁,我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谚语、谣言、告诫、辩论”组成这些词的字都是________字旁,说明跟________有关。
“谚”字查字典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答案】(1)口嘱咐吃喝呼喊呼吸(2)言语言讠九【分析】本题考查仿写词语及查字典的能力。
【解答】(1)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进行仿写,还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增加词汇的储备量。
(2)解答本题需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熟悉查字典的过程,多识记生字笔画、部首,规范书写。
3.【答题】体会加下划线部分表现的情景,再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1)汽车___________开过去了。
(2)起风了,教室的门___________关上了。
(3)球打在了窗户上,玻璃___________碎了。
【答案】示例:(1)汽车嗖的一声开过去了。
(2)起风了,教室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3)球打在了窗户上,玻璃哗啦一声碎了。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连翘.(qiào)悬殊.(shū)衰.草连天(shuāi)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延.迟(yán)周而.复始(ér)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纬.度(wěi)销声匿.迹(nì)簌簌.落下(shù)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割麦插禾消声匿迹内陆孕育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抽青物侯C.花香鸟语籁籁落下山脚海棠D.衰草连天草长鹰飞农彦灵敏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足球的发展壮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B.《奔跑吧兄弟》这个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B.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C.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D.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5.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阅读百得元成练习(12分)大林寺桃花盛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木北
【题目】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2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1】请联系选文的内容,说说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
体现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
《塞下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
体现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大林寺桃花》一诗中,诗人登山时,山下的桃花已经凋落了,而海拔较高的大林寺中的桃花却刚刚开放,这体现了高下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塞下曲(节选)》一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景象可以从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来分析。
天山在我国北方,处于高纬地带,同一季节高纬地带气温要相对比低纬区低一些;天山海拔较高,地理学告诉我们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所以综合起来说就是由于天山上道海拔高而且地处高纬地区,在夏季也会下大雪。
八、课外古代诗词诵读——《大林寺桃花》《书愤》训练巩固1.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请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大林寺【唐】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
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
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化成”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
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桃始华②若别造一世界者(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注】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贬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大林寺桃花》同步练习
一、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二、分析:请简要分析作者前后的心情变化。
三、赏析。
指出诗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赏析。
四、拓展阅读。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简析诗歌当中应用到的表现手法。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高下差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二、登山前,诗人为春光逝去而感到遗憾;登山后,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由衷的惊喜和宽慰。
三、示例:对比的手法。
作者把人间“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发现山中桃花开放的惊喜之情。
(意思对即可。
如从借景抒情、拟人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课后能力提升
四、1.对比(衬托)、拟人。
(分析略)
2.回忆去年少女与桃花的美丽交相辉映,今年伊人不再,而桃花依旧鲜艳,表达作者内心的失落、惆怅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专项训练】《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人从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到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写起。
然后由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他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这种感慨,从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歌前两句描写初夏,百花已经凋零,但却在深山这座寺庙里见到刚刚盛开的桃花。
在用词上,作者非常讲究,诗一、二句中的“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记事写景,而实际上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
而且,首句的“人间”并非仅仅是“山寺”的对仗工整,它的着意斟选,意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话中的仙境。
第三句紧跟着说“长恨春归无觅处”,间接表明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春光已逝的惋惜。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做铺垫,第四句“不知转入此中来”虽未直接抒情,但作者的惊喜之意已全然溢于言表,令读者深为共鸣。
本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并采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天真可爱。
短短的四句诗里,从内容到语言都并不深奥,简单易懂,但却包藏着十分自然、深刻的情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思维导图记忆法1. 大林寺桃花_______芳菲尽,_______始盛开。
长恨_______,不知_______。
【小题1】1. 将古诗补充完整。
【小题2】1. 这首诗是①代诗人②写的。
【小题3】1. 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尽:①始:②觅:③【小题4】1. “芳菲”指①。
诗中与“芳菲尽”相呼应的短语是“②”。
【小题5】1. 登山前,诗人为①而遗憾,登山后,诗人看到②又感到惊奇。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被贬任江州司马。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②芳菲:盛开的花,泛指花。
(1)请简要分诗人登山前后心情所发生的变化。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指出市中所运用的一种手法,并就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1)登山前,诗人为春光逝去而感到遗憾;登山后,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由衷的`惊喜和宽慰。
(支出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分1分)
(2)示例:对比的手法。
(1分)作者把人间“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发现山中花开得惊喜之情。
(2分) (意思对即可。
如从借景抒情、拟人、比喻等角度分,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