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寒战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曲马多治疗全身麻醉后寒战反应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曲马多治疗全身麻醉后寒战的效果。
方法在麻醉恢复室(PACU)里选择80例术前ASA分级Ⅰ-Ⅱ级全身麻醉后发生寒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A组)给予注射生理盐水10ml,并给予加强保暖措施,5min后未缓解者继续予药物处理。
静脉组(B组),给予曲马多10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静脉缓慢注射,观察记录给药后5min内寒战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A组患者5min后寒战好转3例,占7.5%,其余患者无明显改善,B组注药后1-2min患者感寒战明显好转,5min寒战消失的患者占95%(38例),其余两例好转。
曲马多缓慢注射组有两例患者有一过性轻微恶心,无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结论静脉给予曲马多2mg/kg是治疗全麻后寒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
【关键词】曲马多寒战全身麻醉寒战反应是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反应,发生率较高,观察发现全身麻醉后其发生率可高达10%-20%,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寒战时患者可有不自主的全身抖动,包括四肢抖动,头面及颈部肌肉抖动。
寒战不仅给患者造成强烈的不适感,还可增加氧耗及代谢率,严重时可增加达300%。
由此引起的心排血量和通气量增加,对原有心肺疾病的病人非常危险。
寒战还可使眼内压和颅内压增加665。
同时,寒战还干扰监测(如ECG,SpO2等)的准确性。
所以有必要对全身麻醉后寒战反应进行处理。
本文对静脉内缓慢注射曲马多注射液治疗患者寒战反应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身麻醉后出现寒战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20-60岁,体重40-80kg。
入手术室后给予常规监护ECG、HR、SpO2 ,麻醉后常规检测eTCO2 ,给予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常规诱导并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断追加芬太尼并予瑞芬太尼、丙泊酚泵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5min停麻醉药,手术结束后即送入麻醉恢复室,患者一般5min-10min后清醒拔除气管导管。
全麻术后患者发生寒颤的处理进展【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寒颤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方法:大量查看文献并总结临床经验。
结果:有多种方法可以减轻术后寒颤,但所有的治疗方法中都或多或少给患者造成其他的影响。
结论: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全麻;术后;寒颤1.麻醉后寒战的定义麻醉后寒战是麻醉后患者苏醒期间出现不随意的机肉收缩。
以往多被称为“硫喷妥样强直”,“氟烷样强直”,“特发性全麻后颤抖”,其发生率可达5%-65%。
一般先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和中心体温下降。
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外科手术的禁忌相对越来越少,手术的难度在不断刷新纪录,并发症的发生也越来越多,处理起来也较棘手,其中之一就是对术后寒颤的处理。
临床上术后寒颤的发生率大约在20%,它给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伤口的裂开和疼痛。
同时给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所以,对术后寒颤及时有效地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就目前临床上对术后寒颤处理方法做对比与分析,具体如下。
2.麻醉后寒战护理干预2.1具体到每位患者,术前应该做好访视工作,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体质情况,做好心理疏导;注意围术期的保暖,包括提高手术室内的温度,应用保暖毯,手术区域彻底消毒后应尽快铺单,防止裸露皮肤长时间暴露,引起体温下降;对术中输入及腹腔胸腔冲洗液应进行加温。
2.2同时,从病人围手术期管理角度考虑,手术前做好有效的沟通及重视营养物质的补充,手术后及时的心理干预、体温监测管理都可视为有效、综合性的方法。
2.3薛广艳研究发现通过采取维持室温在24-26℃以及加盖大棉被保暖,使用BW58型Biegler静脉输血输液加温仪加热液体至37-39℃,DAR人工鼻行气道加温湿化等策略,缩短了在PACU的停留时间。
2.4处理术后寒颤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对患者给予保暖措施,主动干预患者术中体温的变化。
纪永[1]采用病人加温系统和输液加温输入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作研究发现患者术后寒颤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崔晓花等[2]研究发现充气式加温系统可以有效地预防及缓解寒颤反应,大大提高患者在恢复室的满意度。
围麻醉期寒颤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生理和代谢稳定的重要因素,围术期由于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抑制及患者缺乏应有的保温措施等原因,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体温降低,甚至导致寒颤的发生。
寒战不仅可增加眼内压,颅内压,还可使氧耗及CO2的产量增加2~3倍,这种代谢的增加对肺内分流、心排出量固定,呼吸贮备降低的病人极其不利。
故有效防治围术期寒颤的发生是麻醉处理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对围术期寒颤的可能发生机制及不同抗寒颤药的药理效应综述如下。
1发生机制目前寒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证据表明,保温、输入温液体并不能有效防止寒颤的发生。
多数学者认为术后寒颤是一种体温调节现象,是麻醉后中心体温降低的一种生理反应,摘自:医学教育网1. 1椎管内阻滞后寒颤的发生原因椎管内阻滞后寒颤的发生率高达60%。
其可能机制为:由于椎管内麻醉导致部分交感神经被阻滞,阻滞区的血管不能发生代偿性的收缩,机体对寒冷的反应被销弱,因此体温迅速通过传导的方式由中央室向外周室分布,中央室的体温随之下降,由于运动神经阻滞可减少肌肉运动和张力而减少产热,阻滞区域皮肤温度的上升给调节系统造成错觉,使其对实际是低于正常的中心体温不发生反应,阻滞后外周的冷感觉传入信号被阻断,中枢认为外周处于温暖状态,因而中枢不指令增加外周温度等因素致使机体产热减少,中央室温度进一步下降,引起寒颤反应。
1.2全麻所致寒颤的原因低温患者从全麻中苏醒时,也常发生寒颤,其机理可能是麻醉剂抑制体温调节系统,使寒颤的阈值降低,麻醉作用消失过程中,寒颤的阈值恢复正常,这样就使机体的低温状态与现在接近正常的体温阈值之间出现差值,故导致寒颤的发生。
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是:在严重低温状态下,常常不出现寒颤,而体温接近正常的患者常常发生寒颤。
1.3其它研究发现50%的患者深部体温为38.4℃,故认为手术的刺激可导致体温调定点的上移,导致寒颤的发生及体温的升高。
另外,感染,肺不张,创面释放的致热物质,体表消毒,手术野暴露,散热超过代谢产热及术中输入大量的低温液体,室温过低等均可导致寒颤的发生。
右美托咪定防治椎管内麻醉后寒战的研究进展体温恒定是保证机体稳定的重要因素,围麻醉期由于各种原因,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寒战发生。
寒战是体温调节中枢为保持机体恒温,而快速收缩骨骼肌以增加产热的应激反应,椎管内麻醉后极为常见。
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等作用,不仅能有效防治椎管内麻醉后的寒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优化麻醉效果。
本文对右美托咪定在防治椎管内麻醉后寒战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 Thermostasis is a critical factor to ensure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Shivering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which can be induced by versatility reasons during anesthesia.Shivering is a stress reaction in which the temperature regulating center orders the skeletal muscles to contract fast to increase body temperature,especially under intraspinal anesthesia.As a new selective α2-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Dexmedetomidine with the sedation and analgesia effect,has high effectiveness on preventing shivering and optimizing the quality of intraspinal anesthesia.This paper review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preventing shivering during intraspinal anesthesia.[Key words] Intraspinal anesthesia;Shivering;Dexmedetomidine;Analgesia;Sedate寒战是机体对寒冷刺激的体温调节反应,是机体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收缩增加产热的一种保护性反射。
寒战,通过骨骼肌快速节律性收缩而产热,是机体对低体温的代偿反应。
体温低于下丘脑温度,即可能诱发寒战,藉以保持体温平衡。
麻醉后寒战,先表现为外周血管收缩和中心体温下降,即所谓“特发性全麻后寒战”、“硫喷妥钠样强直”。
一、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及危害性
发生率通常在5%~65%.
寒战的危害性:
1)机体代谢率显著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氧耗为通常的2~5倍,同时二氧化碳和乳酸生成增多,机体通过加强呼吸和心脏作功取得代偿,心肺负荷因此增加,对危重病人可导致心肺功能衰竭。
2)动态心电图证实,体温低于35℃的病人,心肌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体温正常的病人。
3)低温下寒战,血小板功能可遭损害,凝血级联反应抑制,失血量显著增加,输血量增多。
二、麻醉后寒战发生的机制
1)麻醉后寒战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Sessler研究,人体热量的分布可被划分为“中央室”和“外周室”。
中央室血流丰富,其温度称“核心体温”,保持稳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
外周室温度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较大,外周室的各个部分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异。
中央室和外周室之间的热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正常情况下,寒冷时外周血管收缩,中央室和外周室之间的热量对流域少,从而减少体内热量散失,以保持中央室温度的稳定。
在麻醉状态下,由于交感神经功能阻滞,外周血管对寒冷刺激的收缩反应减弱。
这样,体热由中央室快速向外周室传导(热量再分布),中心温度迅速下降,从而刺激机体温度感受器而引起寒战反应。
核心温度在麻诱导后第一小时内下降达0.8±0.3℃;体热的重新分布占89%。
在随后的3h内,体温继续下降约0.4±0.3℃,其中体热的再分布占62%。
可见,麻醉过程中,体热的再分布是造成寒战的重要因素。
如果在麻醉中降低体热的再分布,寒战发生就会减少。
Rosenberg等认为,麻醉后寒战是与麻醉后各级神经中枢恢复觉醒的速度,及先后顺序不同有关,脊髓反应中枢比大脑反应中枢觉醒早,从而导致自发性肌肉颤抖,是不自主神经反射的结果。
另有人认为,寒战是因病人麻醉恢复过程中,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发生。
三、麻醉后寒战的原因
麻醉后寒战的诱因很多,目前还不能肯定哪一种是诱发寒战的确切因素,但各种诱因都与麻醉后寒战有一定的
相关性。
1.低温的诱因:
低温可引起寒战,冷可刺激体表温度受体和颅内温度神经元,同时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使肌肉震颤、心肺活动增强、产热,藉以保持体内热平衡。
1986年Ponte提出硬膜外麻醉下病人寒战的原因,与脊髓温度感受器受到冷麻醉药的刺激有关。
Nishimura等表明,全麻术后寒战与外周体表温度减低有关。
目前研究表明,局麻药的温度本身,不是造成寒战的原因,硬膜外腔注入低温生理盐水(17±2.2℃)并不会引起寒战。
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歧很大,但普遍认为:围手术期对机体保温、预防低温,可避免寒战,或抑制寒战。
输入控制和调节热信息,可影响寒战的发生,可能与麻醉恢复期大脑中枢对寒冷
的反应减低,而脊髓中枢反应正常有关。
2.致热原因素:
术中输血输液过程,可突发寒战、高热达38~41℃,伴恶心、头疼、脉速等症状,系输血输液引起的致热原反应,后者可使体温调节中枢失衡。
3.病人因素:
Nishimura等表明,年轻病人麻醉后寒战的发病率高于老年病人,与年轻病人机体对低热的保护机制,比老年病人完善可能有关。
Crossley观察2595例观察室病人,发现男性病人的寒战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青壮年病人高于小儿和老年病人。
寒战的发生与病人身高、体重无明显关系。
4.药物因素:
Crossley发现,术前使用抗胆碱药,可减少寒战。
术中应用阿芬太尼和哌替啶可减少寒战。
术中应用挥发性麻醉剂者容易发生寒战。
Goold报道,术前应用止痛药,寒战发生率高于不用止痛药者;术前给安定药的病人,寒战率低于不用者。
5.缺氧:
术中有多种因素可致低氧血症,后者可致缺氧性寒战,伴头痛、脉率增快、呼吸深快、血压上升、PaO2下降。
严重时心率减慢、呼吸抑制、神智不清,甚至惊厥。
四、麻醉后寒战的治疗
1.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药:代表性药物是【多沙普伦】,中枢性兴奋药,加快大脑从麻醉药物抑制中的恢复,由此建立对脊髓反射的正常控制,产生有效的治疗麻醉后寒战作用。
Fry用1mg/kg 多沙普伦治疗14例寒战病人,有效率100%,无任何并发症。
Singh选择60例病人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生理盐水组(n=20)、哌替啶组(0.3mg/kg,n=20)和多沙普伦(1.5mg/kg,n=20),静脉给药2~3分钟后,多沙普伦和哌替啶组均能有效治疗寒战,而生理盐水组给药10分钟后,15例病人仍然寒战。
(2)阿片类药:代表药物为【哌替啶】,通过兴奋μ和κ吗啡受体而产生控制寒战的效果,其中主要通过兴奋κ受体而起作用。
Claybon等使用哌替啶0.4mg/kg,在5分钟内73%的麻醉后寒战病人的寒战消失。
(3)α2-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代表药物是【可乐定】,具有抗麻醉后寒战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大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寒战阈值,在脊髓水平抑制体温传入信息,从而抑制了寒战。
Joris等选择40例寒战病人,生理盐水组或可乐定37.5μg组的寒战控制效果无差异性,而可乐定75μg组在给药后4分钟,寒战消失率为100%;可乐定150μg组给药后2分钟内,寒战全部消失。
表明应用可乐定治疗寒战,疗效显著,并与药量呈正相关。
(4)曲马多:【曲马多】的作用机制:在脊髓节段上,具有抑制5-HT和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减弱阿片活性,抑制疼痛信号传递等作用。
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体温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曲马多对体温控制的影响仍有待于阐明。
Witte等对72名成年患者证实,1mg/kg 曲马多。
可100%阻止寒战发生,比较曲马多与哌替啶的作用,认为在哌替啶与之前所用的阿片药有协同作用,可能有呼吸抑制危险,而曲马多则较安全和有效。
2.物理治疗
Sessler等对硬膜外麻醉病人,采取【皮肤加热】或不加热措施,结果不加热组的寒战发生率高,鼓膜温度明显降低。
Sharkey观察30例寒战病人使用【辐射热治疗】,22例寒战消失,4例寒战减轻。
通过物理方法给患者保温,或提高环境温度,可减少冷信息传入,减少和抑
制寒战,此项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五、麻醉后寒战的预防
首先注意围手术期保温,利用保温毯、提高手术室环境温度、麻醉期加热和湿化吸入气体,可减少气管内散热。
手术消毒完后尽快铺单,减少病人体温下降,可预防寒战。
术前应用多沙普伦、可乐定,或术前给镇静药,可减少麻醉后寒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