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借物喻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落花生》群文阅读-----“借物喻人”亦“借物育人”A部分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深奥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性格,理解“人应该是有用的人,而不是伟大正派的人”的道理。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说出这种植物的名字?这位同学,你来说。
S:是花生。
我家乡的田野里种着花生。
师: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是花生的果实,这位同学认出了花生长在地里的样子很棒。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生还有一个名字叫落花生吗?这位同学,你还想为大家解释,请你来说。
生:花生又叫花生花,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落下,子房柄钻入土壤中长成花生,所以叫花生花。
师:同学们,看来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在实践中学习。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围绕着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默读课文。
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谈论种植花生、收集花生、食用花生和讨论花生。
师:同学们用小标题的形式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真了不起!这篇文章围绕着落花生写了这些事情,那你们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呢?盛:作者详细描述了父亲和我们讨论花生的场景,所以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师:好,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读出了作者对内容的详略安排。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学习议花生的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的内容,圈画出在收获节上父亲是怎样谈花生的?盛:我父亲说,“花生有很多优点,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是:它的果实埋在地下。
与桃子、石榴和苹果不同,它把鲜红色和绿色的果实高挂在树枝上,让人一眼就能欣赏它。
你看,它在地上长得很低。
当它成熟时,你无法立即分辨它是否有果实或者不是。
你得把它挖出来才能知道。
"师:父亲在这里提到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盛:花生的特点是不炫耀、不张扬、简单。
师:说的好,那么在这里父亲谈花生时为什么还要提到石榴、桃子呢?他们的特点是什么?生:外表漂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美味又可口。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借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法,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类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学作品的内涵。
本文将介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借物喻人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阅读技巧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借物喻人在群文阅读中的应用方法1.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教师可以选取代表性强、形象生动的事物作为喻象,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
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这些事物进行类比,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明确喻象的特点:在选择喻象后,需要明确喻象事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确保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匹配。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事物的习性、外貌、行为特点等来帮助学生建立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3.进行比较和解读:教师需要将文学作品与喻象事物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通过分析比较的结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体验。
4.启发思考和探究:在借物喻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与人物形象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借物喻人在培养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1.拓展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借物喻人可以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联想与想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借物喻人将抽象的人物形象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3.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解读:借物喻人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解读。
通过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喻象事物相联系,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姓名王靖成年级六年级议题借物喻人选文篇目及来源《葵花之最》《苦瓜》《伞》《学语文之友》2013年第11期群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抓关键语句,感知物与人的特点,发现两者的共通点,从而感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
2.能根据阅读提示积极参与到小组阅读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能专注地倾听他人的分享,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语句,感知物与人的特点,发现两者的共通点,从而感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步骤二、阅读《葵花之最》(重点引导篇目)(一)初读把握整体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篇。
快速浏览《葵花之最》,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反馈:课文写了边防战士收到湛江的小朋友寄来的葵花籽并在同学们的要求下把葵花籽种在了昆仑山上,战士们都认为葵花籽不会发芽,没想到,葵花迎着风雪不仅发芽、长叶,最后还开出明艳的花。
成为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你说得很全面,真好,有没有同学来更简洁地说说?有补充吗?)是的,作者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把葵花这样的物(板:葵花、物)和昆仑山上的战士(板:战士、人)联系在了一起。
(2分钟)(二)品读升华体会1.思考(屏幕出示)作者为什么要借葵花这种物来比喻昆仑山上的战士这样的人呢?让我们走进文本谜底自然揭晓。
请看阅读提示一:作者为什么要借葵花来比喻昆仑山上的战士呢?用心默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体会并作简单的勾画批注。
汇报2.总结:师:从大家的阅读分享中,我找到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葵花和战士:顽强。
葵花多么顽强,不惧风雪,傲视冰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开了明艳的花。
战士们多么顽强,在世界第三极,这个寸草不生,连食物都会走样的地方坚守边疆,用年轻的生命谱写壮丽的篇章。
葵花、战士都具有的顽强的品质,就是葵花和战士的共通点(板共通点)正是因为葵花和战士之间有这样的共通点,作者才借葵花来比喻战士。
许地山《落花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袁鹰《白杨》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小学语文《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材料:高粱情高梁在我的心里有着神圣的地位。
一想到高梁,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土地的根,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性。
我的家乡在雁门关脚下,土地灰茫茫的,十分贫瘠,能够种麦子的地极少,只有耐得住大自然折磨的强悍的高梁好种。
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我是吃高粱米张大的。
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一年四季,顿顿饭离不开高粱。
它塑造了我的躯体和生命。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它那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给人以自信和力量。
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高粱的根,它不但在看不见的底下扎得很深很深,而且在高粱秆的下端离地尺把高的关节处,向下长着许多气根,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
我问父亲,为什么高粱下边张了这么多“爪子”?父亲告诉我,不要以为草木、庄稼都不如人,都没有知觉。
其实庄稼很聪明,她她们对大自然的感觉,甚至比人类还要敏锐。
她们有的爬蔓,紧紧贴着大地,有的像树一样站着,都是为了生存,为了争取阳光和空间。
对于高粱,气根是不可缺少的。
夏天暴风雨来临前,它就迅速地生出起根,深深地扎进土里。
风暴无法撼动它,就像一个摔跤手,脚跟稳稳地定在地上,等着对手向他扑来。
父亲说:“高梁的根最苦,所有的虫子都不敢咬它,根是它的命。
”说着,父亲掐了一小截,让我用舌头舔舔,啊呀,那个苦劲儿到现在我还记得。
麦子、豆秧能用手连根拔起,但是再有力气的庄稼人也很难拔动高梁。
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站得像高梁一样,要有它那抓地的根,要练到根从脚脖子上生出来。
”他还说:“摔跤时脚定在地上,觉得自个儿不是有两只脚,而是有几十只!”高梁就有几十只脚,而且每一只脚都深深地扎到地底下。
我虽然练不出高梁的鹰爪般的脚,但它那坚韧不拔的品格却始终激励我顽强地生活着,跋涉着。
桃花心木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案例分析环节一借用旧知,导入议题师出示《梅花魂》赞美梅花的一段,请同学们齐读(背)这段文字。
这是第二单元学过的课文,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梅花魂》的表达方式入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知识储备,从关注语言形式上提出本次群文阅读的议题。
鼓励学生自主理解借物喻人写法,自主思考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兴趣。
在这个环节应引导学生明白梅花与有气节中国人之间的相似点,重读“像梅花”关键词,为接下来的自读自悟寻找相似点作好铺垫。
环节二自读自悟,类比阅读教者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借助表格辅助学生阅读,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师退位让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潜心阅读的场所,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的课堂,尊重呵护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激发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
表格的最后一栏到底是用“理由”还是“相似点”,如果直接让学生找相似点,学生会比较困难,会在物的特点和品格,人的精神三者之间纠缠不清,换成了你从这句的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把这个事物比喻成这样的人,因为……,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物与人的相似点结合起来说但如果第一环节的相似点突破好了,这里就可以直接改为相似点了。
这里小组交流3分钟,教师出示(1)请大家看到《》第段,(朗读关键句……)(2)这里借……比喻……的人,因为……教师给学生分享阅读提供平台,给予交流模板,教给学生分享的方法,让学生在在讨论中碰撞,在交流中提升,小组讨论学习开展得扎实有效,组员分工明确,人人都能积极发言,暂不发言的同学也能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在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体验阅读的快乐。
老师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默读静思,在自读自悟中自得。
在多元对话中提升。
教师巧妙抓住课堂生成,有效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征。
交流汇报时,学生个性而深刻的感悟见证了教师充分信任、充分放手后学生得到的更好发展。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指导“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适用五年级)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学习提取文本主要信息。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文章写法的特点。
设计思路:在中高年段的课文中,学生已接触过不少“借物喻人”的文章,但对于这种写法可能了解不是很多,因此,我们对《借物喻人》群文阅读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确定议题:借物喻人(写作方法)确定形式:一篇带多篇确定选文:《落花生》《摘心》《荔枝蜜》《白杨礼赞》教学过程:一、读成语,初悟“借物喻人”1、出示成语:笼中之鸟、井底之蛙、过街老鼠、河东狮子、闲云野鹤、门墙桃李、寒蝉僵鸟、城狐社鼠、狐群狗党、禽兽不如、如花似玉、狼心狗肺、铁石心肠、对牛弹琴、画蛇添足、螳螂捕蝉(1)读了成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这些成语表面上是写一种事物,实际是写人的,这种“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的写作手法叫做“借物喻人”,这种手法形象生动,让人很容易理解和领悟。
二、读课文,理解“借物喻人”1、理解《落花生》的写作目的(1)许地山写《落花生》,是要借落花生,告诉我们什么呢?(预设1:希望我们要像花生,他们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预设2: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结:这个“物”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以下这个表:(3)小组汇报(4)小结。
三、读群文,剖析“借物喻人”(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白杨礼赞》《合欢树》《常春藤》后完成表格填写:(2)读了这组文章,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规律?看看谁有发现?预设1:通过写物来写人。
预设2:所写的“物”与人都有一些相同之处。
(预设3:作者要说明的道理都会用一句重点的句子概括。
预设4:借物讲故事。
预设5:提示道理的重点句一般都是放在文章后面。
(3)小结“借物喻人”在写法上的规律编。
四、学选材,运用“借物喻人”1、拓展思维:生活中,我们常会用物来比喻人:雪洁白无暇、纯洁高尚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老牛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小草生生不息、顽强不屈2、生活中的这些人,你会什么来比喻他们呢?(幻灯播放)3、总结。
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逐渐下降。
为了提高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借物喻人的教学设计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从如何选择适合的物品、如何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等方面来探讨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二、选择适合的物品:生动引入群文阅读借物喻人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群文作品的内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物品。
这些物品可以是与群文作品主题相关的象征性物品,也可以是具有类比意义的日常用品。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选择玛瑙作为代表物品,因为玛瑙有着红色的外观,与小说中红楼的主题相契合。
三、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群文的理解1. 物品介绍与探究: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所选择的物品,并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玛瑙的颜色、质地等特点,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与红楼梦所表达的情感互通。
2. 引入群文作品:借助所选择的物品作为切入点,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具体的群文作品。
通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介绍玛瑙的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入《红楼梦》中与玛瑙相关的情节,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 群文作品阅读与讨论:在学生对群文作品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集体阅读和小组讨论。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群文作品的能力。
四、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细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借物喻人群文阅读教学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对群文作品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作品阅读笔记: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作品阅读笔记,记录自己对群文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笔记来评价其对群文作品的理解深度。
《借物喻人的秘密》群文阅读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群文阅读技巧,借物喻人。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我们可以揭示人们的性格、思想、价值观等内在特点。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借物喻人的秘密》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现实世界。
二、教学目标1.了解借物喻人的概念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3.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思考和质疑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借物喻人的概念及实质。
2.掌握通过常见物品揭示人的内在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曾经通过一个物品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吗?请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第二步:讲解借物喻人(15分钟)1.通过示例来解释借物喻人的概念,如“晴天和阴天引发不同的心情,可以用太阳和云来喻示一个人的心情是明朗还是悲观。
”2.解释借物喻人的实质,即通过描写物品的外在特征来揭示人们的内在特性,可侧面反映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整体阅读《借物喻人的秘密》(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故事《借物喻人的秘密》,然后整体阅读。
2.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a.故事中通过哪些物品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特点?第四步:分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并讨论一位人物的特点,给出理由并列举相应物品。
2.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第五步:合作分享(15分钟)学生进行合作分享,每个小组从其他小组中听取并记录有意思的发言。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提取人物特点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技巧揭示人物内在特征。
2.鼓励学生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观察和揭示身边人的特点,同时提醒他们在实际应用中要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
五、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参与程度来评估他们对借物喻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学生提交文本作业,从实际生活中选择一个物品,通过描写,展示一个人的内在特点。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借物喻人借事喻理感悟生活
阅读内容:
丛书1:《胡杨树》、《生命草》、《沙土和水》、《做一粒咖啡豆》、《石榴》、《小河的成功》、《繁星》。
教学目标:
1.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相关文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文中的问题。
2.品析优美词句、含义深刻的句段。
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3.学习体会借物喻人,借事明理的表达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他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主题:借物喻人借事明理感悟生活。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
出示表格,指名回顾主要内容和借物喻人、借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三、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石灰吟》
学生自由读,说说借()喻()。
可以找诗中关键词来说。
四、回顾学习阅读丛书文章的方法。
1.述内容,说启迪(概括主要内容,说明中心思想或道理)。
2.赏片段,谈理解(朗读美文美段,理解含义深刻、蕴含道理的句段)。
3.学写法,勤练笔(学习写作手法,表达方法,仿写、续写、改写、读后感等)
4.记佳句,背诗词。
五、阅读《胡杨树》
1.出示阅读要求
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准备分工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
a.述内容,说启迪。
b.赏片段,谈理解。
c.学写法。
2.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总结。
六、按照上面的方法学习阅读《生命草》、《做一粒咖啡豆》、《石榴》。
1.出示学习要求: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选择一篇准备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
3.补充总结。
七、展开想象,仿创练习
我从()的()特点,想到了()人。
八、阅读借事明理的文章《小何的成功》、《沙土和水》
1. 出示学习要求:先独立按照丛书学习的方法阅读批注、完成表格,然后小组选择一篇准备汇报。
2.小组汇报交流,补充总结。
3.改编《小何的成功》。
九、我的收获:
本节课我明白了()道理,学会了()写作方法。
十、朗读诗歌《繁星》(节选)结束本课。
十一、作业
1.推荐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背诵积累喜欢的小节。
2.完成小练笔:改编《小河的成功》让它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