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霞急诊抗感染诊疗思维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61
管理模式首先对产生MDRO的问题进行查找和探讨,进而制定目标,落实计划并根据实时情进行改进。
在MDRO防控中,在危急值全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入持续质量管理具有显著的加强作用。
首先,在持续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强调隔离相关措施的细节管理,完善MDRO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其可操作性,提高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给以往会疏漏的细节打上补丁[14]。
其次,持续质量管理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的相关专项培训,对医护人员隔离意识的培养和防控措施执行率的改善均具有明显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MDRO防控措施控制执行率高于实施前(P<0.05,P<0.01)。
再次,持续质量管理坚持早隔离、早治疗,对MDRO进行重点防控,降低MDRO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 平小娟,黄华,覃绰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3):112-114.[2]蔡虻,刘聚源,邹琪.护理在防控多重耐药菌的独特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8):1126-1129.[3]赵文英,王琴,金章英,等.信息化与危急值管理在提高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执行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716-5718.[4]刘聪蕊.多黏菌素的药理作用和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20):1582-1586.[5]荣丽娟,钟振锋,萧帼穗,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7):19-21,22.[6]肖瑜,杨坚娥,黄少君,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6,30(15):1880-1882.[7]黄少芝.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1(31):1008.[8]戴俊龙.目前常见细菌危急值简介[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47.[9]顾燕.多重耐药性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护理风险与防范[J].河北医学,2016,22(6):1038-1039.[10]黎敏,张峰领,李进,等.某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分布及耐药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4):412-414,418.[11]张建娜.急诊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12):926-928.[12]蔡琳,唐荔,吴丹,等.多重耐药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在ICU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9):3681-3682.[13]黄宁,王世辉,赵艳芳.基层医院ICU重症感染患者致病微生物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2):259-261.[14]邵小平,蒋卓娟,俞荷花,等.重病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8):55-57.[15]邓媛媛,万琼,童一帆,等.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2):165-168.本文编辑:王海燕 2020-06-16收稿DMAIC管理模式在行静脉置管患儿中的应用颜文霞,梁霞英,彭闪菲,陈燕玲(佛山市南海区第九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528203)【摘 要】目的:探讨DMAIC管理模式在行静脉置管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护士预见性思维在重症肺炎患儿护理中的效果发布时间:2021-03-22T14:33:29.0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月19期作者:谢娟李雲冯飞[导读] 探究分析护士预见性思维方式在重症肺炎患儿中护理的效果。
谢娟李雲冯飞(四川省妇幼保健院PICU;四川成都610045)【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士预见性思维方式在重症肺炎患儿中护理的效果。
方法:在我科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中抽取8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重症肺炎患儿的疾病预后。
结果:实验组患儿接受了预见性护理后,各项生理指标和在PICU住院情况明显优化,且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针对重症肺炎患儿开展预见性护理具有突出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预后,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肺炎;效果;预见性思维;呼吸功能重症肺炎属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儿童群体,可累及多脏器功能,极易出现呼吸衰竭等,威胁患儿生命安全,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临床效果。
但针对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有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儿进行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儿气道干燥的症状,优化生理指标,提高预后,本次研究对此进行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共计80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的患儿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为(6.23±2.12)岁;实验组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为(6.41±2.11)岁。
纳入标准:所有重症肺炎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HAP诊断及治疗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
急诊成人性细菌感染诊疗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感染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急诊科作为患者就医的首站,感染的处置是急诊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
急诊感染患者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就医时间紧迫、诊断未明确、危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急诊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较其他专科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我国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
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合理的抗感染诊疗策略、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减少耐药菌的产生,极大地节约医疗资源。
为了更好地对成人细菌性感染进行诊疗,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急诊耐药菌的产生,故编写本共识。
一、急诊感染的诊断和评估1感染的诊断感染是指微生物侵人宿主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或疾病状。
就诊于急诊科的感染患者具有起病急和(或)病情重的特点,如不能给予快速识别和准确的诊治,常出现病情快速进展恶化甚至死亡。
此外,急诊感染病情错综复杂,感染的诊断有时较为困难,临床诊疗中的误诊、漏诊时有发生。
因此,感染的正确诊断和评估是感染治疗的首要前提。
机体在发生感染后会出现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肿胀、疼痛、渗出(如分泌物增加)、发热、白细胞升高及影像学改变等。
由于这些表现都是非特异的,仅仅通过单一的表现去诊断感染常常导致误诊。
比如,感染可以表现为发热,但发热的患者并非都是感染,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非感染性发热;再如,细菌性感染可表现为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升高,然而活动性炎症、妊娠、血液病、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儿茶酚胺)、应激、剧烈运动、烧伤、电击、手术或创伤及实验室误差等都可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再如,近年来发现降钙素原(PCT)可能是细菌性感染比较好的标志物,然面,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基于PCT鉴别是否为感染时应谨慎解读其结果,PCT对感染的预测受到院前概率的影响,也缺乏适用于各种临床情形的恰当阈值。
以PCT 指导启动抗菌药物治疗并不能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事实上,感染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 、白细胞介素-6(I L-6) 、脂多糖结合蛋白(l ipopol ysa ccha ri de bin di ng pro tein,LB P) 、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 R EM-1) 等用于鉴别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 S) 和非感染性SI RS时,均缺乏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单独应用的价值有限,必须要结合临床。
如何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周菊芳黎梅王泽琼王茂萍发布时间:2023-06-15T01:54:14.06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7期作者:周菊芳黎梅王泽琼王茂萍[导读] 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四川遂宁市中医院体检科 629000急诊科是接受急诊患者就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因此急诊科诊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护理的有效支持,下面就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方法进行一一科普。
急诊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窗口科室,急诊科室与其他科室相比,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复发性、急危性,医护人员也具有快节奏性、高技术含量性以及高风险性,可以说急诊科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否,将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急诊科思考如何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并加强急诊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急诊护理水平,降低急诊护理风险,以减少护患纠纷具有重大的意义。
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1、护理工作突发性强急诊科室中医护人员除了要处理常规的诊疗工作之外,还承担着接受突发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这类患者的病情具有突发性,且无规律性,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必须要抓紧时间,与时间比拼速度,在既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护理速度,全面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护理工作随机性强急诊科室中,患者人数、患者就诊时间、患者病情情况等都是无法预料的,这也就导致了急诊护理工作的随机性较强,这种随机性要求急诊护理人员一直保持在绝佳的工作状态下。
3、护理人员流动性大急诊科中护理人员的流动性过大的话,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急诊程序出现停滞,在急诊接诊、分诊的过程中都需要护理人员的参与,而缺少护理人员的话,则会影响到护理效率,难以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比如,像由120急诊入院的患者,在缺少护理人员的情况下,会得不到妥善的安置;比如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立即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进行接诊和分诊。
护理经验252腹腔镜下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分析周彩霞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模式。
方法:选取于我院行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急性胃穿孔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
比较两种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
结论:腹腔镜下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围术期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关键词】腹腔镜下修补术;急性胃穿孔;护理急性胃穿孔是一种临床常见急腹症,一般是由溃疡穿孔、癌性穿孔和外伤性穿孔等造成,常在外伤、炎症及肿瘤后多发,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需要紧急实行手术治疗[1]。
腹腔镜下修补术具有创伤小、损伤低、恢复快等优点,是临床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主要方法。
科学的围术期护理配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88例于我院行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急性胃穿孔患者,探讨腹腔镜下急性胃穿孔修补术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护理资料本研究选取88例于2013年1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急性胃穿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研究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4-68岁,平均(40.36±5.51)岁;体质量53-70kg,平均(61.36±5.22)kg。
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3-67岁,平均(39.96±5.57)岁;体质量52-69kg,平均(60.99±5.37)kg。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行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急性胃穿孔患者。
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的出现和扩散,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DRGNB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也加重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为了提高我国DRGNB感染的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制定了《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科学的DRGNB感染诊断、治疗和感染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指导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规范开展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
同时,本共识也希望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DRGNB 感染的重视,加强感染防控意识,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DRGNB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梳理。
我们相信,本共识的发布将对我国DRGNB 感染的防控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推动我国感染病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概述近年来,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DRGNB)感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挑战。
DRGNB是指对几乎所有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耐药性的革兰阴性菌,包括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主要抗菌药物。
这类细菌的出现和传播,不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也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DRGNB感染常见于医院内感染,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泌尿科等高风险科室。
感染部位多样,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切口等。
·临床监护·炉甘石混合液用于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护理分析周朝霞(罗田县胜利镇卫生院,湖北 黄冈 438627)0 引言新生儿脓疱疮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出后10d内是发病高峰期。
本文就炉甘石混合液治疗的新生儿脓疱疮患儿的全面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选自本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新生儿脓疱疮患儿,采用掷币法随机分为护理组、对照组各42例。
两组患儿疾病诱因、日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明确诊断后每天给予高锰酸钾(1:10000)浸浴,用无菌针头刺破体积较大的脓疱疮。
取20 mL炉甘石混合液(去除上清液)+70 mL雷佛奴尔+4-8万U庆大霉素注射液充分摇匀后涂于脓疱疮上,3次/d。
同时给予抗感染药物、营养液进行支持治疗。
1.3 护理方法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对脓疱疮进行消毒,保持皮肤干燥。
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消毒,叮嘱患儿家长注意保持患儿皮肤卫生。
密切关注患儿脓疱疮消退情况,有异常症状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3.2 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①消毒隔离护理脓疱疮具有传染性,应对患儿进行隔离,尽量使用单独病房。
大病房时在病床边用帘子进行隔离,对患儿使用的衣物、毛巾、被盖等物品进行彻底消毒,用开水烫洗,阳光下暴晒。
每天对病房消毒2-3次,检测空气中菌落数,防止出现感染。
定时开窗通气,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
病房内配备空调,根据室外温度调节室内温度,对不同体积的脓疱疮进行护理。
②控制感染重视患儿症状变化,观察患儿体温、尿液、尿量变化情况。
在发病初期明确疱疹部位、范围、颜色,合理安排家属探视,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护理人员、家长接触患儿前后对双手进行消毒,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洗。
为患儿沐浴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护理人员护理时要穿戴好隔离衣、手套、口罩等。
怎样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发布时间:2021-05-26T08:18:30.6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雷琼霞[导读] 抗菌药物治疗是当前疾病治疗常用手段。
而抗菌药物治疗后的药物副反应、过敏反应以及毒性作用易对患者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临床发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疾病治愈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当滥用抗菌药物时则更易导致发生各类不良反应。
儿科收治患儿的自身发育相比成年人尚未完善,其在服用抗菌药物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且相对更为严重。
因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更强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那么,该怎样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呢?本文将带领读者认识和了解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的方法。
雷琼霞珙县中医医院四川宜宾 644500抗菌药物治疗是当前疾病治疗常用手段。
而抗菌药物治疗后的药物副反应、过敏反应以及毒性作用易对患者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临床发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患者疾病治愈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当滥用抗菌药物时则更易导致发生各类不良反应。
儿科收治患儿的自身发育相比成年人尚未完善,其在服用抗菌药物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且相对更为严重。
因此,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更强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那么,该怎样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呢?本文将带领读者认识和了解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的方法。
一、小儿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与不良后果在当前临床治疗中,仍存在在未确定患儿是否发生感染的情况下,未经实验室检查即使用小儿抗菌药物治疗的情况,且在存在经验性用药,未分清患儿疾病性质即经静脉予以注射应用抗菌药物等错误情况。
部分儿科医生缺乏对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药物药动学及药效学等相应了解,导致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尤其针对确诊病毒性感染的患儿仍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导致无效用药且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二、滥用小儿抗菌药物的相关表现临床上滥用小儿抗菌药物的相关表现主要包括:(1)无论患儿感染或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对患儿使用抗菌药物。
(2)无论患儿受什么疾病感染,都采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基层医院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曹敏霞2 我院血透室概况1.成都市第十一医院(原成都铁路分局医院)始建于1952年,系成都市卫计委直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我院血透部成立于1998年。
2.目前血透部面积1400余平方米,拥有费森尤斯、贝朗、金宝血透机100台,床旁透析机(CRRT)1台及德国进口水处理系统2套;长期在我院透析的患者有400余人,年透析近6万人次。
开展了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高通量透析、在线尿素监测以及个体化的低钙、高钙、髙钾等治疗。
3.目前我院血透室已实现信息化管理(病人透前、透中、透后数据的采集与维护)。
1.1 EAP 是什么?内容1. 血透室医院感染的常见问题分析2.医院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对策3.小结4思考一:血液透析导致不良事件的常见原因?5 Chp1 知识概述1.3 EAP 的分类血透导致院感的原因问题1.2009年3月,卫生部通报了山西省太原公交公司职工医院和山西煤炭中心医院因血液透析而使20名患者感染丙肝的事件,并指出医院缺乏感染管理的相应规章制度、规范 , 重复使用一次性血液透析器 , 透析器处理不规范,以及消毒方法不正确等是引起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2.违反操作规程导致严重医院感染血透导致院感的原因问题6 Chp1 知识概述1.3 EAP 的分类3.吴国友等调查2000年1月~2006年10月某院210例血透患者,91例(43.3%)抗HCV IgM阳性,87例(41.4%)抗HCV IgG阳性,105例(50.0%)HCV-RNA阳性, 117例(55.7%)至少有一项指标阳性 。
4. 郑斌等对某地部分医院的血透室调查也发现, 66.7%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微生物污染。
1.3 EAP 的分类消毒液残留导致的不良事件2009年浙江某院血透室发现有10多例病人短期内出现进行性贫血,经相关检查,确定为溶血性贫血。
省血透质控中心组织专项调查:有临床症状15人,其中10人住院,3人病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