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_指南10_2_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 格式:pdf
- 大小:117.1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血液净化2006年2月第5卷第2期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Purification, February 12, 2006, Vol.5, No.2・98・・继续医学教育・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3:血清磷水平的评价在CKD患者(3或4期)血磷水平要保持在大于或等于2.7mg/dl(0.87mmol/L)(证据),且低于4.6mg/dl(1.48mmol/L)。
(观点)肾衰竭的CKD患者(5期)和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血磷水平应保持在3.5~5.5mg/dl(1.13~1.78mmol/L)(证据)。
1 背景高磷血症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且通过下述机制升高血PTH水平:①降低离子钙水平;②干扰1,25(OH)2D3的产生;③直接影响PTH的分泌。
这些过程导致高转化性骨病和过高PTH引起的其它不良后果。
持续的高磷血症导致软组织和血管钙化,因为它至少部分与增加的钙磷乘积有关,而且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在血管钙化的患者,高磷血症导致血管平滑肌的直接钙化,冠状动脉心瓣膜、肺组织的钙化,导致心脏疾病,这是CKD患者的致死因素,所以预防高磷血症,保持血磷水血在正常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 理论依据在导致CKD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因素中,磷潴留和血磷升高是其中之一。
高磷血症是和CKD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相关的。
所以,保持CKD患者血清磷水平的正常对预防甲状旁腺素的代谢异常,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很关键的。
3 证据的强度血磷水平对PTH分泌的影响在人类尚没有得到最后证实。
已知的动物实验资料支持磷对PTH分泌的直接影响,而人类的资料却不明确。
一个研究表明血磷水平>6.2mg/dl(2.0mmol/L)时患者的PTH水平有升高。
另一方面,其它研究却无法证实血磷变化时PTH水平随之改变,血磷和血PTH水平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因为很多测定PTH的试验受到维生素D和磷结合剂的干扰,所以针对人类的结论性的研究很缺少。
・继续医学教育・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13 慢性肾脏病骨病的治疗慢性肾脏病骨病的治疗方法与骨病的类型有关。
因此该部分指南包括3部分:指南13A介绍高转化骨病和混合性骨病;指南13B介绍骨软化;指南13C介绍动力缺失性骨病。
指南13A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高转运)骨病和混合性(高转运伴矿化缺陷)骨病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3和4期),如果连续两次测定其血浆iPTH水平>70pg/mL (7.7pmol/L)(3期) 或iPTH>110pg/mL (12.1pmol/L)(4期)的话,应限制其饮食中磷的摄入。
如果这样对降低血浆iPTH无效的话,需给予活性维生素D(证据)或其一种类似药物[alfacalcidol(证据)or doxerca-lciferol(观点)]来预防或缓解骨病(见指南8A)。
慢性肾脏病第5期患者如其血浆iPTH水平>300pg/ml(33.0pmol/L),应给予活性维生素D(证据)或其类似药物(doxercalciferol,alfacalcidol,或 paricalcitol)(观点)来逆转PTH的过度反应引发的骨病变(即高转运性骨病)并治疗矿化缺陷(见指南8B)。
1 背景许多研究表明,高转运型骨病(包括纤维性骨炎和混合型尿毒症性骨营养不良)时往往伴有血浆iPTH水平超过400pg/ml(44.0pmol/L),但也有时其血浆iPTH水平较低。
而在低转运型骨病时,血浆iPTH水平也可以高于400pg/mL。
2 理论基础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骨病的认识这些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
实际上,早在透析治疗引入之前,学者就已认识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肾衰竭的一个并发症。
较早期对骨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了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病机理及其预防上。
近年来,更精确更特异的PTH检验方法的发展使人们能对钙和PTH的相互作用及磷在其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更仔细的研究。
3 证据的强度骨组织病理学研究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研究就已经发现骨组织病理的多样性。
2021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全文)2021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营养治疗(全文)一、CKD 1~2期非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一)蛋白质【推荐意见】•CKD1~2期患者应避免高蛋白饮食(>1.3g·kg-1·d-1)(1C)。
•非持续性大量蛋白尿的CKD1~2期患者推荐蛋白入量0.8g·kg-1·d-1(2D),不推荐蛋白质摄入≤0.6 g·kg-1·d-1(1D)。
•对大量蛋白尿的CKD1~2期患者,建议蛋白入量0.7g·kg-1·d-1,同时加用酮酸治疗(2B)(二)能量【推荐意见】•CKD 1~2期患者,建议保证足够热量摄入同时维持健康体重的稳定(2D)。
(三)液体及无机盐【推荐意见】•建议早期CKD患者,饮食钠摄入量不超过100 mmol/d (钠2.3 g/d或食盐6g/d)(2D)。
•举荐患有持续性高钾血症的CKD 1~2期患者,限制饮食钾摄入量(1D)。
•建议CKD 1~2期患者适量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减少净酸产量(2C)。
2、CKD 1~2期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一)蛋白质【推荐意见】•CKD1~2期糖尿病患者避免高蛋白摄入(≥1.3g·kg-1·d-1)(1B),建议蛋白质摄入量为0.8g·kg-1·d-1(2B)。
(二)能量【推荐意见】•推荐CKD1~2期糖尿病患者热量摄入为30~35kcal·kg-1·d-1(1kcal=4.184kJ),对于肥胖的CKD1~2期糖尿病患者建议减少热量摄入至1 500 kcal/d(2C);老年CKD1~2期的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可考虑减少至30kcal·kg-1·d-1(2D)。
三)钠【推荐意见】•CKD 1~2期糖尿病患者推荐钠摄入量限制在2.3 g/d(食盐 6 g/d),但不推荐严格限制钠的摄入(<3g食盐)(1A)。
慢性肾脏病(含慢性肾衰竭)第一节慢性肾脏病(CKD)【概述】慢性肾脏病(CKD)是指1)各种原因所致肾脏损伤(结构或功能异常)≥3 个月,伴或不伴肾小球虑过率(GFR)下降,2)GFR<60ml/(min•1.73m2),≥3 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慢性肾衰竭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在慢性肾衰竭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早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
肾衰竭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
在尿毒症期,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严重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危险。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轻度慢性酸中毒,多无明显症状;严重酸中毒可出现明显食欲不振、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
(2)水钠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水钠潴留,或低血容量和低钠血症。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下水肿或体腔积液,此时易出现血压升高、左心功能不全和脑水肿。
(3)钾代谢紊乱:肾功能衰竭期,易出现高钾血症,尤其是当钾摄入过多、酸中毒、感染、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发生时。
(4)钙磷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磷过多和钙缺乏。
可诱发甲状旁腺素(PTH)升高,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性骨营养不良。
(5)镁代谢紊乱:当GFR 明显下降时,肾排镁减少,常有轻度高镁血症。
患者常无任何症状。
2、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代谢紊乱蛋白质代谢主要表现为蛋白代谢产物蓄积。
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减低和低血糖两种情况。
高脂血症常表现为轻至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
维生素代谢紊乱常表现为维生素A水平升高,维生素B6及叶酸缺乏等。
3、心血管系统表现常见的有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尿毒症性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包炎、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4、呼吸系统症状体液过多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尿毒症毒素诱发的肺泡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肺充血可引起“尿毒症肺水肿”。
・继续医学教育・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11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铝过度负荷和铝中毒为预防铝中毒,应避免常规服用铝制剂,透析液中铝浓度应低于10µg/L(证据)。
应用铝制剂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应同时服用枸橼酸盐(证据)。
为评估铝暴露和铝中毒的风险,应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铝水平,对于服用含铝制剂的患者应每3月检测1次(观点)。
血铝基础值应低于20µg/L(观点)。
如果血铝升高(60~200µg/L)、出现铝中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见表1),或者曾有铝接触史的患者拟施行甲状旁腺手术时,应行去铁胺(DFO)试验(证据)。
DFO试验:在透析最后1h输注DFO(5mg/kg),输注前及2日后下1次透析前分别抽血检测血铝水平(观点)。
表1 铝相关疾病:特点、病因以及治疗 疾病状态 特点(临床诊断) 病因 处理 特殊治疗急性铝神经毒性 急性神经综合征: ①透析液铝>200µg/L 检测血铝停止所有铝摄入, 标准治疗加 意识无改变; ②血液透析患者应用DFO 治疗 透析液铝<5µg/L,每日 原因2:停用DFO 直至血铝 惊厥; (20~40mg/kg )后出现明 透析,高流量透析器遵循 <200µg/L 昏迷 ; 显铝负荷(血铝>200µg/L ) 流程图行DFO 试验及治疗 原因3:停用所用枸橼酸盐常进展至死亡 ③4期和5期的CKD 患者 同时服用铝剂与枸橼酸盐透析脑病 亚急性综合征: ①透析液铝>30~40µg/L 检测血铝 进行DFO 试验前应明确血铝 言语异常 (透析液铝100~200µg/L 时, 停止所有铝摄入透析液 水平 空间定向力障碍 症状出现及进展速度更快) 铝<5µg/L 高流量透析 特异性脑电图改变可以 意识改变 ②很少单纯由于铝摄入引起, 器遵循流程考虑是否 帮助诊断(见正文) 惊厥 但是摄入含铝的药物可能 需要每日透析、DFO 试验 常为间歇发作并且 促进其发生 及治疗透析后短时加重常为缓慢进展铝性骨病 隐匿表现: ①透析液铝>30~40µg/L 检测血铝 进行DFO 试验前应明 骨痛 透析液铝水平越高, 停止所有铝摄入 确血铝水平 骨折 症状出现越快) 透析液铝<5µg/L 可能与透析脑病共存, 近端肌肉无力 ②摄入含铝的药物可能 高流量透析器 尤其是透析液铝 (通过骨活检诊断; 加速其进展 遵循流程考虑是否需要每 >30~40µg/L 时 可由DFO 试验结果 日透析、DFO 试验及治疗和iPTH 水平预测)高钙血症 如果血iPTH 水平没 ①透析液铝>30~40µg/L 检测血铝 应用低钙透析液(钙浓 有明显升高(即iPTH ②摄入含铝的药物 停止所有铝摄入透析液 度为2.0~2.5mEq/L )可 >500pg/mL )或未应 由于应用含钙的磷结合剂, 铝<5µg/L 遵循流程考虑 使高钙血症迅速改善 用维生素D 治疗,高钙 血钙可迅速升高-很可能 是否需要每日透析、高流 血症时可能只表现出铝 表现为低骨转运 量透析器、DFO 试验及治疗中毒的其它临床特点小细胞性贫血 表现为小细胞贫血并 ①透析液铝>30~40µg/L 检测血铝 铝负荷可能需要增加促 且没有铁缺乏的证据 ②摄入含铝的药物(一般 停止所有铝摄入透析液铝 红素的需要量,但是影 补铁治疗无效 不是铝负荷的唯一原因) <5µg/L 遵循流程考虑是 响程度尚不明确 否需要每日透析、高流量 透析器、DFO 试验及治疗铝负荷过重 无症状 ①透析液铝>20~40µg/L 检测血铝 CNS 检查可能有轻度异常 (诊断通过分析骨铝含量 ②摄入含铝的药物 停止所有铝摄入透析液 去除所有铝接触可能有效 或DFO 试验后血铝特异 铝<5µg/L 遵循流程考虑 很少需要DFO 治疗 性并且明显升高) 是否需要高流量透析器、DFO 试验及治疗 注: 枸橼酸盐的来源可为Bictra TM , Shohl ’s solution , AlkaWeltze TM ,枸橼酸钙,或过量服用枸橼酸饮料 缩写:P AI ,血铝;DFO ,去铁胺;CNS ,中枢神经系统;HD ,血液透析如果血铝升高≥50µg/L即认为试验阳性。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继续医学教育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10β-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2不建议进行?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筛查,包括血浆?2-微球蛋白水平的测定。
(观点)①目前没有任何治疗(除肾脏移植外)可以阻止?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进展或提供全面的缓解。
(证据)②在发生?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应考虑肾移植以阻止疾病进展或提供全面缓解。
(证据)③确诊?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或高危患者应使用非铜仿膜(证据)及高流量透析器。
(观点)1背景?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或称为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A?2M)是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使患者进行性衰弱。
这种病变以?2-微球蛋白纤维为主的沉积为特征,首先累及关节和关节周围的结构。
临床表现包括腕管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关节积血、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
到疾病晚期,可出现系统性沉积,主要在胃肠道和心脏。
A?2M的死亡率很低,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是长期透析患者关节疼痛以及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
这种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最常被报道,但也可出现在CAPD患者或尚未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
?2-微球蛋白是分子质量11.8KD的非糖蛋白多肽,其主要代谢部位为肾脏。
正常人血清?2-微球蛋白的浓度小于2mg/L,但在透析患者中?2-微球蛋白水平常达正常的15到30倍。
此种疾病的病生理机制并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2-微球蛋白的长期积聚是致病的重要机制。
大部分患者在开始透析2~10年内逐渐出现A?2M的表现。
一项研究显示,在透析开始第5年时,90%的患者出现A?2M的病理证据。
由于很多患者在病理上已经罹患该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并未出现症状,并且即使出现症状也常是非特异性的,容易与其它关节疾病相混淆,因此A?2M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
2理论依据由于?2-微球蛋白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工作组将重点放在对3个问题的探讨上。
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10β2-微
球蛋白淀粉样变性
无
【期刊名称】《中国血液净化》
【年(卷),期】2006(5)6
【摘要】@@ 不建议进行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筛查,包括血浆β2-微球蛋白水平的测定.(观点)
【总页数】4页(P343-346)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5 慢性肾脏病患者磷结合剂的应用 [J], 无
2.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7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维生素D 缺乏与不足预防的治疗 [J], 无
3.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8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维生素D 治疗 [J], 无
4.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11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铝过度负荷和铝中毒 [J], 无
5.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13 慢性肾脏病骨病的治疗[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建议进行?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筛查,包括血浆?2-微球蛋白水平的测定。
(观点)① 目前没有任何治疗(除肾脏移植外)可以阻止?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进展或提供全面的缓解。
(证据)② 在发生?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患者,应考虑肾移植以阻止疾病进展或提供全面缓解。
(证据)③ 确诊?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的或高危患者应使用非铜仿膜(证据)及高流量透析器。
(观点)1 背景?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或称为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A?2M)是影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使患者进行性衰弱。
这种病变以?2-微球蛋白纤维为主的沉积为特征,首先累及关节和关节周围的结构。
临床表现包括腕管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关节积血、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
到疾病晚期,可出现系统性沉积,主要在胃肠道和心脏。
A?2M的死亡率很低,但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是长期透析患者关节疼痛以及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
这种疾病在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最常被报道,但也可出现在CAPD患者或尚未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
?2-微球蛋白是分子质量11.8KD的非糖蛋白多肽,其主要代谢部位为肾脏。
正常人血清?2-微球蛋白的浓度小于2mg/L,但在透析患者中?2-微球蛋白水平常达正常的15到30倍。
此种疾病的病生理机制并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2-微球蛋白的长期积聚是致病的重要机制。
大部分患者在开始透析2~10年内逐渐出现A?2M的表现。
一项研究显示,在透析开始第5年时,90%的患者出现A?2M的病理证据。
由于很多患者在病理上已经罹患该种疾病但在临床上并未出现症状,并且即使出现症状也常是非特异性的,容易与其它关节疾病相混淆,因此A?2M的临床诊断非常困难。
2 理论依据由于?2-微球蛋白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工作组将重点放在对3个问题的探讨上。
2.1 什么是最好的诊断手段?2.2 那些方法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疾病生或症状性治疗?2.3 对该病的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如果是,应该在疾病的哪个阶段开始进行?诊断的金标准是在活检标本中出现刚果红染色阳性以及?2-微球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为回答第一个问题,有研究将不同的诊断技术分别与组织活检这一金标准进行比较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针对第二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A?2M各种治疗措施的评价上,包括降低血清?2-微球蛋白的水平、移除淀粉样物质沉积以及减轻可能导致疾病进展的炎症反应。
这些研究在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时,常常采用多个临床终点,包括骨折、腕管综合征、骨痛、活动性以及脊椎关节病变。
尽管透析并非如先前所想是A?2M的唯一病因,不同的透析膜确实可能影响A?2M的病程:或者增加?2-微球蛋白的清除因而成为很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或者加重炎症反应、使?2微球蛋白产生增加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在评价透析膜对A?2M的影响时,应该对多个终点进行评估,包括血清?2-微球蛋白水平以及临床终点。
至于对A?2M进行筛查是否具有实用性,应结合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疾病的自然病程加以判断。
3 证据的力度由于很多患者虽然在病理上已经出现A?2M,但并没有表现临床症状,而且疾病的进展也是经年累月的,因此对A?2M进行诊断和研究特别困难。
理想的临床研究应该是大样本和多年的随访观察。
不幸的是,目前很少有前瞻性的研究。
虽然有很多回顾性或病例对照研究符合证据报告的入选标准,但是由于透析过程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改变,应用上述试验设计评价此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就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由于队列研究的分组标准不同(如病理学证据、长期透析患者或那些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使得研究结果可能出现很大偏差。
因此,总体来说现有证据的力度比较弱。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循证的指导原则是在那些符合工作组制订的入选标准的文献基础・继续医学教育・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及其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10 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上建立起来的。
4 诊断方法要确知是否有其它可替代活检的理想的诊断技术,必须设计相关试验对这些诊断性技术与病理活检进行直接比较。
然而,在10个符合入选标准的替代性诊断技术的评价性研究中,只有3个研究采用了关节活检。
其它研究只是将诊断技术与临床症状或其它部位的病理证据进行比较(例如腕管综合征)。
10个研究中,5个应用了闪烁法,4个应用了肩部超声,1个应用了MRI。
这些研究均报道其应用的替代性诊断技术工作良好。
然而,大部分研究都存在小样本、缺乏对照和实验偏差的问题。
后者常常由于入选的患者较重,不能反映其诊断技术真正的敏感性/特异性。
因此,很难预测这些研究结果在透析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此外,每一项特定的诊断技术对于?2-微球蛋白沉积的诊断以及与其它原因关节异常的鉴别诊断都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
例如,一个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具有较强的应用MRI诊断A?2M的能力。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不同的载体蛋白标记可能会影响闪烁图的结果,而且此项技术在美国尚未应用。
因此,尽管这些研究中采用的诊断方法都显得非常有效,我们仍需进一步加以确证,活检依然是诊断的金标准。
一项对比不同部位活检结果的研究显示,胸锁关节可能是评价A?2M病理表现最敏感的部位。
5 透析膜的作用为了解透析膜对A?2M发生率和严重性的影响,工作组回顾了21项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
这些研究分别评估了一种或多种透析膜对A?2M临床、生化和放射学结果的影响。
其中5项是长期前瞻性研究,10项为回顾性研究,6项研究观察了不同透析膜在第1到第5次透析过程中从血中清除?2-微球蛋白的能力。
这些研究均未采用盲法。
5项前瞻性研究中,只有3项是随机的,并且只有一项研究观察了临床症状、体征并随访了足够长的时间。
在评价不同透析膜的研究中,多数直接比较了单独应用或近似单独应用纤维素膜(例如铜仿膜)与非纤维素的半合成膜、高效膜或高流量透析器之间的差别。
其中部分研究至少用1个临床终点证明了非纤维素膜的优势(表1),但由于异源性的问题,无法进行荟萃分析以比较纤维素膜与其它透析膜的差异。
但如果以发生腕管综合征作为单一的观察终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聚丙烯腈膜优于铜仿膜。
唯一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应用聚丙烯腈膜透析的患者与应用铜仿膜透析的患者比较,其腕管综合征及骨囊肿的发生率低,肩部超声探及的骨厚度减少。
5项长期前瞻性对照研究和7项回顾性研究观察了不同透析膜对血清?2-微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表2中总结了所有报告的结果和荟萃分析的结果。
由于针对每一种透析膜的研究数量少且研究结果存在异源性,很难汇总不同透析膜的效应。
4项研究中有3项(其中包括1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应用聚砜膜与铜仿膜比较,可从血中清除更多的?2-微球蛋白。
有报道显示,CAPD,Gambrane,Hemophan,PMMA以及EVAL膜都比铜仿膜具有更强的清除?2-微球蛋白的能力。
表1 不同透析膜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临床和影像学改变的影响作者,年限 实验设计 随访 透析膜 例数 Aβ2M百分率 效应值(95%CI) 效应方向 方法学的质量Kuchle,1996 RCT 72个月 铜仿膜 12 67%(8) 2.05 ↑ 聚砜膜 12 0%(0) (0.37~3.73) ●Kessler,1992 retro 120~257个月 铜仿膜 95 36%(34) -0.54 ←→ PAN 15 60%(9) -1.16~0.07 ○Van Ypersele,1991 retro 15~17年 铜仿膜 106 16%(917) 0.68 ↑ (中位数5.5年) PAN 115 5%(6) (0.15~1.22) ○Brunner,1990 retro 108~204个月 铜仿膜 27 37%(10) 0.28 ←→ (中位数132个月) PAN 27 26%(7) (-0.36~0.92) ○Koda,1997 retro 94个月 铜仿膜 571 5%(28) -0.38 ↓ PMMA/PAN/PEPA/CTA 248 9%(23) (-0.69~-0.06) ○Schiffl,2000 retro 136±16个月 铜仿膜 29 72%(921) 0.87 ↑ 聚砜膜/PAN/PMMA 60 35%(21) (0.33~1.40) ○Mioli,1994 tetro 66.5个月 铜仿膜 37 27%(10) 0.45 ←→ PAN/CR 43 14%(6) (-0.17~1.07) ○Gonzalex,1997 retro 70±57个月 铜仿膜 63 41%(26) 0.49 ↑ x ±s CAPD 49 22%(11) (0.02~0.95) ○Benz,1988 retro 44.4个月 铜仿膜 90 17%(15) 0.15 ←→ 均值 CAPD 61 13%(8) (-0.36~0.67) ○ 注:通过ECRI计算。
效应值以标准化的Hedges’d metric表示,距离0越远提示效应越大。
如果95%可信区间通过0,则认为无效应↑说明 效应大小有统计学意义。
水平箭头表明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缩写:CAPD,持续性非卧位腹膜透析;CR,铜仿膜;CTA,三醋酸纤维膜;PAN, 聚丙烯腈膜;PMMA,聚丙烯酸甲酯膜;RCT,随机前瞻对照研究:retro,回顾性,对照研究;SD,标准差;Aβ2M,β2微球蛋白淀粉样变性病2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CAPD患者与应用铜仿膜透析的患者比较,腕管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1项回顾性研究报告了CAPD患者脊柱关节病变和骨囊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应用铜仿膜透析的患者。
另有报道CAPD与应用铜仿膜行血液透析比较,可使血?2微球蛋白水平降的更低。
但是,在理解上述结果时要注意,有关CAPD的研究样本量小、质量不高,因此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6 检测 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都未提及是否应对患者进行A?2M筛查以及筛查的频度。
要明确何时应该开始A?2M的筛查,需要设计一项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典型的肾衰竭患者,从开始维持性透析治疗即进行随访,对其是否发生A?2M进行频繁筛查。
目前只有1项研究符合上述试验设计。
这项研究回顾性随访了15例患者,长达15年。
其它16项研究都是以横断面研究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由于入选的病例已经开始血液透析一段时间,所以这些研究先是回顾性的,然后才开始前瞻性地监测A?2M的症状和体征。
但是,由于这种研究设计很难知晓每一个患者发生A?2M的准确时间,因此不能确定A?2M的发生率。
只能通过横断面研究得到疾病的发病率。
这种研究设计的另一个缺陷是,其研究对象可能是一组特殊的患者-只有那些能在同一透析中心长期透析的患者才能进入研究观察(也就是说,死亡病例、肾移植病例以及转院治疗的病例都未能进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