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让学生掌握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三、教学难点1. 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2.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呼吸过程。
2. 利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3. 运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人体呼吸系统模型。
3. 呼出气体收集装置(如气球、塑料袋等)。
4.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检测试剂。
5. 实验记录表。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吗?2. 引导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
3. 提问: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二、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1. 讲解呼吸道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和功能。
2. 演示实验:用气球或塑料袋收集学生的呼出气体,观察气球的膨胀程度。
3. 讲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4. 实验操作:学生用呼出气体填充气球,用吸入空气填充另一个气球,比较两个气球的膨胀程度。
5. 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什么不同?6. 讲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变化。
三、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差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因素会影响呼吸过程吗?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呼吸道的健康?4. 布置作业:结合实验现象,绘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图。
六、教学内容1. 复习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呼吸作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过程中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教学内容:1. 引入呼吸作用的概念,解释人体呼吸过程。
2.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教学活动:1. 让学生观察自己呼出的气体,注意其气味和颜色。
2. 引导学生思考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第二章: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2. 解释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气球的变化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第三章: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体积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体积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体积变化,如吸入时胸腔扩张,呼出时胸腔收缩。
2. 解释呼吸过程中的胸腔运动。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气球的变化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体积变化。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体积差异。
第四章: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温度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温度变化。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温度变化,如呼出气体通常比吸入空气温暖。
2. 解释呼吸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温度变化。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温度差异。
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回顾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体积和温度变化。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人体呼吸过程。
激发学生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兴趣。
1.2 教学内容通过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呼吸现象。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们知道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区别吗?1.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对呼吸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体呼吸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人体吸入空气的成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吸入空气的成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吸入空气的主要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讲解氧气对人体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吸入空气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第三章: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人体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讲解二氧化碳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呼出气体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第四章: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变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变化。
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变化过程。
介绍呼吸作用的原理。
4.3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成果。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总结。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六章:实验探究:呼吸过程中的气体成分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地观察呼吸过程中的气体成分变化。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6.2 教学内容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记录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
人体呼吸系统结构课堂实录在人体的生命系统中,呼吸系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负责供应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确保身体正常运转。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来到了一堂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课程。
下面是这堂课的实录。
老师:“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课堂,我们将一起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1:“老师,呼吸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呢?”老师:“很好的问题!呼吸系统主要由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首先,通过鼻腔进行吸气,气体随后通过喉咙进入气管。
在气管内,气体被分支为两个支气管,最后进入左右两个肺。
”学生2:“老师,为什么我们需要喉咙呢?”老师:“很好的问题!喉咙在呼吸系统中起到了两个关键的作用。
首先,它连接了鼻腔和气管,使气体能够顺利进入气管。
其次,喉咙是我们发声的器官之一,它通过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
”学生3:“老师,气管和支气管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老师:“气管和支气管都是呼吸系统中的管道,但它们不同的是,气管是一个笔直的管道,负责将气体从喉咙输送到支气管。
而支气管是气管的分支,将气体输送到两个肺。
在肺内,支气管继续分支成为细小的支气管,最终进入肺泡。
”学生4:“老师,肺泡是什么?”老师:“很好的问题!肺泡是肺部的基本功能单位。
它们是一系列微小的气囊状结构,非常丰富地分布在肺组织中。
肺泡具有薄壁和丰富的血管供应,使得气体能够更有效地在肺部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学生5:“老师,呼吸系统还有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吗?”老师:“非常好的问题!除了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是肋骨和肌肉组成的胸腔,它保护了呼吸系统的内脏器官,同时还扩张和收缩来帮助我们进行呼吸。
第二个是膈肌,它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一个薄膜状肌肉,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学生6:“老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呼吸?”老师:“非常好的问题!人体呼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完整版)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记录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实验名称
实验器材125mL集气瓶(带盖玻璃片) 4 个、不干胶标签纸 4 张、水、水槽、玻璃弯管、两支相同的
蜡烛、火柴、培养皿 2 个、秒表(或电子手表) 2 个、澄清的石灰水 2 杯、打气筒 1 个、烧杯( 100mL)2 个、玻璃管(或塑料管) 2 根、小剪刀 1 把。
1、收集气⑴、用125mL的集气瓶收集二瓶空气储放在桌面上(要贴有标签)。
体
⑵、用125mL的集气瓶采用排水法收集二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储放在桌面上(要贴有标签)。
2、比较蜡烛的燃烧时间:
把两支直立在培养皿内、相同的蜡
烛同时点燃;先后将一瓶空气和一
瓶人体呼出的气体倒扣在一支点燃
的蜡烛上,分别用秒表记录蜡烛在
瓶内燃烧至熄灭的时间。
3、吹气对比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
⑴用打气筒将空气打入一只盛有澄
清石灰水的烧杯中;
⑵用玻璃管(或塑料管)向另一只
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中吹气
(注意换气要领,不要把石灰水吸
入口中!)。
实验结论:
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两者的主要不同是:吸进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含有的
________________ 多;呼出的气体比吸进的气体含有的___________多。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材解读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
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有关结论。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初步了解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
2.基本掌握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报告的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表述能力等。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彖看本质的推理能力。
案例二教学过程简案教蔘1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设问】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阅读教学生对于炼丹、炼金导的炼丹炉?请阅读教材PI1看看它和化学有什么关系?弓|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骑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材,回答问题。
这样的字眼的第一印象就是迷信,不会想到竟然还能和化学钩,抓住学生这个认识上的盲区,创设一种充满悬念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活动探究1展示:两支蜡烛,一支完整的,一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同步实验课】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 1.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不同。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思维。
3.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填写探究(或实验)报告。
【实验仪器】 集气瓶、水槽、胶头滴管、火柴、吸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 水、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 收集两瓶空气样品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2): 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的样品①用两个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入水中,将吸管小心插入集气瓶中,吹气①在瓶中充满气体后,用玻璃片盖住瓶口,从水中取出正放于桌上(3):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一个盛空气的集气瓶和一个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4):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5): 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01实验梳理 02实验点拨 03典例分析 04对点训练1. 排水法收集气体(1)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不(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先将集气瓶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当集气瓶内的水被完全排出时,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放在实验桌上。
【注意】(1)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向下(填“上”或“下”)盖好集气瓶。
(2)吹气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
(3)若收集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瓶口朝上(填“上”或“下”)正(填“正”或“倒”)放在实验桌 上。
若收集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瓶口朝下(填“上”或“下”)倒(填“正”或“倒”)放在实验桌上。
2. 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该探究实验在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时,都采用了对照实验的方法。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枝能⑴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2、过程与方法⑴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⑵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三、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四、教学用具:烧杯、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玻璃管、胶头滴管、澄清的石灰水等。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印尼海啸的视频)
师:同学们知道视频播放的内容是什么吗?(生齐答:印尼海啸)
师:对这就是前几天发生的印尼海啸,看来同学们都很关心时事。
假设发生海啸时你和你的同学正好在海边,你的同学不幸溺水,你该怎么做?(生齐答:人工呼吸)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之间气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
板书: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师: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生: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师:我们吸入的只有氧气,呼出的只有二氧化碳吗?
生:吸入的主要是氧气,呼出的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其他水蒸气、氮气等其它气体。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探究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信息参考请看投影。
(播放: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生:检验氧气多少,可以用燃着的木条,观察木条燃烧时间长短;检验二氧化碳,可以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检验水蒸气,可以取干燥的玻璃片,向其中的一块呼气。
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加入石灰水的量应该相等。
师:非常好,说明你有向科学家一样严谨的思维。
除了石灰水需要等量,我们收集气体时,气体的量也应该相等,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
生2:他没有收集气体
师:你听的很仔细,那你能说一下该如何如何收集气体呢?
生:空气——就将上盖一块玻璃片即可;呼出气体——先把集气瓶里装满水,后将水倒掉,再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
师:很好。
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将空气移到实验室来研究?
生:用方便袋。
师:很好。
你能不能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好。
大家分析一下,她的操作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生:收集空气是对的,但不能这样“倒”进集气瓶。
师: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呢?
生1:袋子里的空气不一定全部进入集气瓶。
生2:集气瓶里原有的空气还在里面。
师:如何操作才能克服这一问题?(学生讨论)
生3和生4:(边讲边演示)集气瓶里装满水,放在水槽中,用玻璃管将袋子里的空气引出来,捏住袋子,使气体进入集气瓶,将水排除,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
师:(各小组示意收集好)你们认为收集时要注意什么操作?
生1:开始集气瓶的水要装满。
生2:吹气时集气瓶要拿稳。
生3:取出集气瓶之前要盖好玻璃片,取出之后要将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生4:水槽里的水要多点。
师:非常好,以上同学们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取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
下面每组就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气体各两瓶,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注意观察并及时的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汇报实验。
生1:呼出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不那么透明了!
生2:两瓶的透明度不同。
生3:好象有“烟雾”在下沉。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生2: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生3:只能说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少,因为我们呼出的气体散失在空气里。
师:正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确比空气中的多。
生4: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生5:我们这组的现象不明显,可能变质的石灰水会影响观察。
生6: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师:你如何知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生6:瓶中有“雾气”下沉,而瓶中的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
师:你观察相当仔细,但“雾气”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以后再探究。
生1:小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里能燃烧,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不能燃烧。
生2: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也能燃烧,不过燃烧时间短。
生3:伸入两个瓶中的木条过一会儿都熄灭了。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一些。
生2:在空气中氧气多一些。
生3: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生4:木条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中含氧气少。
师:同学们回答得相当好,但要注意二氧化碳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你可以说“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
生5:还可以说明木条等物质燃烧要有氧气。
师:你们的结论太妙了!吸入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生1:我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
生2:我也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但同时感到气流吹到手上是热的。
六、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先从“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方法上入手,得出“排水集气法”的操作要点,后根据实验步骤,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并在不断地应用中让学生初步接触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七、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得出收集气体的方法,后让学生尝试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按步骤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现象,并分析现象,进而讨论小结实验结论,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热情。
八、教学结果与体会: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现象。
有科学的结
论。
但学生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
因为参与,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探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