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 刘⽂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的⾊彩。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 民国学界的狂⼈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当中,刘⽂典也排得上号。
刘⽂典是国内研究《庄⼦》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研究”课上,他有⼀句经典的开场⽩:“《庄⼦》我是不太懂的!”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听,都想这位⽼先⽣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但刘⽂典接下来的话就让⼈⼤跌眼镜了:“那也没有⼈懂!” 刘⽂典⼀⽣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庄⼦》研究⼀门,在联⼤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话:“这两位诗⼈,尤其是梅村的诗,⽐我⾼不了⼏分。
” 当然,刘⽂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的成就,他对其⼦刘平章说:“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超过我。
”代表刘⽂典校勘最⾼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补正》,⾄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和《庄⼦》最重要的参考书之⼀。
不过,刘⽂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的冲冠⼀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到安庆巡视,为了表⽰对教育的重视,蒋介⽯⼀到安庆就派⼈向刘⽂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典竟然以⼀句“⼤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种⾮常虔诚的⼼态。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10.刘文典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人物事件6:爱国 (5)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二、作文文段 (6)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话题2:狂傲与担当 (6)三、适用话题 .................................. 7目录10. 刘文典一、人物简介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11谈吐不仅是思想而且还是性格的表露。
时候,她反对跳广场舞;可她加入广场舞队伍后,则完全是相反的态度。
身份的变化会导致一个人立场的变化,从而导致言语前后不一。
人一旦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说出来的话就可能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也因为如此,那些能坚持公正,说话不偏不私的人才被人认为是正直的人。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信赖,所敬重。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私见使人目盲,私听使人耳聋,私虑使人心狂。
”什么时候,我们能完全摒弃个人的利益,只认是非曲直,我们说出来的话才是客观、公正的,才能令人信服。
不因私利而扭曲事实,不因偏袒某人而违背公理。
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以公理为准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公平公正,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被称为“民国狂狷”的刘文典学贯中西,尽管他常给人一种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怪杰形象,但实际上他“性滑稽,善谈笑”,有着幽默和自谑的一面。
幽默能苦中作乐在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生活艰苦。
一位学生向他借了一本书,发现里面有一张用毛笔画的老鼠,就问刘文典为何要画这样一张画。
刘文典笑着说,自己在乡下看书时点香油灯,灯芯上的油会滴在灯盘上。
一天深夜他在灯下看书时,见有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起了盘子上的油。
他本想打死它,但转念一想,“老鼠是在讨生活,我读书也是为讨生活,何必相残呢”?于是随手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学生听后笑了起来。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文典能以画老鼠来调节生活,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语言也是幽默风趣的,让艰苦的环境也平生出一丝乐来。
在艰苦的环境中,幽默是一种自度的方式,它能让人获得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慰藉自己的心灵,也给别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
幽默能化解尴尬刘文典想查阅一本稀缺的经书,寺庙的住持提出:读书时必须要在念经堂正襟危坐地读。
刘文典答应了。
读书的时间太久,他腰酸背痛,手里的经书不小心掉到了地上。
住持看到这一幕,拿起一个木棒敲打刘文典的脑袋,一边敲打一边责骂:“如此珍贵的经书,让你借阅已是破例,没想到你居然把经书掉在地上!”刘文典忍着痛抱头就跑,一边逃跑一边求饶:“大师手下留情!我这颗脑袋也是宝贝,里面装满了文化瑰宝,打坏了可没得换啊!”住持本来很生气,这一下被刘文典逗乐了,也就原谅了他。
1928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代行校长职务。
遗憾的是,未及安徽大学走向正规,便爆发学潮。
正逢蒋介石视察安庆,因顶撞蒋介石而被关押起来。
后经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力保开释。
1929年2月,刘文典任清华大学教授,同时,也在北京大学主讲汉魏六朝国文,或兼讲校勘学。
刘文典的才学,备受陈寅恪的称赞,过从交好密切。
刘文典尤为尊崇陈寅恪治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主张。
1930年9月,刘文典升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十卷本的《庄子补正》,由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刊印出版。
随之,其在学术界反响强烈,誉之多,毁之也不少。
又因其狂傲秉性,与同仁相处难以和谐,招惹微词也多。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刘文典因长子去世,悲伤之际,没有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而是隐居北平北池子一座小楼里,闭门研究学问,并以“国家民族是大义,气节不可污,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为由断然回绝游说附逆日军者。
日军高官亦亲自登门,刘文典冷眼相见,绝不说一句日语媚敌。
日军施以威吓,两次指派日本宪兵闯入刘家搜查,将吴忠信、邵力子、胡适、陈独秀等学界名人发给刘文典探讨国际形势的多封书信带走。
直气得刘文典在家中找出一套袈裟,穿在身上,以示绝不贪富贵事敌寇,誓葆文士大义、民族大节。
时至1938年初,刘文典辗转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大文学系任教,主讲《庄子》等课程,又特地为学术界开讲座,专讲《庄子》,其授课时旁征博引,倒背如流,论证精道,备受称颂。
刘文典刘文典,安徽合肥人。
原名文聪,字叔雅。
1889年12月生。
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佑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
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
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
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时期。
“五四”期间,刘文典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曾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自我意识说》、《佛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国学术论著。
刘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
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
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
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著名学者陈寅恪为《庄子补正》作序。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
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1938年刘文典先生逃离北平,辗转南下,历经磨难后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3年,刘文典被聘到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聘请他在云大担任“龙氏讲座”,后一直担任文史系教授。
在云南大学执教至新中国建立以后。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朋友曾动员他去美国,已替他找妥具体去所,并为他一家办好了入镜签证。
在这关键时刻,刘文典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刘文典诗词
哎呀呀,说到刘文典的诗词,那可真是精彩非凡啊!你想想看,他
的诗词就像是夜空中璀璨的星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刘文典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的诗词有的如奔腾的江水,
气势磅礴,比如他写的那首“大风起兮云飞扬”,哇,那豪迈的气势,
简直让人热血沸腾!就好像你站在悬崖边,面对狂风巨浪,心中涌起
无尽的豪情。
他还有些诗词呢,又像潺潺的溪流,细腻而温柔。
“花开花落自有时”,这句诗多有意境啊,就如同春天里那一朵朵悄然绽放又悄然飘落
的花朵,让人心中泛起丝丝涟漪。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探讨刘文典的诗词。
一个朋友说:“他的诗词真是太有韵味了!”另一个则反驳道:“哼,也就那样吧。
”我当时就急了,反驳道:“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真的读懂他的诗词了吗?”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可这也正说明了刘文典诗词的魅力呀,能让
人如此投入地去讨论,去争辩。
他的诗词有时候像一幅绚丽的画卷,能让你仿佛置身其中。
“青山
绿水入画屏”,这不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图吗?你能看到那连绵的青山,那清澈的绿水,仿佛自己就行走在那画中。
刘文典的诗词是他内心世界的展现,是他情感的寄托。
它们或激昂,或婉约,或深沉,或明快,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难道你不想去
好好品味一下吗?
我觉得啊,刘文典的诗词是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
们反复品味和欣赏,它们就像珍贵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刘文典(1889年~1958年),原名文聪,字叔雅。
安徽合肥人。
国学大师,善治庄子;教育家,曾担任安徽大学校长。
刘文典生性狂傲,有人评价刘文典说:是真名士自狂狷。
蒋介石上台后不久,到安徽巡视,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蒋到安庆前,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并发表演讲,但被校长刘文典断然拒绝,并称:“大学不是衙门。
”不过蒋介石还是按计划到安大视察,可当他进入校园后,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场面,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
刘文典更是连面都不露,只是派了几个人来接待。
蒋介石心中极为不快,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强撑着视察完毕。
据说,蒋介石到安大视察前,省政府通知刘文典安排学生夹道欢迎“北伐名将”蒋主席。
刘文典当时正在打麻将,看完通知后直接扔进痰盂里,继续他的牌局,并说:“我手中‘将’这么多,还稀罕他那个‘将’?”1928年,安徽大学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问话。
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非常不满。
蒋要刘交出在学潮中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罢课的学生。
刘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说着,二人火气都上来了,相互拍桌而斥。
蒋介石恼羞成怒,给刘文典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刘文典见蒋介石之前曾扬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使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之而去!我师承章太炎、刘师培、陈独秀,早年参加同盟会,曾任孙中山秘书,声讨过袁世凯,革命有功。
蒋介石一介武夫!其奈我何!”刘文典被羁押后,安庆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保障人权”,要求释放刘文典。
听说刘文典被蒋关押后,刘夫人张秋华赶到安庆,痛斥政府昏聩:“叔雅要到安徽来,我反对,不要他来。
安徽的教育不是学者办的,是政客办的。
”一个月后,在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等人的多方营救下,经陈立夫从中斡旋,蒋介石释放了刘文典,但要求他“即日离皖”。
1928年12月5日,刘文典被释放。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在北大,国学大师刘文典是与辜鸿铭齐名的怪人,他放浪形骸,狂傲不羁。
但是他又不畏强暴,不媚时俗,坚持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注重气节操守的传统。
1937年,北平沦陷,日本方面请刘文典出山教学,并在伪政府中任职,他断然拒绝。
他本来精通日语(早年留学日本),但在日寇面前却不讲一句,他以“发夷声为耻”。
他还因四弟刘管廷在冀东某日伪政府谋事,将其赶出家门,不再往来。
滞留北平期间,刘文典常以唐代诗人被迫在安禄山处做官失节的事告诫自己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
1929年,刘文典时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
是年11月23日,安徽学界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学潮,蒋介石十分恼怒,于是经教育部下文传令刘文典亲到南京予以说明。
至于刘文典和蒋介石见面的情景,当时的南开学生刘兆吉回忆:因有怨气,见蒋时,戴礼帽着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
蒋介石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吗?”这对刘文典正如火上加油,也冲口而出:“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
”这更激怒了蒋介石,一拍桌子,并怒吼:“无耻文人!你怂恿共党分子闹事,该当何罪?”刘文典也应声反驳蒋介石为不实之词,并大声呼喊:“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躬身向蒋碰去,被侍卫挡住。
刘文典轶事刘文典,安徽合肥人。
原名文聪,字叔雅。
1889年12月生。
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进化与人生》等。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
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游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
为人狷狂,极富个性。
有轶事如下: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
”刘文典曾以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主持安大校务。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靠文化教育界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刘文典耿介地说:“大学不是衙门” ,遂拒绝其到校“训话”。
11月29日下午,蒋虽如愿以偿地视察了安徽大学。
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后来安大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
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介石说刘文典是学阀,刘文典则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一个月后,由国民党元老蔡元培等说情、力保,陈立夫又从中斡旋,蒋才以“即日离皖”为条件,释放了刘文典。
刘文典讲红楼也是另辟蹊径。
天已微暗,讲台上燃起烛光,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完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
“元春省亲时,说花滁二字就好,这蓼汀反切意为林,花滁反切意为薛,可见元春当时就已认定薛宝钗了”。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个字。
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诸生恍然大悟。
“好生之德”。
在西南联大时,刘文典的学生李埏在向他借的一本《唐三藏法师传》的书页中,发现空白处满是刘文典的批注,注文除中文外,还有日文、梵文、波斯文和英文。
李埏正看得津有味,又发现有一张是老师用毛笔画的老鼠,很是不明白,便请教刘文典。
刘文典说那是他在乡下点香油灯看书时,一天深夜见有只老鼠爬到灯盘上,明目张胆地吃灯芯上滴在灯盘上的油。
本想打死老鼠,但又觉得老鼠也是在讨生活,和他读书的是为讨生活是一样的,就不必相残了,于是只是用毛笔画了一幅老鼠像夹在书中而已。
李埏感慨:“先生真有好生之德!”看佛经挨打。
刘文典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名气已较大。
为了教学需要,刘文典得查阅某种佛经,他与北京西山香山寺管理藏书的和尚略认识。
知他是著名学者,特准他借阅寺里佛经,但要求刘文典遵照寺里规定,比如借阅时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等等,刘文典承诺一定严守规约。
等和尚离开后,刘文典读着读和,困顿起来,见室内有一空床,便趁机持书卧床阅读,谁知后来睡着了。
当头受到扑打感觉疼痛时,才醒来。
睁眼便见老和尚火冒三丈,边打边斥责说:“你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刘文典吃了疼,也不恼怒,而是立马苦苦求饶,老和尚见他甘心挨打,并没拿名人架子来压他,也就作罢。
后来两人还成了朋友。
刘文典一生很少把别人放在眼里。
到了晚年,他回首平生,曾说过一句自我评价的话:"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能够让刘文典始终肃然起敬的人,其实只有一位,那就是国学大师陈寅恪。
刘文典生前一直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
他曾经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向自己说:"这是刘某人!"“沈从文算什么教授!”1928年,一个只有小学毕业资历的年轻人登上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台。
他由徐志摩介绍而来,经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同意而被聘为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
尽管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写出了《一个天才的通信》、《呆官日记》等享誉一时的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
在上课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厚厚一摞,估计能够讲一两个小时了。
就这样,他低着头,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
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
这一来,他感到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后来,这个年轻人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讲课了。
不料因过于紧张,原来计划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全部讲解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无话可说。
年轻人再次陷入窘迫。
无奈之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则"新闻"很快就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漫天飞舞。
人们都在纷纷打听这个敢于登上中国公学讲台,却出尽洋相的"小学毕业生"姓甚名谁。
没费什么工夫就查清了他的全部档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十四岁高小毕业后入伍,二十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年代,沈从文的第一次亮相被很多旁观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零分”。
尽管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写文章评价他是“一个空虚的作者”。
一些评论甚至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在声名显赫时期,还是在孤独落寞阶段,骨子里始终透显着浓浓的“自卑情结”。
显然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他的评价。
“瞧不起”沈从文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文典。
1942年上半年,刘文典、沈从文、朱自清、王力、罗庸等人曾先后接受国文学会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学十二讲"的讲师,举办学术讲座。
但这似乎并没有"澄清"关于刘文典"鄙视"沈从文的传闻。
相反,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的传闻被人推演成无数个版本,四处传播。
其中,最经典的不外乎以下两个版本:其一是“教授职称事件”。
沈从文1939年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仍然讲授“习作”等课程。
到了1943年,西南联大讨论聘请沈从文“为本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月薪叁百陆拾元”。
这个教授薪水并不高,刘文典1942年在西南联大所拿的薪水是每月四百七十元。
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文典仍然拒绝为沈从文“抬轿”,并坚定地发言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他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解释“用小指比喻鲁迅” 。
刘文典在日本留学时,曾跟老师章太炎学《说文》,有机会与鲁迅等一起学习。
两人回国后,没有过多的来往,也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1928年,他因顶撞蒋介石差点儿送命,引起学界一片哗然,鲁迅也写《知难行难》一文表示支持。
20世纪30年代末,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上课时,偶然提起与鲁迅同学之事,顺便说了一句“鲁迅也参加学习”。
同时,他一举手伸出小拇指,没有褒贬之词,继续讲课。
同学一笑置之,也无人发问。
此事在学校流传甚久。
解放初期,高校思想改造进入高潮。
有人当面责问刘文典为什么污辱鲁迅?他断然否认。
揭发者说:“十多年前你在西南联大讲课时,公然用小指比喻鲁迅是何居心?”刘文典一听是指这件事,坦然一笑说:“用小指比鲁迅确有其事,那是尊敬他的表示。
中国人常以大拇指比老大,那是表示年龄的,自古英雄出少年,鲁迅在我们同窗中最年轻有为,我敬佩他是当代才子。
你误解我了。
你尊敬鲁迅,要好好学习鲁迅的著作。
”这位揭发者见此,无话可说。
实际上,鲁迅比刘文典还大十岁,“年轻有为”之语不知从何说起。
刘文典已去世多年,他当年以小指喻鲁迅是褒是贬,也无从考证了。
说到面子和良心,还要说说刘文典另外一件轶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听说刘文典曾两度赴日留学,日语颇为流利,就通过周作人多次请他出任伪职,均被刘文典严词拒绝,因此惹怒了日本当局,其住宅连遭日军搜查,刘毫无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