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语言的方言与地域差异研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交流,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其语言方言的差异尤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国语言的方言与地域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一、中国方言的分类中国方言可以根据地理位置、语音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将中国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西南方言、东北方言等。
根据语音特点,可以将中国方言分为官话、吴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
根据历史文化,可以将中国方言分为汉语、藏语、壮语、维吾尔语等。
二、中国方言的产生原因中国方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个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
其次,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变迁,也给各地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再次,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也为方言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生活中交流,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方言。
三、方言差异的影响方言差异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方言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障碍。
即使是中国人之间,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不畅。
其次,方言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地区的理解和传播受到限制。
两个地区的人可能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影响了作品的传承。
再次,方言差异还影响了教育和就业的机会。
在中国,普通话被作为通用语言,但方言使用者可能在学校或者工作中受到不公平对待。
四、方言保护与传承面对方言差异的问题,中国一直在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努力。
一方面,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方言的研究和保护。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开展方言教育和方言文化的传承活动。
此外,一些方言文学作品的出现也促进了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语言的方言与地域差异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同时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着影响。
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中国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加强国家政策和地方努力,可以实现方言的多样性与社会统一的有机结合。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一种有着丰富多样方言的语言。
方言是指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汉语方言的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根据区域划分,其中的方言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层级。
下面本文将对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探讨。
一、汉语方言的分类根据区域划分,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包括:华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华东方言、华南方言、海南方言、台湾方言和东北方言。
每个方言区又包含着众多的方言种类。
例如,华北方言包括官话、京片子、冀鲁官话等;西南方言包括川话、贵州话、滇话等;西北方言包括陕西话、甘肃话等。
在每个方言区内部,又存在着很多的小方言区。
以华北方言为例,可以进一步分为北京话、天津话、山西话、河北话等。
这些小方言区的划分通常是根据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来界定的。
二、汉语方言的特点汉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音特点:汉语方言的语音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上。
以官话为例,一般不发浊音,有清音之分;而广东话则较为口语化,发音时更加轻松自然。
2. 词汇特点:不同方言区的词汇有所差异,有些词汇在一个方言中很常见,而在另一个方言中却很少使用。
例如,“吃饭”在官话中是“吃饭”,而在广东话中是“食饭”。
3. 语法特点: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官话中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四川话中的“了”表示动作的进行。
4. 语气特点:方言区的语气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河南话中,重音和语气词的使用相对较多,而广东话中则更加注重音调的运用。
5. 基础教育应用:汉语方言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官话作为中国的标准语言,在全国的学校教育中得到普遍使用,但在方言区内,学生通常使用方言进行日常交流。
总结: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非常复杂,不同的方言区存在着明显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方言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多样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方言区域划分的原理与实论文•相关推荐汉语方言区域划分的原理与实论文汉语方言分区,是参照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方言点连成一块方言片,再把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方言片连成一个更大的方言区。
或者是,通过可行的方式,归纳出客观存在的方言系属,给以一定的名称,作出一定的说明。
方言的分区,说到底,无非是把客观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方言系统如实地揭示出来,既准确地反映方言的面貌,又全面揭示方言的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方言跟方言间的分界有颜色跟颜色的界限那么糊涂,而所含有的因素比颜色的分别还复杂得多。
”因此,分区的结果必定会显示出不少的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跟汉语的复杂性、划分方言的条件及角度、选材的标准、所调查的材料是否完备,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划分方言的原则和依据问题。
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理论和标准,其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从尝试到探索,再到比较成熟的过程。
一、尝试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黎锦熙。
已有资料显示,最早给现代汉语方言分区的是章太炎,他于1915年在《检论》中提出汉语方言分区“九类说”;黎先生也在同年发表《国语运动史纲》,提出他的“十二系说”。
在此暂不对他们汉语方言分区的结果作任何评价,只讨论其分区标准和分区原则。
对以上两人的分区,詹伯慧认为:章氏“没能完全做到以语言材料作为分区的主要依据”,“过于重视自然地理的因素”;黎氏“从整个分区的框架来看,似乎还没能彻底摆脱山川地理因素的干扰”。
王福堂认为,章氏“对部分方言的语言特点和形成原因作了简单说明,其中有关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方音差异由水土不同而造成的看法则出于传统,缺乏科学性”,黎氏“所分方言以江河湖海命名,也不免囿于水土之见,出发点和章太炎相同”。
一句话,这种分区基本上是印象式的,受制于自然地理因素和行政区划因素,缺乏方言本体的依据。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我国也有七大方言区1.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吴语,或称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客家话,或称客家方言、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
4.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地区、新马等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
狭义的闽南语,即闽台片闽南话,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
5.粤语,或称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6.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
7.赣语,或称赣方言: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
还有一些主要的方言区域,比如:1.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2.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
3.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
摘自裴钰的人文悦读《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分析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源头汉语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所用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
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方言南北差异成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语言。
但在中国各地区,汉语方言却因地域文化、历史演变、语言环境等多种方面导致南北之间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南北差异的成因,并探讨一些早期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现今研究的影响。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和开放,北京话、上海话已成为标准的国家语言,但在不同地区,汉语方言差异显著。
南方与北方之间存在汉语方言差异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交流和演变的结果。
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 历史演变南北方言的区别可以追溯到古代。
由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华北地区,因此在这个地区的人民之间交流比较频繁,导致当时的北方话比较统一。
而在南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当时南方的人民比较分散,交流比较少,所以南方话更加地千差万别。
这种区别长期沿袭至今,成为南北差异的重要成因之一。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也是南北汉语差异的一个重要成因。
由于北方地区大多数地形较为平坦,自然环境比较干燥,社会活动空间相对较为广阔,人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北方方言比较朗朗上口,声音比较清晰响亮。
而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并且处在雨林气候带,自然环境比较潮湿,因此南方方言比较含蓄柔和,声音比较含糊。
3. 时代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语言也出现了新的变革。
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农业、教育以及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南北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小。
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就连年轻人之间的语言也逐渐去除了南北差异。
早在中国古代,对于方言的分析和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韩愈主编《方言志》即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地的方言特点以及方言之间的差异。
到了宋朝,他们就形成了两部大辞书:《说文解字》和《广韵》。
这两部书都有对方言的研究,成为中国方言研究的著名著作。
在清末时期,一位被誉为“中国方言语言学之父”的郭松龄教授编写了《国音反切字韵》,对汉语发音方式进行了研究。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地理上或社会上隔离的地区里讲的语言变体。
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中原方言和闽南方言。
下面将对这七个主要方言区的特点进行介绍。
1. 华北方言华北方言又称官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北京官话的代表。
华北方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
它的特点是发音清晰、语调平缓。
华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少,辅音的发音比较硬,口语中常会出现儿化音。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浑厚、粗犷,发音比较重。
同时,东北方言的词汇也相对独特,有很多特殊的方言词汇。
3. 东南方言东南方言主要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方言。
东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柔和,语调上升较快。
在词汇上,东南方言受到了闽南语和吴语等方言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方言。
西南方言的特点是语音比较轻柔,发音轻快。
西南方言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方言短语。
5. 西北方言西北方言主要是指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方言。
西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粗犷、较为清晰。
西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6. 中原方言中原方言主要指河南和河北地区的方言。
中原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标准,语音比较清晰。
中原方言受到了官话的影响,因此与官话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7.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指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为柔和,同时语音上升较快。
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与官话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尽管汉语方言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的特点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中国方言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
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那么,中国方言分类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要了解方言分类的依据,首先得明白方言的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是方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地形复杂,山脉、河流等自然屏障将不同地区分隔开来,使得人们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交流,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比如,山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其方言往往保留了较多的古老语言特征;而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人员流动频繁,方言的变化和融合就较为明显。
历史变迁也是方言形成和演变的关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人口的迁徙,战争的影响等,都促使语言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大规模移民,将原居住地的语言带到新的地方,与当地语言融合,形成新的方言。
又如,某些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区,其语言往往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区域。
社会文化因素同样对方言的形成和分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会反映在语言中。
比如,某些特定的词汇、发音方式可能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或宗教仪式相关。
而且,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社会发展程度也会影响方言的发展和传承。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方言分类的重要依据。
语音方面,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的差异。
比如,有的方言在声母上有独特的发音,如“zh、ch、sh”和“z、c、s”不分;有的方言在韵母上有特点,如“en”和“eng”不分。
声调的数量和调值也各不相同,有的方言有四个声调,有的则有五个甚至更多,而且每个声调的高低升降程度也不一样。
这些语音上的差异是区分方言的重要标志之一。
词汇方面,不同方言在常用词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差别。
有些物品在一种方言中有特定的称呼,而在另一种方言中则完全不同。
比如,“玉米”在有的地方叫“苞谷”,有的地方叫“棒子”。
此外,一些独特的方言词汇也能反映出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
我国方言分布及其意义方言区用语言来化分,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方言区,闽方言区,其中,北方言区,还可以划出,东北方言区,中原方言区,北河言区,西北方言区,西方南方言区,按官方对方言细化解释。
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
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
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
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
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
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
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
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分类及其保护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文化,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特别的意义,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
虽然我国方言很多,但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普通话的推广,渐渐淡化了方言,所以作为一种文化,还是应该好好保护报存下来。
关键词:汉语方言形成分布保护引言中国地理面积很大,民族众多,当地所说的语言也差别很大,很多人就好奇中国的方言是怎样起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方言大体上有多少种,是怎样分类的,下面将向大家阐述中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状。
一、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分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方言。
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
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
十里不同言,请问为什么中国方言如此多,是如何产生的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移民是从中华民族历史政区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方言地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
文白异读则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它每个层次之间的演变,语言演变的不一致性造成方言分歧。
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又是三国并立,晋代又统一;南北朝结束在隋唐;五代十国又手束在宋太祖手上。
这一路打打停停,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同时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7大方言的历史渊源和过程从大处说,现代汉语可分为7大方言:首先是北方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第二是吴方言,即江浙话,分布在江苏省的江南地区和浙江省大部。
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主要代表。
第三是赣方言,即江西话,分布在江西省和福建省西北部和湖南省的东部以及湖北省的东南部。
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主要代表。
第四是湘方言,即湖南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主要代表(旧时以双峰话为代表)。
第五是客家方言,又叫客家话、客话。
客家话分布比较分散,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省东北部、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与湖北、广东、福建接壤的地区,以及四川、广西和台湾等地。
东南亚各国的华人中有很多说客家话的。
客家话以梅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六是粤方言,又叫粤语、广东话、广府话、白话,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社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主要代表。
第七是闽方言,即闽语,分布很广,包括福建省大部、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和西部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台湾省大部、浙江省南部,闽方言在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很广。
闽方言内部分歧很大,大概来说,闽南片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片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片以建瓯话为代表,闽中片以永安话为代表,莆田仙游片以莆田话为代表。
这七大方言中,以北方话分布最广,其分布地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70%;使用的人口也最多,也占汉语人口的70%左右,其余六大方言的使用人口总和大约只占汉语人口的30%。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
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在下面这个表里列出北方话区9个城市方言的调值,它们都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你可以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如果你用各地不同的调值分别说“山明水秀、千奇百怪、非常好看、观察仔细”等词语,你就能感受到各地方言的特殊味道。
中国方言片区的划分与汉语方言的成因分析我国也有七大方言区1.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
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
2.吴语,或称吴方言: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
3..客家话,或称客家方言、客语:在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中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
4.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菲律宾、台湾地区、新马等东南亚国家与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
狭义的闽南语,即闽台片闽南话,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
5.粤语,或称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常有九到十个左右。
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6.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
7.赣语,或称赣方言: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
还有一些主要的方言区域,比如:1.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2.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
3.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
摘自裴钰的人文悦读《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国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方言要伟大复兴——寄国际母语日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分析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远古时期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使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源头汉语的北方方言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所用语言经过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
而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其他汉语方言则发端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几次南下移民活动。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上溯先秦,下及近世,代代不绝。
人口迁移的方式大概有两类,一是人民自动的流徙,一是政府有计划的移民。
前者多因为战乱、灾荒、饥馑或人口膨胀所引起,后者则是为了某种政治、军事或经济上的目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活动,迁徙的大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东到西,反向而行的例子比较少见,这一重要特点产生了汉语南方各方言的最初源头,并形成了今天汉语方言地理的格局。
吴方言的源头最为久远。
据《史记》记载,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有一支移民在经过一场政治变动后,从陕西渭水流域迁到江南太湖流域。
他们建立了吴国,其语言可能成为后来吴方言的最早渊源。
比吴方言稍晚的是湘方言。
湘方言来源于今天已不存在的古楚语。
在商朝末年的中原动乱中,楚人南迁至江汉流域,因此楚语被带到了湖北地区。
战国时期,楚国南进占有湘资流域,于是古楚语又扩散到湖南。
秦统一六国后,向南越过五岭占有了两广地区。
岭南原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为防止他们的反抗,派遣五十万军队驻扎于此。
这些士卒所用的语言,成为今日粤方言的先声。
福建本是闽越族的家园,西汉时这里仅设一个县。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量北来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入福建,八十年中,福建西北山地和东部沿海接连出现十三个新县,原始闽方言应该就萌发于这一时期。
赣方言和客家方言出现最晚。
江西地区古称吴头楚尾,应当是古吴语和楚语的交汇处,因此汉代以前并没有原始的赣语。
在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以后发生的汉族人民大南徙的浪潮中,有部分北来的移民到达江西北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可以看成是赣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前身。
汉语南方各方言就是在上述渊源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多次移民活动所带来的新方言不断冲击,发生取代、交融、渗透、混合而向前发展演化的结果。
南下大移民与方言的南进晋代以前,淮水秦岭一线或许可以看成是南北方言的大致分界线,西晋以后发生的三次南下大移民才使北方方言大规模越过此线进入南方,从而逐渐改变了南方方言的地理布局。
汉语方言的基本格局,正是历史上汉人三次大南迁和一些中小规模的移民活动所造成的。
第一次汉人移民大浪潮发生在西晋永嘉以后至南朝宋泰始年间。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导致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入侵,因此而压迫大量中原汉人向南流徙,在永嘉元年至泰始二年(307~466年)的一百五十年间,南迁的流民达九十万人之多。
这个数目约占西晋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又占到南朝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换句话说,北方每八人就有一人南迁,而南方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北方侨民。
南迁的东晋以建康(今南京)为首都,这里云集了大量北方的衣冠士族,他们地位高贵,因此南方的士族纷纷改变自己的方言,来仿效他们的北方口音。
当时有个名叫顾长康的南方士族坚持不学北方话,还遭到旁人追问:“你为什么不说洛阳话?”在南京以东的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竟占到江苏全省侨民的十分之九,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多。
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而且侨民的居住方式往往是聚族而居,在这种情况下,侨民所带来的北方语言必然要对土著语言发生深刻影响。
在江淮之间,当时的北方方言已经取得优势,而在湖北地区,北方方言必然也对楚语发生冲击,产生了西南官话的最初端倪。
第二次移民大潮的导火索是发生在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
历时八年的战祸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再度引起中原地区的人民向南流徙。
安史之乱引起的移民不仅规模大,而且这次移民走得比上次要远,已经到达洞庭湖、鄱阳湖以南,其前锋甚至到达岭南和福建。
因此,北方方言再次对南方方言发生冲击,而且对南方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
在湖北,北方方言加速了对湖北方言的同化,奠定了这一地区西南官话的基础。
在长沙衡阳一带,湘方言受到北方方言侵蚀,消弱了固有的特征,新湘语的萌芽大约就在此时出现。
同时,粤方言也受到了移民方言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江西北、中部,北部移民带来的语言形成了今日赣语的主要基础,并为日后客家话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进入江西的移民语言像楔子一样,把吴语区和湘语区永远分隔开来,并且把闽语限制在福建地区。
今天南方方言地理的雏形正是在中唐以后出现的。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些藩镇名义归属中央,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
唐朝灭亡后,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称为“五代”,地方上还出现了十几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
在这前后二百年里,各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中,强化了方言地理的格局。
吴越、吴(南唐)、楚、闽、南汉等割据政权对促进吴、赣、湘、闽、粤方言区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作用。
第三次大南迁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到忽必烈入主中原之间,大约历时一百五十年左右。
其中两宋之际(1126~1142年)的移民原因及南下路线都和第一、二次大移民相似,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接受了最大量的移民,而移民对南方的深入又更进一步,福建、广东、广西都有移民的足迹。
由于除江浙一带外,移民分布较均衡,所以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的影响不如前两次移民大。
北宋灭亡后,从旧都开封南来的大批文官武将、僧尼商贾云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他们带来了属于中原方言的开封话,与杭州的吴语长期对立并存。
到了明朝的时候,杭州人郎瑛还很以杭州人“语音好于他处”而自豪,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杭州话与开封话很类似的缘故。
直到今天,杭州市区的方言依然带有明显的北方味,而一出杭州,便全是纯粹吴语的天下了。
在这次南迁中,江淮地区是北来移民的中继站,湖南常德再次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南京,尤其是镇江,相对集中了数量较大的移民,这些地区此时应已成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
客家方言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由于金人和蒙古人的南侵,中唐以后迁到江南的大批移民后裔及唐末迁到闽西、赣南的人民再次迁移到闽、粤、赣交界区,这一带地理环境的闭塞,使移民方言终于与北方方言完全隔开,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方言,而且使广东梅州一带成为客家方言的核心地区。
其他移民与方言的扩散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由江西向湖南移民的过程持续了七八百年之久。
移民原因是自发的经济要求。
江西赣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中唐以后接受了大量移民,开发程度比湖南高,到唐末五代在河谷地带已经人多地少,于是逐步向西邻的湖南地区转移,以解决生计问题。
移民的结果是湘东地区的百姓几乎均是江西籍,受其影响,湘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带上了赣语特征。
福建向广东的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
福建山多田少,人口饱和的现象更加突出。
于是福建移民进入广东东南沿海并逐渐向西扩散,他们大多“泛海而至”,把闽南方言散布在广东东、西两端的沿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四川人口在历史上经过几起几落的大变化,今天的四川人大部分是清代以后移民的子孙,少部分是元末明初移民的后裔,元代以前的土著更是凤毛麟角。
元末明初,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
明末清初,四川经受了二三十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破坏,元气大伤,人口大减,于是清朝积极从湖广地区(湖北、湖南)向四川移民,有“湖广填四川”之说。
因此,今天的四川方言实际上是两湖地区的西南官话向西迁移的结果。
而元、明、清三代的军屯和移民将云贵地区也纳入了西南官话的体系。
清代以后有很重要的两次移民,一次是清朝康熙以后由大陆向台湾的移民,另一次则是清朝后期以至现代由关内向东北的迁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入清朝版图,此后海禁遂开,闽南沿海的福佬人和粤东山地的客家人开始向台湾移民,两者的比例在日本占领初期是四比一,这就是今天台湾方言以闽南方言为主、并杂以客家方言的原因。
东北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康熙以后辟为禁区,严禁移民出关。
沙俄侵略黑龙江地区的事实刺激清朝采用移民实边的政策,东北于是逐渐开放。
从20世纪初年开始,大批汉人移民东北,其中河北和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河北北部邻近辽西,所以辽西是河北人向东北腹地移民的大本营。
而闯关东的山东人渡海登陆后大多先到了辽东半岛和辽河一带。
所以今天的辽东方言与隔海相望的胶东方言相似,辽西方言的一些特点与河北北部相同。
还有两次移民活动使汉语方言地理更加复杂。
第一次是后期客家人的多方向分散移民活动。
明末清初以后,在闽、粤、赣交界山地长期生息的客家人由于人口膨胀产生的压力不得不向外迁徙,他们或向东渡海到达台湾,或向西迁移,一路到达湘赣交界诸县,远者更到达四川,又一路到广东西南沿海,远者进入广西,因此在这些地区造成了许多客家方言岛和方言小区。
第二次则是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入陕西汉中盆地的移民活动。
汉中盆地本是人口稀少的地区,乾隆以后,移民蜂拥而至,百年之间人口增加了二十来倍。
移民原籍以四川、湖北二省为主,因此这里的语言自然与川、楚通行的西南官话相近。
行政区划与方言地理如果说移民的作用是动态的,那么行政区划对方言地理的作用可以说是静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