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第二讲色彩的心理效应
- 格式:pptx
- 大小:14.58 MB
- 文档页数:52
色彩的心理效应教案(五篇)第一篇:色彩的心理效应教案色彩的心理效应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从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间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一、组织教学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
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
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 ? 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
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展示课题:《—色彩的心理效应》.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 红、橙、黄 b 蓝、绿、紫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 .展示课本 11 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 ?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
”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
色彩构成教案(全面完整)第一章:色彩基础知识1.1 色彩的定义与分类色彩的概念:色彩是光作用于人眼时产生的视觉现象。
色彩的分类:原色、间色、复色和无色。
1.2 色彩的三要素色相:颜色的基本属性,如红、黄、绿等。
亮度:颜色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颜色的鲜艳程度。
1.3 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概念,暖色给人温暖、热烈的感觉,冷色给人清凉、宁静的感觉。
第二章:色彩的心理效应2.1 色彩与情感不同颜色的情感象征: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色彩的情感作用:如何通过色彩搭配创造舒适的视觉环境。
2.2 色彩与联想不同颜色引起的自然、人物、物品等联想。
色彩的引导作用:如何利用色彩联想引导观众注意力。
2.3 色彩与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对色彩的认知与使用。
色彩的文化内涵:如中国红、西方金色等。
第三章:色彩的搭配与应用3.1 色彩的搭配原则对比搭配:如互补色搭配、冷暖色搭配等。
协调搭配:如类似色搭配、渐变色搭配等。
3.2 色彩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色彩在绘画、设计、摄影等艺术领域的应用。
色彩创作的实例分析。
3.3 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色彩在室内设计、服装搭配、化妆等方面的应用。
色彩搭配的实际案例分析。
第四章:色彩的创意表现4.1 色彩的抽象表现抽象画中色彩的运用与表现。
学生抽象画创作指导。
4.2 色彩的象征表现利用色彩象征意义进行创作。
学生象征作品创作指导。
4.3 色彩的寓意表现色彩在作品中传递寓意的方法。
学生寓意作品创作指导。
第五章:色彩构成的实践训练5.1 色彩构成的基本技巧色彩的调配、绘制与搭配实践。
学生实践作品点评与指导。
5.2 色彩构成的综合练习结合不同材质、形式进行色彩构成实践。
学生综合练习作品点评与指导。
5.3 色彩构成的创意实践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进行色彩构成创新实践。
学生创意作品点评与指导。
第六章:色彩与视觉设计6.1 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学习色彩在广告、海报、书籍封面等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分析经典平面设计案例中的色彩运用。
色彩的心理效应一、色彩的知觉现象与特征(一)色彩的膨胀感与收缩感膨胀与收缩感的形成是因为各种色相的波长不一样,暖色波长较长。
冷色波长较短,但这种区别是很小的。
而眼睛中的液体将光线加以折射放大、分解后,造成视网膜成像时,具有长波长的暖色如红、橙黄色在视网膜的后方成像,具有短波长的冷色在视网膜的前方成像,所以造成了暖色有膨胀感、迫近感,冷色有收缩感、后退感,形成了暖在前、冷深远的空间视觉效果。
(二)色彩的易见度色彩在视觉中容易辨认的程度称之为色彩的易见度。
色彩的易见度总结出有以下几点:第一,色彩的易见度和光的明亮程度有关,与色彩面积大小有关,亮度高,面积大,易见度高。
第二,色彩的易见度与色彩的对比度有关,明度、色相、纯度对比越强,易见度越高。
第三,色彩的易见度与色彩的冷暖有关,暖色易见度较高。
黑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黄绿—橙色;白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紫—紫红—蓝色;蓝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橙—橙色;黄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黑—红—蓝—蓝紫—绿色;绿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红—黑—黄橙色;紫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白—黄—黄绿—橙—黄橙色;灰色底可见度强弱次序:黄—黄绿—橙—紫—蓝紫色。
二、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一)有彩色系的色彩表情1、红色红色与其他色彩对比的效果变化:(1)在深红色底子上的红色:有一种平息热度的作用,显得平静;(2)在橙色底子上的红色:显出缺乏朝气的暗淡;(3)在黄绿色底子上的红色:感觉比较活跃、鲁莽、冲动;(4)在蓝绿色底子上的红色:充满生气,像燃烧的炽烈火焰;(5)在紫色底子上的红色:呈现冷静而高雅的气质;(6)在黑色底子上的红色:迸发出不可征服的、超大的热情,显得跳跃、纯正。
2、黄色黄色与其他色彩对比的效果变化:(1)白色底色上的黄色:看上去暗淡而无光泽;(2)浅粉色底色上的黄色:带有一种绿味,光感消退;(3)红紫色底色上的黄色:失去自己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褐味黄;(4)中蓝色底色上的黄色:色彩鲜明,但不太和谐,这主要是因为蓝色的性格深沉,与黄色差异太大的缘故;(5)大红底色上的黄色:是一种热烈喜庆的节日色彩,热闹非凡;(6)黑色底色上的黄色:是黄色达到明度值上的最大限,明暗反差大,形象清晰度最高,有一种硬的味道;(7)橙色底色上的黄色:是光与亮的结合,就像成熟麦田里洒满了金色的阳光。
简析色彩的心理学效应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是指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温度感、重量感、湿度感、亮度感等。
1.温度感:色彩的冷暖感是由色光的光谱成分决定的。
红、橙、黄等色光主要包含长波长的光谱成分,给人以暖和的感觉;蓝、绿、紫等色光主要包含短波长的光谱成分,给人以冷的感觉。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更愿意选择穿红色或橙色的衣服,因为这些颜色会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而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愿意选择穿蓝色或绿色的衣服,因为这些颜色会给人带来凉爽的感觉。
2.重量感:色彩的重量感是由明度决定的。
明度高的色彩感觉轻,明度低的色彩感觉重。
例如,在室内装修中,如果墙壁涂成明度高的颜色,会让人感觉空间更加开阔、轻盈;如果墙壁涂成明度低的颜色,会让人感觉空间更加温馨、舒适。
3.湿度感:色彩的湿度感是由纯度决定的。
纯度高的色彩感觉湿润,纯度低的色彩感觉干燥。
例如,在浴室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使用白色或浅色调的瓷砖,因为这些颜色会给人带来干净、清爽的感觉;而在厨房中,人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深色调的瓷砖,因为这些颜色会给人带来稳重、实用的感觉。
4.亮度感:色彩的亮度感是由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共同决定的。
明度和纯度高的色彩感觉亮,明度和纯度低的色彩感觉暗。
例如,在阅读时,人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浅色纸张,因为浅色纸张的亮度高,可以减轻眼睛的疲劳;而在写作时,人们通常会选择使用深色纸张,因为深色纸张的亮度低,可以提高文字的可读性。
总之,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涉及到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了解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色彩,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及色彩在艺术设计中有哪些运用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及色彩在艺术设计中有哪些运用广告设计从根本上包括了色彩、文案和图形这三个部分,然而文案和图形和色彩的效果是密不可分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色彩产生的心理效应心理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上的主观反映。
色彩提高给了人们心理的情感效果,然而,眼睛在接收外界的色彩时受到了刺激后产生了直觉印象,而且还会自动地引起一些相应的思维活动,如情绪、感情、精神及行为等,我们称之为色彩的心理效应。
2、艺术创作的概念艺术创作就是指艺术家通过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使用一定的创作方式,而且还通过对现实的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最终塑造了艺术形象,创作艺术的作品的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创作是人类通过自身审美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的创造活动。
艺术创作将社会生活作为源泉,但并不单单是复制生活现象,实质在于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3、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中,还是需要考虑色彩的协调和对比。
人的眼睛仅仅能够适应少量色相的混合而不是很适应多种色相结合在一起,当色彩有三个以上的时候人的眼睛就有点接受不了了,而且人的眼睛对相间的颜色是相当敏感的。
通过人的眼睛对色彩的不同的需求以及产生的不同心理效应,在此将色彩在艺术创作上分了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解说。
(1)广告在艺术创作中的设计。
广告设计从根本上包括了色彩、文案和图形这三个部分,然而文案和图形和色彩的效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广告只有具有了色彩效果才能给消费者以视觉上的冲击,给予广大消费者以视觉的盛宴,引起消费者的愉悦的心理情感,加大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然而,在广告的艺术创作中又分有许多要求,这就是和商品的种类密切相关,不同的商品就有着不同的色彩要求,例如绿色就适用在水果蔬菜的广告设计中,来突出其新鲜;在药品类的广告就需要暖色调来突出其保健、滋补的效果,而要用冷色调突出其有害或有毒的效果。
色彩的心理效应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1、色调与色彩心理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
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
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
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的心里效应色彩构成规律的研究是为感情服务的,色彩运用的最终目的是情感的传递。
这里所说的情感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之间的感情效果,这种情感效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时色彩的色性;二是色彩的调性。
(一)色性色性指某一个单独颜色的性质,通常在讲述色彩或运用色彩时,我们头脑中要明确地知道所针对的是哪一种颜色或哪一种色调以及它们的基本性格、特征、搭配关系等,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表现价值,其调和的关系也是各不相同的。
下面主要讲解有彩色系中的红、橙、黄、绿、蓝、紫等几个基本色相和无彩色系中黑、白、灰的色性。
1.红色在可见光谱红色的光波最长,折射角度小,但穿透力强,对视觉的影响力最大。
红色的纯度高,注目性强,刺激作用强烈,人们称之为“火与血”的色彩。
具有号召力,象征着革命,常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同时也会使人产生恐怖、紧张的心理作用。
红色的个性很强烈,不容易丧失自己,少量混入其它色相时不会改变其色彩倾向。
当红色变为深红色或带紫味的红时,即形成稳重、庄严的色彩;若红色加白,性格变为愉快、温和、甜蜜、优美、同时给人以幼稚、娇柔的感觉。
红与绿、红与蓝的色彩搭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视觉冲击力,因此在标志设计中广为运用。
2.橙色橙色的波长在红与黄之间,是色彩中最响亮、最温暖的色彩,橙色的刺激作用虽然没有红色大,但它的认知性与注目性也很高,既有热情、开朗、华丽、富足、温暖、欢乐、辉煌的色彩象征,在橙色上加白橙色在空气中的穿透力仅次于红色,而色感较红褐色更暖。
此色诗人觉得饱满、成熟,富有极强的食欲感,在食品包装中广泛应用。
鲜明的橙色给人尊贵、权力的象征,历史上许多权贵、宗教界都已此色装点自己。
因橙色的注目性极强,在现代社会中常被用作交通、减租工地的安全防护色。
3.黄色波长适中,明度、彩度较高,是非常娇美和明快的色彩,在所有色相中它的光杆最强,给人以光明、辉煌、充满希望的色彩感觉。
在黄色中加白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的专用色,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具有尊贵、崇高的意义。
色彩的心理效应_色彩有何心理效应*导读:色光作用于眼的过程,通常是用心理学范围的作用平行而进的,影响感情更内在。
色彩的心理效应,你可能在日常生活没有多去关注,其实色彩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
想知道色彩有何心理效应吗?看完下文你就明白了。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
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
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
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自19世纪中叶以后,心理学已从哲学转入科学的范畴,心理学家注重实验所验证的色彩心理的效果。
不少色彩理论中都对此作过专门的介绍,这些经验向我们明确地肯定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
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
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
夏日,我们关掉室内的白炽灯,打开日光灯,就会有一种变量双的感觉。
颜料也是如此,在冷食或冷的饮料包装上使用冷色,视觉上会引起你对这些食物冰冷的感觉。
冬日,把卧室的窗帘换成暖色,就会增加室内的暖和感。
以上的冷暖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总的来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需要暖色,又需要冷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也是如此。
冷色与暖色除去给我们温度上的不同感觉以外,还会带来其它的一些感受,例如,重量感、湿度感等。
比方说,暖色偏重,冷色偏轻;暖色有密度强的感觉,冷色有稀薄的感觉;两者相比较,冷色的透明感更强,暖色则透明感较弱;冷色显得湿润,暖色显得干燥;冷色又很远的感觉,暖色则有迫近感。
一般说来,在狭窄的空间中,若想使它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调。
由于暖色有前进感,冷色有后退感,可在细长的空间中的两壁涂以暖色,近处的两壁涂以冷色,空间就会从心理上感到更接近方形。
色彩心理效应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一、颜色与情感颜色具有使人产生某种心理联想和唤起某种情感的作用,在特定的颜色情境中经常发生某些带有情感色彩的事,这与颜色的心理效应有关。
一般来说,每一种颜色都与一些相应的情感相联系。
白色一般会使人想到清洁、纯洁、神圣、诚实。
黑色是夜晚的象征,会使人产生罪恶、悲哀、压抑、死亡、庄重的感觉。
红色具有刺激人的生理欲望的作用,同时与温暖、危险、争斗、愤怒相联系,红色还有吉利、吉祥、好运气的意思。
黄色表示愉快、舒适,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富裕、高贵的联想。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容易使人产生和平、充满生机以及平静、安宁的感觉。
蓝色与广阔的天空和大海相联系,会使人联想到遥远、冷淡、寂寞、朴素。
紫色可以使人联想到优雅和威严,还有优美、满意、希望、生机的感觉。
对于颜色的情感效应,卢基以12种彩色为例做过专门的实验研究,受试者的判断结果见表1。
表1 颜色与情感的联系黄绿绿色青绿青色青淡紫黄橙黄色淡紫紫色深红绯色浓橙安静39322321176661严肃5 0 6 30 45 0 0 54 48 10 0 0兴奋14 28 32 11 0533415659二、颜色与心境(情绪)我国心理学家马谋超曾经对青年进行过关于颜色与心境联系方面的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把特定的颜色同一定的对象以及心境或情绪体验联系起来。
红色同节日喜庆连在一起,另外还同火、血、危险建立起联想;橙黄引起阳光明媚、充满希望的感受;绿色使人想起春天、万象更新的景象;蓝色与天空、海洋发生天然的联系;洁白更容易与纯洁对应;灰黑则令人伤感不安详见表2。
表2 颜色与心境、对象的联系颜色名称心境或情绪体验联想的对象红振奋(兴奋、激动)、喜悦、幸福、朝气蓬勃、热烈占69.2%;危险、不安占8.2% 红旗、红衣服、节目、喜事、太阳、红花占51.6%;血、火、信号灯、危险标志占29.4%喜悦、轻松、幸福、希望、爱慕、朝气蓬勃、温暖占52.7% 橘子、水果占56.7%黄幸福(喜悦)、轻松(明快)、朝气蓬勃、振奋、爱慕占35.8% 服装、丰收的田野、家具占31.4%绿轻松、希望、朝气蓬勃(有生机)占49.1% 草(草原)、树叶、春天的田野、森林、植物、青山绿水占71.8%蓝轻松、安静占25.9% 蓝天、海洋占83.5%紫冷淡、严肃、寂寞、不安忧郁、消沉占30% 紫花、服装占34%白纯洁占45%;安静占13% 白雪、医院、白衬衣、白衣战士、白花占50.3%灰消沉、失望、冷淡、忧郁、不安、伤感占61.4% 阴天、灰衣服、灰建筑物占51.9%黑严肃、恐惧、悲伤、不安、伤感、寂寞、忧郁占52.7% 黑夜、黑衣服、黑纱、丧事、追悼会占80.8% 三、颜色与生理色彩的直接性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