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第四章-色彩的心理感知与情感
- 格式:ppt
- 大小:7.62 MB
- 文档页数:7
色彩感知现象综述颜色是因为光的折射而产生的。
红,黄,蓝是三原色,其它的色彩都可以用这三种色彩调和而成。
颜色分非彩色和彩色两类。
非彩色是指黑、白、灰系统色;彩色是指除了非彩色以外的所有色彩。
任何色彩都有饱和度和透明度的属性,属性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色相,所以至少可以制作几百万种色彩。
色彩与眼睛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耳朵一定要欣赏音乐一样,很难想象如果在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里,将会是什么样子?色彩能焕发出人们的情感,能描述人们的思想。
色彩它除了要能展现人的心理外,它必须要是易于识别的,背景色被广泛运用在一系列的图形设计中,而且能在心理上引起大家的共鸣,或从该色彩联想到其他的东西。
一个良好的背景平台,能够很好的展现在前景上的东西。
一、色彩的冷暖感色彩的冷暧是人体本身的经验习惯赋予我们的一种感觉,绝不能用温度来衡量。
“冷”和“暖”这两个词原是指温度的经验。
如太阳、火本身的温度很高,它们所射出的红橙色光有导热的功能,使人的皮肤被照后有温暖感。
像大海、远山、冰、雪等环境有吸热的功能,这些地方的温度总是比较低,有寒冷感。
这些生活经验和印象的积累,使视觉变成了触觉的先导,只要一看到红橙色,心里就会产生温暖和愉快的感觉;一看到蓝色,就会觉得冰冷、凉爽。
所以,从色彩的心理学来考虑,红橙色被定为最暖色,绿蓝色被定为最冷色。
它们在色立体上的位置分别被称为暖极、冷极,离暖极近的称暖色,像红、橙、黄等;离冷极近的称冷色,像蓝绿、蓝紫等;绿和紫被称为冷暖的中性色。
日本色彩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将两个工作间分别涂成灰蓝色和红橙色,两个工作间的客观温度条件即物理上的温度相同,劳动强度也一样。
在冷色工作间工作的员工,于59华氏度时感到冷,而暖色工作间工作的员工,当温度从59华氏度降低到52华氏度时,仍然不觉得冷。
从色彩的心理学来说,还有一组冷暖色,即白冷、黑暖的概念。
当白色反射光线时,也同时反射热量,黑色吸收光线时,也同时吸收热量。
因此黑色衣服使我们感觉暖和,适于冬季、寒带;白色衣服使我们感觉凉爽、适于夏季、热带。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
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
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
当你看到色彩时,首先会勾引起对生活的联想与情感作用。
海洋、冰雪,给人的感觉是清凉寒冷的,阳光、烈火却给人以温和的感受。
紫红色富有刺激性,能使人振奋精神,注意力集中。
蓝色来自天空、大海,它给人一种心胸开阔,文静大方的情操,它又能使人受到诚实,信任与崇高的心理熏陶。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常常给人一种祥和博爱的感受,它能令人充满青春活力。
黄色是太阳公公的本色,它饱含智慧与生命力,让人显得年轻有朝气。
看到白色,使人觉得纯洁可爱,红色的热情让人有一种勇敢的冲劲,它能鼓舞人的情绪。
而紫色却是神秘充溢着高雅的灵性,黑色则显得阴沉老成。
俗语说:“红配绿俗得哭”,“黄配紫丑得死”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人们对颜色的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心理健康影响无所不在。
美国人的色彩意向微妙而多趣,他们每一个月都有一种代表色,一月月灰色,二月月藏青,三月月银色,四月月黄色,五月淡紫色,六月粉红色,七月蔚蓝色,八月深绿色,九月金黄色,十月月茶色,十一月月紫色,十二月月红色。
这些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大大引起了美国商业高度重视。
一、色彩生理理论1、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从生理学上讲,人眼晶状体的调节,对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精密和灵敏的,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波长微小的差异就无法正确调节。
眼睛在同一距离观察不同波长的色彩时,波长长的暖色如红、橙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如蓝、紫等色,则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
因此暖色好像在前进,冷色好像在后退。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除与波长有关,还与色彩对比的知觉度有关,凡对比度强的色彩具有前进感,对比度弱的色彩具有后退感;膨胀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收缩的色彩具有后退感;明快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暧昧的色彩具有后退感;高纯度之色具有前进感,低纯度之色具有后退感。
色彩与感情一、色彩视觉心理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一)共同感受色觉心理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
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
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
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
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
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
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
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
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
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
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4、色彩的前、后感。
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