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新型抗凝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1
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临床应用护理观察发表时间:2017-11-23T13:27:28.6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作者:丁晶晶[导读]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1]。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 430022关键词: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房颤;临床应用;护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1].而房颤的致死和致残风险主要来源于脑卒中及系统性栓塞等并发症[2]。
临床上达比加群酯是最前沿的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TIs),2010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用于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
达比加群酯可提供有效的、可预测的、稳定的抗凝效果,同时较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无药物食物相互作用,无需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或剂量调整。
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起开始临床应用达比加群酯,现将应用该药的疗效、安全性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254例 1.2药物使用:所有入选患者均使用达比加群酯(商品名泰毕全)150mg每日两次口服。
1.3观察指标。
1.3.1出血。
①主要血管通路并发症:大血肿(≥5cm或需要干预的),需要治疗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血管通路处相关的手术;②小出血:任何其他的明显出血以致输血1单位或抗栓治疗中止;③大出血:颅内出血,腹膜后出血,眼内出血以致视力丧失,需要外科干预hb下降≥3g/dl,输血>2单位rbcs。
1.3.2院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
1.3.3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3]。
1.4统计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分析石向江;欧阳泽伟;刘鹏;贺琳;罗参香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16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
方法:收治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分两组。
a组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b组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
评价脑梗死率、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病死率。
结果:a组脑梗死发生率10.00%,高于b组的2.00%(P<0.05)。
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确切,可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病率。
【总页数】2页(P23-23,25)
【作者】石向江;欧阳泽伟;刘鹏;贺琳;罗参香
【作者单位】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
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 [J], 俞蔚;吴巧元;黄抒伟;凌锋;陈建明;王志军;陈旭娇;钟诚;沈法荣
2.用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效果探讨 [J], 张大海; 韩艳敏
3.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徐娟
4.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张晓凤
5.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J], 张晓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朱宁【摘要】社会老龄化必然带来房颤的高发生率,继之脑卒中的高发生率.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有效率达64%.但抗凝药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重申卒中风险量表(CHADS2和CHA2 DS2-VASc)的应用,指导规范化的抗凝治疗.同时应注意亚洲人群脑卒中的特殊性,包括出血性卒中高发及抗凝强度宜较白种人低等问题.近些年问世的新型口服抗凝药似乎对亚洲人群尤为有益,又可避免不断抽血化验的烦恼,应予重视及推广.【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非瓣膜病房颤;抗凝;风险量表;亚洲人群;新型口服抗凝药【作者】朱宁【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引用本文] 朱宁.非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38(1):1-5.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房颤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
房颤的发生率与年龄密切相关,40~50岁人群房颤发生率仅为0.5%,而80岁时已增至5%~15%[1]。
2004年统计中国房颤患者估计已达800万人[2]。
房颤的主要危害就是发生脑卒中,其卒中的发生率较之无房颤患者增加5倍。
房颤患者每年卒中的发生率约为3%~4%,而脑卒中患者中15%~20%是由房颤导致的[3-4]。
房颤还显著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较之无房颤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风险增加4.7倍,1年内脑卒中的致残率升高近1倍,1年死亡率升高近3倍[5-6]。
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率[7],所以多年来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中危及高危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应行抗凝治疗,单是近3年就有多项相关指南出台:2012年的欧洲房颤管理指南[8],2014年美国AHA/ACC/HRS房颤管理指南[9],2014年NICE房颤管理指南[10],2014 AAN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房颤卒中预防指南[11],2014年非瓣膜病房颤应用抗凝药物中国专家建议[12],2014加拿大CCS房颤管理指南[13]。
·论著·681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 年第49卷第6期early marker of late mortality in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J]. HeartVessels, 2014, 29(2): 220-230.[7] SBAROUNI E, GEORGIADOU P, KOSMAS E, et al. Plateletto lymphocyte ratio in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Clin Lab Anal,2018, 32(7): e22447.[8] KAHLBERG A, RINALDI E, TSHOMBA Y, et al. Volumetricanalysis of aneurysm thrombosis after thoracic endovascularaortic repair predicts postoperative changes in platelet count andcoagulation parameters[J].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8,59(3): 419-427.[9] VAGDATLI E, GOUNARI E, LAZARIDOU E, et al. Plateletdistribution width: a simpl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marker of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J]. Hippokratia, 2010, 14(1): 28-32. [10] YALCINKAYA E, CELIK M. Evalua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by platelet volume indices[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3,17(15): 2127.[11] MENG W, LIU S, LI D, et al.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growth factor B is upregulated in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orticdissection[J]. J Vasc Surg, 2018, 68(6S): 3S-13S.[12] IHARA A, MATSUMOTO K, KAWAMOTO T, et al.Evaluation of platelet indexes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J].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 2005, 34(6): 269-273.[13] MASASHI T, KOJI K, HIDEO A, et al. Platelet dysfunction in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evaluated by the laser light-scatteringmethod[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3, 126(3): 837-841. [14] HOLGER E, NABER C K. Value of plasma fibrin D-dimers fordetection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04,44(4): 804-809.[15] LIU Y, HAN L, LI J, et al. Consumption coagulopathy in acuteaortic dissection: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J]. J CardiothoracSurg, 2017, 12(1): 50.[16] LIU J, SUN L L, WANG J,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fibrinoge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A acuteaortic dissection[J]. Am J Emerg Med, 2018(36): 741-744.收稿日期:2021-01-15;修回日期:2021-04-05(本文编辑:高天虹)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韦莲莲,王岳松,邵旭武,董学滨,王学忠,樊琴(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安徽马鞍山 243000)摘 要:目的 观察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最新型抗凝药可以代替华法林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心房颤动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而房颤是引起脑卒中最常见的因素,抗凝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常用的抗凝药有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维生素K拮抗剂应用时间较长,人们对它比较熟悉,代表药物华法林,在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型抗凝剂因为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它的使用。
亚洲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服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占31.9% ,抗血小板治疗占比25.8% ,新型抗凝药占25.5% ,而39.3%的患者未经过任何抗凝治疗,说明亚洲房颤患者服用抗凝剂的比例低,新型抗凝药的使用率低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
改变抗凝剂应用观念—部分人对使用抗凝剂谈虎色变〃,源于华法林,有人把它比作〃灭鼠药-敌鼠钠盐",说一旦出血就会致命,事实上我们有可靠的监测手段,完全可以避免出血的发生,随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广泛应用,出血的发生已经很少了。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发生血栓,而抗凝剂预防血栓的同时又有出血的风险,如何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利弊?有没有可遵循的法则?2012年、2014年及2019年AHA心房颤动管理指南都推荐CHA2DS2・VASc评分:内容包括年龄65-74岁、女性、患有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性疾病者分数为1分;年龄》75岁、既往患过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分数为2分,该评分作为是否抗凝的标准被广泛应用,如果分数大于2分, 则应该口服抗凝药;1分需要权衡出血的风险、患者的意愿而决定是否抗凝,再根据疾病,经济条件,就医的方便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抗凝药。
出血推荐HAS-BLED评分,内容包括:年龄>65岁1分、高血压1 分、肝肾功能异常各占1分、脑卒中1分、出血1分、国际标准化比值不稳定1分、滥用药物或酒精各占1分;1 ~2分之间,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 谨慎观察;大于3分者慎用抗凝。
华法林vs阿司匹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华法林可使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全因死亡率降低26%,研究显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运用孙劼;冯力;冯涛;李飞;董剑廷【摘要】目的探究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抗凝治疗中达比加群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药物应用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04±0.3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90±2.70)s,观察组INR为(1.03±0.10)、APTT为(40.60±2.00)s;治疗后,对照组INR为(2.26±0.60)、APTT为(43.80±3.10)s,观察组INR为(2.61±0.90)、APTT为(47.90±2.90)s;两组患者治疗后抗凝指标均有效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动脉血管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过程中应用达比加群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无附加的不良反应出现,值得在心内科治疗中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7(012)007【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达比加群酯【作者】孙劼;冯力;冯涛;李飞;董剑廷【作者单位】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528400 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内科【正文语种】中文非瓣膜性房颤作为一种较为多见的心律失常病症,是目前心脏病学中一直面对的世界性难题。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
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500万为NVAF患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
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老年患者错失平台通知;②心内科工作站建立:由资深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根据老年房颤患者常见问题,如房颤相关知识(危害、危险因素、潜在风险、并发症及对应的健康管理)、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华法林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对应的健康管理)、饮食原则、运动原则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反复线上讨论后规范统一教育内容;③平台文章推送:由护士或平台工作人员拟写统一宣教内容文章,医师审阅后在平台发布,每日或每周推送给患者,并设置签到或阅读后课堂问答,落实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规范教育;④个体化提醒管理:通过随访平台、微信、短信等方式,针对患者病情设置个性化用药提醒,包括药物剂量、时间和特殊剂量切药方法,及按时行INR检测的提醒;⑤规范诊治管理:对线下多家医院房颤相关诊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患者因距离就近原则或信任原则治疗前后选择不同机构,出现诊疗差异和资料缺失情况,尽可能保证各区域老年房颤患者享受统一的教育资源;⑥建立老年患者和子女微信群:将平台每日或每周推送的文章发至群聊,二次提醒患者接受教育,并在群中每日提醒用药和INR监测,加深对患者规范化管理。
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1. 引言1.1 背景房颤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是一种心脏节律不规律的疾病。
非瓣膜性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由于心房颤动导致的血流淤滞,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增加患者中风的风险。
抗凝治疗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中风的关键措施之一。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已被证实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能够有效减少中风和栓塞事件的发生。
与传统的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有更为稳定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方便患者使用。
利伐沙班的具体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目的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其他血栓相关事件的关键措施之一。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包括其在预防卒中和其他血栓事件方面的功效,以及评估其安全性,包括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抗凝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意义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在房颤患者中,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
利伐沙班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已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验证利伐沙班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实际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抗凝治疗,并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通过对利伐沙班的研究,有望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和希望。
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吴宣【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其中40例接受华法林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治疗状况.结果研究组出血率为2.50%、卒中率为2.50%、血栓栓塞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1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LT、FIB、PT、抗凝血酶Ⅲ高于对照组,INR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后得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其疗效与华法林一致,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12【总页数】4页(P35-37,59)【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作者】吴宣【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七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 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非瓣膜性房颤为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让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性加大4 ~ 5 倍左右[1],不仅患者需承受较大负担,且社会负担也有所加重。
大量研究表明,抗凝治疗房颤疾病可显著降低卒中危险性。
且目前医学界已认可抗凝治疗为房颤疾病治疗核心方法。
早期抗凝代表药物为华法林,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失效时间、见效时间长,治疗窗口窄等,加以患者缺乏此方面认知,导致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
达比加群酯为口服新型抗凝药物,也陆续有研究指出此药物的应用优势[2]。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血管病中的研究进展张曼曼;梁志刚;詹焱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年(卷),期】2023(29)1
【摘要】抗凝治疗被认为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预防策略的基石。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较于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以及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被普遍应用于预防治疗中,大幅降低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
但对于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颅内微出血等增加卒中及出血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临床抗凝治疗及启动时间的选择无疑是个挑战。
本文将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合并常见脑血管病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张曼曼;梁志刚;詹焱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3.新型口
服抗凝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脑卒中的研究进展4.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抗凝治疗进展5.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Meta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