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饮食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三章饮食民俗与旅游(第4次课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以及外国的饮食习惯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以此为契机,发挥饮食业在旅游业中的应有地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饮食民俗的形成(难);饮食民俗的种类(重)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讨论、案例、课堂提问、PPT演示四、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饮食民俗概述;中国特色民族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旅游开发。
2、教学设计【背景分析】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2013年1月,习近平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此后,习近平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并针对部分学校存在食物浪费和学生节俭意识缺乏的问题,对切实加强引导和管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良好美德等提出明确要求。
【课程思政内容】中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不同的文化品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主要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特征,中国饮食民俗、中国传统食品与传统烹调特色、中国传统食礼等内容。
通过学习该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注重科学饮食,提升自身修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通过饮食民俗的讲解和当今社会不良饮食现象,培养学生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2.通过袁隆平院士培育杂家水稻的感人事迹及其他典型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信念。
第一节饮食民俗概述一、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3.1.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3.1.3.饮食结构和类型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
稻米,小麦。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
酒,茶,奶。
广东—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白族—“三道茶”3.1.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3.2.2.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炸撒子”2)喜庆茶礼: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我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饮食民俗概述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的饮食民俗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情。
从北方的面食文化到南方的米饭文化,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饮食传统和习俗。
本文将就中国的饮食民俗进行概述,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独特习惯和文化传承。
中国人对饮食的重视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被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许多意义和象征。
比如,中国人认为吃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方式,每到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家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共进美食。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平衡,认为五谷杂粮的搭配对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在饮食上追求“荤素搭配、饱腹宜涮”等原则。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偏爱面食,如面条、包子等,而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更偏向米饭、粥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色饮食习俗,如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广东的早茶等,这些美食成为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除了日常饮食之外,中国的饮食民俗还体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比如,春节期间的饺子、年夜饭等传统菜肴,除夕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清明时节的“踏青”与吃青团等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文化认同。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特殊的节日饮食文化,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食品都承载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仪式感。
总的来说,中国的饮食民俗是一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饮食民俗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和尊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饮食民俗,有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
愿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让人们共同分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三讲饮食民俗教学目的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以及外国的饮食习惯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饮食习俗,以此为契机,发挥饮食业在旅游业中的应有地位。
一、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饮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1、饮食民俗的形成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
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探寻其成因,则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
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饭食)风格。
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又为各地饮食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副产品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耕作制度、农副产品种类等都有很大差异。
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经济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茶和酒为主要饮料。
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都有较大的差别。
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分别。
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均与就地“取食”的生存习性相一致。
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民族原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文化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物的选择、烹饪方式、饮食礼仪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饮食民俗文化,展现其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食材选择与地域特色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传统,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
比如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更倾向于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比如面食、羊肉等;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温暖,人们更注重清淡、多样的饮食,如米饭、水果等。
同时,不同地区的食材选择也受到当地产地资源的限制,促使当地居民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烹饪方式与家庭传统除了食材选择外,烹饪方式也是体现饮食民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代代传承的烹饪技艺,将当地的食材烹调出独特的味道,成为家庭中传统的味道记忆。
比如川菜的麻辣味、粤菜的清香味等,都是当地独有的味道,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第三部分:饮食礼仪与节庆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礼仪占据着重要地位,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崇敬和尊重。
比如在过年时,人们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增加团聚的喜庆氛围;在婚礼上,新人要敬酒给长辈,表达对家族的尊敬。
同时,各地的节庆习俗也与饮食密切相关,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都是人们传统的吃节。
第四部分:现代生活与饮食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是,传统的饮食民俗文化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少人开始重新发掘传统的烹饪技艺,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同时,一些地方也通过打造特色美食节、推广地方特色食品等方式,促进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饮食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饮食民俗文化,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注入更多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饮食民俗文化,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