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饮食、居住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63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知识点:饮食民俗的概念,饮食民俗的形成和范围,饮食的功能。
饮食民俗介绍我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主要讲解饮食烹饪技术、饮食民俗观念、饮食民俗类型。
重点:节日饮食和仪式饮食。
难点:解析物质文化的象征符号意义。
一、饮食民俗定义:饮食民俗也是物质民俗中一个很大的类别。
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加工、制做、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
二、饮食民俗形成和发展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饮食习俗的形成原因,首先是经济的原因,其次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的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饮食民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饮食状态阶段,熟食阶段,烹调阶段。
三.饮食民俗功能: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社交作用,饮食活动成为一种工作和职业,饮食成为旅游资源四、饮食民俗的范围:一是食物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二是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法的传承及其类型,三是饮具、食器的传承及其类型,四是饮食方式、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五是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
五、饮食民俗的类别:饮食民俗包括日常饮食,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五类。
六、云南饮食民俗举例七、中国的几大菜系及其特点附:中国饮食文化饮食首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1、自然饮食状态(生食阶段)。
人类像其他猿类一样寻觅动植物可以食用的东西维持生命。
这时还没有进入原始文化阶段,所以也就没有形成饮食习俗。
2、调制饮食状态。
这个阶段开始使用火,同时创造了熟食法,这便是饮食习俗的开端。
最初的熟食以烧、烤为代表。
煮法兴起后,人类第一次创制了饭菜混合食物,发展了饮食结构。
殷商时代,开始由煮法发展到了蒸法,殷墟出土了蒸具:1、“鬲”,是煮食物的器具,足部中空,下面可以架火煮食物。
2、“甑”,是下部注水,中间隔开,上面放粮食的一种蒸具。
食具很多了,最初是石器、陶器,然后出现了青铜器。
第三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事项之一3.1.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2.自然地理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地理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民族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其他民族的,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4.宗教信仰的原因: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
形成阶段(1)生食: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直接食用(2)熟食:烤食和煮食(炒食)(3)烹饪: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
3.1.2.饮食民俗及其特征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不同的饮食民俗。
文化交流: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和影响了我国的饮食习俗。
宗教信仰:不少的饮食民俗都是通过信仰,教义内容及祖先崇拜而流传的。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民族性3.1.3.饮食结构和类型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主食的重要原料。
稻米,小麦。
菜肴,是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鱼肉,禽蛋,调味品。
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缺少。
酒,茶,奶。
广东—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白族—“三道茶”3.1.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2.1.八大菜系: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3.2.2.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广东—功夫茶,宁夏回族“盖碗茶”“炸撒子”2)喜庆茶礼:3)祭祀茶礼:中元节大年初二用茶祭祀祖先我国茶叶的分类(1)不发酵者为绿茶:江苏太湖洞庭山碧螺春,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安徽黄山的毛峰,湖南洞庭湖君山的银针,江西庐山的云雾茶,四川蒙山的蒙顶茶,安徽太平县猴坑的猴魁。
第三章民俗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一.民俗( folk-lore, folk-custom)及其相关概念1.风俗(custom):风尚习俗,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人群因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模式风尚指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风情时尚,有上风(贵族之风)与下风(百姓之风)之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指因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行为2.习俗(habit custom):习惯(个人)与风俗(群体)3.礼俗(etiquette):礼仪风俗,即礼仪方面的风俗6.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其中风情、民情、人情与“风俗”、“民俗”基本同义,是民俗的诗化表现与叠用强调,而“风土”指风俗以及风俗形成的自然和造成风俗地域差异的因素。
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一.原因——自然环境因素(从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广东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赵武陵王胡服骑射”,宗教因素等)二.过程——个人思维与行为反复→个人习惯——群体思维与行为反复→群体风俗——习惯与风俗的神圣化→组织仪式(ritual)——习惯与风俗的沉淀化→族群性格(character)三.演变——动物习性——原始民俗(采猎社会)——传统民俗(农业社会)——现代民俗(工业社会)•组成要素标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二、具体的分类(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消费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