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70
金源词人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程郁缀李静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出现,于词体的建设可谓功莫大矣。
如果说东坡的主要功绩在于其于婉约绮丽之外别立一宗,拓展的词的艺术天地和词境;那么承担着继承和发扬光大之任务者,则非辛弃疾莫属;而在苏轼与后世的豪放词派之间,辛弃疾则是承上启下的难以逾越的关捩。
豪放一派,东坡先生先导其源,而稼轩居士则后浚其流。
辛弃疾的出现使得苏轼的声音不再成为孤音绝响,并由此确立了苏、辛一派,使得词坛的格局从此呈现出婉约与豪放二水分流、双峰并峙的发展之势,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1)苏、辛薪火相传,辛弃疾服膺苏轼,由其团结、带领和影响下而形成的辛派词人及后世豪放词家,一再弘扬和光大由东坡所开创之门楣与抒情范式,这是辛弃疾的浚流之功。
不惟如此,其遗泽被于后世者更是不可数论。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辛弃疾在北方金元之地的传播和接受。
从王恽的《辛殿撰小传》、《过稼轩先生墓》诗五首、袁桷的《辛稼轩画像赞》等对稼轩居士高自标置的人格的激赏与追慕,到元好问、白朴、刘敏中等人对稼轩词学风骨的自觉学习、接受与继承;从“读《易》一篇无所咏,渊明诗句稼轩词”(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七)等对辛弃疾词的赏爱,到王弈的《和稼轩金陵赏心亭》、《和稼轩多景楼》等诸多的追和之作,由北而南的辛稼轩在北人那里赢得了洪亮的嗣响。
本文即欲以金源词坛宗匠元好问对辛弃疾的接受为观照点,藉以从另外一个观察视角去透视、探讨辛弃疾的词学贡献。
大凡论及元好问的词学渊源时,世多以为其远接苏轼。
诚然,遗山在其《新轩乐府引》中虽首标苏轼,但是遗山所师者不惟苏轼一家,从苏轼到元好问,辛弃疾无论如何也是一道绕不过去的中流砥柱,刘敏中即曾将元好问和苏、辛二人相提并论:“声本于言,言本于性情,吟咏性情莫若诗,是以三百皆被之弦歌,沿袭历久,而乐府之制出焉,则又诗之遗音余韵也。
逮宋而大盛,其最擅名者东坡苏氏,辛稼轩次之,近世元遗山又次之,三家体裁各殊,然并传而不相悖。
地源热泵地埋管单双U选择探讨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摘要:以上海佘山某别墅地源热泵项目为例,分析了地下换热器系统单U、双U及管径的选择对其各年进出水平均温度的影响。
首先,对该项目基本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简要回顾了地埋管内热阻计算方法,而后分别采用EED2.0和EHPD1.3软件,在给定的系统条件下分别就采用双U32、单U32、双U25及单U254种工况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分析,得到了其对应的各年各月地下换热器进出水平均温度;进而得出该项目地埋管选用17口单U25井和选用16口双U25井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基本等价,其中17口单U25井的形式略优的结论。
关键词: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U形管;换热量;比较分析1引言近几年随着暖通行业的发展,地源热泵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空调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其中竖直埋管的形式在我国的工程中应用较多。
竖直埋管一般有单U、双U两种形式,每种形式又有DE32和DE25两种选择,以上四种条件交叉组合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地埋管配置形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FLUENT软件作为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的工具在地源热泵的计算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文献[1]中通过对某30m埋深的U形管进行FLUENT建模分析得出“排热工况下,埋深30m时,单U形管换热器的单位井深换热量约为86W/m,而双U形管换热器的单位井深换热量达到120W/m,较单U形管高约40%”等结论。
文献[2]采用FLUENT 对某60m井深的U形管三维建模后得出“对外径25mm和32mm 的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及外径25mm的双U形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模拟对比表明,后两者换热量分别比前者提高了8%和22.4%”等结论。
文献[3]同样采用FLUENT软件,对某100m井深的U形管三维建模后得出“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一定大于单U型换热器。
当流量较小时,双U型换热器支管间热短路现象比单U型换热器严重,双U型换热器换热性能小于单U型换热器;随着流量的增大,支管间热短路现象减轻,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大于单U型换热器”等结论。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发展的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生物学家乌里·布隆德(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一种理解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校发展方面,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学生、教师、家庭以及学校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
学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区背景等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中观层面则涉及不同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宏观层面则包含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学校发展的应用层面,首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投入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例如,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庭教育讲座,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此外,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如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运作及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同伴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其社交能力,而消极的同伴影响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或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增强同伴之间的支持系统。
中观层面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也同样重要。
配位键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李珍贵 郑永春(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0)摘 要:配位化合物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首先是维尔纳配位理论的形成;其次是鲍林等创立了配位价键理论;第三是现代晶体场—配位体场理论的建立。
对其发展的演化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它的现状,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作为配位化学教学与科研的借鉴。
关键词:配位体;配位氛;配位键;杂化轨道;分子轨道理论;晶体场理论中图分类号:T Q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7)03-0055-05 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 on compounds )引起化学家的兴趣,已有两个多世纪,它是一个内容广泛,包罗各种引人入胜的理论和实用问题的研究领域。
在它的历史发展中,有几项重要研究成果经历史证明起到里程碑作用,首先是维尔纳的配位理论,使配位化合物的研究引到系统、正确的轨道;其次是鲍林等将杂化分子轨道理论应用于配位化学,创立了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对配位化学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第三是现代晶体场—配位体场理论,使配位化合物的配位键理论进到高级阶段。
今天,它的研究已成为许多领域的中心课题,对配位键理论的发展进行考察和研究,从中找到某些规律或者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便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配位化合物和预见它的明天。
11维尔纳配位理论的形成早在十八世纪初(1704年)普鲁士颜料工人迪斯巴赫(D iesbach )在历史上首次合成了第一个确切的金属配合物—普鲁士蓝[KFe 2(CN )6]。
1798年法国化学家塔赫特(B 1M 1Tassaert )发现第一个氯化六氨合钴(Ⅲ)[Co (NH 3)6]Cl 3的报导才奠定了配位化合物的发展史,不久CoCl 3·5NH 3、CoCl 3·5NH 3·H 2O 、CoCl 3·4NH 3等陆续合成。
因为CoCl 3和NH 3都是价饱和的稳定化合物,它们以何种形式键合成另一种稳定化合物,为何具有不同于简单化合物的性质,人们开始对其进行理论探讨。
第3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含义及由要素禀赋理论推论而来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和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里昂惕夫之谜。
无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学派在解释国际贸易基础揭示决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因素以及衡量国际贸易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和贸易所得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当今的许多重要理论与政策仍然得益于古典贸易理论的启示。
但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
作为整个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贸易理论也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即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和造成生产成本差异的唯一要素。
因此在他们的分析中只要生产技术不变只有一种要素劳动投入。
而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分析过程和结论不再有效。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产品生产不再由单一要素决定研究投入产出关系的有关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瓦尔拉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3.1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
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
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
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
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2004年2月 第20卷第1期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04Vol.20 No.1⒇近40年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满堂(陕西教育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 710061)摘 要:语料库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编写词典、语法书和教材的重要源泉。
语料库语言学一般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40年来,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国内外出现了众多各种类型的英语语料库,对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和理论探索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回顾了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特别是英语语料库的设计与创建,并对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英语;语料库;语料库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 (2004)01-0098-06一、引言在语言科学研究领域,语料库(Corpus )是指一个由大量的语言实际使用的信息组成的,专供语言研究、分析和描述的语言资料库。
语料库是通过在随机采样的基础上收集人们实际使用的、有代表性的真实语言材料而创建起来的,语料库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是编写词典、语法书和教材的重要源泉。
语料库语言学(linguistics )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1]语料库语言学为语言研究与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思路,它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大量的语言事实进行系统分析;它研究的是语言行为(Performance ),而不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 ),也就是说它通过考察语言的实际运用来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
本文首先回顾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特别是英语语料库的设计与创建,然后对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二、英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回顾从1959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Quirk 宣布着手建立“英语用法调查”(SEU )语料库开始,英语语料库语言学不断扩大研究范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巩固并提高了自己在语言学界的地位,特别是应用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的语料库,规模大、功能多、检索方便,使语言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语言的理论探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5年9月19日,著名瑞典法理学家亚历山大〃佩岑尼克因病去世,终年68岁。
佩岑尼克是瑞典隆德大学法学教授、国际法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IVR)主席,是当代欧陆法理学界的重要人物,对于法律论证理论有突出贡献。
代表作有《法律证立的基础》(《The Basis of Legal Justification》,1983)与《论法律与理性》(《On Law and Reason》,1989)等。
本次推荐的《法律论证理论的类型》,是佩岑尼克生前的草稿,由网友干勾翻译。
译者注:这是佩岑尼克教授生前的文章草稿(2005年),由于对论证理论一知半解,译文有很多错讹之处,所有文责由本人个人承担。
亚历山大〃佩岑尼克著干勾译一、一般法学说:一般法学说描述法律的来源及其论证,并将其体系化。
德国的“法学方法论”(Juristische Methodenlehre)对此提供了最佳的例子。
例如,卡尔〃拉伦茨的著作(1983年)便具有如下的结构。
它的历史性的部分包含了萨维尼对于法律方法的观点,当然是在其他一些观点当中。
弗里德里希〃卡尔〃v〃萨维尼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德国法学家。
它还涉及到所谓的法理学的概念、科学实证主义理念影响下的法律理论以及所谓的利益法理学。
最后,它包括由拉伦茨提出的新的法律方法,即所谓的价值法理学。
系统的部分包含涵摄(subsumption)学说,也就是法律规定的一般规范与具体的司法判决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证据学说,即告知律师如何评价提交于法庭的不同种类的证据;还包括法律规定的解释学说。
最后,它包括关于法律概念和法律体系的讨论。
一般法学说还产生了关于其服务的目的和使用的方法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例如关于法律中的理性标准。
它还包括对法学家大有裨益的哲学工具和哲学洞察力。
一般法学说既不是纯粹描述性的,也不是纯粹规范性的。
它完全符合斯韦恩〃英(Svein Eng)关于法律措辞和论证中德描述性和规范性要素的一般理论(Eng 2003, 312 ff)。
理论与实践的名人故事袁隆平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理论与实践的名人故事袁隆平作文篇1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培育出亩产过公斤的超级杂交稻。
超级杂交稻终于初露雏形,但要展开大面积种植,必须进行数年测产,以确证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测产是从年开始的,超级杂交稻一共进行了四次测产。
这四次测产的结果都非常喜人,以“四连中”赢得了一片叫好声,一些参与攻关的科研人员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可以对外宣布超级杂交稻成功攻关了,并进行大面积种植推广。
袁隆平坚持要进行第五期测产。
这期测产,他选择了云南个旧、湖南武冈和山东莒南县作为示范片。
云南个旧,超级杂交稻亩产达到了公斤。
但武冈测产示范片的稻谷收割后,经过严格打包称重和测定计算,产量与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随后,中国种子协会宣布了最终测产结果——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武冈示范片的测产未能通过验收。
对此结论,袁隆平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表示接受。
而这,等于宣布了超级杂交稻的第五期攻关测产失败了。
这时,有科研人员说,武冈示范片在栽插、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割时间等环节都出了问题,才导致了产量不如预期。
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将这些损耗都算上,测产应该算是成功的。
对此,袁隆平说:“搞科研容不得任何误差,哪怕只差一点点,也是失败。
搞科研就是要百折不挠,科学家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失败。
”袁隆平在失敗面前的泰然态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位耄耋老人在科学研究上的那颗赤诚之心。
理论与实践的名人故事袁隆平作文篇2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还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借着暑假的机会,我阅读了《袁隆平的故事》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主人公袁隆平从小就有两个梦,一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二是河禾下乘凉梦。
可惜袁隆平爷爷逝世于年5月22日,享年91岁。
袁隆平爷爷是时代的先锋,是国家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人生榜样。
李四光和地震预报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后,周总理指示:“地震预测是国家很重要的工作,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李四光运用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地震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他认为地震的孕育是漫长的,地震的发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并据此成功地预报了几次大地震。
邢台地震后,李四光根据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迁移的规律,结合地应力变化观测结果,分析了地应力集中和加强的趋势,认为就整个华北平原来看,震源有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他及时指出要密切注视邢台东北的河间、沧县和深县一带的动向。
果然1967年3月28日,在河间发生了6.3级地震。
尔后,李四光又根据同一原理,指出渤海将要发生强烈地震,1969年7月18日,果然在这里发生了7.4级地震。
当时他还说过,如果渤海有地震发生,辽南就需要注意。
1975年2月4日在海城、营口地区发生了7.3级地震,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的科学预见。
他说,阴山纬向构造体系活动的时间长,断裂规模既大又深,能量的积蓄很大,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就不堪设想,应该在冀东的滦县和迁安地区做些观测工作。
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事实,证明李四光的论断是正确的。
——摘自科学家的故事系列丛书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天佑临沂惊人的地震预测(李四光当年预测4次地震分别是(转载) )连云港市位于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郯庐断裂于苏、鲁交界交汇部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郯庐断裂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
由于它遭受的正应力大,剪切应力也大,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而难于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频度低。
这个地震带上发生过的地震有: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1995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200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200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庐地震带,他曾经预测,一旦发生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以前产生了许多拥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很多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含人生回首理论、人品种类理论、社会撤退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互换理论、方形生计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首理论布特勒( Butler )在 1963 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以为有很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品特色就是喜爱回首旧事。
这种特色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点,以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所以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首过程” 。
老人们回首旧事的方式包含:(1)与亲友挚友或晚辈讨论旧事;(2)家乡,特别回首自己孩童期间家乡的生活情形;(3)对镜凝望追想自己以前的容貌,与当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衷心的感触;(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爱撰写相关心旧的文章。
人生回首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迪在于:在对老年人展开指导或个案工作时,适合地指引老人怀旧和回首旧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品种类理论美国居心理学家依据人品与调适状况,将老人分为以下五种种类:(1)成熟型( Mature Type)拥有这种人品特征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利事业成就,进而能够安稳地进入老年,关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却、既可是于进步也可是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 (Rocking Chair Type)这种老人属于依靠型的人,不拘细节,也无弘愿,把退休看成是排除责任的一个有益机遇,正好安享暮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繁忙碌。
他们关于年老其实不惧怕。
(3)防卫型( Armored Type)这种老人防卫心很强,执拗刻板,往常在年青时工作勤劳负责,恪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可以适应暮年生活,依旧想找寻工作,希望经过繁忙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除去对衰老的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