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 运送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6
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1、目的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2、适用范围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技术人员.3、高致病性微生物定义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4、样本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隔离衣、帽、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材料、器材和防护设施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进行危害评估,确定防护要求.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采样的操作规程血样、尿样、分泌物等.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如防刺穿的垃圾桶、紧急处置意外的药物和器具.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5 采集过程中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应作详细记录.5、样本的运输总体原则我国民航部门目前提出,通过民航运输菌毒种及样本,统一按国际标准进行包装、标识.样本运输的审批程序: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批准.2固定单位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申请多次运输,有效期6个月.3本省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属省直、高校单位的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省辖市、扩权县及驻豫有关单位,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报省卫计委审批.4跨省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单位,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并报国家卫计委审批.5运输结束后,申请单位要将运输情况向原批准部门书面报告.运输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要求运输目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容器应当密封:防水、防破损、防泄漏、耐高低温、耐高压.容器或包装材料要有批准文号、合格证书复印件或者高致病性本源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容器或包装材料承诺书.容器或包装材料上应有相关规定的生物危害标识、警告语、提示语. 运输的包装系统感染性及潜在感染性物质的运输应使用三层包装系统:内层容器,中层包装以及外层包装. 包装符合联合国编号UN2814和UN2900只导致动物致病 P620的包装要求;该种包装附加要求:完整包件需通过不低于9米的跌落测试;外层容器的最小尺寸为100毫米.用防水、防漏的内层容器包装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标签后装入中层容器;将“感染性物品”标记采用GB 190规定的标记贴在外包装外,并在“感染性物品”标记上标明其生物危害程度.两面有“向上”和“易碎”的标记采用GB 191规定的标记;将内容物详细清单放在第二层和外包装间;外包装的标签上还应包括以下内容:接收者姓名、和地址;运输者姓名、和地址.内层容器和中层容器间应放置足量的吸水性材料,以便内层容器打破或泄漏时,能吸收溢出的所有液体.然后将中层容器固定在硬质外层容器中以免中层容器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物理性损坏.6、样本的保存保存的温度要求为保持菌毒种活力,运输中应尽量使菌毒种处于适宜温度内.保持温度的方法有干冰降温法、湿冰降温法和液氮法.干冰或湿冰置于二层和三层包装间.冻干菌毒种用干冰或湿冰即可满足温度要求,当采取湿冰时,要首先对第一层包装进行防水检验,运输时间应在72小时内.未冻干菌毒种最好用液氮运输;也可以用干冰、湿冰,包装要求同上,运输时间要尽可能的缩短.样本运输人员要求具备相应的微生物专业知识和生物安全知识;熟悉所携带微生物的特性;携带便捷的联络工具,有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准备必须的文件,包括微生物购买许可文件和微生物携带、运输许可文件等.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运输路线最短,时间最快,避免货物周末或公共假日.有关单位或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员应有防止被盗、被抢、丢失、泄露的措施.。
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采集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采集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使用经消毒处理的工具和容器,确保采集过程不会引入外来微生物污染。
2. 标本采集要及时:一般来说,微生物标本应在病情出现或患者就诊后尽快采集,以确保标本中的微生物不会失活或过度增殖。
3. 采集要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和方法: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的组织、液体或体表进行采集。
采样时应遵循临床指南,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和方法。
4. 采集要足够数量:为了保证对病原体的准确鉴定和敏感性测试,采集的标本应足够数量。
采集过程中,避免采样物与采集容器外部环境的交叉污染。
5. 保证采样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采集的标本应保持完整,避免在采集、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造成微生物失活或污染。
对于需保存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的标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稳定性。
6. 标本运送要符合规定: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运送过程中应避免温度变化、震荡和倒置等可能影响标本稳定性的因素。
运送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7. 运送要有标志和单据:标本运送时应进行明确标识,并附上相应的单据,包括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样部位、采样者姓名、患者姓名和病历号等信息,以确保标本能够被正确识别和追踪。
总的来说,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标本的无菌、完整和稳定性,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和运送规定,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有:
第一,要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和避免污染。
第三,标本采集之后,要立即送到实验室,床旁接种可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第四,尽量的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这样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一些。
第五,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要立刻送检。
第六,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不要使用消毒剂。
第七,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第八,对于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要做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然后判断是感染菌和定植菌。
第九,对分离到的病菌,要做药敏实验,提倡分级报告和现实报告。
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
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1.血培养指针征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
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1.血培养指针征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2.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
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
(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
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3.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
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
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
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需要。
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4.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消毒并干燥。
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的消毒步骤操作,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
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在1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二)痰培养标本采集,运送1.痰培养指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咽炎等都可采集鼻,鼻咽,口咽拭子标本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凡是咳嗽,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等都可采集痰标本。
2.标本的采集采集前嘱咐病人先用清水漱口,摘去牙托,因唾液中口咽部定植菌的浓度可达108-109/ml,去除表面的菌群。
教育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痰液。
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痰标本;标本采集后1~2h内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采集标本过程中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无痰可用3%~5%NaCl 5ml雾吸约5min导痰;也可用物理疗法、体位引流、鼻导管抽吸等方法取痰。
3.正常的痰标本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小于25个,白细胞大于10个。
如果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大于25个,白细胞小于10个应不做或仅在特殊要求时做培养,如做培养,报告中注明“镜检结果表明标本口咽分泌物污染明显”。
4痰培养方法的局限性多数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能培养出,如病毒,军团菌,衣原体等。
影响因素很多:如黏液包裹、定植菌污染。
建议痰培养同时做血培养和痰涂片镜检。
5.注意事项常规的痰培养需在2小时内送检,若怀疑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必需随留随送;标本中不能混入唾液与鼻咽分泌物等。
(三)尿培养标本采集,运送1.尿培养指征尿路感染,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排空功能受损或前列腺增生等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脓尿或血尿,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亚硝酸盐阳性,,不明原因的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采集尿培养标本送检。
2.标本的采集清洁中段尿液,嘱咐患者用肥皂水清洗,弃去开始流出的尿液,以冲刷尿道口的细菌,取能代表膀胱部位病原菌的中段尿;导尿管尿液,留置导管尿液标本常通过专门的采样端口采集,不能把导尿管与尿袋拔开后收集尿液,采样端口用酒精消毒;必要时,可先夹住导尿管但不能超过30分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采样端口,抽吸出尿液;注入无菌杯或试管中。
膀胱穿刺尿,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刺入膀胱抽取5—10ml尿液送检,主要用于厌氧菌的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幼儿标本的采集,此法可避免尿液标本的污染。
3.标本的采集量一般成人采集10-15ml,婴幼儿不得少于1ml。
诊断症状明显的病人(如尿急、尿频、尿痛),一份标本就已足够,治疗48-72小时后再采集第二份标本。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病人,需采集2-3份标本。
怀疑肾结核时,应连续3天采集晨尿。
4.室温都有利于病原菌和污染菌生长繁殖,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和接种,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4-8度冷藏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24小时,冷藏的尿液不能用于淋球菌的培养。
5.注意事项必须无菌操作,采用带盖防渗漏的无菌杯收集,多次收集或24小时尿不能用作培养。
集尿袋内的尿液不能用作培养。
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很难避免没有尿道菌群污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尿液中不能加任何防腐剂或消毒剂,抑制细菌的生长。
(四)粪便标本采集,运送1.送检指征当患者出现腹泻,大便每天大于或等于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大便镜检白细胞大于等于5个每高倍视野,抗菌药物治疗后的腹泻等。
2.标本的采集方法,时间与量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急性期)或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采集新鲜的粪便,怀疑沙门菌感染时,应在发病2周以后采集。
自然排便法,排便后,挑取有脓血或粘液部位的大便,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容器内;直肠拭子采集法,用于排便困难的患者或婴幼儿。
一般用拭子采集大于2g的标本送检,若标本为水样,采集大于2ml的标本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3.标本的运送与保存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室温条件下不能超过2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加入ph7.0磷酸盐甘油缓冲保存液中或专门的大便运送培养基中置4度冰箱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
高度怀疑霍乱弧菌感染的标本必须符合特殊标本的安全要求。
4.注意事项最好在用药前,采集新鲜的标本盛装在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提高阳性检测结果。
厌氧菌的培养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和正常的菌群污染。
(五)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及运送1.送检指征凡是当患者有外伤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导管感染,脐带残端感染,有脓液和分泌物时,应采集标本培养。
2.标本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药1—2天以后,或使用下一次抗生素前采集,对脓肿性分泌物应先用生理盐水或75%的酒精冲洗溃疡表面渗出物,尽可能抽取脓液于无菌杯内送检。
对于封闭性脓肿时,应无菌操作抽取脓液3—10ml于无菌试管内或血培养瓶内送检,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应做床旁接种或注入厌氧瓶内(3—10ml)送检,最佳方法是采集组织送检。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于2小时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若不能及时送检,需氧培养的标本除对环境敏感的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外,可保存在4度冰箱中,但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厌氧培养时,需用厌氧瓶或厌氧袋在室温下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注意事项尽可能在用抗生素前采集,若患者也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抗菌药名,并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对于开放性的伤口,采集前应先除去表面污染菌,以防带入与感染无关的皮肤定值菌。
干燥结痂的标本一般不做培养,除非有渗出物。
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
(六)穿刺液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穿刺液主要包括脑脊液,胸腹水,心包液,胆汁,关节液及鞘膜液,在正常标本中,上述液体是无菌的,在排除污染的情况下,一旦检出细菌均视为病原菌。
在相关的部位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时,应无菌操作采集相应的标本于无菌容器内送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处理。
脑脊液采集后应在15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应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小时,不能冷冻或冷藏注意事项:标本的采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好在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防止标本凝固,可事先在容器内加入抗凝剂,(脑脊液标本时不需加抗凝剂),也可直接加入血培养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