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一、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基本原则1.标本来源与采集部位临床微生物标本主要来源于患者体内的各类体液、组织和生物材料。
采集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创伤、手术部位等。
采集时应选择感染灶、病变部位或易感部位,以确保标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采集工具与消毒采集微生物标本时,应使用无菌、一次性采集器具。
采集器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不会引入外来微生物污染。
消毒方法可选用高温、高压、化学消毒剂等。
3.采集操作步骤(1)准备工作:评估患者病情,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采集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2)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罩。
(3)消毒:使用消毒剂对采集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4)采集:根据不同标本类型,进行相应操作,如穿刺、刮片、抽取等。
(5)封装:将采集完成的标本放入无菌容器中,密封,注明患者信息、采集部位、日期等。
二、临床微生物标本运送基本原则1.标本容器与标记运送微生物标本时,应选用防漏、耐压、易保存的容器。
容器表面应清晰标记患者信息、采集部位、标本类型等,以便于实验室接收和处理。
2.运送条件与时间要求微生物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达实验室,一般要求在2-4小时内完成。
运送过程中,应保持标本容器密封,避免剧烈晃动,确保标本质量。
3.运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夏季高温时,可采取冰袋降温措施,防止标本变质。
(2)注意标本容器不离手,避免摔碎或泄露。
(3)如需长途运输,应采取适当包装,确保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
三、标本质量控制与标准化1.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设备维护、检测方法、室内质量控制等,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标本接收与处理实验室接收标本时,应核对标本信息,检查标本容器、运送条件等。
对标本进行登记、分类、编号,并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处理。
3.室内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评估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包括质控品的检测、方法比对、仪器校准等。
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采集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采集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使用经消毒处理的工具和容器,确保采集过程不会引入外来微生物污染。
2. 标本采集要及时:一般来说,微生物标本应在病情出现或患者就诊后尽快采集,以确保标本中的微生物不会失活或过度增殖。
3. 采集要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和方法: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的组织、液体或体表进行采集。
采样时应遵循临床指南,选择适当的采样部位和方法。
4. 采集要足够数量:为了保证对病原体的准确鉴定和敏感性测试,采集的标本应足够数量。
采集过程中,避免采样物与采集容器外部环境的交叉污染。
5. 保证采样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采集的标本应保持完整,避免在采集、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造成微生物失活或污染。
对于需保存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的标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稳定性。
6. 标本运送要符合规定:标本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运送过程中应避免温度变化、震荡和倒置等可能影响标本稳定性的因素。
运送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7. 运送要有标志和单据:标本运送时应进行明确标识,并附上相应的单据,包括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样部位、采样者姓名、患者姓名和病历号等信息,以确保标本能够被正确识别和追踪。
总的来说,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是确保标本的无菌、完整和稳定性,遵循正确的采集方法和运送规定,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可靠性。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最新版】目录一、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重要性二、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1.采集时机2.无菌操作3.采集量4.标本保存5.标本运输三、微生物标本运送的基本原则1.运送条件2.运送时间3.运送包装四、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意义正文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基础环节,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基本原则。
一、微生物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1.采集时机: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应在抗生素使用前,以避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在感染初期或病情加重时采集标本,可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
2.无菌操作:在微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正常菌群和其他杂菌的污染。
采集非无菌部位的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3.采集量:微生物标本的采集量要充足,以便进行后续的培养和检测。
不同类型的标本有不同的采集量要求,一般要求采集足够量的标本。
4.标本保存:微生物标本在采集后应及时保存,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保存),冷藏保存时间不得超过 8 小时。
5.标本运输:微生物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无菌状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剧烈震动。
运输包装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防止标本破损或泄漏。
二、微生物标本运送的基本原则1.运送条件:微生物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高温、低温和干燥。
不同类型的标本有不同的运送条件要求,一般要求在 2-8℃的条件下运送。
2.运送时间:微生物标本的运送时间应尽量缩短,以减少病原体的死亡或活性降低。
一般要求在采集后 24 小时内送检。
3.运送包装:微生物标本的运送包装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性能,防止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破损或泄漏。
包装材料应无毒、无菌、防渗漏。
三、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意义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结果。
正确采集和运送微生物标本,可以提高病原体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有:
第一,要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和避免污染。
第三,标本采集之后,要立即送到实验室,床旁接种可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第四,尽量的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标本,这样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一些。
第五,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要立刻送检。
第六,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不要使用消毒剂。
第七,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第八,对于混有正常菌群的污染标本,要做定量或半定量培养,然后判断是感染菌和定植菌。
第九,对分离到的病菌,要做药敏实验,提倡分级报告和现实报告。
微生物实验室标本采集及运送程序
1.目的
规范标本采集程序,保证实验室检测前标本质量。
2.范围
微生物标本。
3.职责
3.1 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负责指导病人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3.2 标本运输人员负责收取标本和运输标本至微生物室。
4.程序
4.1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必须到微生物实验室领取无菌器皿、血培养增菌液瓶等留取标本。
4.2病原微生物的培养标本必须在2小时内由输送中心送检并立即按种。
特殊标本(如脑脊液、前列腺液、白带等)应立即送检并接种。
4.3实验室标本姓名、编号或者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时要退回重留标本。
SOP_15-5 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运送标准操作程序一、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情形降至最低。
3.在感染的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前或伤口局部治疗前收集样本。
4.收集真正感染的病灶处的样本,且避免邻近区域常居菌群的污染。
5.采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标本。
容器须灭菌处理,防止渗漏,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
6.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样本,尽量不要以棉花拭子收集样本。
7.采样后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
为保持微生物活性,棉拭子等标本宜放入恰当的运送培养基送检。
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存放一般不能超过24h。
8.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不可置肉汤培养。
9.每份标本都应贴上标签并标明必要信息,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足够的有关临床资料。
(要标明病区、病人姓名、住院号、标本来源、采集部位、采集时间等)二、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1.采集指征: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流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才能正确实施有效地抗菌治疗,从而有助于治愈率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降低。
2.采集方法:1.采血时机: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以正在发冷发热时或发冷发热前半小时为宜。
2.采血次数及间隔: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两次抽血间隔60min;必要时于24~48h后再抽血2次。
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且会遗漏阳性结果。
国外有人统计1次血培养可检出菌血症的80%,2次检出90%,3次检出99%。
国内统计17家医院1次血培养阳性率10.8%,18家医院2次以上血培养阳性率14.8%。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地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地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地一般原则.一、标本采集地一般原则.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地检出..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地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采集地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地检出..适量地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适当地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地采集方法是不同地,用于厌氧菌培养地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盛放标本地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地容器内.二、标本地运送.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地检出,一般性地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小时..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地量,少量液体(小于)或组织(小于)应在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地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小时.三、不同标本地采集,运送(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血培养指针征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度)或低温(小于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地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少于病人总血容量地).在采取血培养后地—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血标本采集地量是影响检出率地最重要地因素.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地血液,病原菌地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地组合可检出更多地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地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地需要.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地判读..血标本采集地注意事项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地橡皮塞需使用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地皮肤消毒.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地消毒步骤操作,并等待足够地消毒时间.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集后地血培养瓶应在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二)痰培养标本采集,运送.痰培养指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咽炎等都可采集鼻,鼻咽,口咽拭子标本培养.下呼吸道感染:凡是咳嗽,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等都可采集痰标本..标本地采集采集前嘱咐病人先用清水漱口,摘去牙托,因唾液中口咽部定植菌地浓度可达,去除表面地菌群.教育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地痰液.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痰标本;标本采集后~内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采集标本过程中要有专业地医务人员指导;无痰可用%~%雾吸约导痰;也可用物理疗法、体位引流、鼻导管抽吸等方法取痰..正常地痰标本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小于个,白细胞大于个.如果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大于个,白细胞小于个应不做或仅在特殊要求时做培养,如做培养,报告中注明“镜检结果表明标本口咽分泌物污染明显”.痰培养方法地局限性多数引起肺炎地病原菌不能培养出,如病毒,军团菌,衣原体等.影响因素很多:如黏液包裹、定植菌污染.建议痰培养同时做血培养和痰涂片镜检..注意事项常规地痰培养需在小时内送检,若怀疑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必需随留随送;标本中不能混入唾液与鼻咽分泌物等.(三)尿培养标本采集,运送.尿培养指征尿路感染,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排空功能受损或前列腺增生等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脓尿或血尿,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亚硝酸盐阳性,,不明原因地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采集尿培养标本送检..标本地采集清洁中段尿液,嘱咐患者用肥皂水清洗,弃去开始流出地尿液,以冲刷尿道口地细菌,取能代表膀胱部位病原菌地中段尿;导尿管尿液,留置导管尿液标本常通过专门地采样端口采集,不能把导尿管与尿袋拔开后收集尿液,采样端口用酒精消毒;必要时,可先夹住导尿管但不能超过分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采样端口,抽吸出尿液;注入无菌杯或试管中.膀胱穿刺尿,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刺入膀胱抽取—尿液送检,主要用于厌氧菌地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地婴幼儿标本地采集,此法可避免尿液标本地污染..标本地采集量一般成人采集,婴幼儿不得少于.诊断症状明显地病人(如尿急、尿频、尿痛),一份标本就已足够,治疗小时后再采集第二份标本.对于症状不明显地病人,需采集份标本.怀疑肾结核时,应连续天采集晨尿..室温都有利于病原菌和污染菌生长繁殖,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和接种,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度冷藏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小时,冷藏地尿液不能用于淋球菌地培养..注意事项必须无菌操作,采用带盖防渗漏地无菌杯收集,多次收集或小时尿不能用作培养.集尿袋内地尿液不能用作培养.导尿管末端地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很难避免没有尿道菌群污染.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尿液中不能加任何防腐剂或消毒剂,抑制细菌地生长.(四)粪便标本采集,运送.送检指征当患者出现腹泻,大便每天大于或等于次,粪便地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大便镜检白细胞大于等于个每高倍视野,抗菌药物治疗后地腹泻等..标本地采集方法,时间与量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急性期)或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采集新鲜地粪便,怀疑沙门菌感染时,应在发病周以后采集.自然排便法,排便后,挑取有脓血或粘液部位地大便,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地容器内;直肠拭子采集法,用于排便困难地患者或婴幼儿.一般用拭子采集大于地标本送检,若标本为水样,采集大于地标本于无菌容器中送检..标本地运送与保存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室温条件下不能超过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加入磷酸盐甘油缓冲保存液中或专门地大便运送培养基中置度冰箱保存,但不能超过小时.高度怀疑霍乱弧菌感染地标本必须符合特殊标本地安全要求..注意事项最好在用药前,采集新鲜地标本盛装在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提高阳性检测结果.厌氧菌地培养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和正常地菌群污染.(五)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地采集及运送.送检指征凡是当患者有外伤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导管感染,脐带残端感染,有脓液和分泌物时,应采集标本培养..标本地采集时间和方法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药—天以后,或使用下一次抗生素前采集,对脓肿性分泌物应先用生理盐水或地酒精冲洗溃疡表面渗出物,尽可能抽取脓液于无菌杯内送检.对于封闭性脓肿时,应无菌操作抽取脓液—于无菌试管内或血培养瓶内送检,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应做床旁接种或注入厌氧瓶内(—)送检,最佳方法是采集组织送检..标本地运送标本采集后应于小时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若不能及时送检,需氧培养地标本除对环境敏感地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外,可保存在度冰箱中,但保存时间不能超过小时;厌氧培养时,需用厌氧瓶或厌氧袋在室温下保存,但不能超过小时..注意事项尽可能在用抗生素前采集,若患者也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抗菌药名,并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对于开放性地伤口,采集前应先除去表面污染菌,以防带入与感染无关地皮肤定值菌.干燥结痂地标本一般不做培养,除非有渗出物.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六)穿刺液标本地采集与运送穿刺液主要包括脑脊液,胸腹水,心包液,胆汁,关节液及鞘膜液,在正常标本中,上述液体是无菌地,在排除污染地情况下,一旦检出细菌均视为病原菌.在相关地部位有相应地临床症状时,应无菌操作采集相应地标本于无菌容器内送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处理.脑脊液采集后应在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应室温保存,不得超过小时,不能冷冻或冷藏注意事项:标本地采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好在用抗菌药物前采集.防止标本凝固,可事先在容器内加入抗凝剂,(脑脊液标本时不需加抗凝剂),也可直接加入血培养瓶内.。
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采集、运输、保存、使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标本的规定1、目的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技术人员。
3、高致病性微生物定义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4、样本采集4.1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隔离衣、帽、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镜等)、防护材料、器材和防护设施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进行危害评估,确定防护要求。
(2)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采样的操作规程(血样、尿样、分泌物等)。
(3)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如防刺穿的垃圾桶、紧急处置意外的药物和器具。
(4)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5)采集过程中应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应作详细记录。
5、样本的运输5.1总体原则我国民航部门目前提出,通过民航运输菌(毒)种及样本,统一按国际标准进行包装、标识。
5.2样本运输的审批程序:(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必须经省级以上卫生主管部门批准。
(2)固定单位间多次运输相同品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可申请多次运输,有效期6个月。
(3)本省行政区域内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属省直、高校单位的由省卫计委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省辖市、扩权县及驻豫有关单位,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报省卫计委审批。
病原微生物的标本采集,运输,储存,使用,销毁的管理流程
病原微生物的标本采集、运输、储存、使用、销毁的管理流程如下:
1. 标本采集:采集标本前,采样人员根据检验申请单检验项目的要求,确认采样计划并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包括核对医嘱、打印条形码、
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粘贴条形码及指导病人做好采样前的准备工作等。
2. 标本运输:标本运输人员负责收取标本和运输标本至微生物室。
运
输人员需对标本进行核收登记并签名。
3. 标本储存: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别将病原微生物分置于专用包装物
或容器内,但包装物和容器应符合<<病原微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
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
盛装的病原微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封口紧实、严密。
医务人员在盛装
病原微生物前应当对包装物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液
和其它缺陷。
4. 标本使用:实验室工作人员按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
分类。
使用时要认真核对病人、标本容器和检验申请单是否一致,严
防差错。
5. 标本销毁:病原微生物标本在使用后需要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
行分类,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销毁。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
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1.血培养指针征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2.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
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
(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
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3.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
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
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
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需要。
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4.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消毒并干燥。
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的消毒步骤操作,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
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在1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二)痰培养标本采集,运送1.痰培养指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咽炎等都可采集鼻,鼻咽,口咽拭子标本培养。
下呼吸道感染:凡是咳嗽,咳痰,痰呈脓性,粘稠或血性等都可采集痰标本。
2.标本的采集采集前嘱咐病人先用清水漱口,摘去牙托,因唾液中口咽部定植菌的浓度可达108-109/ml,去除表面的菌群。
教育病人深咳,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痰液。
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痰标本;标本采集后1~2h内送往实验室进行处理,采集标本过程中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无痰可用3%~5%NaCl 5ml雾吸约5min导痰;也可用物理疗法、体位引流、鼻导管抽吸等方法取痰。
3.正常的痰标本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小于25个,白细胞大于10个。
如果低倍视野下鳞状上皮细胞大于25个,白细胞小于10个应不做或仅在特殊要求时做培养,如做培养,报告中注明“镜检结果表明标本口咽分泌物污染明显”。
4痰培养方法的局限性多数引起肺炎的病原菌不能培养出,如病毒,军团菌,衣原体等。
影响因素很多:如黏液包裹、定植菌污染。
建议痰培养同时做血培养和痰涂片镜检。
5.注意事项常规的痰培养需在2小时内送检,若怀疑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必需随留随送;标本中不能混入唾液与鼻咽分泌物等。
(三)尿培养标本采集,运送1.尿培养指征尿路感染,肾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排空功能受损或前列腺增生等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肉眼脓尿或血尿,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或亚硝酸盐阳性,,不明原因的发热,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需采集尿培养标本送检。
2.标本的采集清洁中段尿液,嘱咐患者用肥皂水清洗,弃去开始流出的尿液,以冲刷尿道口的细菌,取能代表膀胱部位病原菌的中段尿;导尿管尿液,留置导管尿液标本常通过专门的采样端口采集,不能把导尿管与尿袋拔开后收集尿液,采样端口用酒精消毒;必要时,可先夹住导尿管但不能超过30分钟;将注射器针头插入采样端口,抽吸出尿液;注入无菌杯或试管中。
膀胱穿刺尿,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刺入膀胱抽取5—10ml尿液送检,主要用于厌氧菌的培养或留取标本困难的婴幼儿标本的采集,此法可避免尿液标本的污染。
3.标本的采集量一般成人采集10-15ml,婴幼儿不得少于1ml。
诊断症状明显的病人(如尿急、尿频、尿痛),一份标本就已足够,治疗48-72小时后再采集第二份标本。
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病人,需采集2-3份标本。
怀疑肾结核时,应连续3天采集晨尿。
4.室温都有利于病原菌和污染菌生长繁殖,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和接种,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夏季保存时间应适当缩短或冷藏),4-8度冷藏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24小时,冷藏的尿液不能用于淋球菌的培养。
5.注意事项必须无菌操作,采用带盖防渗漏的无菌杯收集,多次收集或24小时尿不能用作培养。
集尿袋内的尿液不能用作培养。
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很难避免没有尿道菌群污染。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尿液中不能加任何防腐剂或消毒剂,抑制细菌的生长。
(四)粪便标本采集,运送1.送检指征当患者出现腹泻,大便每天大于或等于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大便镜检白细胞大于等于5个每高倍视野,抗菌药物治疗后的腹泻等。
2.标本的采集方法,时间与量尽可能在发病早期(急性期)或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之前,采集新鲜的粪便,怀疑沙门菌感染时,应在发病2周以后采集。
自然排便法,排便后,挑取有脓血或粘液部位的大便,液状粪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容器内;直肠拭子采集法,用于排便困难的患者或婴幼儿。
一般用拭子采集大于2g的标本送检,若标本为水样,采集大于2ml的标本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3.标本的运送与保存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室温条件下不能超过2小时,如不能及时送检可加入ph7.0磷酸盐甘油缓冲保存液中或专门的大便运送培养基中置4度冰箱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
高度怀疑霍乱弧菌感染的标本必须符合特殊标本的安全要求。
4.注意事项最好在用药前,采集新鲜的标本盛装在无菌容器内,立即送检,提高阳性检测结果。
厌氧菌的培养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和正常的菌群污染。
(五)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及运送1.送检指征凡是当患者有外伤感染,术后切口感染,导管感染,脐带残端感染,有脓液和分泌物时,应采集标本培养。
2.标本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在使用抗生素前或停用药1—2天以后,或使用下一次抗生素前采集,对脓肿性分泌物应先用生理盐水或75%的酒精冲洗溃疡表面渗出物,尽可能抽取脓液于无菌杯内送检。
对于封闭性脓肿时,应无菌操作抽取脓液3—10ml于无菌试管内或血培养瓶内送检,怀疑厌氧菌感染时,应做床旁接种或注入厌氧瓶内(3—10ml)送检,最佳方法是采集组织送检。
3.标本的运送标本采集后应于2小时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处理,若不能及时送检,需氧培养的标本除对环境敏感的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外,可保存在4度冰箱中,但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厌氧培养时,需用厌氧瓶或厌氧袋在室温下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注意事项尽可能在用抗生素前采集,若患者也用药,应在检验单上注明抗菌药名,并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对于开放性的伤口,采集前应先除去表面污染菌,以防带入与感染无关的皮肤定值菌。
干燥结痂的标本一般不做培养,除非有渗出物。
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
(六)穿刺液标本的采集与运送穿刺液主要包括脑脊液,胸腹水,心包液,胆汁,关节液及鞘膜液,在正常标本中,上述液体是无菌的,在排除污染的情况下,一旦检出细菌均视为病原菌。
在相关的部位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时,应无菌操作采集相应的标本于无菌容器内送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处理。
脑脊液采集后应在15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应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小时,不能冷冻或冷藏注意事项:标本的采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最好在用抗菌药物前采集。
防止标本凝固,可事先在容器内加入抗凝剂,(脑脊液标本时不需加抗凝剂),也可直接加入血培养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