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红楼春趣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红楼春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故事情节,把握语言特点。
2.理解词语“斜阳映照,与花成影”,感悟自然美。
3.熟记古文“关雎”中的每一个汉字及完成古文拼音。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性阅读的能力。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用文字表达感性认知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文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内容,把握《8红楼春趣》的主题和情感。
2.熟练朗读文中的诗句,感悟其中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含蓄和深刻之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学意蕴。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自然美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联想到春天的美好,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8红楼春趣》的主题和情感。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4. 诗句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诗句,体验语言之美,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5.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教学《8红楼春趣》,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使学生在文学修养和情感体验上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红楼春趣》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春天的一次放风筝活动。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红楼人物的活泼可爱。
本节课的生字词较多,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字词、特殊句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红楼人物的活泼可爱,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课文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的生字词,如“宝玉、黛玉、风筝”等,需要学生重点掌握。
2.句子结构: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春天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字词、句子结构等。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春天的景色、风筝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音乐、音频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如“生机勃勃、鸟语花香”。
然后引入课文《红楼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如“宝玉、黛玉、风筝”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红楼春趣》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贾宝玉和林黛玉在春天的一次放风筝活动为线索,描绘了贾宝玉的率真、林黛玉的聪明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述大观园里的其他人物的活泼可爱,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想象力,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参差不齐,对文中一些古代风俗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封建社会末期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对文中一些古代风俗和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情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展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春趣》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复述。
4.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红楼春趣》的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
2.重点词语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红楼春趣》的教材和课件。
2.板书内容:重点词语、成语和句子。
3.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课文的图片或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第二步:学习课文1.老师朗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难点句子。
2.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课文的内容和重点。
第三步:词语、成语学习1.教师解释课文中重点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分组进行词语和成语的练习和应用。
第四步:课文理解1.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加深对课文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步:综合运用1.学生进行课文小结或复述,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学生编写类似课文情景的小故事或文章,培养写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红楼春趣》的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掌握了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成语,提高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成语。
2.仿写一个与《红楼春趣》相关的小故事或文章。
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或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红楼春趣》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红楼春趣》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单元第8课,主要讲述了《红楼春趣》的故事情节及背景。
在这个故事中,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趣。
2.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红楼春趣》的故事情节;•领悟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生活场景而展现的意境。
3.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抽象意境的理解和体味;•学生表达对文本的个人感悟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红楼春趣》的故事内容;•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课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播放与春天相关的音乐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美好情感)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中描写的春天生活场景,感受作者所展现的意境;•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活动,如写春联、绘春天景色等,以加深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春天、课文及文学欣赏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思考;•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题、小测验、学生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写春天的感受日记等,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学情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人教版(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8《红楼春趣》教案一. 教材分析《红楼春趣》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在大观园中赏花、放风筝的故事。
课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展现了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情和品质。
同时,本文还通过放风筝这一传统活动,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心理活动以及传统文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情品质,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2.教学难点:体会人物性格,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活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春天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风筝模型或实物;4.课堂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春天的景色。
部编版语文五下第二单元《8红楼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红楼春趣》,理解文中文字的含义;2.能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3.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4.能理解《红楼梦》中的一些关键情节;5.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红楼春趣》这篇课文;2.掌握课文中生词的意义;3.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基本了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红楼春趣》中比较复杂的意境;2.对于《红楼梦》中的情节进行简要回顾。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了解《红楼梦》中的背景知识,简要介绍该小说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2.师生共同欣赏课文《红楼春趣》的诗句和图画,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3.学生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4.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调。
第二课时1.学生利用课间时间阅读并默写课文《红楼春趣》中的重点句子。
2.学生主动探讨课文中难懂的生词,教师进行解释并举例。
3.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对话,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故事情节。
4.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含义。
第三课时1.教师总结前两次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共同梳理课文结构和主题。
2.学生分组进行铭心课文,表演《红楼春趣》的内容。
3.完成《红楼春趣》课文的背诵,进行朗读评比。
4.学生写感想和体会,对这次课文的学习进行反思。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红楼春趣》这篇课文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让他们通过阅读和思考,更好地领悟文学之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红楼春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红楼春趣》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能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熟练掌握课文的词汇和句型。
3.能正确书写课文中生字词,提高字词辨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红楼春趣》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红楼春趣》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熟练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掌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课文《红楼春趣》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
2.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个人感受。
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5分钟)–通过提问引入课文《红楼春趣》,激发学生兴趣。
2.主体活动(25分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段落。
3.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4.课堂讨论(10分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确保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2.情景再现(15分钟)–分角色模拟课文情境,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课文默写(10分钟)–让学生将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默写,检验记忆和理解能力。
4.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主题或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表达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课文《红楼春趣》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对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红楼春趣》教案一. 教材分析《红楼春趣》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为中心,描绘了他们在春天里放风筝、赏花、吟诗作赋的生活场景,表现了贾府豪门的奢华生活以及青年们的浪漫情怀。
本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封建礼教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楼人物的浪漫情怀,体会文中描绘的春天美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理解封建礼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关系等。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
3.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要内容、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b.文中的场景有哪些?它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美景?c.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吗?为什么?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统编版五下语文-8《红楼春趣》教案一. 教材分析《红楼春趣》是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在大观园中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红楼人物的活泼可爱和青春的朝气。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封建礼教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难点: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封建礼教等内涵,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关系图3.风筝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风筝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总结课文主题。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封建礼教的看法,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8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红楼梦》的一部分内容。
–了解西湖的美景。
–学习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红楼春趣》,培养学生对优美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红楼春趣》的内容。
–掌握描写春天景色的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
–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描写。
–运用词语和句子描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景色。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讲解杨柳依依、百花盛开、春风拂面等春天的常见景象,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 学习篇章(30分钟)
•请学生阅读课文《红楼春趣》,老师逐句解释并让学生回答问题,确保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描写的春天景色对他们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
4. 朗读朗诵(15分钟)
•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朗诵比赛,评选出最具感情的表达者。
5. 拓展延伸(15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幅关于春天的画作,并配以学生自己的诗词。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红楼春趣》的教学,帮助学生领略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
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020最新】五年级语文下册:8 红楼春趣-新·部编(统编)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红楼春趣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资料范本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
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8 )分钟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2】播放《红楼梦》插曲。
师生交流,了解《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
2.老师朗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里这样说。
是啊,几百年来,有多少人在探索着《红楼梦》的秘密,可是,有谁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个片段,去了解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题目。
3.谈话激趣:《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
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
课文讲述的就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本文选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
(板书:放风筝)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8红楼春趣教案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
)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
)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宝玉:美人风筝;宝琴:大红蝙蝠风筝;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
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
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
(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
(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
8*红楼春趣▶教学目标1.认识“恰、屉、嫣”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运用学到的阅读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这篇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有些生僻。
可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嫣、钗”这两个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
长文短教,抓住中心人物,找出描写宝玉和黛玉的句子,抓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表达运用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先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尾曲《枉凝眉》,师生随曲同唱。
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红楼梦》)2.你们对《红楼梦》这本书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后,课件出示《红楼梦》简介)3.《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是清代曹雪芹历经十年所创,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4.看得出同学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挺感兴趣。
《红楼梦》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如宝玉初见林黛玉、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
今天我们就通过《红楼春趣》这个故事走进《红楼梦》,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5.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板书:红楼春趣)6.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春日里,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谁能猜猜题目的意思?(学生自由猜测)『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做简要介绍都是为了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故事,指导方法1.默读课文,给这个故事换一个题目。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8 红楼春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8 红楼春趣》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
•能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难点生字和生词的掌握。
3. 教学内容1.诵读课文《8 红楼春趣》。
2.默写课文的重点句子。
3.分组讨论《8 红楼春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4.课文内容梳理以及笔记整理。
4.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观赏图片,唤起学生对春天的联想。
2.诵读《8 红楼春趣》,让学生感受课文气氛。
3.分析生字和生词,进行词语解释。
4.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5.分组合作,讨论人物形象特点并汇报。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让学生展示出诵读的效果。
2.继续分析课文重点句子,进行默写练习。
3.学生自行整理课文内容,并作出笔记。
4.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
5. 活动设计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8 红楼春趣》中的人物,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朗读比赛:学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继续努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8 红楼春趣》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课文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对语文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8.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屉、鬟”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3.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同学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体验阅读名著的快乐。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筝图片)大家放过风筝吗?(放过)和谁一起放的呢?(父母、朋友等)放风筝好玩吗?(好玩)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资料)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学交流。
3.(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师指导正音。
4.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大家听到声响,原来是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
经过:大家都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放了起来。
结果:风筝断线飞走,大家也都回去了。
小结: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自己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三、再读课文,理解细节。
1.窗外的大风筝是谁的?(娇红姑娘的。
)看到这个风筝,大家是什么反应?(宝玉说给他送回去;紫娟说要拿来玩;探春怕忌讳;黛玉说把这个送回去然后把自己的拿出来放晦气。
)这时候,大家都兴奋极了,找出了各自的风筝。
2.他们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呢?
探春:软翅子大凤凰风筝;
宝玉:美人风筝;
宝琴:大红蝙蝠风筝;
宝钗:一连七个大雁的风筝
果然各式各样,十分有趣。
把风筝拿来之后,大家便放了起来。
正当大家都放飞风筝的时候,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这里具体写出了宝玉的反应。
(急的宝玉头上出汗,恨的掷在地下……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好在有黛玉劝慰宝玉。
(那是顶线不好……就好了),不然,他真得闹起来不可。
3.当风筝都高高飞起时,紫娟把风筝递给了黛玉,但是因为风大,风筝籰子线尽,所以黛玉说(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这时,李纨安慰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带了去就好了)。
紫娟更是直接把线剪断,笑说这一去,把病根儿都带了去了。
这也说明,大家都希望黛玉能够健康快乐。
4.宝玉惋惜这个风筝的命运(若落在有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所以,他把他的风筝也放飞,和之前飞走的风筝作伴。
5.在这伤感之际,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呢?(天上几个风筝绞到了一起,都断了线,一起飞走了。
)后来,大家干脆把风筝都放走,各自才散了。
果然,不仅风筝赏心悦目,而且放风筝的过程,也充满了趣味。
6.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刻呢?和同学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总结:
宝玉:性格率真、心思细腻而且多愁善感。
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贾宝玉没有一点儿居高临下的公子哥儿的架子。
黛玉:娇弱、聪明、细心、多愁善感。
四、总结。
大观园中众人放飞风筝的场景真是热闹,在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满天的风筝,听到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链接”的片段,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放风筝的喜爱)相信你一定也爱上了放风筝,找个好天气,和你的父母或者朋友一起,去放飞自由吧!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有趣、喜爱
教学反思
本文一些词句与我们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故采用一步步提出问题、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懂这种文章,掌握理解技巧。
而不足之处是讲解偏多,学生自主探究的部分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