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 文本2 相信未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83.00 KB
- 文档页数:13
《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并理解其含义。
2. 掌握散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成功地写一篇散文作品。
3. 加强学生对优美中文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 相信未来的主要内容的理解2. 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三、教学难点:1. 根据教材中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展开写作2. 手持笔尖,抒发真情四、教学方法:1. 课前讲授与课堂引导相结合2. 让学生课堂学以致用,动手实践五、教学过程:1. 课前活动教师通过画面/图片/歌曲等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相信未来”的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2.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信未来”中的三个小故事及其中蕴含的主旨思想,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及含义有一个整体理解。
3. 阅读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故事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节、运用修辞手法等。
4. 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散文为蓝本,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写出自己的散文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作品交换意见,分享写作体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 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六、教学材料:1. PPT 音视频课件2. 《相信未来》教材及相关教辅材料3. 小组讨论的框架七、教学反思:本篇教案着重让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以及优美的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
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让学生的文字得以更加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阅读理解,文学鉴赏等能力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中文语言形式的鉴赏,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写作指导写作话题材料:走进高中,你就实实在在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这是一个令人羡慕又让人担忧的年龄。
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
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请以“青春的门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点拨:青春之美,美在青春之容貌,青春之活力,青春之思想,青春之情感。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可以回忆往昔的纯真风月,留恋那美丽的童年少年时光;你也可张望成人世界的精彩,表达对成熟的渴望;你可以描绘壮丽的人生蓝图,喊一声青春的号子;你也可以评说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抒发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豪情壮志……一次追求,一段困苦,一阵迷惘,一份惊喜……多彩的青春应有丰富的情感旋律。
写作参考素材:1、十八岁宣言十八岁是美丽的,而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一页应在生命的四十岁时翻开,不说四十岁有多么遥远,其实四十岁就在眼前,虽说二十年是弹指一挥间,但二十年的时间跨越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
虚度今日等待你的将是无穷的悔恨与遗憾,追求先贤成才路,浩瀚人世间,我们定会发现,四十岁的辉煌来自于十八岁的志向和二十年的血汗,珍惜你所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地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你如日中天的四十岁勾勒地绚丽多彩!2、珍惜你所拥有的青春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弄舞的风……每个人都拥有一段宝贵的青春,当青春登门拜访时,我们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们满怀信心,满怀希望;我们在此放飞梦想,展翅飞翔;我们盼望着,等待着成功的到来。
然而,又有多少人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呢?不少人把青春当作一种资本,用挥霍生命来昭示她的存在;用夸夸其谈来显示她的魅力;用我行我素来证明她的洒脱。
《相信未来》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设计理念】本设计始终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学科特点来看,让学生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中培训语言素养和情感素养;从学习的特点来看,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建构,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下,学生自主走向成长。
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吟诵青春”板块。
学习要求是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与鉴赏中,学会珍爱青春,热爱生命。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表达了作者在苦难中“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篇课文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具有语言美、内容美、节奏美、情感美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吟诵和鉴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
其中在认知上,他们已经有一定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刚刚学过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长沙》,对礼赞青春的诗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情感上,他们正值青春年少,对青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但由于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比较陌生,因而在走进诗人的内心、体悟诗歌主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主要是以诵读涵泳法为主要方法,结合入情体验、点评批注等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本篇课文的学习。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解释本诗内容(包括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2.能阐释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3.能说出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a)能在诵读涵泳过程中把握诗歌的内容;b)能通过入情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蕴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作者在苦难中坚定相信未来的决心。
2.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解释本诗内容(包括意象)的特点和美感。
(二)教学难点能说出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特点和效果。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七、【教学准备】(一)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二)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三)课时准备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动感知首先我将播放青春励志歌曲《红日》。
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备 注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第1页共4页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诗人为什么坚定地相信未来?通过阅读4、5、6节,可以总结理由:坚信未来会揭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在。
〞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二节〕4、对于这样残酷、压抑、冷色的现实,食指用了哪些相现他“相信未来〞?〔提示:第三节〕5、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第2页共4页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2、朗读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1、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写一写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
食指,原名,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代表作有、等。
与舒婷、顾城、北岛等同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2、诗歌阅读〔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灰烬.〔〕瞳.孔〔〕摇曳.〔〕轻蔑.〔〕惆.怅〔〕曙.光〔〕不屈不挠.〔〕〔2〕思考: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甲:……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乙:……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学案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
【学习步骤】
一、作者与本诗背景
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
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整体感知
【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
念。
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
手掌——
笔杆——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三、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四、诵读、背诵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六、总结、作业
【我的思考与问题】
用心爱心专心- 1 -。
相信未来【理论支持】诗歌,是语言最为精粹,表达最为凝练,内涵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朦胧诗尤其如此。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她的内蕴,体悟她的情感,领略她的风采,真正把美好的东西沉淀到心里去?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根据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叶澜教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在讲授《相信未来》本节课拟让学生在不停的读中渐渐地去感受诗歌语言外表下的内涵,体会语言外表下包含的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慢慢的浸润往往有很大的渗透力;要把握学生心理,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活力,从内心之中发挥出学习的最大潜力。
【教学目标】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灰烬.()凝.()露摇曳.()睫.()毛瞳.()孔给.()以脊.()骨二、知人论世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
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
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
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相信未来》课堂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2、能力目标:教给学生鉴赏朦胧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朗诵现代汉诗的习惯,把握诗歌朗诵要求,能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诵本诗。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诗的学习,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勇于直面人生,相信未来,热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之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和朗诵本诗。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学本诗,我采用了朗诵指导法,和鉴赏指导法,让学生在教师所传授的方法的基础上,逐一理解本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象之美和意境之美,以此很好地把握住本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教师朗诵一首北岛的诗歌《回答》和顾城的诗歌《一代人》,接着引出这个荒谬的时代,十年动乱,在这颠倒黑白的岁月里,好多人的自由被剥夺,尤其是那些年轻知识分子,都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但他们依然执着,他们绝不放弃,他们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朦胧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教师板书。
附:北岛《回答》回答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顾城《一代人》一代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教师解释“朦胧诗”这一概念: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一向青春举杯文本2 相信未来学案苏教必修1苏教文本2 相信未来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解读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坚决相信未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音正形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灰烬.( ) ②依偎.( ) ③摇曳.( ) ④曙.光( ) ⑤瞳.孔( ) ⑥轻蔑.( ) ⑦脊.骨( ) ⑧不屈不挠.( ) ⑨睫.毛( ) 答案 ①jìn ②wēi ③yè ④shǔ ⑤tónɡ ⑥miè⑦jǐ ⑧náo ⑨jié(2)多音字①露⎩⎪⎨⎪⎧ 凝露.()露.脸() ②杆⎩⎪⎨⎪⎧ 笔杆.()旗杆.()答案 ①lù/lòu ②ɡǎn/ɡān2.给以下形似字组词(1)⎩⎪⎨⎪⎧ 曙()署()暑()(2)⎩⎪⎨⎪⎧ 挠()侥()骁()(3)⎩⎪⎨⎪⎧ 怅()伥()胀() 答案 (1)曙光/签署/酷暑 (2)百折不挠/侥幸/骁勇 (3)惆怅/为虎作伥/热胀冷缩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不屈不挠:答案 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对点小测] 判断以下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都应该学习海伦·凯勒这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 ) (2)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韩子英在黄埔校友聚会上说:“如今我们这些黄埔校友聚在一起,追忆的不只是一所军校,更是一个国家不屈不挠....的抗战记忆。
〞( )答案(1)√(2)√2.辨词填空(1)给予·寄予“给予〞“寄予〞都可以与“同情〞“关心〞等词语搭配。
如:寄予或给予(关心、同情等)。
但“寄予〞有“寄托〞之意,可以与“希望〞“厚望〞等词搭配。
如:国家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给予〞有“供给〞“供给〞的意思,可以与物质方面的词语搭配。
①新任经理年富力强,公司职工对他________厚望,希望他能尽快扭转公司的亏损局面。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板块《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专题教案体裁是词。
词起于唐,盛于宋,是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现代人亦用来表达现代人情怀。
毛泽东爱好写词,其词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初中时学过<沁园春雪>。
请一位同学说说:二、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词,背诵词。
理解词的内涵和意境。
2.了解词的某些特点,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步骤一、解题。
解背景。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很美的词牌名,从前词牌跟词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后来没有联系了。
沁:渗入,浸入。
常形容香气。
沁入满园的春色,很美的三个字。
现在只用来作词牌,说明这首词的格式,韵律。
上下阕各多少句,多少字,怎样的韵,背一遍<沁园春雪>,看看彼词跟此词的句数、字数是否相同,回味那首词的意境。
你认为毛青春时代是怎样的?大声朗诵读出他的青春。
(一读)这首词的大概写了什么。
[读题,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方法]。
长沙,地名,毛泽东家乡是湖南韶山,长沙是湖南省省会。
长沙的橘子洲是名胜,在长沙市区的湘江中心,橘子洲是一个长约十华里的长岛。
橘子洲的风景很美,湘江从旁边缓缓流过,春天江鸥点点;夏秋林木葱茏;冬天又有潇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景致。
橘子洲的远方是高耸的山。
毛泽东,1893年生,年轻时在长沙上学,后来在长沙等地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前来到长沙,重游橘子洲,此年32岁时。
旧景重游,往昔已逝,美景在前,心潮激荡。
他欣然写下了这首词,吟诵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不。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二、朗读。
自由读,个别读。
齐读。
务必多读。
鼓动性要强。
读得要有感情气势。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共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一专题第2课相信未来》教案苏教版必修1 相信未来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的抒情方式,比喻、象征手法。
2.学习作者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是文革(1966——1976)开始并进入高潮的狂热阶段,食指在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的迷惘、矛盾、失望中,用年轻、热情、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
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以食指为名,是对别人在背后指点的解嘲,是损伤不了诗人健全人格的抗争。
三.文本梳理(一)诵读文本,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二)诵读1、2部分,理解其中意象的象征义。
(找出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意象的象征义及作者的信念。
)知识补充:(1)意象(2)象征1.蜘蛛网——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炉台——(火——希望)产生希望的地方无情查封——黑暗势力横行,对进步知识分子的审查、批判、迫害灰烬——(炉火已灭)遭受迫害,生活贫困,处境艰难余烟——残余的希望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乐观美丽的雪花——纯真、美好的希望相信未来2.紫葡萄——(晶莹、美好)理想、希望深秋的露水——希望破灭,失望的泪水鲜花——成功、荣誉依偎在别人的情怀——被剥夺,失落枯藤——生命被摧残凝露——孕育新的希望凄凉的大地——现实残酷但依然、固执——坚定的信念直面绝望,不懈至死地相信未来小结:1、2部分,痛斥现实,相信未来,痛苦中怀有希望(三)诵读第3部分,理解分析。
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卢程佳一、文本分析(一)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板块。
(二)本文的内容是:运用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在动乱年代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相信未来的坚定信念。
(三)本文的特点是:情感真挚而丰富,意象独特而形象,语言自然而整齐,音韵饱满且大气。
二、学生分析(一)学生所处阶段:高一(二)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作者选取个性化的意象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的写作技巧;提高诗歌的读写能力;诗人饱经苦难却始终“相信未来”的人生态度。
(三)学生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1.在认知上,学生对诗歌的意象选择、语言运用、情感表达等有了一定的了解;2.在感情上,学生有遭遇挫折和相信未来的情感体验,能较好感受诗人坚定而充满希望的情感。
3.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2)能朗诵出诗歌的情感美;(3)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能在感受诗歌节奏美过程中中运用诵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诗人在现实压迫折磨下的深沉的痛苦;(2)能感受诗人对未来怀有的坚定希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能阐述诗歌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能说出诗歌意象选择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传授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在逆境中,你会怎样做呢?有人选择一蹶不振,有人选择坚持到底。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被誉为“朦胧诗鼻祖”的诗人食指的选择。
他的诗曾被辗转传抄,流行于全国,在青年人中掀起浪潮。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掀起的是一股怎样的浪潮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诗歌需要用心去感受,其实在欣赏诗歌时,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自主学习。
苏教版高中语文一第一专项《相信未来》教学设计戚佳丽一、文本分析本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本诗的内容是:诗人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以后”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
本诗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以后”,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壮或壮阔的意象等,表达崇高之美和坚决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以后”等整齐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韵律之美和和谐之美。
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对本诗情感美、语言美、内容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鲜亮的“四美”特点和“相信以后”的情感。
高一的学生差不多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对诗歌情感、内容、语言、节奏等四美差不多有了一定的明白得和把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决执着的感情差不多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
学习本诗,学生需要采取的方法是诵读法、入情体验法、研讨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本诗内容上的特点和美感;(2)能说明本诗语言上的特点和成效;(3)能阐述本诗节奏上的特点和成效。
2.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诗歌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2)能在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作者对以后积极乐观的情感;(2)能体验作者对年轻坚决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能阐释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成效。
(三)教学难点能说明诗歌内容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感知以后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相信以后、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以后》的醒世之作。
激活我们的诗情训练目标 1.掌握激活诗情的方法。
2.运用“诗情”,增加文章内涵。
诗歌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文体,情感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原动力,激活情感在诗歌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激活我们的诗情呢?我们可以从社会中寻找诗情。
从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来寻找诗情,最重要的是要能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体会时代的精神。
只有和时代脉搏同跳、和时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点检一下近百年的新诗史,从郭沫若的《女神》,到闻一多的《死水》《红烛》,到戴望舒的《灾难的岁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双桅船》……有的提倡个性解放,有的歌颂母亲土地,有的关心国家命运,有的体察下层百姓,有的盛赞不屈的抗争精神,有的推崇怀疑批判的思想……这些心忧天下、关注社会的作品,无不折射着强烈的责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我们可以从人生中寻找诗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澜不惊,了无诗意。
但只要静下心来,悉心品味,便会发现生活是那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诗情和诗意:婴儿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偻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咛,老师谆谆的教诲,惜别时默默的挥手,相聚时无语的凝视……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
只要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升华,就能成为诗歌表达的对象。
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许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动人心的魅力。
举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悯、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别情……无不闪耀着动人的光辉。
它们生生不息,没有穷尽,是诗歌不竭的源泉。
我们也可以从自然这一本“打开的大书”中寻找诗情。
大自然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形有相,蕴含着无限诗意。
不是吗?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纤云飞星……哪一样不能触发我们无尽的情思、优美的情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关键是要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活泼流转的审美心灵。
闪耀着“诗意的光辉”的世界,终究只为充实而美好的心灵存在。
文本2 相信未来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解读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灰烬.( ) ②依偎.( )③摇曳.( ) ④曙.光( )⑤瞳.孔( ) ⑥轻蔑.( )⑦脊.骨( ) ⑧不屈不挠.( )⑨睫.毛( )答案 ①jìn ②wēi ③yè ④shǔ ⑤tónɡ ⑥miè ⑦jǐ ⑧náo ⑨jié(2)多音字①露⎩⎪⎨⎪⎧ 凝露.( )露.脸( ) ②杆⎩⎪⎨⎪⎧笔杆.( )旗杆.( ) 答案 ①lù/lòu ②ɡǎn/ɡā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曙( )署( )暑( ) (2)⎩⎪⎨⎪⎧ 挠( )侥( )骁( )(3)⎩⎪⎨⎪⎧怅( )伥( )胀( )答案 (1)曙光/签署/酷暑 (2)百折不挠/侥幸/骁勇 (3)惆怅/为虎作伥/热胀冷缩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不屈不挠:答案 比喻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都应该学习海伦·凯勒这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 )(2)陕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韩子英在黄埔校友聚会上说:“如今我们这些黄埔校友聚在一起,追忆的不只是一所军校,更是一个国家不屈不挠....的抗战记忆。
”()答案(1)√(2)√2.辨词填空(1)给予·寄予“给予”“寄予”都可以与“同情”“关怀”等词语搭配。
如:寄予或给予(关怀、同情等)。
但“寄予”有“寄托”之意,可以与“希望”“厚望”等词搭配。
如:国家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给予”有“供给”“供应”的意思,可以与物质方面的词语搭配。
①新任经理年富力强,公司职工对他________厚望,希望他能尽快扭转公司的亏损局面。
②我们只有把握好一些细节才能为未来家居生活__________保障,及时地发现问题,才能规避问题。
答案①寄予②给予(2)探索·摸索“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对象常是奥秘、原因、根源、知识、实质、本质等。
“摸索”是“寻找”的意思,指在方向不明、经验不多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常是经验、方向、门径、技术等。
①中国的多重资本市场还在建设中,创业板刚刚起步,转板制度还需要______一段时间。
②2017年1月23日,凤凰网资讯发布了河南省焦作市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积极________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全面建设创新焦作、富裕焦作、美丽焦作、平安焦作,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市的新闻。
答案①摸索②探索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3)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4)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2.课外名句(1)燃起的香烟中飘出过未来的幻梦,蓝色的云雾是挣扎过希望的黎明。
而如今这烟缕却成了我心中的愁绪,汇成了低沉的含雨未落的云层。
我推开明亮的玻璃窗,迎进郊外田野的清风。
多想留住飘散的烟缕——那是你向我告别的身影。
——食指《烟》(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3)火红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欢乐的酒杯是盛满疯狂的热情。
如今,酒杯在我手中颤栗,波动中仍有你一丝美丽的眼睛。
我已在欢乐之中沉醉,但是为了心灵的安宁,我还要干了这一杯,喝尽你那一片痴情。
——食指《酒》一、作者简介食指,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
朦胧诗派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也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作品有《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人生舞台》、《疯狗》、《热爱生命》、《我的心》、《落叶与大地的对话》等。
二、背景展示此诗写于1968年,正值“文革”时期,青年人上山下乡,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社会混乱,人们看不到前途,许多人迷惘失望、理想破灭、人生困顿。
诗人食指当时也在农村插队劳动,20岁的他写下了《相信未来》这首诗,虽然身处严酷的环境,却依然有一颗向往未来的心,并坚信未来一定是光明的。
三、文学常识朦胧诗朦胧诗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舒婷、顾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在思想上,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在艺术上,朦胧诗具有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扩大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根子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惋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这是不死的天才对自己23岁的纪念。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写下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
20岁,那个眼睛中流溢着淡淡忧伤的人,那个痛苦的吟哦只为追求光明的人——食指——以不屈不挠的精神高歌《相信未来》!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全诗从三个角度抒写诗人相信未来的信念,请在图中空缺处(①②③)写出这三个角度。
(2)诗歌结尾,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号召年轻人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请把手法填在图中空缺处(④)。
答案(1)①现实②原因③号召(2)④呼告1.诗歌中的意象即诗中融入着作者情感的人、事、物。
诗歌前三节分别用了哪些意象?答:答案第一节,蜘蛛网、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灰烬的余烟、美丽的雪花;第二节,化为深秋的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的鲜花、凝露的枯藤、凄凉的大地;第三节,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的手指、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的手掌、摇曳着曙光的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孩子的笔体。
2.诗歌前三节的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第一节,生活上虽然贫困,但应该抛弃失望,拥有纯洁美好的心,保持乐观。
第二节,青春逝去,情感失落,但应直面绝望、自信执着。
第三节,气魄恢弘,志向远大,追求光明,目标坚定,相信未来。
3.诗中三次出现“写下:相信未来”,表明诗人的人生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答案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对未来仍然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4.阅读诗歌四至六节,从细节的角度思考诗人为什么“相信未来”。
答:答案(1)细节描写有“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这些细节描写呈现出了人们对过去历史的种种评价,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2)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
诗人挖掘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信念,他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5.诗歌第三、四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答:答案(1)比喻。
(2)好处:第三节,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不仅绘出了浪的形,还表现出了壮阔的景象;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写出了力量之大、范围之广,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把“曙光”比作“笔杆”,用语新奇,形象地写出了曙光的神奇力量,也写出了青年人的朝气与斗志。
第四节,“睫毛”“瞳孔”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未来的人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不为假象所迷惑,能够看到历史真相、生活真情,含蓄蕴藉。
6.全诗大量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答:答案(1)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有力地表现了主旨——相信未来。
(2)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不少句子开头用字相同,使韵律和谐,有一种固有的音乐美。
食指在《相信未来》里说道: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有人说我们自然要相信未来,但更要把握现在。
说说你的理解。
答:答案(提示)可以从“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不把握现在,踏实做好每一件事,就没有未来”的角度入手。
具体略。
象征手法《相信未来》一诗显示出了强烈的探索精神与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带有一些现代主义的气质和印记。
这突出表现在对含蓄蕴藉、喻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的运用上。
如第五节中“腐烂的皮肉”表面喻指我们的躯体生命,实指我们腐朽、保守、不合时宜的思想。
再如第六节中的“脊骨”实指独立不倚的思想、特立独行的人格。
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这首诗的深度,也提升了这首诗的品位与档次。
技巧点拨运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立意要明确。
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名篇一样,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绘要具体。
只有对象征体做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茅盾正是着力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从树的干、枝、叶、皮、高度等方面塑造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其人格化的内涵,才从中提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再由此展开联想、揭示主题的。
(3)类比要恰当。
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